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1、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力量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社会成员之间的结合和凝聚是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借以凝聚的力量,既有经济利益的聚合力,又有种族血缘的亲和力,还有政治政权的控制力,但最根本的还是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整合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整合力量对现代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2、传统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经济之树成长的土壤,蕴含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因素与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推动力,而且提供某种“制动力”,使中国经济不致脱离常轨,保证社会各方面协调运转。
3、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
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
4、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观念的进行引导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考验,己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现代中国人要走向现代生活,心须具备现代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至少有三点对树立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一是积极的入世精神;二是务实的实用理性精神;三是乐感文化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瑰宝,也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的道德影响,中医理念的养生文化,民族音乐的灵魂交响,中国功夫的强身健体,茶道文化的修身养性,戏剧曲艺的国之瑰宝,陶瓷工艺的享誉世界,饮食文化的全球闻明。
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让节,—年四季,每季六气,天地父母,夫妇老少,四六分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为中国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源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毛泽东注重用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浅出说明问题,他用实事求是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升华为群众路线,用知行合一阐述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从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家智慧到传统艺术、礼仪文化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丰富的智慧和历史积淀,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 厚重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家智慧等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尊师重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师道尊严,倡导尊重师长、孝顺父母的价值观念。
封建社会中的儒家思想强调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3. 礼仪文化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包括宴席礼仪、婚丧礼仪、社交礼节等方面。
中国人注重礼仪,认为礼貌待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4. 文人雅士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文人雅士,尊重知识分子的学识和才华。
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是中国文人雅士展现才华的途径。
5. 四书五经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成就。
其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著作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1. 价值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优良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当今社会价值观传承起着积极的作用。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乐善好施等传统美德仍然对当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 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力量。
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整体意识。
3. 社会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念,倡导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伦理道德。
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中,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对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精神寄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灵魂寄托,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安慰和慰藉。
中华文化传统在现代中国的价值与意义

中华文化传统在现代中国的价值与意义中华文化传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和精神支柱。
在现代社会,中华文化传统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还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情感体验。
一、中华文化传统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中华文化传统是中国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更体现了中国人的态度和价值观。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启示作用,例如:1. 追求和谐共处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上帝都应该和谐共处。
这一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也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如今的社会普遍存在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种族歧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反映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
因此,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追求和谐共处,摒弃对于自然和他人的破坏和伤害,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上帝之间的和谐共处。
2. 崇尚善行爱心中华文化提倡的道德观念中,强调的是善行爱心。
这种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如今社会上存在着很多贪污、腐败、暴力等不良现象,社会道德水平不高。
中华文化传统中崇尚的善行爱心,就是要我们用良好的道德行为影响他人,传递爱和关怀,让社会更加美好和谐。
3. 强调人与伦理中华文化重视人与伦理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的幸福和成就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太关注物质和经济上的成功,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而中华文化传统强调人与伦理的关系,让我们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交流,强化人的主观感受,更加注重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
二、中华文化传统对于情感生活的影响中华文化传统不仅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启示有着重要意义,还对于人们的情感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化传统中凝聚的智慧和情感,可以为我们带来很多情感的支撑和共鸣。
1. 家庭亲情中华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和归宿。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体现1. “和合”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和谐共生、相互尊重。
在当代社会,这一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倡导“和合”,我们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繁荣、国家繁荣昌盛。
2. “仁爱”思想与道德伦理建设“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关爱他人、助人为乐。
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有助于提升道德水平,倡导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儒家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弘扬儒家文化,我们可以培养具有道德品质、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现代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1.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表现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
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敢于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2.民族认同感与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全体人民的爱国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3.文化交流与互鉴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实现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影响。
我们要继续弘扬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道德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
尊
重长辈、孝顺父母、尊重师长等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仍然重
要,影响社会的家庭、教育以及职场伦理。
2.社会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
尊重
他人,注重集体利益,凝聚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影响社会
的社交互动、商业合作和公共秩序。
3.古代哲学思想:诸如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仍然在
现代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家的仁爱和和谐观念、道家的自
然与平和观念、佛家的慈悲与修行观念等,对人们的心灵
修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4.艺术和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和文
学传统,对现代艺术、文学和文化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绘画、音乐、戏剧、诗歌等形式在现代艺术创作
中仍然有重要的地位。
5.中医药与健康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体系和养生观
念对当代健康领域有影响。
中医药的治疗理念、健康保健
方法和食物疗法等逐渐被现代医学所接受和研究。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社会的道德伦理、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还丰富
了艺术和文化产业,并为健康领域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实践经验。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一)传统文化宣扬的道德文明正是给予科技、商业、法制,以至生活各个方面的原则性指导。
失去了道德文明,故虚妄邪僻,无所不至,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特点。
学习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就是要恢复道德文明以对治虚妄无根的现代心灵。
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现为五伦八德的伦理与道德精神,而其表明,对人是仁民爱物,对己是修省立诚。
这可透过教育而重植人心。
教育更应纳入学制课程,让国民对自己文化中的道佛二教有基本的认知,并为他日追求心灵生活时有所持循,让人们拥有辨别邪正的能力。
儒释道三教的义理是我门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但对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作用的,而且我们民族的共同信念与气节,都是由这里产生的。
因此。
恢复儒释道三教在我们文化发展中的首要地位,传统文化的现代虾才算真正的落实。
由儒释道三教所形成的中华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是奋发进取、重礼知义、敬天法祖、崇德报功。
这样的民族,在社会内部必然重真才实学,敬老尊贤,长幼有序;而对外则能仁民爱物,和平理性,与人同乐。
假如我们能使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重心,则中国自然能够成为保至名归的利益之邦。
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
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因子,几千年来,人们一切生命活动,皆以其为基础。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起来,我们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点:第一,以德行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注重的就是个人的自我修养。
第二,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
作为儒家推崇的为人处世之道,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状态。
第三,以耕读传家为本的治家之道。
中国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人们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土地之上,而科举取仕又成为他光宗耀祖的唯一通道,于是耕田、读书成为古代文化基本治家之道。
第四,以经学为治学之根本。
因为是科举举仕,而封建统治者又崇尚儒家之道,儒家一概以经学为根本,因为学习儒家经典,成为文人治学的根本。
中国传统道德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我国传统道德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一、我国传统道德的价值我国传统道德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传统道德强调家庭、社会及个人责任,尊重长辈、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
这些传统道德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二、我国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教育的结合在现代社会,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借鉴我国传统道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传统道德融入现代道德教育中,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强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国传统道德重视家庭教育,要求子女尊敬长辈,孝敬父母。
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也应该重视这一点,从小培养孩子的孝敬之心和尊重长辈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友善助人的品质。
四、强调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道德强调个人及社会责任感,要求人们助人为乐,关爱他人。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责任感更加需要被强调和宣扬,以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
五、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我国传统道德重视诚实守信的品质,这种品质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重要。
应该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结语我国传统道德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社会责任感的强调以及诚实守信的品质等。
在现代社会中,应该把传统道德融入现代道德教育中,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我国传统道德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续)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被高度重视,它们贯穿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承愈发显得重要。
通过将我国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
我国传统道德对尊重长辈和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作出了强调。
这些价值观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基石,也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中国传统文化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和忽视。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和文明,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具有现代价值和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是时代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仁爱、礼仪、忠诚、诚信等传统道德观念是时代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道德的缺失和伦理的混乱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不少人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缺乏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中寻找答案和指引,去弘扬这些传统的美德,让他们成为时代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力量。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自信的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历经沧海桑田,具有独特的思想和哲学。
这些思想和哲学表达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国际交往中也能够树立自信的姿态。
当代中国需秉承文化自信,注重中华文明传承,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保护好,让中国的文化丰富多彩,融合中西文化,开创更为光明的文化发展前景。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价值观的重构。
传统文化是富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关注个体,更关注整个社会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注重爱、善、美、道、信等价值观,对于推进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着充足的参考和启示。
在这个过程中,“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重要理念也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
它所传递的文化思维和智慧,也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发扬的。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感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文明的精神,集中了民族的历史、习俗和风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符号和文化象征。
巍峨的长城、雄伟的故宫、穿越时空的昆曲、民间的习俗等等都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他们将民族的记忆和认同感延续着,使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更加自豪和认同。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凭借,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心智之源。
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具有现代价值和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传统伦理学说的现代价值
中华民族以五千年文明和优良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而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而自豪。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愈益多样化。
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积极进步的作用。
一、xx传统xx概述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条目繁多,内容丰富而庞杂。
仁、义、礼、、信合称“五常”,是儒家从古代众多的学说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五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五种道德规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个人修养的最主要的内容。
它贯穿于整个道德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和道德精神的形成。
对中华文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仁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
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仁的基本精神是克己复礼,爱人。
克己复礼讲的是如何对待自己,爱人讲的是如何对待别人。
克己复礼是仁的出发点,爱人是仁的终极关怀。
儒家的仁爱观念源于家庭血缘亲情,又超越了血缘亲情,它要求在尊亲敬长的自然道德情感的基础上,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层向外递进,最终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仁政是“爱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把“仁”视为做人的基本准则,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情感要求,还往往希望把“仁”的精神渗透于政治运作之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仁”演绎成为许许多多的道德要求和政治信念,包括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
应当说,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历史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二)、义
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
义是社会共同利益、根本利益的总和,是社会是非善恶观念的出发点。
作为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义总是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之中。
时代仍然需要正确的义利观。
历代儒家在义利关系问题上的各种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儒家传统义利观念所包含的“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义以为上”等思想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见利忘义”的观念也应该批判和唾弃,但是,对于那些只重义而否认利的观点,我们也应予以扬弃。
(三)、礼
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即“礼仪之规”。
礼的基本精神是等级、有序、和谐。
礼的形式即礼仪、礼节、礼制,待人、接物、处事之道。
礼的内容即礼的基本精神。
作为一种传统道德规范,礼在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保持人际关系和谐、维系社会秩序安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向来把“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礼仪之邦来表明我们是文明的,不讲礼仪是不文明的。
中华民族礼义之邦的形象的塑造,与礼的观念的深入人心有着密切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礼的道德规范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受到等级制度及尊卑观念的影响,往往存在着人格不平等的消极方面。
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加以扬弃的。
(四)、信
信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信是真、诚、实的总和。
“信”不是简单的诚实,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内涵。
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某一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可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
信是立人之道,是立政之本。
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了它,并且积极地加以提倡。
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所肯定、所推广。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社会作用
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正因为中华民族确立了“仁、义、礼、信”的道德体系,倡导了这样一种道德
理念,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仁、义、礼、、信”要求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友爱、与人为善、公道正派、诚实守信,这就为我们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和行为规范,也是传统美德历经2500多年之所以经久不衰而且能够不断地得到发扬和光大的重要原因。
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
按照“仁、义、礼、信”的要求,我们的社会应该是和睦相处、真诚相待、礼尚往来、互帮互助的社会,每个人都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而是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这有助于清除一些不良风气,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使整个社会洋溢着和睦、和谐、和平的和煦春风。
这也是中华民族为什么绵延几千年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思想渊源。
有利于造就优良品格。
“仁、义、礼、信”要求每个人都要克服不良习气,端正不良行为。
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仁、义、礼、、信”这样一种传统美德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确立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谦虚、谨慎等优良品格。
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从混沌、朦胧到识事、明,从仁人圣贤到普通百姓,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们现在倡导的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就是“仁、义、礼、、信”。
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各种各样的磨难,仍然能够不屈不挠、昂首挺胸地走过来,就是因为有不断奋斗、不断创新、不断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在支撑、推动着我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1988年,全球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重要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慧。
”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使我国保留了令世人
瞩目的灿烂文化。
为什么我们不断走向文明?就是因为我们具有道德支柱和精神力量。
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中国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步,应当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三、如何正确对待xx传统伦理学说
中国的传统伦理,主要是儒家伦理。
但是,经过“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大的冲击之后,儒家文化所坚持的社会伦理遭到抛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生活发生各种新的变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认识也随之发生各种新的变化。
正确认识传统伦理道德,首先不能忽视传统伦理曾长期与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其中确实包含着许多为封建专制政治制度服务的规范和不再适合时代潮流的内容;其次不能无视近百年来对传统伦理严厉批判的事实,因为这一历史的批判是有其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的,是有其历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最后在当今世界文化日益趋向多元综合的整体环境下,必需打破儒家思想文化和伦理一统或独尊的传统思维模式。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传统,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中的儒、墨等学派,虽然各自的价值观不同,但都含有推崇并努力追求道德境界升华的内容。
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就整体而言是有时代烙印和历史局限性的,但其中不乏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诚信、谦敬、礼让、持节、明、知耻、节制、廉洁、勤俭等。
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把完善个人的道德视为完善社会道德的趋向,将个人修养与对他人、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联系起来。
这些传统美德,历经千年而不衰。
当前中国社会最迫切需要的是要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认真地研究和吸取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中那些合理的内容,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所需要的伦理观念。
所以对于传统道德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并根据时代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焕发生机,使它能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对我国的长治久安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