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三讲中(《红楼梦》与巴金)

合集下载

【学习经验】初中生必读书目推荐人教版

【学习经验】初中生必读书目推荐人教版

【学习经验】初中生必读书目推荐人教版1.《论语》2.《三国演义》(罗贯中)3.《红楼梦》(曹雪芹)4.《呐喊》(鲁迅)5.《女神》(郭沫若)6.《子夜》(茅盾)7.《家》(巴金)8.《雷雨》(曹禺)9.《围城》(钱钟书)10.《谈美书简》(朱光潜)11.《哈姆莱特》(莎士比亚)12.《堂·吉诃德》(塞万提斯)13.《歌德谈话录》(艾克曼)14.《巴黎圣母院》(雨果)15.《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16.《匹克威克外传》(狄更斯)17.《复活》(列夫·托尔斯泰)18.《普希金诗选》(普希金)19.《老人与海》(海明威)20.《泰戈尔诗选》(泰戈尔)1.《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2.《童年》《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3.《战争与和平》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

《战争与和平》的基本主题是肯定这次战争中俄国人民正义的抵抗行动,赞扬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

但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并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现代文学三大小说家――巴金、老舍、矛盾(精)

中国现代文学三大小说家――巴金、老舍、矛盾(精)

茅盾、老舍、巴金一、茅盾《子夜》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

它通过对中国30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式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

在军阀混战、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使中国民族工商业空前危机的社会大动荡、大危机、大转变的政治局势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

从而以艺术的形式回击了托派鼓吹的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

艺术特点:(一采用典型化和类型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子夜》中的人物分为若干类型,有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等,而在资本家中又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和小资本家等,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特征。

茅盾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如在塑造吴荪甫这个人物典型时,就是通过他在政治斗争、经济活动以及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纠葛,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突出了吴荪甫“色厉内荏”的性格。

吴荪甫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

(二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茅盾特别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

既善于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又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杜竹斋的唯利是图的性格,在公债市场的决战阶段显得分外清楚。

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请客的心理,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

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

《红楼梦》与《家》之思想比较-论文

《红楼梦》与《家》之思想比较-论文

《红楼梦》与《家》之思想比较- 论文关键字:斗争思想社会悲剧封建黑暗贾宝玉红楼梦巴金[内容摘要] 《红楼梦》描写的是千疮百孔、日趋没落的封建社会的腐烂、败落,贾府是那个社会的缩影,贾宝玉是走在那个黑暗社会里的迷路人。

曹雪芹无力解释酿成种种人间悲剧的复杂缘由,只好归于“命运”,用“一切早已注定”来抚慰自己和抚慰他人。

《家》描写的依然是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过程,且如黎明前的黑暗,最是残酷无情之时,但“五四”新思潮犹如黑暗中的一丝晨光,鼓起了觉慧们追求和斗争的勇气。

《家》唱出的不是人生的悲剧,而是反映为了争取新生而不懈斗争的正剧。

[关键词] 红楼梦家思想斗争从清朝中期曹雪芹的《红楼梦》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巴金的《家》,其间以揭露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封建宗法社会的黑暗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很多,但是,最能撼人心魄的恐怕只能是《红楼梦》和《家》。

《红楼梦》描写的是千疮百孔、日趋没落的封建社会的腐烂、败落。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家》描写的依然是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过程。

一.首先说一说《家》的背景。

“五四”新思潮激荡了暗沉沉的中国,使当时的许多进步青年睁开了双眼,寻求人生的自由,寻求民主的生活,寻求爱情的幸福。

在这点上,《家》是明显不同于《红楼梦》的。

《红楼梦》所写的时代是没有星月的黑夜,文字狱使许多进步的思想未出生便闷死在母腹。

大观园中的贾宝玉等虽然感到那个家庭使他们活得难受,却不知道是社会的制度不容许他们活得自由,更不知道该怎样走进理想的王国。

贾府荣极之时,也正是清王朝鼎盛的时期,边疆较前时安定,国力较前时强盛。

但也正是这“安定”,这“强盛”,使统治者们不断的腐朽、败落,同时又大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朝梦,使社会各个领域的漏洞和弊病充分暴露出来,在内耗中使本来就背着沉重的历史负担的人民渐渐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统治者们乐极之余,也常想到些危机,于是,为了防止危机的发生,他们疯狂地扼杀进步思想,蛮横地施行封建统治,使整个社会沉闷窒息,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初中生八年级必读课外书目(精选五篇)

初中生八年级必读课外书目(精选五篇)

初中生八年级必读课外书目(精选五篇)第一篇:初中生八年级必读课外书目有句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好书,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帮助。

不仅是我,可能读好书的人都会感觉到这一点。

总而言之,读好书,会带来很多益处,同时它也会帮你奠定一个坚固的”地基。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生八年级必读课外书目,供大家参考。

初中生八年级必读课外书目1.骆驼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著;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3.福尔摩斯探案/(英)柯南道尔著;丁钟华译.--群众出版社4.居里夫人传/(法)艾里.居里著;左明彻译.--商务印书馆5.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6.《繁星.春水》应该怎样读书1、读书要有选择性。

任何人都不能穷尽所有知识。

读书的选择性很重要,如果抓不住重点,就把握不住学习的方向。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无法学到所有的知识,这就要抓住以下重点:一是学理论;二是学知识;三是学方法;四是学经验与教训。

2、读书要有系统性。

零散的知识是没有力量的,只有构成了体系才具有威力。

3、读书要有实用性。

获取一切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创新。

创新能力就是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向时间获取新的知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出的新的知识和方法。

青年人读书学习应当坚持以工作为中心,以工作需要为半径,画一个学习的圆。

当然,有些人没少费力,但效果不好,原因就在与工作与学习联系的不密切。

所以要注意,一是圆画的偏大,个人时间、精力投入就相对不足了;二是圆画偏了,圆心没照准,就会与本职工作不完全重合,这个学习的圆就要随之调整。

读书的方法技巧泛读法一种读书方法,也称粗读法或浏览法,与精读相对应。

陶渊明所说的“读书不求甚解”也属于此法。

对于有些书,阅读时,不需要或暂时不需要掌握全部内容(至少不需要第一遍阅读就全面掌握内容)。

比如泛读一本英语书,可以跳过生词、难句,不用象精读那样见生词就查字典;第一次阅读象《易经》这样难啃的书,只要理解一小部分哪怕只有1%都可以,而随着知识面和阅历的扩展,以后每阅读一次,都会增加一些理解。

巴金三部曲为哪三部

巴金三部曲为哪三部

巴金三部曲为哪三部巴金(1906年-2005年),原名李季,字铁生,号良田,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他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小说、散文、剧本、诗歌等多个领域,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巨人”之一。

“巴金三部曲”指的是巴金的三部著名小说作品,它们分别是《家》、《春》和《秋》。

这三部小说以他的家庭为主题,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命运。

下面我们将依次介绍这三部作品,并解析它们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家》是巴金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被誉为“家庭史上的《红楼梦》”。

这部小说以作者自己的家庭为蓝本,讲述了一个地主家庭从盛极而衰落的故事。

小说通过对家族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封建家庭的兴衰过程,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

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触动和鲜明的个性刻画,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春》是巴金于1940年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继续揭示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命运。

这次,作者把焦点从家族转向了一个城市的封建大家庭。

小说以老爷们的子孙后代为线索,通过描写他们的婚姻、家庭和个人命运,再度展现了封建制度的日渐腐朽以及社会的动荡不安。

巴金在《春》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技巧,使得作品更加真实而具有震撼力,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秋》是巴金于1945年出版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是《家》和《春》之后的回忆性作品。

小说通过回忆家庭的过去,以及在大革命时期的血与火的考验中,展现了作者家族的历史命运。

小说以其生动的叙事风格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对家庭、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正是这种思考方式,使得《秋》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

巴金三部曲以其真实、鲜活的刻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通过巴金家族的命运,读者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封建制度的腐败与崩溃。

巴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揭示,使得他的作品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一,并对后来的作家和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金小说《家》的女性形象与男性意识 (1)

巴金小说《家》的女性形象与男性意识 (1)

巴金小说《家》的女性形象与男性意识-大学语文论文巴金小说《家》的女性形象与男性意识李彦凤摘要:小说《家》着重塑造的女性形象主要有三类,包括上层年轻女性形象、上层女性家长形象和底层年轻女性形象,她们是传统男权文化和父权制度规训下的一类女性。

通过男性作家主观男性意识的积极介入与干预,这些女性群体再次成为男性话语和男性意识中传达“弑父”意图与主题的“他者”形象。

关键词:《家》女性形象男性话语男性意识一、引言巴金的小说《家》是《激流》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整个文学创作活动中的一部意义重大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初发表之际就引起热烈而广泛的影响,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是一部揭示封建大家族内部悲欢离合并不断衰败的历史的作品。

在大家族中形形色色的男女形象中融进了作家强烈鲜明的爱憎情绪和道德倾向,具有浓厚的主观意识和感情色彩,正如波伏娃所言:“每一个作家在描写女性之时,都亮出了他的伦理原则和特有的观念;在她的身上,他往往不自觉地暴露出他的世界观与他个人梦想之间的裂痕。

”[1]创造者的主观积极介入,必然使文本深层的叙述动机、布局欲望渗透男性意识。

二、上层年轻女性形象高公馆内上层年轻的女性形象典型的有钱梅芬、李瑞珏和琴(张蕴华)。

在作家的叙事塑造中,她们虽然都是上层女性,却又有不同的性格和自我选择,并导致她们各自的爱情婚姻和人生命运结局,也隐含了男性作家深层的叙事动机和意图。

通过梅、瑞珏和觉新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婚姻悲剧叙事表现了两位在精神思想意识上深受传统男权文化和父权制规范的传统女性形象。

通过琴与觉民的爱情喜剧叙事表现的是从传统男权文化和父权制度中挣脱、受现代新思潮启蒙和熏陶的新女性形象。

其他的上层少女如淑英、淑华和淑贞年龄较小属于未成年人,此时的她们还未走向被充分表现与讲述的前台。

“梅兰竹菊”历来被文人雅士称为花中“四君子”,成为人们特别是男性文人托物喻志的象征,因此具有了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成为古代士大夫传统文化精神和性格的象征。

巴金和他激流三部曲

巴金和他激流三部曲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

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

现代文学家,现代翻译家,现代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被人们称为“世纪老人”。

一位诗人王火在《敬寿巴老百岁》中写道: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大志大悟,举重若轻。

大作大家,淡泊名利。

曲奏南薰,霞焕椿庭。

人歌上寿,仁者遐龄。

立言立德,益世益民。

如鹤如松,长寿常青。

百岁翩临,华夏集庆。

海上人瑞,天际有星。

他于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中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

巴金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名誉主席、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他一生勤奋写作,著作颇丰,即使进入耄耋之年仍能写出《随想录》这样的惊世之作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淌过崇山,流过峻岭,穿过峡谷,在这一刻停留了。

巴金的作品有哪些巴金简介

巴金的作品有哪些巴金简介

巴金的作品有哪些巴金简介巴金,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主要有:中长篇小说《灭亡》《家》《春》《秋》。

散文合集《海行》《旅途随笔》《巴金自传》。

短篇小说集《复仇集》《光明集》《电椅集》。

文学译著《薇娜》《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骷髅的跳舞》等。

巴金的代表作品1、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2、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3、巴金的《人间》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4、巴金的《抗战》三部曲:《火》《冯文淑》《田惠世》5、《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

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6、《爱情三部曲》是1988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本书是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系列之一,主要包括《雾》《雨》《电》,主要内容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

7、《人间》三部曲,这三部小说,被后人称为“人间三部曲”,是中国现代文学泰斗巴金后期小说的扛鼎之作,长篇绝唱。

本套书可以说是巴金创作艺术的高峰,整体创作风格陡然一变,由早期的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冷静深刻的人生世相的揭示,其艺术水准远在成名作《家》之上。

8、《抗战》三部曲,是巴金耗时六年完成的长篇系列小说。

它是巴金用笔迅速反映抗战现实的佳作。

巴金结合当时的历史现状,从三个角度展现了抗战期间波澜壮阔的社会现实,以现实主义精神在文本中表达了对日寇血腥暴行的沉重控诉,赞扬了我国军民奋勇抗战、共度难关的精神品质。

巴金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的各种版本 《巴金全集》共26卷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巴金的创作道路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 芾(fèi)甘。四川人。曾经留学法国。 1928年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灭亡》,从此 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从《灭亡》到1949年全国解放,巴金有 18多部中、长篇小说,12本短篇小说集,16 部散文随笔集,还有大量翻译作品。其中, 中长篇小说代表着巴金建国前创作的主要成 就。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二、青春:歌颂爱情和自由的“叛逆”小 说
• 《家》涉及到大家族的三代人:祖父高老太爷、 父辈高克明、高克定、高克安;孙辈的高觉新、 高觉慧、高觉民,琴、李瑞珏、钱梅芬等。
• 但是描写的主要内容是青年一代的婚姻爱情。主 要冲突是孙辈青年与封建家长之间的冲突。
• 作品正是以这种冲突表现五四以来以人性解放为 核心的时代思想激流,对于传统封建家族制度及 其礼教的冲击。 • 作品的标题——“激流”就是五四以来以人性解 放为核心启蒙主义思想的象征。作品实际是写新 文化冲击之下的传统家族生活。
的性格。聪明柔弱,多愁善感。 • 她和高觉新青梅竹马,门当户对,甚至是亲 上加亲,即使是从封建的婚姻观念上看,也 是天生的一对。
• 但是,仅仅是由于家长之间的小小恩怨,她
们的爱情就被扼杀。钱梅芬由父母包办,嫁 给另外一个人,抑郁而病,终于死去。
陈晓旭饰演的梅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 李瑞珏,温柔敦厚,性格内向,典型的贤妻良 母。她也是由父母包办嫁到高家,是由高觉新 在祖宗灵前抓阄,被抓到高家的,但是她幸运 的是遇到了高觉新这样的好人,所以,和高觉 新之间逐渐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 她和高觉新之间的感情总是笼罩着一层阴影, 就是钱梅芬。虽然高觉新总是对她很好,但在 李瑞珏的内心,仍然有无法诉说的苦衷。她仍 然全心全意的爱着高觉新。 • 最后由于她在高老太爷丧葬期间生产,被家长 们以“血光之灾”为理由逐出门外,在郊外生 产,难产而死。所谓“血光之灾”,只是表面 的一个借口,深层的原因是大家庭内部的相互 倾轧和排挤。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一、家族:以大家庭为题材的“自叙”小 说
• 《激流三部曲》是典型的以大家庭为题材的“自叙”小说, 由于题材、主题、形象体系与《红楼梦》的承续性,被称为 “现代《红楼梦》”。 • 除题材、主题外,其形象体系与《红楼梦》有很多承续性。 • 《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用亲友关系同时展现了“四大家 族”的兴衰,有意识地表现了一个时代一个阶级的共同面貌。 • 巴金则以高家为中心,同时写出了张家、周家、钱家的变迁, 并且安排了冯家、陈家、郑家与高家的关系,显示了20世纪 20年代整个官僚地主阶级的没落命运。 • 像《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一样,巴金为青年男女们创造了一 个优美的活动环境——高家花园。这种用亲戚关系串起来的 形象体系和中国特有的园林,赋予了小说十足的民族特色。 • 另外,小说中很少有经天纬地的事件和大起大落的情节,一 切都在家庭的悲欢离合中进行 • 在琐细的家庭生活中,演出可歌可泣的人生悲剧。
请主动加本课程QQ群,以便组织交流与提交作业 群号222792008,验证信息中注明“进才***”,要求实名制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第三讲 《红楼梦》与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指“五四”前后产生的,用现代的文学语
言和形式表达现代中国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首先指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指
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限定在“中国大 陆”这一范围之中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深受《红楼梦》影响的名家、名作
民国时期的《红楼梦》 ——张恨水的《金粉世家》 现代《红楼梦》 ——巴金的《家》《春》《秋》 定是红楼梦里人:张爱玲与红楼梦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其二:巴金的《家》《春》《秋》 与《红楼梦》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激流三部曲》
•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最广为人知的作品,特别是第一 部《家》,更具有突出的艺术价值。
• 巴金在《〈激流〉总序》中声称,“在这里我所欲展示 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 有生活底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 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巴金的“家”人们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年少时的巴金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巴金的成长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激流三部曲》的主要内容
• 《激流三部曲》反映的时间跨度从1919年至1924年, 背景是当时中国还很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 • 第一部《家》,集中展现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态。 以大哥觉新被包办婚姻、梅表姐和瑞珏相继不幸去世、 丫头鸣凤投湖和觉慧出走为主要情节。 • 第二部《春》主要描写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对 的惠表妹的悲剧事件,二哥觉民和琴表妹的爱情故事 贯穿其中。 • 第三部《秋》,表现了旧家庭分崩离析,“树倒猢狲 散”的结局。 • 三部曲中,高家男青年是新世界的代表,其中大哥觉 新(原型即巴金的大哥)贯穿始末。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巴金的“李家”和《家》中的“高 家”
1923年巴金和三哥临行前的一张全家合影 (后排从右往左依次是巴金、三哥、大哥)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小说和人生的异同
• 大哥李尧枚≠高觉新 为什么《秋》里巴金让“觉新”不死? • 三哥李尧林≠高觉民 高觉民的幸福爱情 李尧林的悲情人生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紅 樓 夢
跨学科解读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课程计划(调整后)
• • • • • • • • • 第一讲 《红楼梦》的百科全书性质(1课时) 第二讲 《红楼梦》中的心理学(2课时) 第三讲 《红楼梦》与中国现代文学(3课时) 第四讲 《红楼梦》中的社会学(2课时) 第五讲 《红楼梦》中的管理学(2课时) 第六讲 《红楼梦》中的经济学(1课时) 第七讲《红楼梦》与中国历史(1课时) 第八讲 《红楼梦》与宗教、哲学(1课时) 第九讲 《红楼梦》与中国教育(1课时)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名字背后的秘密
• 两人的名字也值得玩味 • 有红学研究者指出:“‘鸳鸯’取自《诗经· 小雅》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对贾母尽职尽责,所以曹雪芹取《诗经》‘君 子’之喻。” 所谓“鸳鸯,不独宿之鸟,然不妄耦, 故以名” 。更能表达曹氏所寄予之深意,鸳鸯人如 其名,她不追求虚名富贵,却终身失去求偶的权利! • “鸣凤”之名大抵出自《诗经· 大雅》“凤凰鸣矣, 于彼高冈”之句,只是那里的“凤鸣”更多的是吉 祥、欢乐,而这里则是悲伤、哀鸣。 • 中国人视为祥瑞的两种物象在两部作品中不约而同 地被赋予了悲剧的含义。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巴金与《红楼梦》的关联
• 巴金从小就无可选择地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学的氛围 中。曾祖父、祖父都是官僚和诗人,自刻过“诗话” 和“诗钞”,父母亲及叔辈们都能诗能文,是一个 典型的官僚地主的书香门第。 • 巴金自小读了不少中国古典小说,其中尤为熟悉的 是《红楼梦》。 • 巴金一家人都喜欢《红楼梦》:家里有木刻本、石 刻本、铅印本。他从小就深受这部古典名著熏陶。 • 巴金回忆说:“我常常听见人谈论《红楼梦》,当 时虽不曾读它,就已经熟悉了书中的人物和事情。” • 1927年他飘洋过海到法国留学时,《红楼梦》又陪 伴他度过漫长的旅程。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巴金代表作
• 《灭亡》(1929) • 《家》(1933) •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5) • 《春》(1933) • 《秋》(1940)(合称“激流三部曲” ) • 《憩园》(1944) • 《第四病室》(1945) • 《寒夜》(1947)(合称“人间三部曲”) • 1949年之后…… • 《随想录》
孙道明、张瑞芳饰演的 高觉新和李瑞珏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爱情中永恒的两难选择
宝玉出走 清秋出走
• 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 • 金燕西与冷清秋、白秀珠 • 高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
觉新苟活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高觉新与贾宝玉的对比
同 • 都是好人 • 都从内心爱惜女性、守护青春 • 都是“多余人”,叛逆与懦弱并存 异 • 觉新+觉民+觉慧=完整的叛逆者 • 觉新更像林冲,是孝悌伦理和新文化的杂糅 • 中国文化中的长子现象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鸳鸯抗婚”与“鸣凤之死”
—— 《红楼梦》与《家》逼婚情节之比较
• 在《红楼梦》和《家》中,“鸳鸯抗婚”和“鸣凤之 死”这两个情节有相似之处—— • 强权逼婚,以悲剧结尾。 • 鸳鸯遭遇的逼婚源自于家族内部的“自杀自灭”, 鸣凤承受的逼婚压力则直指礼教吃人的罪恶; • 鸳鸯借助贾母的庇护实现了抗婚成功,鸣凤则以投 湖自杀终结了逼婚阴谋; • 鸳鸯抗婚是一曲女奴悲歌,承载着“千红一哭,万 艳同悲”的文本意蕴;鸣凤之死是一幕爱情悲剧, 也成就了青年觉醒的文本主题。
• 巴金之所以能够写出《家》这样的作品,是和巴金本人 的生活经历具有密切关系的。《家》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是写巴金个人生活的写照。
• 巴金出身在一个封建大家庭,“有将近20个的长辈,有 30个以上的兄弟姊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巴金在 这个家庭生活了19年。这种大家族生活,是巴金文学创 作的巨大生活资源和感情力量。
• 作品所写的正是这样一股生活的激流:一方面随着封建 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力量疯狂地吞噬着年 轻的生命,另一方面深为革命潮流所吸引的青年一代开 始了觉醒、挣扎与斗争的悲壮历程。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 《家》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1931年完成,最初 是以《激流》的名字在杂志上连载的,后来出版单行本 时,才改名为《家》。《春》《秋》都作于抗战时期, 成就和影响远不如《家》。
《红楼梦》的跨学科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