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回赏析(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红楼梦第五回赏析解读

红楼梦第五回赏析解读

红楼梦第五回赏析解读摘要:一、红楼梦简介二、第五回内容概述三、第五回赏析解读1.人物命运预示2.梦幻与现实的交融3.诗词歌赋的艺术表现4.思想内涵分析四、结语正文:一、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全书共一百二十回,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该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风情,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二、第五回内容概述第五回标题“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醒世姻缘预示六灾”,这一回主要讲述了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聆听警幻仙子讲述十二钗的命运,同时在秦可卿的卧室里梦见了林黛玉、薛宝钗等女子。

这一回是整部小说中具有重要预示作用的章节,为后文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第五回赏析解读1.人物命运预示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聆听警幻仙子演唱的《红楼梦》十二支曲,揭示了林黛玉、薛宝钗等十二位女子的命运。

这种通过梦境预示人物命运的手法,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增强了小说的神秘感和悲剧氛围。

2.梦幻与现实的交融第五回中,贾宝玉的梦境与现实相互穿插,使得梦幻与现实相互印证。

如贾宝玉在梦中所见的林黛玉、薛宝钗等女子,都与现实生活中的她们性格特点相吻合。

这种手法既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又使得小说情节更加丰富多彩。

3.诗词歌赋的艺术表现第五回中,警幻仙子演唱的《红楼梦》十二支曲以及秦可卿卧室中的对联等,都是作者运用诗词歌赋形式的艺术表现。

这些诗词歌赋既揭示了人物命运,又增加了小说的审美价值。

4.思想内涵分析第五回通过贾宝玉的梦境,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注。

如贾宝玉对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反映出他对封建礼教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反抗。

同时,作者通过描绘贾宝玉的梦境,暗示了自己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结语第五回作为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章节,通过梦幻与现实的交融、人物命运的预示以及诗词歌赋的艺术表现,展示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注。

红楼梦第五回赏析整理

红楼梦第五回赏析整理

红楼梦第五回赏析整理《红楼梦》第五回赏析整理《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寓意而闻名于世。

其中,《红楼梦》第五回是该小说中的重要篇章,本文将对第五回进行赏析和整理。

第五回以贾府聚宴为背景,描绘了贾府中众多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各种纠纷。

作者通过精心构造的情节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

全文充满了诗意的描述和深邃的哲理,引人深思。

首先,在第五回中,贾府中的一场聚宴成为了情感纠葛的焦点。

贾府中有诸多复杂的感情关系,如贾府的女主人贾母、贾府的少爷贾宝玉、贾府的女儿林黛玉等等。

而这次聚宴的目的就是为了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然而,由于众多人物的参与和各种世态炎凉,这场聚宴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悲剧。

这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人的心理和情感是多样复杂的,感情的纠葛和社会的变迁往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结果。

其次,第五回通过对林黛玉的描写展现了女性的特点和命运。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她美丽而聪慧,但却注定了短暂的命运。

她的存在象征着时代的消逝和传统的沉寂,林黛玉的命运之悲壮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通过对林黛玉的描写,第五回向人们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无能为力,引发了对女性地位和社会制度的思考。

最后,第五回还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阶级困境。

贾府本是一个显赫的名门望族,然而在世态炎凉的社会中也无法幸免于困境。

贾府中的角色有着复杂的关系和矛盾,正是这些关系和矛盾塑造了贾府的命运。

这与金陵城中的社会形态相一致,表现了社会阶级固化的悲哀和社会发展的脆弱性。

综上所述,《红楼梦》第五回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贾府聚宴、林黛玉命运和社会阶级困境的描写,第五回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女性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

读者在欣赏《红楼梦》第五回时,不仅享受了文学的艺术魅力,也得到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使得《红楼梦》第五回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红楼梦第五回详解

红楼梦第五回详解

红楼梦第五回详解《红楼梦》第五回主要描述了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的一段奇幻经历。

这一回的内容充满了象征意味,不仅预示了后文的情节发展,还深刻揭示了宝玉的性格和命运。

太虚幻境的奇幻景象:宝玉进入太虚幻境,这是一个与尘世迥异的仙境。

这里的一切都是超凡脱俗的,如“山中香洞”、“瑶琶、宝电、古画、新诗”等,都展现了一个与尘世完全不同的美好世界。

这种奇幻的景象,既是对宝玉性格中追求理想、不满现实的一种外化,也预示了他未来的命运会与众不同。

警幻仙姑的警示:在太虚幻境中,宝玉遇到了警幻仙姑。

她不仅为宝玉解说了太虚幻境的奇妙,还为他解读了《红楼梦》这部曲子的深意。

这部曲子实际上预示了整部《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结局。

警幻仙姑的名字“警幻”意为警醒幻境,她的出现,是对宝玉的一种警示,提醒他不要沉迷于幻境,要认清现实。

宝玉与兼美的奇妙缘分:在太虚幻境中,宝玉还与兼美这个女子有了一段美好的缘分。

兼美既像宝钗又像黛玉,这预示了宝玉未来与这两位女子之间的复杂情感纠葛。

而他与兼美的缘分,也是对他在尘世中与众多女子之间情感纠葛的一种预示。

迷津的象征意义:迷津是太虚幻境中的一个障碍,它象征着宝玉人生中的种种困惑和难关。

当宝玉遇到这个障碍时,他感到非常害怕,但最终还是得到了警幻仙姑的帮助,成功度过了难关。

这预示了宝玉在未来的人生中,也会遇到种种困难,但总会有人帮助他度过难关。

宝玉的觉醒:在太虚幻境的经历结束后,宝玉醒来,发现自己还在尘世之中。

这种从梦中醒来的情节,既是对宝玉性格中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的一种外化,也是对他未来命运的一种预示。

总的来说,第五回通过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的奇幻经历,深刻揭示了宝玉的性格和命运,也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这一回充满了象征意味,是整部《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完整版红楼梦赏析之第五回解读

完整版红楼梦赏析之第五回解读
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咏絮才”,用 晋代谢道韫的故事: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 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的哥哥谢朗 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 絮因风起。”谢安一听大为赞赏。见《世说新语》。
? 3.玉带林中挂——这句说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其
名。“玉带林中挂”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对封建制度叛 逆,命运凄惨悲壮的写照。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 “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看,可能又寓 宝玉“悬”念“挂”牵死去的黛玉的意思。
21
? 袭人原来出身贫苦,幼小时因为家里 没饭吃,老子娘要饿死,为了换得几两银 子才卖给贾府当了丫头。可是她在环境影 响下所逐渐形成的思想和性格却和睛雯相 反。
? 她的所谓“温柔和顺”,颇与薛宝钗 的“随分从时”相似,合乎当时的妇道标 准和礼法对奴婢的要求。这样的女子,从 封建观点看,当然称得上“似桂如兰”。
2.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这是说晴雯虽身为丫
鬟,却从不肯低三下四地奉迎讨好主子,没有阿谀谄媚 的奴才相。这样的性格是她不幸命运的根源。
? 3.风流灵巧招人怨 ——传统道德提倡“女子无才
便是德”,要求安份守己,不必风流灵巧,尤其是奴仆, 如果模样标致、倔强不驯,则必定会招来一些人的妒恨。
4.寿夭多因诽谤生 ——晴雯被他人的诽谤迫害而
27
? 香菱是甄士隐的女儿,她一生遭遇是极不幸的。 名为甄英莲,其实就是“真应怜”。出身乡宦家庭, 三岁即被人拐走,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
按照曹雪芹本来的构思,她是被夏金桂迫害而 死的。可是,到了程高本续书中却让香菱一直活下 去,在第一百零三回中写夏金桂在汤里下毒,要谋 害香菱,结果反倒毒死了自己,以为只有这样写坏 心肠的人的结局,才足以显示“天理昭彰,自害自 身”。把曹雪芹的意图改变成一个包含着惩恶劝善 教训的离奇故事,实在是弄巧成拙。至于写到夏金 桂死后,香菱被扶正,当了正夫人,更是显然不符 曹雪芹的意图的。

红楼梦第五回叙述手法

红楼梦第五回叙述手法

红楼梦第五回叙述手法《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精湛的叙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一直为读者所津津乐道。

第五回是全书的一个重要章节,讲述了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故事。

本文将详细分析《红楼梦》第五回的叙述手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

一、梦幻与现实的交织《红楼梦》第五回通过梦幻与现实的交织,展示了贾宝玉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在梦境中,贾宝玉经历了太虚幻境的种种奇遇,见识了各种神仙女子。

而醒来后,他却又回到了现实世界,面临着家族纷争和人生困境。

这种叙述手法使读者在感受奇幻梦境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现实的无奈。

二、象征与暗示第五回中,作者运用了大量象征与暗示的手法,以表现人物性格和预示故事发展。

例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遇到了十二钗中的各个女子,她们的形象和命运都具有象征意义。

此外,贾宝玉在梦中所见的各种奇景,如“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也暗示了全书的主旨。

三、对话与内心独白在第五回中,对话与内心独白是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作者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示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女子之间的感情纠葛。

同时,通过贾宝玉的内心独白,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困惑、挣扎和追求。

四、诗词歌赋的运用第五回中,诗词歌赋的运用也为叙述增色不少。

作者巧妙地将诗词歌赋融入故事情节中,既展示了人物的文化素养,又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所见的判词、对联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五、讽刺与幽默《红楼梦》第五回在叙述过程中,还不失时机地运用讽刺与幽默的手法,使故事更具趣味性。

如贾宝玉在梦中所见的“风月宝鉴”,既是对世态炎凉的讽刺,也让人忍俊不禁。

总结:《红楼梦》第五回的叙述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梦幻与现实的交织、象征与暗示、对话与内心独白、诗词歌赋的运用以及讽刺与幽默等。

这些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为全书增色不少。

第五回的红楼梦赏析

第五回的红楼梦赏析

第五回的红楼梦赏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红楼梦第五回《红楼梦》第五回:贾母怜爱黛玉如宝玉;宝钗来后,人多倾向之,黛玉不忿;宝玉视其如一,略偏于黛玉;二人因亲密后生口角。

贾母等去宁府赏梅。

秦氏(乃贾母"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领宝玉去她房中安睡。

梦中观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及"又副册"。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红楼梦》第五回赏析——人物的梦幻惆怅与悲凉《红楼梦》第五回的标题是《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可以算是整个书的线索所在。

其包含的内容之多不敢也不能一一道来。

但读完那些预见金陵女子悲惨命运的判词和曲,不由有种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惆怅之感。

正册判词的第一首是黛玉和宝钗和在一起的。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先说黛玉。

黛玉是极富才情的女子。

判词中对她的形容是“堪怜咏絮才”,黛玉爱写诗并且写得一手好诗,而她的一生也像是一首诗。

她的来到像诗,前世一段缘,许下一生泪。

为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绛珠仙子转世为黛玉,延续了宝黛的三世眷恋。

她的爱情像诗。

“你放心。

”“有什么可说的。

你的话我早知道了。

”这是宝黛的互诉衷肠,没有什么山盟海誓,彼此全心全意的支持,浓浓的情愫都浸润在了那句你放心和那句我知道里面。

她的性情像诗,是怎样感性至极才会写出“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这样美极的句子。

她入了凡尘,却没有沾染凡尘的气息。

任人世喧哗,她独守一方净土,就算以生命为代价也绝不屈服。

虽然在所遗留的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中没有写到黛玉的死亡,我相信她的离去一定比高鹗所作的后四十回中含怨病逝要美得多。

红楼梦第五回——判词解读2文艺

红楼梦第五回——判词解读2文艺

1、副册判词之一晴雯画:又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晴雯从小被人卖到贾府的奴仆赖大供役使,连父母的乡籍姓氏都无从知道,地位原是最低下的。

在曹雪芹笔下的许多奴隶中,晴雯是反抗性最强的一个。

她藐视王夫人为笼络丫头所施的小恩小惠,嘲讽向主子讨好邀宠的袭人是哈巴狗。

赵姨娘作威虐待芳官,结果被藕官等四个孩子一拥而上“手撕头撞”,弄得狼狈不堪;晴雯站在反抗者一边,对主子欺压奴仆反而吃了亏,大为称心。

抄检大观园时,凤姐、王善保家的一伙直扑怡红院,袭人等顺从听命,“任其搜检一番”,唯独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朝天,往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还当众指着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脸痛骂。

晴雯公然反抗,因此遭到残酷报复,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硬把她“从炕上拉了下来”,撵出大观园,当夜就悲惨地死去。

贾宝玉对于这样思想性格的一个丫头满怀同情,在她抱屈夭亡之后,特意为她写了一篇长长的悼词《芙蓉女儿诔》,以发抒自己内心的哀痛和愤慨。

这说明贾宝玉之亲近晴雯,自有其民主性思想为基础的,决不是因为什么“美人的轻怒薄嗔,爱宠的使性弄气”,使他觉得“更别具有一番风韵的”。

晴雯是奴隶,是一个虽未完全觉醒、但对她已能感觉到的屈辱怒火冲天的奴隶;而不是那种把奴隶的手铐看作是手镯,锁链当成项莲的无耻奴才。

曹雪芹在介绍十二钗的册子时,将她置于首们,这是有心的安排。

作者对晴雯的特殊热情,是有现实感受为基础的;在描写她的不幸遭遇的同时,也可能还在某种程度上夹带有政治上的寄托,所以图咏中颇有“伤时骂世”的味道。

2、副册判词之二[袭人]画: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袭人原来出身贫苦。

幼小时,因为家里没饭吃,老子娘要饿死,为了换得几两银子才卖给贾府当丫头。

《红楼梦》第五回赏析

《红楼梦》第五回赏析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赏析一:生命成长中的“情”和“欲”《红楼梦》前五回是对小说整体剧情的一个概括,写了大部分人物的外貌,性格,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特别是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被视为全书的纲领,警幻仙子的“红楼梦”十二支,预示了群芳的命运。

对这一回前人从不同角度的解读,洋洋大观,令人目不暇接。

笔者选择从生命成长和超越的视角,以文本的主线为依据,进行探析,虽不免管中窥豹,仍期望以小见大、略有所得。

这一回叙述了生命成长中的“情和欲”(秦和玉,以谐音暗含寓意)。

当生命进入青春期,情欲开始酝酿、涌动、走向成熟,成为生命中排山倒海的力量。

贾宝玉的不爱读书,有天性中对虚伪礼教的排斥,对自然纯真之美的追求,当他看到客房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时,当即心生不快,如果结合第四回贾雨村在“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之后的蜕变与良知泯灭,我们对作者的深意就不难理解,大概可在对联中添加几字,“世事洞明皆虚伪学问,人情练达即官样文章”。

与此同时,宝玉的青春感性正在勃发,秦可卿卧房中的女性气息、香艳陈设使得宝玉如痴如醉。

“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

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这些描写,何止宝玉,多少《红楼梦》的读者都为之浮想联翩。

这是现实中的幻境,而在秦可卿的引导下,宝玉随即进入梦中的幻境,或曰“幻中之幻”。

首先吸引宝玉的,还是自然之美,“但见朱栏玉砌,绿树清溪,真是人迹不逢,飞尘罕到”,宝玉在梦中欢喜,觉得这地方有趣,能在这里过一生,强如被父母师傅管束。

自由和美,是人天性所爱。

这也说出了所有生命的梦想:在美好的“桃花源”中自由自在地生活。

而绿树清溪边如果没有人,却也少了生趣,徒余荒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第五回赏析
------ 人物的梦幻惆怅与悲凉
《红楼梦》第五回的标题是《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可以算是整个书的线索所在。

其包含的内容之多不敢也不能一一道来。

但读完那些预见金陵女子悲惨命
运的判词和曲,不由有种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惆怅之感。

正册判词的第一首是黛玉和宝钗和在一起的。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先说黛玉。

黛玉是极富才情的女子。

判词中对她的形容是“堪怜咏絮才”,黛玉爱写诗并且写得一手好诗,而她的一生也像是一首诗。

她的来到像诗,前世一段缘,许下一生泪。

为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绛珠仙子转世为黛玉,延续了宝黛的三世眷恋。

她的爱情像诗。

“你放心。


“有什么可说的。

你的话我早知道了。


这是宝黛的互诉衷肠,没有什么山盟海誓,彼此全心全意的支持,浓浓的情愫都浸润
在了那句你放心和那句我知道里面。

她的性情像诗,是怎样感性至极才会写出“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这样美极的句子。

她入了凡尘,却没有沾染凡尘的气息。

任人世喧哗,
她独守一方净土,就算以生命为代价也绝不屈服。

虽然在所遗留的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中没
有写到黛玉的死亡,我相信她的离去一定比高鹗所作的后四十回中含怨病逝要美得多。


曾以诗明志“质本洁来还洁去”,也许黛玉把泪还尽离开重归太虚幻境之后,并没有留下尸身被这浊世玷污,而是想判词中所写“玉带林中挂”,只剩衣服上的玉带还遗留在树枝之上。

当然这纯属个人的脑内小剧场。

爱的双方只能“心会神达”,即李商隐的名句“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也;这是双方灵
魂的相互重叠,相互依偎、相互絮语、相互聆听、相互偷换,相互撞击、相互慰藉、相互
融化,从而导致牵挂,痴迷,陶醉,相看两不厌,“镇日无心镇日闲”,“彩线难收面上珠”的情景。

这种境界就是“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而宝钗与黛玉是大大的不同。

黛玉虽是心性孤傲清高,但是对生活有她独特的热情。

从黛玉兴致勃勃的教香菱作诗就能窥得一二。

而宝钗,判词里写宝钗有让人惊叹的停机之德。

她端庄稳重,温柔敦厚,善于人情世故,但她的性情是极冷的,如凤姐所说“事不关
己不开口”。

然而我们却偏偏没有立场没有理由去指责她。

宝钗她也是一个正值青春的少女,她小时候也会偷读《西厢记》《牡丹亭》这样的禁书,她也会写“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这样讽刺现世的诗文,她也有香扇扑蝶那般活泼可爱少女模样的时候,她从小
受到封建传统的教育并她不完完全全是遵循封建礼教的淑女,她也本该享受青春和生命,
她也本可以尽情尽兴的哭和笑,可是她遇到了这个时代,她有个不完整的家庭和不成器的
哥哥,她只想求得一世安宁,只能用冷香丸生生压制自己的热情,然而最终还是如《终身误》中所唱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外仙姝寂寞林”,落了个“金簪雪里
埋”的结局。

这里说宝钗要可怜得多。

宝钗虽待人待事极冷,但其停机之德仍能打动人心,也给她赢得了贾府上下的赞美之声。

还是用红楼中的两句诗形容来最合适,宝钗自是“淡
极始知花更艳”“任是无情也动人”。

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湘云同样是一个光彩夺目的女子。

湘云的身世比黛玉还
要悲惨,无父无母,寄生在叔叔家,每天做活计都要做到半夜,境况竟还不如贾府的大
丫头。

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下,她不仅没有自怨自艾,竟还难得的对生活保留了一颗剔透
的赤子心。

第五回的红楼曲中这样唱,“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
心上”,她不拘小节不矫情不造作,有那时的女子都没有的一份豪爽,她会着男装扮宝玉,也会毫无小姐形象的大啖鹿肉。

她率真可爱心直口快,所以尽管和黛玉发生过几次口角,
黛玉还是引以为知己。

她最没小姐架子和阶级意识,不欺下不媚上,对丫鬟素来亲厚。

湘云自己这样说:“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
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说话咬舌分不清“二哥哥”“爱哥哥”又给她平添了一份
小女子的娇憨。

湘云就是这样一个奇女子。

然而最后还是逃不掉“湘江水逝楚云飞”的
命运。

经常会想象,若干年后,出家为僧的宝玉回忆起大观园中的这些女子,回忆起那
个半醉半醒头枕着芍药花瓣香梦沉酣的云妹妹,想起那些回黛玉湘云宝琴等人抢着联诗
的情景,会不会有一种“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唏嘘。

那些生如夏花的女子,一个是反叛者宁折不弯不染人世烟尘,一个是殉道者冰雪聪明
任是无情也动人,一个不谙世事心地自是清澈透明,还有很多其他美好的女子,才自精明
志自高的三小姐贾探春,心比天高风流灵巧的丫头晴雯,气质美如兰的妙玉…她们并不完美,都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却足以打动人心,也正因这份不完美,使得她们越
发亲切可爱。

然而就是这样一群女子,在她们最美好的年华里,被迫卷入那个黑暗社会的种种纷争。

她们都曾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挣扎过抗争过,她们不想屈从与命运,她们都曾企
图抓住那渺茫的不能在渺茫的希望,却还是被阶级的斗争历史的潮流吞没,徒留悲鸣。


们的结局正是第五回中红楼十二曲中最后一曲所唱:
[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雕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
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
茫大地真干净!
太虚幻境是掌握女人命运的机关,警幻仙女是这个机关的领袖。

贾宝玉在宁国府的媳
妇秦可卿卧室中睡午觉,做梦到了太虚幻境,见到绝色美神警幻仙,让他看了金陵十二钗
部分女人的命运册子,又让他聆听“红楼梦”曲子。

这册子上的判词和红楼梦曲词,都是
预示书中女人们的命运的。

但梦中的宝玉并不理解。

写爱情不过是一场美梦,是一场灾难。

此回总括全书女人的爱情悲剧命运,是大纲。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美好的东西永远不能长久,贾府繁花似锦的声名地位,锦衣玉食的生活,大观园里桃花源
般的与世无争,众姐妹豆蔻初开无忧无虑的生活,看起来实在是美好的让人希望时间能够
停顿,可惜好景永远不能长久。

一切的一切都失去的时候,不论是慢慢的一步一步地,还是呼啦啦如山崩地裂的,就只剩下破败的图景留给人唏嘘了。

她们的悲剧应该是双重悲剧,是封建礼教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和封建制度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

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部作品能够把爱情悲剧写得像《红楼梦》这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红楼梦》这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和深刻。

作者在这一回中表现出的思想是多方面的。

大观园中的女子,无论是身居显位的小姐,还是丫鬟,都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而她们的悲剧各自有不同的内容,有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有封建道德礼教的悲剧,有封建婢妻制度的悲剧,有赤裸裸的封建暴力凌辱女性等等。

贾府的婢女地位比一般人家的要高很多,都要遭受非人待遇,更何况贫苦无依的平民女子?所以红楼反映的是整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第五回奠定了整个《红楼梦》悲剧美的基调。

看完全书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第五回的内容,越发感觉到一种巨大的悲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原本被那些美好的女子打动而发出的哀叹,更加广阔的氤氲开来。

在那个时代,还有多少男男女女逃不出所谓命运的掌控。

那些女子也曾吟诗作画欲笑还颦,那些男子也曾草没马蹄春风得意。

曹雪芹在第八回是这样写:“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这样说来,红楼中的女子要幸运的多,因为有无数爱红楼的人曾陪着她们开放陪着她们枯萎,有人欣赏她们无双的好风华,而我们可以在漫漫的文化长廊里与她们邂逅,无疑也是无比幸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