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弥漫性病变综述

合集下载

肝脏良性实性占位病变的

肝脏良性实性占位病变的

IR,,slltldllkov VA.Gautier
and spectrau
SV.“at"ine significance of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eolour livex
Doppler ultrasound
tIllI哪H.European
4 Numata K,Tanaka
万 方数据
16
U.Nagomcy

DM,et

Msctagement
of
liver
adenomatotb:results with
conservative删c由叩p∞eh
Liver Transpl
Stag,1998.4(5):388,
0【l
R.Hohealerger W Focalnodulm"hypetplasia sad liver
r髓iafive index
in fecal
hype,mlMia
liver
Imaging,1997,22:2:08—273
12罗渝昆,董宝玮,唐杰,等。肝脏局限性钴节性增生的超声和MPd诊 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9(3):224—225 13吴盂超肝胆外科疾病诊治新技术讲座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东方
hype叫asi日.FNH)
FNA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非肿瘤性病变。VNH由非正 常排列的肝细胞、kupfl'er细胞、血管、胆管和中央星状疤痕以及 辐射状排列的纤维间隔组成。国内报道较少,确诊常很困 难”1。典型FNH的超声影像表现是边界清楚的低回声、高回声 或等回声结节,内部回声均匀或显示少许不规则的细条状强回 声。彩色多普勒示结节内部丰富的低阻高速动脉血流,血管呈 放射状走行或见粗大的血管进入结节内。结节外肝组织常表 现为正常“¨“。KNH易误诊为肝癌及肝血管瘤。肝癌多发生 在有肝硬化征象的病例,肿瘤周边有晕圈,彩色多普勒超声显 示高速高阻的动脉血流。 四、肝脂肪瘤 脂肪瘤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而肝脏 却少见,此病常伴有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组织病理可见肿瘤 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并被纤维组织束分隔成分叶状,周围 可有完整的薄层纤维组织包膜”J。声像图表现为均匀的强回 声团块,点状回声细小致密,边缘有血管通过,边界清楚,但不 光滑,略有分叶感,整个图像类似“太阳球”但瘤体后部的回声 强度明显低于前部,远侧衰减明显。根据声像图特征表现与肝 癌鉴别不困难,但易与高回声型血管瘤混淆。肝脂肪瘤在回声 强度上比血管瘤更高.内部回声更均匀。血管瘤后壁回声无衰 减,反而有轻微的增强。此外血管瘤中.小血管结构显示长度 一般在1 cm左右.而脂肪瘤中显示的血管长度几乎全程贯通,

磁共振波谱在活体肝脏的应用

磁共振波谱在活体肝脏的应用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ForeignMedicalSciencesClinicalRadiologicalFascicle2006Nov829(6)磁共振波谱在活体肝脏的应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100034)王化综述王霄英审校摘要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波谱(MRS)技术的发展,肝脏MRS已从离体标本和动物实验研究向临床应用过渡,并已取得初步成果。

就肝脏MRS通常被分析的原子核谱线特点及其在活体肝脏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分析肝脏MRS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和前景。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学;活体;肝脏腹部放射学磁共振波谱(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是无损伤性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化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唯一方法。

由于肝脏在物质代谢和生物转化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故其MRS一直是研究热点。

近年来随着MRS技术的发展,肝脏MRS已从离体标本和动物实验研究发展到临床应用,虽然尚处于初步阶段,但已显示出巨大潜力。

一、肝脏MRS常用原子核的谱线特点肝脏MRS可测定原子核目前主要有1H、31P、13C、19F及23Na。

其中以31P最常用,其次为1H[1]。

(一)31P-MRS[2,3]31P的自然丰度为100%,敏感度只有1H的6.65%,要提高31P谱的信噪比必须降低空间分辨力,但31P谱的峰值数目不多,且化学位移范围较大(约25ppm,1ppm表示10-6),因此易于判断其峰值位置。

肝脏中许多化合物都含有31P,而且这些化合物参与细胞的能量代谢和与生物膜有关的磷脂代谢,因此31P谱广泛应用于肝组织能量代谢和生化改变的研究。

生物组织31P谱中通常可以检出7个不同的共振峰,从左向右依次为磷酸单酯(PME)、无机磷(Pi)、磷酸二酯(PDE)、磷酸肌酸(PCr)及三磷酸腺苷(γ-ATP,α-ATP及β-ATP)。

PME主要由磷酸胆碱和磷酸乙醇胺构成,两者为细胞膜主要成分磷脂的合成代谢的前体物质,也含有单磷酸腺苷(AMP)和葡萄糖分解代谢的产物;PDE的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酰胆碱和甘油磷酰乙醇胺,两者为磷脂分解代谢的产物,也含有内质网的成分。

人体结构与功能论文 肝脏

人体结构与功能论文 肝脏

肝脏的结构功能与疾病作者:包钰莹指导教师:武枫林摘要:肝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也是最大的腺体,它的形状呈不规则的楔形。

它的功能非常多,包括分泌胆汁,参与糖,蛋白质,脂质,维生素和激素的代谢,还具有解毒,防御和强大的再生能力。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

同时它也是一个脆弱的器官,药物和酒精都可能导致肝病的发生。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一度非常普遍,尤其是乙型肝炎,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防治这种疾病。

肝脏是我们身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了解它,爱护它,才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关键词:肝脏,结构,功能,疾病一,肝的结构肝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也是人体最大的腺体。

我国成年人肝的重量男性为1230~1450g,女性平均为1100~1300g。

成人肝重1~1.5kg,约为体重的1/50,幼儿相对较大,约为体重的1/20。

肝的血液供应极为丰富,活体的肝呈红褐色,质地柔软而脆弱,受外力冲击时易破裂。

肝除分泌胆汁参与消化吸收过程外,在体内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激素等物质的代谢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肝还有解毒及防御等功能。

[1]肝呈不规则的楔形,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左右4缘。

肝分膈面和脏面。

膈面与膈穹窿完全一致,肝与膈间有冠状韧带相连。

镰状韧带将肝分为左、右两叶,肝右叶大而厚,左叶小而薄。

脏面有略呈“H”形的沟。

左侧纵沟窄而深,其前部有肝园韧带,是由胎儿期静脉闭锁而成;后部有静脉韧带,是胎儿期静脉导管的遗迹。

右侧纵沟阔而浅,其前部有一容纳胆囊的凹窝称胆囊窝;后部为腔静脉窝,有下腔静脉通过。

连接左、右纵沟中份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左右肝管、门静脉左右支及神经、淋巴管等出肝处。

肝的背面借“H”形沟分四叶;左纵沟左侧为左叶;右纵沟右侧为右叶;肝门前方为方叶;肝门后方为尾状叶。

肝上界一般在两侧的第5肋与锁骨中线交点的连线上。

下界在右侧与右肋弓一致,在腹上区约在剑突下3cm。

肝的位置随呼吸而有改变,平静呼吸时,肝上下界升降可达2~3cm. [2]二,肝的功能肝脏的血流量极为丰富,约占心输出量的1/4。

布加综合征综述

布加综合征综述

布加综合征综述简介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由各种原因所致肝静脉流出道阻塞所引起(肝静脉和其开口以上段(邻近的)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下腔静脉狭窄闭塞,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症)。

阻塞可发生于从小肝静脉(Hepatic veins,HV)至肝后段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入右心房口处的任何部位,但要除外由心脏疾病引起的肝静脉流出道阻塞及肝窦阻塞综合征(Sinusoid obstruction syndrome,SOS)。

主要为下腔静脉阻塞症状和/或门静脉高压症状,但表现各不相同,腹水和肝大是最常见的临床征象。

临床表现与阻塞部位有关,肝静脉阻塞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肝脏肿大、压痛及腹水;下腔静脉阻塞者在肝静脉阻塞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常伴有下肢水肿、下肢溃疡、色素沉着,甚至下肢静脉曲张。

包括有:下肢浅静脉曲张、活动后足踝部肿胀、下肢肿胀色素沉着、慢性溃疡、腹部不适或疼痛、上消化道出血、黑便或顽固性腹水黄疸等,还有的表现为不孕不育及女性月经紊乱等症状。

体检可见肝脾肿大、腹水、黄疸并伴有胸、腹壁,特别是背部、腰部及双侧下肢静脉曲张。

布加氏综合症(简称IVCS)是由于下腔静脉受邻近病变侵犯、压迫或腔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性阻塞,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因之障碍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征侯群。

病变累及肝静脉或以上平面,则可有下腔静脉高压、门静脉高压(包括肝脾肿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和上消化道出血等)和心贮备功能不足(包括动则心悸、气促)三组临床表现。

急性肝静脉阻塞可因急剧进行性腹水、肝昏迷而死亡。

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多数病人肝功能较好,白、球蛋白倒置或肝功能异常者约占1/3,可能由于此症肝细胞病理改变为继发性,且程度较轻之故。

倘若为肿瘤所致之下腔静脉阻塞,则临床上有肿瘤本身表现的肿块和疼痛、脏器浸润或转移的肝肿大、黄疸、消化道功能障碍及咳血、胸痛等。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第35卷第3期长治医学院学报2021年6月JOURNAL OF CHANGZHI MEDICAI COLLEGE Vol.35No.3 Jun.2021230•综述.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李立凤I梁汝圣八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中医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21)03-230-0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⑴。

NAFLD不仅可以导致肝病残疾和死亡,还与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及结直肠肿瘤等的高发密切相关⑷。

NAFLD 的病因较多,高能量饮食、含糖饮料、久坐少动等生活方式、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等单独或共同成为NAFLD的易感因素⑶。

近年来,NAFLD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勺。

目前,西医尚无治疗NAFLD疗效确切的药物,中医药治疗NAFLD显示一定的临床疗效,可能成为今后治疗NAFLD的有效方法之一。

因此,本文主要围绕中医对NAFLD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进行如下综述。

1中医病名NAFLD在中医学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积聚”“痰浊”“痞满”“肥气”“胁痛”等疾病的范畴⑷。

《难经•五十六难》在提到“五脏之积”时曰:“肝脏之积,名曰肥气”,这是最早记载与NAFLD相关的论述。

2病因病机NAFLD的发生多与酒食不节、情志抑郁、寒气侵袭、年老久病等因素相关,其病位在肝,但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与痰、浊、瘀、湿等病理产物作者单位1天津市公安医院(300000)2天津市第一医院*通信作者(E-mail:liangrusheng@)相关。

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在肝脂肪定量中的应用

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在肝脂肪定量中的应用

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在肝脂肪定量中的应用杨晨1,余上海1,徐飞鹏1,张华1,2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上海 2012032 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203通信作者:张华,****************(ORCID:0000-0001-5926-0999)摘要:不同病因的慢性肝病均可出现肝脂肪变性。

引起肝脂肪性病变的主要诱因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病、酒精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

肝脂肪变性初期表现为单纯性脂肪性肝病,继而出现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于脂肪性肝病(FLD)的诊断。

MRI-PDFF因具有精确性高及可重复性好的优点,逐步成为FLD无创诊断的“金标准”。

本文对MRI-PDFF在肝脂肪定量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脂肪肝;磁共振成像;质子密度脂肪分数;诊断基金项目: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临床医学领域科技支撑项目(19401972700)Applic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 in liver fat quantificationYANG Chen1,YU Shanghai1,XU Feipeng1,ZHANG Hua1,2.(1. Department of Liver Cirrhosis,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stitute of Liver Diseas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Liver and Kidney Diseas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ghai 201203,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Hua,****************(ORCID: 0000-0001-5926-0999)Abstract:Hepatic steatosis can be observed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s of different etiologies. The main predisposing factors for hepatic steatosis include chronic viral hepatitis,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alcoholic liver disease,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Simple fatty liver disease is the initial manifestation of hepatic steatosis, followed by steatohepatitis, liver fibrosis, liver cirrhosis, and eve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 (MRI-PDFF)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diagnosis of fatty liver disease (FLD) in clinical practice. MRI-PDFF i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gold standard for the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FLD due to its high accuracy and good repeatabilit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RI-PDFF in liver fat quantifica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 advances.Key words:Fatty Liv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 DiagnosisResearch funding:Shanghai Municip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2019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ion Plan”(Clinical Medicine)(19401972700)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是多种疾病和病因引起的、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蓄积过多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肝脏活检术研究进展

肝脏活检术研究进展

肝脏活检术研究进展作者:顾明明杨成旺来源:《中外医疗》2017年第34期[摘要] 肝脏活检术是对肝脏疾病性质的判断以及病变程度评估的金标准,这使得该项技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经常被应用,适应证范围和技术手段连同生化以及动态成像已经发展到可以评估弥漫性和局灶性肝病的肝脏功能及预后,然而,非侵入性技术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着临床医生使用肝脏活检术的方式。

[关键词] 肝脏;活检;超声内镜[中图分类号] R6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12(a)-0196-03[Abstract] The liver biopsy is a golden standard of determining the liver diseases nature and evaluating the lesion degree, thus making it often applied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and the range of indications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and biochemical and dynamic imaging now can evaluate the diffusive and liver function and prognosis of focal liver disease,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non-invasive technology is changing the liver biopsy method used by the clinical doctors.[Key words] Liver; Biopsy;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目前,肝穿刺活检已经成为简便、安全、有效的肝病诊断手段,其病理结果目前已经成为确诊的“金标准”[1]。

超声弹性成像在弥漫性肝病中的应用

超声弹性成像在弥漫性肝病中的应用

①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 上海 200031通信作者:虞梅超声弹性成像在弥漫性肝病中的应用贺静① 翟凌云① 韩莹莹① 虞梅① 【摘要】 肝纤维化程度的准确评估对于判定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CLD)的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由于肝脏活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其他可以准确评价肝纤维化的其他手段。

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操作简便以及测量精准的技术手段,可以通过测定肝脏硬度来评价肝纤维化程度。

超声弹性成像主要包括瞬时弹性成像,声学辐射力脉冲成像,超音速剪切波成像和实时组织弹性成像。

虽然超声弹性成像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重复性,但是在诊断CLD 患者肝纤维化方面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超声弹性成像也可用来进行对患者进行床旁病情监测。

【关键词】 超声弹性成像 慢性肝病 肝硬化 弥漫性肝病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in Diffuse Liver Disease/HE Jing, ZHAI Lingyun, HAN Yingying, YU Mei.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22): 172-175 [Abstract] I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accurately assess the level of liver fibrosis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 (CLD) to predict prognosis and make treatment plans. As liver biopsy has some limitation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other means to accurately evaluate liver fibrosis.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is a non-invasive, convenient and precise technique,and could evaluate liver fibrosis by measuring the degree of liver stiffness.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includes transient elastography, 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 imaging, supersonic shear wave imaging and real-time tissue elastography. Although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non-repeatability, it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liver fibrosis in CLD patients. At the same time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could also be used to monitor the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 bedside. [Key words]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Chronic liver disease Liver fibrosis Diffuse liver disease First-author's address: Dahua Hospital,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City, Shanghai 200031,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3.22.041 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饮酒,肝毒性药物,非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隐源性肝病等原因引起的肝细胞与肝间质疾病,包括继发的胆汁排泄障碍和肝脏血流障碍,都属于肝脏弥漫性病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肝脏弥漫性性病变一、脂肪肝一、临床病理学特点(一)病因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单独或共同成为NAFLD的易感因素主要系因过量饮酒、蛋白质缺妊娠以及慢性肝病、糖尿病、心里衰竭和药物毒性作用等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

(二)病理改变以大泡性或以大泡性为主的肝细胞脂肪变性为特征。

正常肝脏脂肪含量约占肝湿重的5%,在脂肪肝时其含量可增高近10倍,肝内的脂肪堆积大多为甘油三酯以小滴状形式分散在肝细胞浆的无结构部分,继而相互融合成大脂肪泡。

当细胞膜被胀破时,由两个或更多的细胞可形成脂肪囊肿。

镜下观察这种受侵的肝细胞可分布在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或者在汇管区周围。

在严重的病例中,其肝实质成网眼状,几乎看不到肝细胞。

经治疗若病情好转,肝细胞内的脂质可很快消失。

(三)临床特点脂肪肝以成为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且大多为弥漫性的脂肪浸润,少数累及范围可不超出肝脏解剖分叶的某一叶或某一段。

还有部分病例肝内脂肪堆积区域呈团块状分布,或者在弥漫性脂肪浸润区域内残留大小不等的正常肝组织,与此有关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

一些作者认为与门静脉血流量有关,当肝某一叶断的门静脉血流量降低时,导致该叶段肝组织局部缺血造成肝实质内糖原减少和脂肪堆积增多。

另外,弥漫性脂肪肝内残留局限性正常肝组织,还被认为该区域门静脉与胆囊静脉或副胆囊静脉之间存在直接吻合支有关。

脂肪肝起病隐匿,发病缓慢,轻度时常无症状,主要在超声健康体检中发现。

重度者可见乏力、肝大、肝区痛及压痛,少数患者可有食欲减退、恶心、黄疸和肝功能异常,脾肿大,偶见男性阳痿和女性月经过多或闭经等,严重的脂肪肝最后将演变为肝硬化。

二、超声特征与诊断(一)二维声像图特征1.肝脏形态及实质回声改变不同程度的脂肪肝体积可出现均匀性增大。

肝包膜亦因实质回声增强而有不同程度的显示不清,轮廓变模糊边缘处可较圆钝。

脂肪肝的肝实质因被脂肪浸润回声增强,且脂肪堆积越多,回声越强。

且伴有明显的声衰减,肝脏前半部回声密而较强,后半常有轻度衰弱而呈现较低回声。

2.肝内管道回声结构改变轻度脂肪肝肝内管道分布走行不尚可正常,重度脂肪肝患者时肝内管道结构多显示不清,表现为管径变细,管壁回声模糊甚至消失,且尤以分支为著,但不会出现血管移位或受压中断及肝内胆管扩张等现象。

脂肪肝发展成局限性时,常在左半肝声部或尾叶内呈现较低回声,易误诊为肝癌,需注意观察鉴别。

有的也可在胆囊附近呈现类似较低回声区,形态呈类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境界较清晰。

肝肾实质回声反差显著增大3局限性脂肪肝二维声像图特征通常累及部分肝叶或肝段,超声表现为脂肪浸润区部位的高回声区与正常肝组织的相对低回声区,两者分界较清,呈花斑状或不规则的片状。

部分局限性脂肪肝仅累及某一规则的区域,多位于肝右叶,脂肪浸润区呈致密的高回声,单个或多个区域;有时在肝实质回声明显增强的背景下,在肝门部或胆囊周围常可显示局限性低回声区,直径2~5cm,境界清晰,无包膜,无球体感。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不均匀回声区内无明显彩色血流,或正常肝内血管穿入其中。

(二)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脂肪肝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肝内血流的灵敏度降低,尤其对于较深部的血管,血流信号较正常减少。

三、鉴别诊断要点脂肪肝为临床常见疾病,依据典型声像图表现即可做出相应诊断。

局限性脂肪肝必须注意与肝内占位性病变的鉴别:1.肝细胞癌在弥漫型脂肪肝中,残存正常肝组织低回声可与肝细胞癌有相似的声像图表现,前者多数呈不规则形,不同方向断面观察往往不是圆球状,其余肝实质回声成弥漫性增强;而肝细胞癌低回声区有球体感,外围有声晕和后方回声增强。

如瘤体较大,邻近的肝静脉或门静脉可有移位或狭窄,甚至引起肝内胆管扩张。

凡两者鉴别诊断困难者,应及时考虑做灰阶超声造影检查或穿刺活检。

脂肪肝发展呈局限性时,常在左半肝深部或尾叶内呈现较低回声,易误诊为肝癌。

需注意观察鉴别。

有的也可在胆囊附近呈现类似较低回声区,形态呈类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境界较清晰。

2.转移性肝癌常有原发瘤病史,病灶为多发性,发生部位无规律性。

高回声型转移瘤病灶后方多伴有回声衰竭,低回声型转移性肝癌主要表现为“牛眼征”。

3.肝血管瘤血管瘤周边常有较厚的壁样高回声,病灶内部有网格状结构显示,仔细检查周缘区,可有小血管穿越并进入血管瘤内部。

当两者的鉴别诊断有困难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有较大帮助。

四、临床意义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代谢器官,对脂类的消化吸收氧化分解合成转化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使其保持动态平衡。

脂肪肝是目前常见的一种肝弥漫性病变,是指肝内脂肪在组织细胞内贮积超过肝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有30%的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

近年来报道脂肪肝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超声检查的普及和技术的提高,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脂肪肝检出率有明显提高。

通常,弥漫型脂肪肝声像图显示为“明亮肝”,超声声像图对典型的均匀的脂肪肝容易诊断,但对肥胖病人出现类似声像图而肝内管道回声仍隐约可见者,报告宜慎重。

肝穿刺细胞学检查时确诊脂肪肝的金标准,目多躲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肝穿刺,抽吸肝组织活检,远较过去的盲目赶穿刺法准确安全,可以明确脂肪肝病变程度、类型、有无合并脂肪肝性肝炎和肝纤维化,这对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判断亦有重要价值。

但由于它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患者难以接受,普及相对比较困难。

二、酒精肝一、临床病理学特点酒精肝又称为酒精性肝损害,包括肝脂肪变(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硬化。

(一)病因大部分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嗜酒)所致的肝脏损伤性疾病(二)病理改变1.单纯脂肪变肝细胞内存在脂滴空泡,是机体对酒精损害的最早期、最常见的反应。

2.酒精性肝炎肝细胞水样变性或气球祥变和坏死,肝小叶中央区病变最为明显。

3.酒精性肝硬化早期时肝呈金黄色,多成细小结节状(直径约1~3mm),亦称Laennec 肝硬化,纤维组织间隔联系着小叶中央静脉和汇管区,肝小叶被分割。

肝脏大小取决于炎症、脂肪变和纤维化程度,变化较大。

后期时,结节可增大至3~5mm以上,形成大结节性肝硬化,肝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增生结节,周围为结缔组织所包围。

(三)临床特点临床常表现为无症状性的肝肿大,也可出现黄疸、肝功能减退或门静脉高压等症状。

二、超声特征与诊断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征声像图表现类似脂肪肝,肝肿大,肝区回声前段较粗、较高、较密,深部回声逐渐衰减,膈肌回声强度降低。

管道结构较模糊。

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亦不够满意。

管道结构和彩色血流无明显改变。

三、鉴别诊断要点应与脂肪肝相鉴别,典型脂肪肝肝实质回声致密增强,而酒精肝实质大多表现为粗大。

三、病毒性肝炎肝脏弥漫性炎症病变,包括各型病毒性肝炎、间质性肝炎、药源性及中毒性肝炎、慢性肝炎等,除了临床及生化检查可供鉴别外,目前在声像图上还是很难鉴别的。

急性病毒性肝炎是以肝脏为主要受侵袭脏器的全身性感染。

肝细胞受损,胞浆水分过多而形成疏松化、肿胀及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变化:如气球样变、嗜酸性变、点状坏死等:汇管区呈渗出性病变,有炎性细胞浸润及水肿;肝内小胆管扩张、增生、有胆栓形成、胆汁排泄受阻,出现黄疸。

急性期分①无黄疸型肝炎:多见。

临床表现不显著,主要症状有食欲不振、腹胀、肝区隐痛、乏力等。

肝功能有轻度损害。

②黄疸型肝炎:起病较急,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腹胀乏力等,约2-8天后出现黄疸,并逐渐加深。

肝脏肿大,质地充实,有压痛,表面光,约10%的病人可有脾肿大。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1.无论属于何型肝炎,其声像图表现基本上无区别。

早期时,特别是黄疸前期,由于肝细胞变性、胞浆水分过多,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水肿。

声像图的表现:①肝脏肿大,各径线测值都有增宽,肋缘下和剑突下的肝脏厚度、长度均有相应增大;②肝脏实质回声明显低于正常,密度亦较稀疏,而后方回声因肝的透声较好则有增强现象,有人在报道中称之为“黑色肝脏”。

患者做超声检查时,往往多已经超越这一时期,故较少见到。

2.肝炎随着病程进展,可出现如下的病理改变肝细胞出现点状坏死或灶性坏死,间质有反应性增生,即间叶细胞和纤但母细胞增生,以及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受累管腔内胆栓形成肝细胞再生等声像图丄贝肝脏实顶冈回声逐渐增密增高增粗分布不均勻据此只能堤示肝内呈实质不均质性改变难以提示确切诊断意见只能结合检査及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3.重症肝炎时,肝细胞坏死严重且广泛,肝脏可明显缩小。

声像图表现为除肝脏态缩小,各径线相应缩短外,肝实质內回声增粗,分布不均匀。

(二)慢性肝炎国内将慢性肝炎的组织学变化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四型而临床上仍采用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两型1.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病人迁延不愈,病程超过半年以上,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仍有乏力、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区疼痛等肝功能正常或者轻度损害,此阶段可见汇管区有炎症细胞浸润。

小叶结构仍保存,无纤维化或仅有轻度纤维化肝细胞坏死不显著声像图表现为肝脏增大增厚肝实质内回声粗大分布欠均匀脾脏增大肋下可探及。

2.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持续1年以上,仍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腹泻、肝痛、低热。

可由蜘蛛痣、肝掌等征象。

肝肿大,有时可呈颗粒状或结节感;脾亦常肿大,有时可呈进行性肿大。

汇管区或肝小叶内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及少量结缔组织增生。

声像图表现为:①肝脾增大;②肝实质内回声较粗大,有时可呈较高回声,分布较不均匀。

(三)药物中毒性肝炎引起中毒性肝脏损害的药物和毒物很多,有金属及类金属、碳氢化合物、全身麻醉剂、化疗药物、抗生素及其他药物和食物性毒素等。

由于毒物影响肝血流量和肝细胞代谢,引致肝细胞变性和坏死。

慢性中毒性肝炎较为常见,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

GPT检查往往不高。

声像图表现:早期时肝脏实质回声犹如病毒性肝炎早期,呈稀疏低回声。

随着病程进展,可见肝脏增大、增厚,肝实质内回声较粗大,且有短小线状回声的相应增多。

严重者出现淤胆一肝细胞淤胆及毛细胆管胆栓形成,干细胞脂肪变性、坏死,肝血窦扩张。

声像图表现:①肝脏增大、增厚;②肝实质回声较粗、较高,分布欠均,深度回声减弱,并有弥漫分布的短、细类管状结构及增宽的细小肝管。

(四)肝炎期胆系的改变肝炎时,特别是急性肝炎期间部分患者在声像图上可呈现胆系的改变;①胆囊外形、轮廓无改变;②胆囊壁增厚,粘膜水肿增厚。

且呈弱回声;③胆囊内容呈现微弱点状回声,容量减少;④胆总管壁粘膜增厚,内径变窄,常影响胆汁排泄,导致血清胆红质与GPT下降不同步。

(五)新生儿肝炎本病常在新生儿出生后第1、2周发病。

肝肿大,表面光滑或带细颗粒状,胆囊小,内含少许黏液。

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黄疸,腹部膨胀。

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有关,自母体经胎盘传染。

声像图表现为:①肝脾增大、增厚;②胆囊小而细长,内容少,长显示不清,需注意与先天性胆道闭锁或先天性无胆囊鉴别;③肝脏轮廓光滑,肝实质回声较粗,分布欠均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