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近况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近况
如下 。 1 辨证 分 型 治 疗
夏、 皮、 枝、 陈 桂 白芍 、 饴糖 、 甘 草 加 减 治 疗老 年 C G 3 6例 , 炙 A 4
结果总有效率 9 . 1 19 %。胡星余 1用 自拟健脾化瘀 汤 ( 6 1 黄芪 、 山
药 、 参 、 芽 、 公英 、 丹 麦 蒲 白术 、 三七 粉 、 灵 脂 、 壳 、 五 枳 甘草 ) 减 加 治 疗 C G5 A 2例 , 照 组 3 用 枸 橼 酸铋 钾 颗 粒 , 9个 月 后 对 4例 3~ 复 查 胃镜 。结 果 治 疗 组 疗 效优 于对 照 组 。
【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 胃炎
中医药
2 1 健脾益气 . 魏 道 祥 用 基 本 方 党参 、 黄芪 、 炙 白术 、 半 制
慢 性 萎 缩性 胃炎 (A 是临 床 常 见 病 、 阻断这种病变行之有效 的方
法 。近 年 来 中 医药 在 治 疗 C G方 面 亦 取得 了一 些 成 果 , 综 述 A 现
C G的 病 因 病 机较 为 复 杂 。 由于 临 床 收 集 的病 例 有 差 异 、 A 辨 证 分 型 的依 据 不 同 ,各 家 报 道 中对 C G辨 证 分 型 有 较 大 差 A
2 2 益气养 阴活血法 .
毛水泉 ” 以 自拟益气养阴活血汤 ( 党
异。笔者对近期有关 C G辨证分型的文献统计发现 , A 以脾 胃虚
喵 硝唑 、 阿莫西林 。 结果治疗组 临床疗效与 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疗
效 均优 于对 照 组 。 2 3 活血 解 毒 . 张卫 东 用 基 本 方 蒲 黄 、 丁 香 、 草 、 公 甘 制没 药、 蒲公 英 、 山 甲 、 不 留行 、 炮 王 白花蛇 舌 草 、 叶一 枝 花 、 山 七 焦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消化内科发病率比较高,大多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十二指肠反流等原因导致的。

一般可能会表现出上腹痛以及腹胀等症状。

需要通过胃液分析等手段确诊,确诊后可以通过中医治疗缓解病情。

医学上,中医治疗的方法包括了中药或者针灸的这两种方法。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治疗1、脾胃虚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以及胃黏膜变薄等。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脾胃虚弱而引起的。

脾胃虚弱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精神不振、乏力、食欲不振、腹部隐痛、腹部虚胀、便溏、泄泻等。

对脾胃虚弱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使用四君子汤进行治疗。

2、脾胃虚寒脾胃虚寒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腹部冷痛、喜温喜按、喜食热饮等,针对脾胃虚寒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使用小建中汤进行治疗,以缓急止痛、温补脾阳,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畏寒、腹痛等临床症状。

3、饮食阻滞长期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人群,或者喜欢暴饮暴食的人群非常容易得饮食积滞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

饮食阻滞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厌食油腻、腹胀、腹痛、嗳气且气味酸腐、便溏且气味臭秽。

对于饮食阻滞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可以食用保和丸以健胃消食,缓解其临床症状。

4、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上腹嘈杂、嗳气、反酸、口苦等等,临床上常用四逆散进行加减治疗,以疏肝和胃。

5、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其疼痛部位多固定不移,且疼痛性质多为刺痛为主。

对于气滞血瘀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使用血腑逐瘀汤加减治疗,以行气活血止痛。

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一:炒苍术、川朴、陈皮、木香、姜半夏、茯苓、桂枝、炒白芍、香橼皮、建神曲。

将以上中药用水煎煮服用。

此中药方剂具有泄肝和胃化湿的作用。

如果患者朋友有肝火旺盛和脾胃湿热的情况,那么可以服用此中药方剂进行针对性治疗。

中药方剂二:炒白芍、乌梅肉、北五味、佛手、丁香、苏子、苏梗。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疗效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疗效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中医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为了将当前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改善,首先需要提升用药的有效性,研究开展对比实验,实验对象为本院的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将患者进行双盲分组后,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即常规西医治疗以及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结果。

结果:经比较分析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过程中为其采取中医治疗可以将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并改善其康复速度。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效果引言: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取得了非常大的变化,饮食结构逐渐发生改变,因此各种胃部疾病的发生几率也随之上升,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就是胃部疾病中的常见疾病类型。

在临床治疗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不仅病程比较长,甚至在治疗后还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甚至该疾病如呈现持续发展的趋势还有可能出现癌变,因此针对该疾病需及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1]。

该疾病的发生几率和患者的年龄增长呈正比的关系,西医治疗是临床中的主要治疗措施,但是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西医治疗的劣势也逐渐浮现,因此本文就中医治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分别是研究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就这一期间收治的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将一般资料通过表1进行显示。

本次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后进行,且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在治疗期间让患者服用甲硝唑,每日服用两次,每次服用的剂量为400mg;同时配合左氧氟沙星,每日服用两次,每次服用的剂量为200mg;服用兰索拉唑,每日服用两次,每次服用30mg。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许宝才;李春婷
【期刊名称】《东方食疗与保健》
【年(卷),期】2010(25)3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现代治疗主要是改善、缓解症状,尚无理想治疗方法。

中医开展CAG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治疗工作已初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众多的临床及病理研究报道证实,中医药可使部分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或消失,从而改变了胃癌癌前病变难以逆转的观点,使胃癌的药物预防成为可能。

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固定方加减、中成药、针灸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指出本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制订统一诊断、辨证、疗效评定标准;指出治疗前后注意的问题。

【总页数】3页(P578-580)
【作者】许宝才;李春婷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733.2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2.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
3.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对血清胃功能调节的研究进展
4.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5.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孙国峰;何小分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3(032)033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胃病[1]。

其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发现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的病理所见。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纳呆"范畴。

中医药治疗本病时,多采用辨证论治、专方专治等方式治疗,临床疗效明显,且远期疗效较好,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笔者就近年来有关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总页数】2页(P111-112)
【作者】孙国峰;何小分
【作者单位】周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318;周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3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4.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5.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年 临床 经验 ,将 CAG常见证 候归 纳 为肝 胃不 和 证 、湿 热 中阻证 、脾虚 气滞 证 、胃阴不 足 证 等 4个 证 型 ;分别 予 香苏饮 、半 夏泻心 汤等治 疗 。张继 泽教 授 根 据 主 症 表现 将其 分 为 中虚 气 滞 证 、肝 胃不 和 证 、胃阴 不 足 证 、气 滞血瘀证 等 四个证 型 。刘 华一教 授 根 据 CAG 病 因病 机 以及 演 变 规律 ,将 之 分 为寒 热 错 杂 型 、湿 邪 困脾 型 、脾 胃虚寒 型 、肝郁 犯 胃型 、胃阴亏 虚型 、气 滞血 瘀型 。金亚 城教授 认为 CAG是本 病 的 主要症 状 是 消化不 良 ,属肝 胃不 和 。故 将本 病 分 为肝 胃不 和证 及 脾虚 型 、阴虚型 、血瘀型 、郁热 型肝 胃不和证 ,并 以柴胡 疏肝 散为基 础辨 证治疗 。 2.2 基 于数据研 究 CAG的 中 医共识 意 见将 本 病分 为肝 胃气 滞证 、肝 胃郁 热证 、脾 胃湿 热证 、脾 胃虚 弱证 (脾 胃虚寒 证 )、胃阴不 足证 、胃络瘀 阻证 ,分别 予 柴 胡 疏 肝散 、化肝煎 合左金 丸 、黄 连温 胆汤 、六 君子 汤 、沙参 麦 冬汤 、丹参饮 合失笑 散加 减治 疗 。与此 类似 的是 丁成华 等 的研 究 ,他 们 将 近 十年 来 ,本 病 中医 诊 治 的文献 整 理 后 得 出结 论 :CAG 证 候 由 多 到 少 的 频 率 为 :脾 胃虚 弱 >肝 胃不 和 >脾 胃 湿 热 >胃 阴 不 足 >胃 络瘀血 。杨 国平 等 将 我 国百 名 中医 脾 胃病 专 家 防 治本 病 的 文 献 整 理 后 认 为 :本 病 主 要 分 为 脾 胃气 虚 (包括虚 寒 )证 、肝 胃气滞 证 、胃阴不 足证 、中焦 湿热 证 等 。黄大未 等 对 近 20年来 相关 文献 进行 分析后 指 出 :南 方地 区 CAG频 率 高 的 证型 是 脾 胃气 虚 证 、胃 阴 不 足 证 、湿 热 中 阻 证 ;北 方 地 区 是 脾 胃 气 虚 证 、肝 胃 气 滞证 、瘀 血 阻络证 。 3 治 疗 3.1 古方 加减治 疗 卢炯 采用 随机 双盲 法研 究六 君子 汤加减 治疗 CAG脾 胃虚弱型 的疗效 ,对 照组 为 常 规西 药治 疗 ,结 果 显 示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治 疗 总 有 效 率 、中 医证 候 积 分 及 不 良反 应 发 生 率 均 无 差 异 。 陈 兴 则 采用 随机试 验 观 察 黄 芪建 中汤 治 疗 脾 胃虚 弱 证 的效果 ,对照组 予多潘 立 酮 、维酶 素 口服 ,结果 :观察 组 总有效 率高于 对 照组 。升 阳益 胃汤 出 自李 东垣 ,白 玉 茹等 研究 升 阳益 胃汤 治疗 CAG脾 胃虚 寒 证 ,结 果 观察组 的有效 率 、证 候 总有 效 率 均优 于 对 照组 。赵 翠 丽等 评价 四逆 散加减 治疗 CAG肝 郁 脾虚 型 患 者 的疗 效 。其设健 康对 照组及 胃复 春对 照组 。结 果 四逆 散 治疗组 的临床 、胃镜 、病理 疗效 显著优 于 胃复春对 照 组 。白涛 等 设 立 对 照组 ,予 以果 胶 铋 和 多 潘 立酮 , 对 比观察 加 味化 肝 煎治 疗 CAG肝 胃郁 热 型慢 的临 床 疗 效 。结 果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的 总 有 效 率 分 别 为 95.7% 、75.8% ,且 差 异 具 统 计 学 意 义 。 3.2 专 方治疗 清 化饮 是 国 医大 师杨 春 波治 疗 CAG 脾 胃湿热 证 的经 验 方 。黄 铭 涵 等 设 置 胃复春 片 为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广西 中医药大学 ( 5 3 0 0 0 1 )
综 上所述 ,近 年来 中 医药治 疗 C A G的临 床大 致有 如下 几个 特征 : ①病 因病 机方 面 , 病 因多 与感 受外 邪 、 内伤 饮食 、 情 志 失调 相关 , 病位 在 胃 , 与肝 、 脾、 肾相关 , 病 性不 外 虚实 两端 , 虚为脾胃 虚弱( 气虚或阴虚 ) , 实为实邪内阻( 食积 、 气滞 、 血瘀 、 痰湿 、 外 邪) , 病 机关键 为脾 胃升 降失 职 。② 辨证分 型方 面 , 尚没 有统 一 的 标准 , 但 中医药 治疗 C A G无 论 采用 辨证 分 型 , 中 药或 针 药结 合 , 均取 得 了可喜 的成绩 , 大大 提高 了治愈 好转率 , 疗 效优 于西 药 , 且 副作 用小 , 逐 渐 形成 了 自己独特 的理 论体 系 , 极 大地 丰 富 了临 床 治疗 C A G 的经 验 。③ 临床 科研 设计 方 面 , 尚不够 严谨 合理 , 很 多 临床 研究 不设 对照组 , 更极 少双 肓设 计 , 使 中医药 在 C A G辨治 中 的 良好效果 缺 乏说服 力 。④ 对 于本病 的研究 多 以临床 研究 为 主 , 为 了增 强 中医对 本 病研 究 的客 观性 , 应 加 强实 验研 究 , 从 微观 上
其 辨证 分 型存 在 较 大 的差异 。但 以脾 胃虚 弱 、 肝 胃不 和 、 脾 胃湿 热、 胃阴不 足 、 胃络 血瘀 五 型居 多 。王发 渭教 授l l l 常将 本病 分 为 4 个 基 本证 型辨 治 : 脾 胃虚弱 证 、 肝 胃不 和证 、 湿 热 壅阻 证 、 肝胃阴 虚证 。 李春 婷教授 【 队 为本 病宜 辨证论 治 , 一般分 4 型: 气虚 血瘀 、 肝 胃不 和 、 脾虚湿 热及 胃阴不 足 。徐 景藩 教授 认为 C A G 的主要 证 型有 三 , 即 中虚气滞 证 、 肝 胃不 和证 及 胃阴不 足证 。 即使在 疾病 的稳定 期 , 也应按 此 辨证服 药 , 方 可取 得逆 转之疗 效 。 3 中医药 治疗 3 . 1中草 药治 疗 3 . 1 . 1 疏 肝健 脾 和 胃法 : 苏民 采 用 疏 肝健 脾 和 胃 、 理 气止 痛 的 自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內科2021年4月第16卷第2期221.综述.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孙玉霞李燕辉广西梧州市中医医院内科,梧州市543002【提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易反复发作,会进展为癌前病变甚至胃癌。

目前西医无特效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而近几年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疗效显著,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本文就CAG的中医病因病机以及中医药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O768(2021)02E221E3DOI:10.16121/45-1347/L2021.02.24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各种病因反复长期作用于胃黏膜上皮而导致胃黏膜的固有腺体广泛性或局部性萎缩、减少,伴或不伴假幽门腺化生和(或)肠腺化生。

CAG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被公认为癌前状态。

CAG患者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症状不明显,一些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腹痛、饱胀、反酸、暧气、恶心呕吐、胃灼烧等症状,反复发作,难以治愈。

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CAG患者的特效药,近年来不少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CAG患者具有显著效果和明显的优势。

本文就CAG的中医病因病机以及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对CAG并无具体的论述,一般将其归属“胃—痛”“胃痞”“腹痛”“反酸”“嘈杂”等范畴,但其病因病机历代均有论述+《素问•本病论》指出“饮食劳倦则伤脾”;《素问•举痛论》中提及“寒气于膜原之下,肠道之间客之,血散之不去,力、络急引,故痛”;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论述误下误治致痞;《脾胃论》明确提出“痞自血出”,文中还提到寒温不适、喜怒忧恐、饮食失节均会导致气火失调、内伤脾胃;《景岳全书心腹痛-云:“食、寒、气不顺均会胃—痛症,然食寒二者皆关于气,食停滞气,寒留凝气,故其治病应以理气为主,观其果属实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难治性胃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有一定的癌变率,临床多表现为胃脘疼痛、腹胀、嗳气、恶心等症状,胃镜检查表现为胃粘膜变薄,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化生,其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发现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的病理所见。

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胃痞”、“胃脘痛”、“痞病”、“嘈杂”、“纳呆”的范畴。

目前西医治疗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和方法。

近年来国内传统医学工作者对该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CAG的研究治疗概况综述如下:1 辨证论治朱慧渊将本病分为5型①肝胃不和型,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用逍遥散加减。

②脾胃气虚型,治宜益气健脾为主,方选六君子汤为主方。

③脾胃湿热型,治宜清热化湿,和胃畅中,方选三仁汤为基础方。

④瘀血阻络型,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

⑤胃血不足型,治宜益气养阴,理气止痛,方用麦味六君汤加减。

孙世常将CAG分为四型①脾胃虚弱型,治宜健脾和胃,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②肝气犯胃型,沉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

③胃阴亏虚型,沉宜滋阴养胃,方选一贯煎加芍药甘草汤加龟板。

④痰瘀交阻型,治宜温阳散结,活血化瘀,方选加味丹参饮。

王北京将CAG分为4型。

①胃阴不足,治宜养阴益胃,处方选益胃汤加减。

②气滞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化瘀,方选六君子汤合丹参饮加减。

③脾胃湿热型,治宜益气健脾,兼以清化,方选参苓白术散合香连丸加减。

④肝胃不和,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选柴胡疏肝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黄彬等总结周永华老中医将CAG分为3型。

①胃腑蕴热型,治宜清胃泄热,凉血滋阴,方选清胃散。

②胃阴不足型,治宜养阴清热益胃,方选清胃一贯煎(由清胃散合一贯煎而成)。

③脾胃两虚,治宜健脾和胃,选用自拟方清胃健脾丸加减。

2 专方用药顾建国等用健脾、清热化痰的治疗原则,药选党参、生白术、爵床、绞股兰、玉蝴蝶、白英、黄芩、赤芍、丹参、香附、虫甘草自拟方剂治疗CAG,可改善其证候,主要症状和胃黏膜腺体萎缩。

王欢等用有益气健脾,活血行气功效的圣和散治疗CAG 168例总有效率94.6%,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黄浩认为CAG有气阴两虚、湿蕴内结的特点,治疗用补脾胃,活血清热,消积导滞生肌的方法,药用人参、醋延胡索、白芍、白术、茯苓、灸甘草、白芨、木香、砂仁、陈皮、制半夏、鸡血藤、木瓜、炒小楂、炒麦芽、炒神粬自拟益气消导健脾汤治疗CAG96例,总有效率94.78%。

郝树文等治疗CAG以益气、温阳、祛瘀、和胃的方法,用党参、白术、焦楂、灸黄芪、丹参、九香虫、干姜、五灵脂、佛子、半夏、厚朴、黄连、灸甘草,自拟益气养胃汤治疗CAG 132例,总有效率92.4%。

刘小发等用茵陈、黄连、藿香、佩兰、茯苓、砂仁、黄芩、厚朴、半夏、全蝎、白花蛇舌草,自拟化浊解毒方,以化浊解毒,和胃降逆的方法治疗CAG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有效逆转肠止皮化生(IM)。

王贺军等用以辛开苦降立法的胃康宁颗粒能明显缓解CAG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胃粘膜炎症、萎缩和肠上皮化生。

燕晓愿等认为CAG总以脾胃升降失司为主,寒热并存,虚实夹杂,治疗应寒热并用,虚实同治,升降共调,方选小柴胡汤合左金丸治疗CAG,取得很好的疗效。

余恒先等总结张云鹏主任的经验,对于CAG,善于从肝论治,用疏肝和络的方法,用柴胡、白芍、枳壳、佛手、鸡血藤、郁金、生黄芪、川芎、生甘草等治疗,有较好良效。

乔玉山[13]用党参、黄芪、高良姜、香附、郁金、木香、川楝子、檀香、砂仁、五灵脂、蒲黄、延胡索等药组成,用温通理气的方法治疗CAG 70例,总有效率84.2%,取得满意疗效。

马文军等等总结刘力教授治疗CAG时,用党参、灸黄芪、茯苓、白术、陈皮、木香、鸡内金、苏梗、蒲公英、丹参、川芎、黄连,在健脾的基础上,用活血清热方法,治疗CAG取得很好的疗效,并减少病情复发。

马世新认为CAG基本病机为脾胃失和、寒热错杂,以辛开苦降和胃消痞的方法,用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半夏、干姜、黄芩、人参、黄连、甘草、大枣),恶心嗳气加旋覆花、竹茹,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郁热明显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加丹参、三七,总有效率95.31%。

邹煜明等用养胃舒胶囊,采取益气活血,温养脾胃的治疗原则,治疗CAG 40例,对照组40例,口服叶酸片,并辅以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抗Hp,吗丁啉等对症治疗,结果显示两组均有较好的疗效,而养胃舒胶囊在逆转CAG胃黏膜萎缩及肠化方面优于叶酸片。

3 外治钟明伟用针刺治疗CAG56例,主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穴;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太溪;脾胃虚弱者加关元、梁丘;肝胃不和者加太冲、合谷。

常规针刺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补泻手法,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每隔5min行针一次,留针30min,1次/d,10天为1个疗程。

脾俞、胃俞斜刺,其余穴位直刺,共治疗4个疗程。

结果显示:治疗后胃痛、消化不良、嗳气、少食和胃脘胀满等症状和胃黏膜本来变化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积分与治疗前后有显著行差异(P<0.01)。

梁尧等[18]用腹针治疗CAG取穴,中脘、下脖、气海、关元、天枢(双侧)、大横(左)等穴位,按中脖、下脖、气海、关元、天枢(左)、天枢(右),大横(左)顺序进针,施术轻、缓,一般等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转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不要求患者有痠、麻、胀感,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1.0—1.5寸),天枢(左)、天枢(右),大横(左),中刺(0.5—1.0寸)留针30min,每2日1次,每治疗1次,休息3天,共治疗24周。

结果:近期临床痊愈5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4.6%,无不良反应出现。

朱海涛[19]用穴位埋线治疗CAG,治疗组51例,取穴脾俞、胃俞、足三里穴,左右交替使用,用剪短至1—3cm的消毒过的羊肠线每次按穴区组织厚薄选取相应长度的羊肠线一段,穿入任氏埋线针,将带羊肠线埋线针快速垂直刺入穴位,达到一定深度后,行提插行气,得气后用针芯将羊肠线慢慢推入穴位(也可边退针边推),出针,查看针孔无羊肠线暴露后,用创可贴贴护针孔,15天1次,治疗3个月,对照组51例,服用胃复春片,每次4片,每天3次后,治疗3月,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15例,显效17例,有效29例,总有效率80.4%。

对照组:临床控制6例,显效8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54.9%。

陈斌等[20]采用穴位注射治疗CAG,治疗组取穴:肝俞、胃俞、足三里,药物: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用10ml注射器5号针头,吸取上述药液各4ml,摇匀,肝俞,胃俞直刺(体胖者),或向脊椎方向斜刺(体瘦者),深度不超过2cm,足三里刺入2.5—3cm,进针后,由抽无回血,即缓慢推入药液,每穴2—3ml,左右交替,隔日1次,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每次5片,每日3次,并结合症状配合吗叮啉,维酶素片等治疗。

结果:治疗组促使CAG程度相对较高肠化型向相对较低肠化亚型转化,降低硫酸黏液阳性肠化生及对肠化腺体形态导常改善的作用较对照组好。

4 小结近年来研究发现CAG的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西医对本病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CAG逐渐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随着中医对CAG研究的加大,中医药对该病的辨证论治、专方用药及外治等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辨证分型、疗效标准没有统一规范,尤其疗效标准缺乏量化标准,中医药治疗CAG的作用机制不够深入,这些都是亟需解决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1]朱慧渊.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心得体会[J].辽宁中区药大学学报,2011,13(1):128-130.[2]孙世常.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68例[J].河南中医,2011,31(5):516-517.[3]王北京.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长春中医医药大学学报,2011:577-579.[4]黄彬,邓静,沈瑞南,等.周永华老中医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广西中医药,2011,34(2):47-48.[5]顾建国,乔天渊,张卫国.健脾清热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3):43-45.[6]王欢,李学军.圣和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68例[J].光明中医,2011,26(3):514-515.[7]黄浩,益气消等健脾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J],河南中医,2011,32(2):156-157.[8]郝树文,郝改艳,黄海娜.益气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32例[J].陕西中医,2011,32(5):531.[9]刘小发,李佃贵,王绍坡,等.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8):1139-1141.[10]王贺军,韩艳梅,史海霞.胃康宁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4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1,52(8):1570-1572.[11]燕晓愿,杨崇河.小柴胡汤合左金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1):18-19.[12]余恒先,何文炬.疏肝和络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5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1,43(6):24-25.[13]乔玉山.温通理气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6):378.[14]马文军,刘力.健脾活血清热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2).[15]马世新,白春梅.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J].陕西中医,2011,32(1):14-15.[16]邹煜明,穆颖.养胃舒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2):49-50.[17]钟明伟.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6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15:84-85.[18]梁尧,黎波.腹针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6例[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2):11-13.[19]朱海涛.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2):11-12.[20]陈斌、吴旭,赖胜仁,等.穴位注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粘膜肠化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8,40(11):75-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