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诗歌鉴赏如何读懂古诗词
高考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解读文题】这是一首请张籍指教的诗(即干谒诗)。意即临 近考试了,我的作品会符合考官的心意吗?相传张籍读后大为 赞赏,并有诗回赠。朱因而得名。诗人以“新妇”自比,以 “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 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 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 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 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2019诗歌复习之
高考诗歌鉴赏概述
2016
高考鉴赏诗歌三部曲:
•读懂 •审清 •答准
走好鉴赏诗词的第一步
—读懂诗歌
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一、读标题 1.读懂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 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 主旨; 2阅 ).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 3读 ).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方 4法 ).揭示的作品线索;5)表明诗歌的题材; 6).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读作者,暗示了时代背景和可能的作品风格。 例3: 鹊桥仙· 夜闻杜鹃?(陆游) 思考: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解读】陆游的一生,处于民族危机极为严重的 年代,他生活在北宋灭亡之际,幼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父亲爱国精神的熏陶,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从军抗金、 誓杀敌寇、恢复失地的抱负,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 感情,中年到过当时的国防前线,写下不少战斗性的 诗篇。但一直受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而收 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主线是抗 敌复国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精神;又由于对胜利的热切 渴望和对未来的必然信念,因此感情热烈奔放、境界 雄伟壮阔,想象丰富奇特。这首诗表现诗人岁月蹉跎、 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教学目的:1.明确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2.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步骤3.通过高考试题进行夯实、反馈教学重点、难点以高考试题为例,分析在做题中读懂一首诗的方法、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鉴赏考查的角度包括,一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二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解说历年高考对诗歌的考查要求,说明对任何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读懂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万变不离其宗,本节课要解决如何读懂一首诗的问题。
)解答一道古诗鉴赏的题目,是有一定的步骤的,具体概括为:二.教学过程:(一)二抓:1.抓意象意象:诗歌描写的对象,包括人、事、景等。
意境:意: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诗中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常用意象复习:有些意象在诗歌中反复使用,积淀了文化内涵,具有稳固的文化意义。
(学生展示意象总结成果)例1:(02全国)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解析】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
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
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
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
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
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
如何读懂高考题中的古诗词

如何读懂高考题中的古诗词如何读懂高考题中的古诗词在最近几年的重庆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词鉴赏中一般给分为6~7分,题目类型为两个问答题,主要以分析综合为主。
然而,学生在做高考诗歌鉴赏题时,有三个难点――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而“读不懂”居于首位。
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基本的诗意都无法明了,那么也就谈不上对作品进行深入地鉴赏,围绕设问进行合理地答题,得分自然也就不高。
然而,学生在做高考诗歌鉴赏题时,有三个难点――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而“读不懂”居于首位。
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基本的诗意都无法明了,那么也就谈不上对作品进行深入地鉴赏,围绕设问进行合理地答题,得分自然也就不高。
且读诗如读人,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想一想,如何做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笔者经过数十年高中语文教学,总结出以下五个方面,以供学生参考,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作好高考古诗词阅读第一步。
一、看标题在考场上进行古诗鉴赏,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1.标题表达作者写作缘由、写作目的。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从标题便知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歌极力描写了一番暮雨时分的场景,为送别营造了气氛;再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张水部:即诗人张藉,曾任水部员外郎),从标题便可知这是一首请张籍指教的诗,意即临近考试了,“我”的作品会符合考官的心意吗?相传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并有诗回赠,朱因而得名。
2.标题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标题便告知读者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标题明白如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直接告诉我们写作对象是庐山瀑布,从而也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写景诗。
3.标题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标题中一个“喜”透露出作者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此诗更成为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一)如何读懂古诗词精品课件

总结方法
(一)看标题,抓题眼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 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 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 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 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 的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 处朝代国势、朝政……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 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 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 (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 廷、思而不得的苦闷。
链接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 下榻:指留宿处。 回:回荡,摆动
行杯:浮杯,流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 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 二。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 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 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 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 滴。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 “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 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 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
诗歌鉴赏(一)如何读懂古诗词

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总结方法
•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 知人论世,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 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 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 • ①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 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 • ②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 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 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注: ① 【宣城】今安徽宣城县。 ② 【子规】一名杜鹃, 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相传子规鸟的叫声如蜀地 方言 :不如归去。此时杜鹃花亦盛开。 ③ 【三巴】东汉末年 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
“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 想情感? 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
【怎样才算读懂?】
1. 明白表层意思
• 能翻译出诗句大意: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景物
2. 领会深层意思
•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 营造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看标题,抓题眼;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词”;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六)看典故和尾句,明感情主旨。
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 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 作者的思乡之情。
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如何读懂古诗词ppt

例三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例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宣城①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②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③。
4.《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2015年江苏)
总结方法
• (一)看标题,抓题眼 •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 作用。 • 1、有些题目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 • 2、有些题目揭示了作品的线索; • 3、有些题目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 • 4、有些题目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 •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 容。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思路点拔]
尾联的抒情,直截了当,毫无拖泥带水 之感,充分展现了将士们为国杀敌、建功立 业的慷慨豪迈的情怀,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积 极向上、昂扬奋发的时代风貌。当然,是完 全建立在前三联的对军队艰苦生活的刻画基 础上的。没有前三联的烘托,就没有尾联这 种昂扬、乐观、豪迈情感的直接抒发。
总结方法
•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 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 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 的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 处朝代国势、朝政…… •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 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 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 (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键字”。 •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 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为“情感关键字”。阅读时准 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 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 • 如《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 又如《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如何读懂诗歌

练习:请根据标题推测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劳停驿》欧阳修 《月圆》杜甫 《雨过至城西苏家》黄庭坚 《秋夜纪怀》陆游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 《醉翁操》苏轼 《桃夭》诗经 《残春旅舍》 韩偓
练习:请根据标题推测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劳停驿》欧阳修
如何读懂中国古代诗歌
第一课时 五个切入点读懂诗歌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
地点、对象、事件、题材、情感等,是解
读诗作主旨的重要切入点。比如:
赠、、送、
杜甫的《春夜喜雨》
饯、寄
题目就传达了作者对春夜之雨的喜爱之
情;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题目表明内容是写送别,写离别之情。
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
《隋宫》《金谷园》《乌衣巷》《石头 城》《赤壁》《苏武庙》《马嵬坡》《台 城》《焚书坑》《西施滩》《江亭》《琴 台》《竹里馆》《黄鹤楼》
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
《蝉》《菊》《早梅》《孤雁》《柳》 《蜂》《云》《石灰吟》《海棠》《子规》 《未展芭蕉》《流莺》
怀古(咏史)诗: 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 借古讽今、
练习:请根据标题推测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含山店梦觉作》韦庄 《春日秦国怀古凄》凉周败朴羁 孤落独旅,漂思泊乡。, 《咏山泉》储光恬怀羲淡古出伤俗今,。 《春日忆李赞白誉》自和杜洁怀甫自念清。 《晓至湖上》历鹗清新宜人, 《清明》黄庭凄坚凉平哀静伤闲,适。 《怀天经、智无老感奈,时的伤因超世访脱,之》陈与关志义心趣友高人雅,, 《月》 杜甫 思家念亲。 风流俊逸。
《月圆》杜甫
孤寂,羁旅伤感
《雨过至城西苏家》黄庭坚思家,渴望团圆
17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古诗鉴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立志当早,存高远17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古诗鉴赏
高考复习面广量大,不少学生感到既畏惧,又无从下手。
同学们如何才能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呢?下面来看看17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相信对你的复习有很大帮助~
古典诗歌鉴赏:首先认真审题,明确在哪一方面进行鉴赏。
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3.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
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
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
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
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
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记住的关键一点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笺、泪”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欧阳修的《戏答元珍》之首联: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诗人先提出疑问,再交代生疑之由,这 就是一种因果倒装。“春风”句,作为诗 的发端,给人新奇之感,暗用了王之涣 《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语意,隐寓 皇恩不度夷陵(今湖北宜昌)的贬谪之意。 诗人将含蓄隐微的悲怨牢骚语置于篇首, 给整首诗笼上了一层感伤的情绪色彩。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 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
4、宾语在主谓之间。如杜甫《月夜》中
的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诗人悬想美丽温柔的妻子正引颈望月, 思念自己。形象感人,意境凄美,可谓语 丽情悲。若按通常语序表达,则为“香雾 湿云鬟,清辉寒玉臂”。如此一来, “湿”“寒”二字,就显得平弱不堪了, 妻子望月时间之久,忆念情感之深的痴情 形象,则难以凸现;另外,节奏和韵律亦 多有不谐。
“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 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 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 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辛弃疾《贺新郎》词: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 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 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 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总结方法
• (一)看标题,抓题眼 •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 作用。 •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 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 容。
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
诗友。
——
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尽
的韵味。
——谢冕
读诗任务 含义——韵味
32
方法归纳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5、定语位置。
A、定语位移成状语
例1、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例2、刘叉《从军行》: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例3、陆游《昼卧》: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再如李白《玉阶怨》之三四句: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玲珑”本形容“秋月”,是定 语,而诗中变形为状语,究其个中缘 由:一是为了与其他几句都形成二三 节奏,便于吟诵;二是为了强化宫女 泪眼望月而生无限哀怨的抒情形象。
另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的“寒 衣处处催刀尺,白帝秋高急暮砧”。 其词序颠倒,几乎没什么规律可循,根本就 无法还原成普通的诗句形式,若要懂得其诗句大 意,则只能试以散文句法表述:秋高气爽的傍晚, 白帝城处处响起急急的砧声,如在催促人们快拿 起剪刀尺子来赶制寒衣。杜甫在诗中故意让词语 左奔右突,驱遣无常,决非玩弄简单的文字游戏, 而是为了使诗句传达的信息更为密集繁复,从而 获取万象迸发、百感交通之审美奇效。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 “何处泊”“断 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 杜甫
B、定语挪后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 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 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 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 “月”。
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 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30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
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 从冥坐中惊醒。我走近窗户,思 绪飘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 (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 (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 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 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 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 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 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 主语的位置上。
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这两句可还原为“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故意让主语和宾 语易位,显然是为了鲜明地突出“香稻” 与“碧梧”两个意象,从而写出京城风物 的美好。诗句给人以强烈的陌生感,极富 感染力。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敧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 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 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
沙。
“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 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怎样才算读懂?】
1. 明白表层意思
•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景物
2. 领会深层意思
•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古诗词特点
凝练含蓄 言简意丰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 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古典诗歌中的这类句子倒装现 象,被诗评家称为“逆挽”笔法。 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对此 作了言简意赅的解释:“用逆挽法, 句法倍觉生动,故为名句。所谓逆挽 者,倒拍本题,先入正位,叙现在事, 写当下景,而后转溯从前,追叙以往, 以反衬相形,因不用平笔顺拖,而用 逆笔倒挽,故名。”
再举一例。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 溪桥忽见。” 一、二句“写当下景”,三、四句则“转溯从前”, 即一二句应与三四句对调逆解,其倒装幅度已超乎寻常。 夏夜山村的一场大雨,骤然而降,正在赶路的词人,情急 之下,在“社林边”找到了旧时熟悉的“茅店”,这正好 避雨,夏夜之雨来去匆匆,词人茅店避雨片刻,听到外面 雨声渐稀,又继续赶路,穿过土地庙边的晦暗的丛林,先 过一座溪桥,再转几道弯,忽然眼前出现了一幅豁然开朗 的图画:骤雨初歇,疏星在天。大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趣。词人的喜悦之情,不胜言 表,故首先就写下这目遇之景。这种句子的反常组合,产 生了极为丰富的审美情趣,有扣人心弦之奇效。
• ✿ 在高考题目中,诗歌鉴赏题一直是考生的瓶颈。
一、考纲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答题时存在的问题:
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
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 读懂 会 鉴赏
精 表达
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达的基础
诗歌鉴赏(一)
❀ 如何读懂古诗词
7、其他:
例1、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 例2、毛泽东《沁园春》: “独立寒秋,湘江
北去,橘子洲头” “寒秋,(我)独立(于)
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例3、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欲目穷千里”。
语序颠倒的原因
1、是声律的要求
例 晁无咎《临江仙》
再如:清代诗人王猷定《螺川早发》的颔 联:“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同样是无理而妙。诗人俯视长江,滚滚不 息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 另一个更远的梦乡;划动的短棹好像在拨动水 中残存的星光倒影。诗中词语的超常搭配,营 造出空阔渺远的意境,有迷离恍惚、如梦似幻 的感受。
(四)句子的反常组合
5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特点: (写诗)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 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补充省略!还原语序! 重要词语!
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 (重要字词、语序、省略)
6
(一) 语序颠倒的类型
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 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三)词语的超常搭配
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虽有悖于生活逻辑,却合乎艺术逻辑,从而获
取了诗意的真实。此类变形语言,极富表现力,
往往能绝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独特的感受与体
验,给诗歌增添无穷韵味,古代的诗论家,常 谓之“无理而妙”。
如: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 的颔联:“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 “孤灯”怎能点燃“客梦”?“寒杵”又何以 捣出“乡愁”?显然,这种词语的特殊搭配,是 很难符合生活常理的,但从抒情写意的角度赏析, 又确实精妙之至。旅途中独对孤灯,引动了行客 的思归之梦;阵阵捣衣的杵声,摧人心腑,惹起 了诗人思乡的愁绪。诗中的“燃”、“捣”二字, 是实现此种超常搭配的关键字眼,新颖奇警,光 彩传神!描写出眼前凄凉孤寂的景象和丰富复杂 的情思,二者水乳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