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经典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经典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经典教案1《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小学四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教案教学工作是教师依照肯定的教学目的和必须的教学规律,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潜力的进程。
不管教师的知识体会多么丰富,若不进行备教案就难以将课本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四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教案1《天窗》【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特点。
3、体会课文中描写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酷爱。
【教学重点】根据重点词句知道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描写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酷爱。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课件)美丽的田野,美丽的桃花水。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一下你看到的“桃花水”。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
3、交换: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解决了哪个词语?4、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尝试精读感悟情感同学们真棒,两次读课文之后,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亮的身影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入的印象。
这就是你们读书所得。
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一)水声如什么?(音乐)1、学生交换画出的语句。
2、(学习第4自然段)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再自由练读。
通过朗诵体现自己的心情。
3、指名朗诵,男女生进行朗诵比赛。
4、教师引读第3自然段,全班有感情朗诵第4自然段。
5、这样动听的流水声,你想用一个什么句子来夸夸它?(仿照“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二)水清如什么?(明镜)1、由学生交换画出的语句。
2、(学习第6自然段)它看到燕子、垂柳、姑娘……怎么能说明“水清如明镜”呢?(倒影。
)3、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学生自由练读。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5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1《卖木雕的少年》一、教学目标识记: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理解:学生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__人民的友谊。
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培养:经历对语言的品质、朗读,通过讨论交流,熟悉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来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了解非洲人民同__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三、所用媒体作用1、创设情境,学生感受“南非”与__在地理位置上的遥远,与南非人民与__人民深厚的友谊形成对比,从而导入本课。
2、课件出示探究学习的核心问题:我们来找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当时的想法。
3、课件出示游戏,巩固字词与课文内容。
四、课时安排本课教学: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认识本课11个认读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本课词语。
2、读通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3、教学过程(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回顾课文,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__人民的友谊。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世界地图,显示:非洲与__的距离。
2、我们看到非洲与__地理位置上有距离,但非洲人民与__人民的友谊非常深厚,现在,大家和我就走进《卖木雕的少年》一课,去感受这种友谊。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2《五彩池》教学要求:1、了解五彩池的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2、了解每段落之间的联系并划分段落。
3、学习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和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教具准备:风景图、幻灯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布置预习。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2、提出预习要求:轻声把课文朗读几遍,做到读正确、流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5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5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1、写一个你喜欢的动物。
2、可以写它的外形、脾气等特点,也可以写它怎样捕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习性,还可以写和它之间发生的事情。
3、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写出对它的喜爱。
4、写完后要多读几遍,认真修改。
课前准备1、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2、收集、积累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
3、动物头饰若干、《动物世界》录像资料。
《动物狂欢节》音乐。
教学重难点1、按一定的顺序写。
2、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发兴趣1、谈话。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几篇与动物有关的课文,那爱子情深的麻雀、古怪的猫、可爱的雪猴、善解人意的小鸟,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的生动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动物世界》,去看看那些人类的朋友们过的怎么样。
(播放录像《动物世界》)2、启发。
《动物世界》的录像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畅谈感受)播放“动物世界”录像,引入新课。
3、提问:动物世界里的动物有趣吗?有哪些动物,它们长得什么样子?小结:同学们介绍了录像里的这么多小动物,现在大家将课前看到的动物也说给大家听一听。
二、学生自愿结合,小组练说。
1、喜爱同一种小动物的学生自愿结成小组,讲自己喜欢什么小动物,再讲它的外形,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关系和用处等。
(讨论中鼓励学生质疑,特别是对某种小动物不太了解同学,可以向喜欢这种小动物的同学咨询。
)2、各小组推荐成员,讲一讲喜欢的小动物。
(①说说动物的外形。
如眼睛、耳朵各有什么特点?②说说各种动物的叫声有什么不同?③说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作用。
)三、摆设擂台,分组交流1、抓住特征、指导描述。
2、每组推选两名代表上台交流,学生相互评议,教师相机点拨。
(1)外形主要讲:身子、头、耳朵、鼻子、眼睛、嘴、舌头、脖子、尾巴、腿等。
(2)说说动物的脾气、活动情况(如捕食、嬉戏、休息的情况)。
(3)还可以写你和它之间发生的事情。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精选篇1)教材分析这篇了读课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为证实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进行的一次试验过程,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段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默读课文。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做试验的原因、试验的过程和结果。
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试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作者试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构想引导学生谈谈从作者的做法里,自己受到启示。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各自发表各自的想法。
)2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阅读提示。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提示出的问题,把有关的阅读语句画出来。
2自由组合或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作者试验的经过。
(1)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检查蜂巢。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学生就学习小组中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及依据。
2从作者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1)勇于探索的精神)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这么深的感触呢?(2)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3)对蜜蜂的喜爱之情)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
先读给同位听,读时教师适机调拨,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试验结果的?指名朗读。
对“本能”一词是怎么理解的,能举些例子说说吗?四、归纳小结。
1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2谈谈你谈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发?作业设计你熟悉哪一种小动物,它有什么习性?做个小试验来证实。
验证过程要做到多观察、多思考。
板书设计两里多路蜜蜂逆风而飞会辨认方向陌生事物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精选篇2)【学材简析】作者在这篇课文中描写了一只白公鹅的所作所为,表现了鹅的海军上将派头。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电子版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电子版教案5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电子版教案1《黄继光》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19个,能正确读写“持续、黎明、枪弹、愤怒、任务、艰巨、牺牲、顽强、规定、胸膛、惊天动地、报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11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4、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思想教育: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段落,学习他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革命精神。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语文课本上曾经学过了很多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最佩服哪位英雄人物?”让学生列举一些英雄的人物和他们英雄的事迹;然后让学生归纳这些英雄人物的相同点;最后老师给予肯定:黄继光也是这些英雄人物中的一个,他们都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以及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
2、向学生介绍黄继光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农的家庭里,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1950年黄继光加入民兵,第二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光荣牺牲。
向学生介绍黄继光的家庭和他小时候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有助于学生理解。
正因为黄继光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才可能在战斗中火力点久攻不下的关键时刻,主动请战,然后顽强战斗、用胸口堵住敌人枪口的壮烈行动。
3、介绍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1952年10月14日,侵略朝鲜的美军向上甘岭阵地发起进攻。
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予坚决的回击,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战斗异常激烈。
经过反复争夺,我军收复了已失的阵地,于11月25日胜利地结束了战斗。
人教四上语文教案

人教四上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一:《我的家乡》(课文)【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我的家乡》的大意,能够流畅朗读和感悟。
2.初步了解叙事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观察与赏析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的内容,理解文意。
2.感受课文的语感,流畅地读课文。
3.关注家乡的美景,学会观察与赏析。
【教学难点】1.初步了解叙事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观察与赏析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引出感性认识现象)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家乡是什么吗?说说你们对家乡的了解。
2.学习课文(1)整篇课文朗读(2)分段朗读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分段朗读课文。
注意语音语调,感受语感。
(3)理解文意,归纳关键词教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地方和事物呢?我们来归纳一下。
3.分组合作,解读句子教师:同学们,请你们自由组成小组,合作解读课文中的一些句子。
每个小组挑选一名代表给大家介绍你们小组解读的句子。
4.讨论归纳(1)归纳家乡的美景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你们家乡的美景有哪些呢?我们来讨论一下。
(2)讨论叙事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教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是叙事文。
你们觉得叙事文有什么特点呢?又是如何写的呢?我们来讨论一下。
5.情感教育,赏析家乡美景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你们家乡哪个地方最美呢?请你们用文字描述一下这个地方的美景。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够流畅的朗读课文,并初步认识到了叙事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通过讨论家乡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观察赏析的能力。
但本节课时间稍微有些紧张,需要加快一些教学进度。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读写结合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初读,建构执著的主题(一)师生交流,揭题并质疑。
(二)学生初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相机指导难写的生字。
(四)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1.质疑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重要手段。
文题中是文章的题眼,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引导学生抓住文题质疑有助于学生直奔文章的重点。
2.扎实进行初读,扫清读音障碍,引导学生在默读中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概括能力。
二、细读,洞察执著的内心(一)生自主学习课文,要求1.边读边划,找出文中体现青年人特别的句子,把它划下来;2.边读边写,写出对句子理解与感受。
(二)反馈汇报,相机指导1.观察中感受一份专注重点指导句子“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并请其他同学补充。
(2)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明白“呆呆地”与“静静地”的含义(3)关注“老是”,引出他长期观察的句子“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通过对句子中三个时间词的引读,让学生体会青年对鱼的喜欢是逐层深入的,进一步体会到神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1.抓住“呆呆”与“静静”这两个神态描写的词语,让学生体会青年看鱼的认真。
2.学生对青年的那份认真体会得并不深,只体会在一种“喜欢”的程度,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从“一整天、每个星期天、一年”中,逐层深入体会青年对鱼的痴迷与沉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说明一、本教案包括一下内容:1.学生基本情况2.本册教学内容3.本册教学进度4.本学期活动课计划5.教学具体措施6.本学期教学情况总评7.课时教学设计二、备课要作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特别要注重学生学法的设计。
三、凡任课教师,必须超前一周备课,教案编写后必须经年级组长或教务主任签字后方可实施。
四、本教学设计方案完成后,其末交本校教务处评定成绩后存入本人业务档案。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二、本册教学要求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
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
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
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进度表2009年8月四、本学期活动课计划1、观潮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
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2、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3、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思考交流、熟读成诵的学习,体验边读边想的朗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 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从读课文入手,教学生观察画面说话,进而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及其写作特点。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2* 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学习收集资料。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探究,多层次阅读交流过程,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和教学课件,以及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五、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3、鸟的天堂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理解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大意。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或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五、教学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从文字阅读中体会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4* 火烧云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仔细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2.按照一定的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阅读、背诵、体会意境、交流收获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习,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火烧云及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体会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有关火烧云的资料和图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按连接语的要求学习课文,体会感情。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语文园地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练习修改习作。
4.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学习收集资料。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口语交际、习作、对联积累、交流收获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学习,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二、教学准备: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背积累、教师点拨相结合。
四、教学时间:5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第四课时第五课时(日积月累、趣味语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三、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四、教学准备:学生查阅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领略诗人的精神境界。
六、教学课时: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题西林壁)第二课时(游山西村)6、爬山虎的脚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制作演示课件。
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五、教学方法:在学生自主读、合作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语句,从而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以及它之所以能向上爬的原因。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7、蟋蟀的住宅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生字和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个性。
2.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探究、交流,理清课文顺序,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个性,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教育。
二、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的写法,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从内容理解中受到启发。
六、教学课时: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一)过程与方法:自读感知——观察印证——研读证据——交流感受(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理解语言文字,从而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和地球仪。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语文园地二教学目标: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同学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
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教学准备: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教学时间:3—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习作指导)9《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洋溢、草翠花开、训斥、凝视、拆除”等词语。
理解“洋溢”的意思及用法。
积累文中描写景色的词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想象画面;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人物,理解主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二、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