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类癌的内镜超声特征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合集下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应用观察 蔡一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应用观察 蔡一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应用观察蔡一珊武汉市第三医院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所收治的52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进行治疗,包括标记、黏膜下注射、边缘切开、剥离病灶以及创面处理等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52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手术治疗,手术中患者创面少量出血均进行电凝下止血,术后4例(7.69%)患者出现了迟发性出血,予以行内镜下止血术治愈,其余患者无明显严重性的并发症情况发生,术后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未见肿瘤的残留及复发。

奥美拉唑对创面的愈合具有良好效果。

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切除较大病变,安全有效,并提供完整病理学诊断治疗,同时具有微创手术的优势,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上的广泛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消化道肿瘤;治疗;应用价值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源于消化道黏膜下层的肿瘤性病变,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内镜治疗技术也在飞速发展。

目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消化道肿瘤以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治疗中。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内镜下专业高频电刀以及其他的辅助设备对病灶进行处理,避免外科手术对患者造成额外伤害,以免加重患者的痛苦,同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还具有恢复快、创伤小、残留及复发少的特点[1]。

本文选取了本院所收治的52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进行治疗,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现将本次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所收治的52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34—78岁,平均年龄在(49.58±8.52)岁,患者中食管早癌11例,食管癌前病变3例,食管间质瘤9例,食管平滑肌瘤1例,胃巨大息肉6例,胃腺瘤5例,胃间质瘤4例,直肠类癌2例,直肠腺瘤8例,结肠腺瘤3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标本常规制片专家共识202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标本常规制片专家共识202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标本常规制片专家共识2023摘要内镜黏膜下录(I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1dissection,ESD)/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1resection,EMR)作为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微创手术,其技术日趋发展成熟,多项国际指南和共识均推荐ESD/EMR作为消化道早期癌及其前驱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ESD/EMR标本的诊断结果影响后续治疗方式的选择,因此ESD/EMR的病理学评估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标本应更为严格及精准。

在取材制片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影响ESD/EMR标本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本共识规范了ESD/EMR标本处理以及常规制片的方法,旨在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可靠、合理的病理依据。

正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1dissection,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1resection,EMR)是消化道早期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

由于ESD/EMR不进行淋巴结清扫且切除深度仅限于黏膜下层,对于一些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ESD/EMR病理学评估后可能需进一步治疗,因此ESD/EMR的病理学评估相对于外科手术标本应更为严格和精准。

ESD/EMR病理学评估包括标本水平及垂直切缘状态、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是否浸润淋巴管和血管、肿瘤生长方式、溃疡瘢痕的形成、肿瘤芽等信息。

其中切缘的评估是为了判断肿瘤是否完全切除;组织学类型、浸润淋巴管和血管、浸润深度、溃疡瘢痕、肿瘤生长方式、肿瘤芽等评估是为了推测淋巴结转移风险。

而标本处理、制片过程的规范化及标准化影响病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标本的伸展固定主要由临床医师完成,标本的拍照、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是由病理医师和病理技师共同完成。

一.标本伸展固定由于黏膜存在张力,放入固定液中容易收缩,为了保持ESD/EMR标本的平整性和完整性,真实还原病变离体前的状态和相对位置,避免黏膜肌层回缩、黏膜水平切缘内卷。

直肠类癌行超声检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护理

直肠类癌行超声检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护理

直肠类癌行超声检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护理
潘海燕;王沛靓;须玉红;王健
【期刊名称】《浙江临床医学》
【年(卷),期】2014(000)007
【总页数】2页(P1173-1174)
【作者】潘海燕;王沛靓;须玉红;王健
【作者单位】830011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830011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830011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830011 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超声内镜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直肠类癌的诊疗价值 [J], 姚国华;王孟春
2.直肠类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护理 [J], 陈彩芳
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疗效研究 [J], 刘秀珍
4.超声内镜结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应用价值 [J], 罗雅丽;劳有益;宁华敏
5.超声内镜结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应用价值 [J], 罗雅丽; 劳有益; 宁华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导读: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2cm的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一、ESD的优点ESD 是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可以实现对胃肠道表浅病变的治愈性切除,在避免外科手术及保留器官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

与传统的EMR 相比,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对直径大于2cm 的病灶进行整块切除,避免分片切除,进而避免局部复发。

整块切除病灶后可以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以确定是否是治愈性切除。

不管表浅病灶大小、位置及是否存在纤维化,ESD 均可对其切除,但是上述优点是以穿孔、出血等风险增加及手术时间较长为代价的。

它具有以下优点:1、创伤小、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外科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优点;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3、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

5、在疗效评估上,也是非常乐观,据相关研究显示:•胃早癌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6.2%~97.1%和100%。

•食管ESD的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0%~100%和87.9%~97.4%;病变局限于上皮或黏膜固有层者以及病变浸润深度超过黏膜固有层者,在接受ESD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

•结直肠ESD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2.8%和75.5%。

总之,ESD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

二、ESD的适应证1、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直径大于2 cm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2. 胃肠道早癌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适应证为无淋巴及血行浸润、转移,无论病灶位置及大小,均能应用ESD切除。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护理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护理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护理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治疗手段,也是临床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癌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

ESD 与剖腹手术及以往EMR等内镜治疗方法比较,具有1、创伤小,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3、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ESD由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技术成熟,近年已逐渐成为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主要适用于胃肠道早期癌或癌前病变,局限于粘膜层或只有浅层粘膜下侵犯,同时无局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者。

临床上,ESD常应用于以下消化道病变的治疗:1、消化道息肉及各种癌前病变,尤其是直径大于2cm的病灶,推荐ESD治疗,可以一次完整切除病变。

2、消化道早期癌,结合色素放大内镜、超声内镜检查,确定早期癌的浸润范围和深度,对局限于粘膜层和没有淋巴结转移的粘膜下层早期癌,ESD治疗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根治效果。

3、粘膜下肿瘤,如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等,超声内镜检查确定来源于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的肿瘤,通过ESD治疗可以完整剥离病变。

在日本,目前几乎一半以上的早期胃癌、大肠癌都是通过ESD来完成治疗的。

ESD与粘膜切除术具有同样的目的及类似的做法,但其优点为:能完整切除大于2cm的较大病灶,并且具有较低的复发率。

消化道早期癌的治疗以往以外科手术为主,但创伤大,患者恢复慢,而且切除病变器官后,往往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ESD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灶,避免肿瘤残留与复发,与传统的胃大部切除术或胃肠道早癌根治术相比,ESD损伤小,费用低,术后恢复快。

2020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2020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2020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目前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新型微创方法,可达到与外科手术一样的效果,它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黏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一、ESD的优点ESD是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可以实现对胃肠道表浅病变的治愈性切除,在避免外科手术及保留器官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

与传统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相比,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对直径大于2cm的病灶进行整块切除,避免分片切除,进而避免局部复发。

整块切除病灶后可以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以确定是否是治愈性切除。

不管表浅病灶大小、位置及是否存在纤维化,ESD均可对其切除,但是上述优点是以穿孔、出血等风险增加及手术时间较长为代价的。

它具有以下优点:1.创伤小、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外科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3.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

5.在疗效评估上非常乐观,据相关研究显示:胃早癌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6.2%~97.1%和100%。

食管ESD的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0%~100%和87.9%~97.4%;病变局限于上皮或黏膜固有层者以及病变浸润深度超过黏膜固有层者,在接受ESD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

结直肠ESD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2.8%和75.5%。

总之,ESD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

二、ESD的适应证1.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直径大于2 cm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

2. 胃肠道早癌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适应证为淋巴结转移,无论病灶位置及大小如何,均能应用ESD切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疗效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疗效

癌局部切除术外 , 其余 2 1 例均行肠镜下 E S D切 除, 所有 患者术后病理证 实均为直肠类癌, 术后 2 l 例 全部存活 , 随访
至今 , 无 一例 复 发 , 且 无肝 脏等 远 处 转 移 。结 论 E S D切 除 直肠 类 癌 是 安 全 、 经济、 实用 的 方 法 , 可作 为 治 疗的 首 选 。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f p u l mo n a r y h y p e te r n s i o n:t h e Ta s k F o r c e or f t h e Di a g - n o s i s nd a T r e a t me n t o f P u l mo n a r y Hy pe r t e n s i o n o f t h e Eu r o p e n a S o c i e t y
l 卜

参 考 文 献
钱蕴秋 , 实用超声诊断手册[ M] . 北京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2 0 0 5 : 2 4 0 . 李一丹 , 关雅峰 , 马展鸿 , 等. 超声 心动图测量 肺动脉高 压患者血 流动力学参数与右心导管测值 的相关性 [ J ]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
( I S HL T ) [ J ] .E u r H e a r t J , 2 0 0 9, 3 0 ( 2 0 ) : 2 4 9 3 - 2 5 3 7 .
w i t h D o p p l e r u l h 踮0 l u n d[ J ] .E c h o c a r d i o l o g y , 1 9 8 1 , 1 3 : 2 9 9 - 3 0 4 .
内镜 黏 膜 下 剥 离术 治 疗 直 肠 类癌 的疗 效

超声内镜及ESD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意义

超声内镜及ESD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意义

超声内镜及ESD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意义林丽萍;刘剑雄;林楠【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24(15)10【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ESD)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s,R-NET)的诊治意义。

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3年7月于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33例经电子结肠镜和EUS检查且经ESD 治疗的R-NET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分析。

结果 33例患者中位于低位和中位的R-NET病灶分别占45.5%(15/33)和39.4%(13/33),66.7%(22/33)病灶最大直径<5 mm,54.5%(18/33)位于黏膜下层,经ESD术后病灶完全切除率达81.8%(27/33),余紧邻切缘占18.2%(6/33)。

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分级均为G1,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行电子结肠镜复查未见复发。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CD56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阳性率较高,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A,CgA)反而较低。

结论 R-NET病灶小且隐匿,EUS可助其全面评估;ESD对R-NET患者的诊治效果好、安全性高。

【总页数】4页(P95-98)【作者】林丽萍;刘剑雄;林楠【作者单位】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相关文献】1.改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应用及预后分析2.EUS并ESD在直径≤1 cm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应用3.ESD对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疗效的影响及Akt/mTOR信号途径参与机制研究4.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ESD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与SATB2的相关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