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三篇】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难点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教学准备报纸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程序教学补充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有的背景结语可有可无。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5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二分析课文学习阅读消息1介绍背景1949年,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3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4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本文可分两部分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

从作战兵力、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时间地点兵力渡过兵力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所以先写,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抵抗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第一课《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锐不可当”“百万”“横渡”“占领”“切断”“歼灭”“泄气”“阻遏”“绥靖”“鄂豫”“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等词语意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3.培养学生通过提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来概括事情主要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阅读和播报新闻消息的能力。

5.布置学生课外采编新闻消息。

【学习重难点】1.了解新闻消息这一新的文体,初步掌握阅读新闻的一般方法:提取事件主要信息法。

2.把握新闻消息的特点,了解新闻消息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关系与作用。

【教学设想】1.教法选择:知识传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2.教学策略选择:以听读为主,以知识为先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阅读及采写、播报新闻的能力。

3.教具准备:报纸。

4.三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口语训练:倾听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2.通过阅读第一则新闻,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3.通过阅读第一则新闻,了解新闻消息的内容、结构、特点,学会播报新闻。

4.练习听新闻、看新闻。

【教学设想】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篇新闻消息,在课堂上播报,其他同学倾听,导入新课。

(说话训练、综合性学习)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导学:每一小组第一个同学选择一篇长短适宜(200~300字左右)的新闻消息说给小组第二个同学听,然后第二个同学口头转述给下一个同学听,以此类推。

请每一组最后听到新闻的同学复述给全班听,看跟原来的新闻有没有出入。

(体验在倾听的过程中,往往会使得信息发生误差、缺漏)先学:课本第八页知识短文,完成下列题目。

时间为2分钟。

1.在听新闻通知等内容时,怎么样才能不会遗漏主要信息?(注意力集中,抓住与时间、地点、事情、人物有关的信息)2.播报和传达新闻、通知要注意哪些问题?(口齿清楚,重点突出,全面完整)后教:请学困生回答,其他同学纠正。

八年级语文上册1《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八年级语文上册1《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新闻两则》《新闻两则》是人教版第一单元战争题材的作品,是毛主席亲自撰写的新闻稿。

文章兼顾新闻稿和战争题材这两个主题。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本节课是初二教材,新闻体材。

从心理上,学生对这种刚接触的体裁有着懵懂而好奇的心理,老师应该抓住学生这种好奇心,因势利导。

在讲课文内容的同时,让同学们掌握新闻结构,进行实践创作。

从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些特点,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并创造机会。

1.了解新闻的体裁格式和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积累“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3.理清新闻的结构,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以及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和大无畏精神。

把握新闻的结构要素,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并进行课堂训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两课时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现实世界风云变幻,街头热议五花八门,同学们,你们是怎么了解这些信息的呢?对,是新闻。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伟大领袖毛泽东毛泽东之手。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一篇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了解新闻体裁。

【设计意图:让学生系统地认识新闻的特点】1、新闻的定义及其特点。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

一是事实说话;二是迅速及时;三是高潮在前;四是简明扼要。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高屋建瓴:
负隅顽抗:
气势磅礴:
锐不可当:
阻遏:
溃退:
悍然:
3 / 12
word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学习指导二
内容:课后练习一
方法:借助资料书和课
后练习一自学
时间:4 分钟
要求:能说出新闻的有
关知识 。
2、借助资料书,能说出 新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 课文运用。
新闻基础知识:
1、 定义:对国内外新近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5 / 12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word
4、 新闻的特点: 让事实说话(真实性); 报道迅速及时;(及时 性);简明扼要(准确 性)。 自学检测二 结合新闻有关知识,找 出第一则新闻的六要 素,结构五部分。 1、六要素: 时间: 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22 日 22 时 地点: 西起某某(不 含),东至江阴一千余 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 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 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 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 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某 某、某某线,三十万人
10 / 12
word
新华网某某频道 5 月 20 日电 由中华炎 黄研究会、某某省体育 局等单位主办的首届 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将 于端午节期间在某某 举行,届时将有来自海 内外的多支龙舟队伍 同场竞技,共度佳节。 本次大赛是以“中原龙 舟大赛”为基础升级成 “中华轩辕龙舟大赛” 的。大赛的宗旨是传承 华夏历史文明,推动龙 舟运动发展,促进中原 经济区建设。大赛开幕 式上设置了龙舟点睛、 舞龙舞狮、龙风筝表 演、龙舟对歌、龙舟豫 剧等环节。从今年—— 农历壬辰龙年开始,以 后每年的端午节都将 举办这项赛事。 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A
第1课《新闻两则》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

(200字左右)
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教学后记: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把握其特点和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文章层次,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历史,感受正义战争的力量,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新闻的有关知识,把握其特点和结构。

教学难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课前完成【预习导学】。

多媒体报纸一份【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把握其特点和结构。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了解历史,感受正义战争的力量,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学习重难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预习形成】一、“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为人民解放军1949年4月解放某某而作,诗名为“人民解放军占领某某”,该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当年亲自撰稿写新闻,报道我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走进那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吧!二、作家及时代背景介绍:1、一提到伟人,你一定不陌生吧,请把你知道的情况介绍出来:(推荐阅读:《我的父亲》《我的爷爷》)2、结合历史,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⑴电影欣赏:《百万雄师过大江》《大进军-南线大追歼》《大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3、在什么情况下撰稿写下这两则新闻?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时代背景:⑵《中原我军解放某某》的背景资料:三、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绥()靖()阻遏()锐不可当()荻()港溃()退歼()灭要塞()二十八宿()管辖()阌()乡聿()2、选词填空:此处敌军抵抗较为(坚强、顽强、顽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战争、战斗、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击败、击退)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某某、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限制、制服)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学生先默读单元提示并进行勾画,然后强调单元的内容及目标。
2.学生认真听,也可以和老师一起朗诵。
1.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介绍。
2.了解《沁园春·某某》《沁园春·雪》《长征》。
3.学生上黑板积累。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并进行概括。
2.学生各抒己见。
1.学生结合文后第一题进行理解和勾画。
2.从文章中一一找出五部分,先自主然后展示交流。
赏析语言的三特点。
再次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找出来。
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的社区,最近都发生了什么特别的或有意思的事情?写一则消息。
要求:拟出恰当的标题,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主体列提纲,背景和结语可有可无,100字左右。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新闻的有关知识和特点,深入感受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要求:①标题醒目、恰当②合理安排结构③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④语言真实、准确、简洁
教学后记
学习《新闻两则》,就是想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和特点。上完此课,我最大的收获竟然是大多数学生会读新闻了,会写简单的新闻了,而且他们兴趣盎然。真的是不能低估孩子们的能力呀!不过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所以下节课需要再拿出点时间进行巩固。还想与本单元的写作紧密联系起来,再进行一次大的作文训练,真正做到授之以鱼。
学生赏析到位。
学生或许还有好多问题质疑。
如果学生还不是很了解,可以找X报纸,让学生再加深巩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不含:不包括。因某某当时尚未解放,这样写体现了新闻必须真实准确的特点,不会产生歧义。
均是:都是。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渡江战线之长,烘托出战绩辉煌。
(2)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封锁长江。
较为:比较。与上文中路军、西路军相比,抵抗比较顽强。同时呼应上文“汤恩伯认为某某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说明敌人确实负隅顽抗,做了垂死挣扎。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溃退(kuì) 要塞(sài) 阻遏(è) 锐不可当(dānɡ)歼灭 (jiān)绥靖(suí)(jìnɡ)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形容来势凶猛,不可抵挡。当,阻挡,抵挡。(锐不可当)②已经。(业已)
【拓展延伸】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校本作业。
2.预习第二课。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特点:内容真实准确,立场观点鲜明;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导语、主题、背景结语相关知识见课文第7-8页)
补充知识: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2)每个小组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大家交流一下当天的新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1.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新闻常识。

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过程与方法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教学重难点】1、掌握新闻知识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

这篇消息就展示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概貌。

二、走进作者: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二十八画生(“二十八画”即“毛泽东”这三个字的繁写体总共的笔画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政治家、军事家。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作为中华民族的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个人物。

三、预习检测: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b、解释下列词语业已:锐不可当: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2、教师播放录音带,学生听并概括内容。

五、合作探究: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六、精读品析: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教师指导:阅读新闻,要注意他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阅读新闻,还要注意他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实的事实表现了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明确:时间:1949年4月20日—1949年4月22日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原因:解放全中国经过:三路大军渡江情况结果:顺利渡过长江这篇消息的语言准确简洁,气势磅礴,实在是大手笔。

导语写得简练、明快、不足五十字,就交代了渡江大军的数量,渡江战线的长度,渡江作战的地点以及渡江作战的结果;像开头的“冲破”“横渡”等词形象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气势。

写中路军“突破”非常准确,,因为中路军是首先渡江,在敌人千里防线上打开的是一个缺口。

写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为“较为顽强”是贴切的。

如果去掉“较为”,则显得过高估计敌人,与只经一天激战把敌军击溃的事实也不相符合。

七、小结延伸。

毛泽东不愧为一位杰出的领袖,他能运筹帷幄,绝胜千里,写的文章也同样是气势不凡。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霰王。

天若有情天变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诗中描绘了一幅我军在炮火纷飞下横渡长江,冲破敌阵,锐不可当的动人画面。

诗人豪壮的情怀真是前无古人,独步当代。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写作背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大约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大约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

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

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的前夜。

三、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四、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出相同点。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教师引导: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找出“不同点”教师引导: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五、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看谁读得好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2、语言品味: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

(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六、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讨论后明确: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七、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

(200字左右)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教学反思《新闻两则》,发生的事件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采用多媒体展示当时的战争场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落实新闻内容的概括,以及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明确,尤其是导语的解析,以及新闻的语言品味,体会新闻的三大特点。

反馈检测: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憾.(hàn) 舆论(yú) 胸脯.(pú) B.泄.气(xiè) 溃退(kuì) 覆灭(fù)C、歼.灭(jiān) 区域.(yù) 阻塞.(sài) D.封锁.(suǒ)大厦.(shà) 纤维(xiān)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英勇善战兴高彩烈放纵奔流 B.负隅顽抗息了灯火语速缓慢C、横渡长江当人不让隐隐约约 D.不堪一击料敌如神锐不可当3、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二、填空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1)横.()渡长江蛮横.()(2)江阴要塞.()敷衍塞.()责暖瓶塞.()子(3)jiān( ) 灭敌人化xiān( ) qiān( ) 陌2、常识填空:新闻,又叫,主要包括标题( )和( )等几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3、选词填空:(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敌阵,横渡长江。

(越过、冲破、击溃)(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了。

(冲破、突破)三、消息是对真实情况的报道,用词要力求准确。

请简要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表意作用。

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3、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四、简答。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五、解析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