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经分析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五章 足太阴脾经 PPT课件

第五章 足太阴脾经 PPT课件

水谷精微化生精气血,
运 帮助胃肠将食物化为精微和糟粕
化 促进胃肠吸收水谷精微 谷 转输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 食
以濡养脏腑组织,促进 生长发育。 故称“脾 为后天之本”、“气血 生化之源”。
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输布的作用。
运 化
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
水 大肠吸收的水液
液 肾气的蒸化回吸收的水液
生理:
脾气健运—食欲旺盛,口味良好 ,口唇红润 光泽
病理:

食欲不振
脾气亏虚—口淡无味
脾失健运 口味异常
湿热困脾—口甜粘腻

口唇淡白无华 热扰心脾—口疮口糜
3、在液为涎 (1)含义:是指脾与涎有密切的关系。
涎是唾液中质地较清稀而少沫者, 为脾精上溢于口而化生,故脾在液为涎。
病理: 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影响气的正常运
行—脾气壅塞结滞—脾失健运—不思饮食、 脘腹胀满 —“思则气结”。
总结
位置:位于膈下,腹腔左侧,“与胃以膜相连” 形态:正脏形如刀镰,色紫赤。副脏散膏半斤,色灰 白。
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举,主统血。 外在联系:在体合肉,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其 华为唇,在志为思。为阴中之至阴,通于长夏之气。 特性——脾喜燥恶湿 别称:脾胃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属性:阴阳属性为阴中之至阴,五行属性为土。
消化 辅助发音 辅佐呼吸 产生食欲
(3)机理:
脾开窍于口
解剖结构上:口是消化道的最上端 经络联系上: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生理功能上:咀嚼是完成消化的第一步
脾其华在唇 口唇为口腔的起始部分,由肌肉组成,而脾主肌
肉 口唇要依靠脾运化水谷精微而化生气血以滋养

经络之脾经医学PPT

经络之脾经医学PPT
手少阴心经相 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脾、胃、心、咽、舌。
编辑版ppt
15
2、取穴要点
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取隐白。 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 白肉际凹陷处取太白。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取公孙。 内踝尖上3寸取三阴交。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取阴陵泉。 髌底内端上2寸取血海。
【功效】健脾化湿,理气和胃。 【主治】1.胃痛,腹胀,腹痛,肠鸣,呕吐,
泄泻等消化系疾病。 2.体重节痛,足痛,足肿,痿证。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编辑版ppt
7
公孙 SP4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 下方。
【功效】健脾化湿,和胃宁神。 【主治】1.胃肠道疾病:胃痛,呕吐,食不化,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脾、胃、心、咽、舌。
编辑版ppt
2
编辑版ppt
3
体表循行: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 沿下肢内侧前缘上行,经胸腹部至腋 下,止于胸侧大包穴。
主治:1、脾胃病证 2、生殖、泌尿系统疾病 (妇科、前阴病证) 3、本经所过处疾患
腧穴:单侧21穴
腧穴:单侧21穴
编辑版ppt
5
隐白 SP1 (井穴)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功效】调经统血,健脾宁神,醒脑开窍。
【主治】1.多用于血证:如月经过多,崩漏, 吐血,衄血,尿血,便血。 2.癫狂,多梦,惊风,昏厥。 3.腹胀,泄泻。
【操作】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 血;可灸。
编辑版ppt
6
太白 SP3 (输穴;原穴)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 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编辑版ppt

最新4足太阴脾经(已完成)课件PPT

最新4足太阴脾经(已完成)课件PPT
补肝益肾而治疗与三经有关的各病症。 主治:
①女子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难产, 产后血晕,恶露不尽,不孕,男子遗精,阳痿,疝气,遗 尿等。对发育较差的小儿遗尿有良好效果。
②肠鸣腹胀,泄泻,便秘; ③失眠,多梦; ④此外本穴还主治下肢痿痹,脚气等证。应用三阴交治疗
中风偏瘫患者伴足内翻后遗症。
阴陵泉(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功能:健脾利湿,舒筋活络。属水,应于肾 主治:
①水湿所致疾病:腹胀, 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 利或小便失禁
②阴茎痛,遗精,妇人阴痛,带下 阳虚 ③膝痛. 配伍 : ①配水分可行水消肿主治水肿; ②配天枢、足三里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③配关元、三阴交治疗阴茎痛。 ④配阳陵泉主治膝关节积液。
谢 谢!
丰乐小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青年教师汇报课
角的分类
执教:孙金燕 2013、9、25



























返回
已知∠1=120°你能说出其它三个角各 是多少度吗?
1
(
4(
2
(
3
∠2=60°∠3=120 °∠4=60°
w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w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肠炎、肠梗阻、肠寄生虫)。
同天枢 w 功能:温中散寒、调理脾胃 w 配伍:配天枢穴、足三里穴治腹痛 w 操作: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
胸部穴
胸部穴,多在前正中线 旁开6寸,以肋间隙为标志。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

脾经经络PPT演示课件

脾经经络PPT演示课件

.
• 足太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 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 胫骨 内髀部);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股前; 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再 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在内的 经筋则附着于脊柱。
.
经筋病候
•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 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 脐与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 其病症:可出现足大趾强滞不适,内踝部 痛,转筋,膝内侧骨痛,股内侧牵引髋部 酸育,阴部扭转疼痛,并上引脐及两胁作 痛,牵引胸中和脊内疼痛。
经络腧穴学
足太阴脾经经络
.
教学目的
• 1、掌握足太阴脾经经络循行。 • 2、熟悉足太阴脾经病候。 • 3、了解足太阴脾经络脉、经别及经筋。
.
1.经脉循行
• 【原文】 • 《灵枢· 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 侧白肉际,过核骨①后,上内踝前廉,上踹②内,循胫骨 后,交出厥阴③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 上膈,挟咽④,连舌本,散舌下。 •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日大包, 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⑤。 • 注释:①核骨:即指第1跖骨的头部突起。②踹:音篆, 小腿肚,即腓肠肌部。③厥阴:指足厥阴肝经。④咽:此 兼指食管而言。⑤足太阴经脉尚有胸腹部外行线一条,循 行分布于 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和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 至锁骨下周荣穴,而后折向腋下,络于大包穴。
.
经别
• 《灵枢· 经别》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 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 • 【语译】 •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到达大 腿前面,同足阳明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 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 结于膝内辅骨;上循于阴股,结于髀, 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 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4足太阴脾经PPT课件

4足太阴脾经PPT课件

❖ 12.冲门(SPl2) ❖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操作: ❖ 13.府舍(SPl3) ❖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操作: ❖ 14.膻结(SPl4) ❖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操作: ❖ 15.大横(SP15) ❖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临床应用: ❖ 前人经验: ❖ 按语: ❖ 操作: ❖ 16.腹哀(SPl6) ❖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2)太,大也,始也.穴属脾经土穴,土生 金,金色白,穴为金气所始。又太白为星象 名,即金星,亦含土能生金之意,故以名之。
❖ 在拇趾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 侧动 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 神经分支。
❖ ①肠鸣、腹胀、腹泻、胃痛、便秘等脾胃病 证;
❖ ②体重节痛。
❖ 1.太白配隐白治疗月经过多:先刺太白,用捻转补 法,留针15~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出 针后患者用艾条(清艾)灸太白,隐白,每穴10分钟。 日1~2次。(山东滨州卫校王大生)
四、足太阴脾经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SP.) (一)1. 2. 3. 4. 5. (二)主治概要: (三)本经腧穴(2l穴) 1.隐白(SPl) 定位: 穴位释义: : 主治: 临床应用: 前人经验: 按语: 操作: 2.大都(SP2)荥穴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操作: ❖ 3.太白(SP3)输穴;原穴 ❖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临床应用: ❖ 前人经验: ❖ 按语: ❖ 操作: ❖ 4.公孙(SP4)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 定位: ❖ 穴位释义:

中医学PPT脾经课件

中医学PPT脾经课件
刺灸:直刺1~1·5 寸。
大包 (脾之大络)
定位:腋中线上,当第 六肋间隙处。
主治:
咳喘 胸胁痛 全身疼痛 四肢
无力
刺灸:斜刺或平刺 0.5~0 . 8寸。
练习题
下列哪项不是三阴交的主治 A.肠鸣腹胀 B.腰骶痛 C.失眠 D.遗精 E.月经不调
练习题
腹部正中线旁开4寸的经脉是 A.脾经 B.肝经 C.胃经 D.任脉 E.肾经
练习题
髌骨内上缘上两寸的穴位是 A.阳凌泉 B.梁丘 C.复溜 D.血海 E.风市
脾经--治疗急痛的妙方
经 脉 循 行
体内联系
属胃 痛 食 则 呕 嗳 气 便溏 黄疸 身重无力
舌根强痛 经脉所过部位病痛
腹胀
常用腧穴
(本经21穴)
隐白 (井穴)
定位:足大趾内侧,距 趾甲角0.1寸。 主治:
崩漏 月经过多 便血 尿血
胃痛 呕吐 腹胀 泄泻
刺灸:浅刺0·1寸。
公孙(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定位:第一跖骨基底的 前下方。
主治:胃痛 呕吐 腹胀 腹痛 泄泻 痢疾
刺灸:直刺05~1寸。
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 缘后方。
主治:①腹胀肠鸣 泄泻 ②月经不调 痛经 闭经 带
下 阴挺 难产 不孕 不育 阳萎 遗精 遗尿
小便不利 水肿 ③下肢痿痹 ④失眠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孕妇禁用。
4、阴陵泉 (合穴)
定位:胫骨内侧髁后 下方凹陷中。
主治:
腹胀 泄泻 黄疸 水肿 小便不利或失
禁 膝关节痛
刺灸:直刺1~2寸。
血海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 寸,股四头肌内侧 头的隆起处。
主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三肋间隙,距

前正中线6寸。
【功效】宽胸理气。
【主治】胸胁支满,引胸背痛,卧难转

侧。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
【配穴】
20.周 容(Zhourong,SP 20)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二肋间隙,距

前正中线6寸。
【功效】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白肉际――指足底或手掌面的边界,又称

赤白肉际。
核骨――既第一趾跖关节内侧的圆形突起。

内踝前廉――内踝前边。
踹――腓肠肌部,俗称小退肚。
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咽――指食道。
舌本――指舌根部。
语释
足太阳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 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 第1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 小腿,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 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 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 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 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 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 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 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
语释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舌根部发硬,食
后就要呕,胃脘痛,腹胀,好嗳气,得到大便或矢 气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下4寸,冲门上方

0.7寸处,距前正中线4寸。
【功效】调补肝肾,理气固脱。
【主治】腹痛,积聚,疝气,子宫脱垂

等。
【刺灸】直刺1~1.5寸。
【配穴】
14.腹 结(Fujie,SP 14)
【定位】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

中线4寸。
【功效】理气活血。

侧缘后方。
【功效】健脾、渗湿、利水。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腹胀,疝气,腿

膝厥冷、麻木不仁,足踝肿痛。
【刺灸】直刺1~1.5寸 。
【配穴】
8.地 机(Diji,SP 8)
【定位】在内踝尖与阳陵泉穴的连线上,阳

陵泉穴下3寸。
【功效】和脾理血,调理胞宫。
【主治】1.脾胃疾患
【备考】合穴。
10.血 海(Xuehai.SP 10)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处,当股四 头

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 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
膝髌骨上缘,第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角斜
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防此。
【功效】调和气血,祛风利湿。
【主治】胸胁支满,食不下,咳嗽气逆,

哮喘。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
【配穴】
21.大 包(Dabao,ST 21)
【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

处。
【功效】宽胸理气。
【主治】1.胸肺疾患――胸胁痛,气喘。

2.全身头痛,四肢乏力。
【刺灸】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本经主治“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
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
大便溏,腹有痞块,泄泻,或小便不通,黄疸,不
能安睡,想打呵欠而气不畅,大腿和小腿侧肿、厥
冷,大趾不能运用。脾大络病症,实证,浑身酸痛;
虚证,百节松弛软弱。
(三)足太阴络脉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 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
【配穴】
18.天 溪(Tianxi,SP 18)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四肋间隙,距

前正中线6寸。
【功效】疏肝理气,通经下乳。
【主治】胸中满痛,咳嗽气逆,乳痈,乳

汁不足。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
【配穴】
19.胸 乡(Xiongxiang,SP 19)
【主治】绕脐痛,腹寒泻痢,疝痛,阑尾
炎。
【刺灸】直刺1~1.5。
【配穴】
15.大 横(Daheng,sp 15)
【定位】脐中旁开4寸。 【功效】通条胃肠。 【主治】胃肠痢疾 【刺灸】直刺1~2寸。 【配穴】
16.腹 哀(Fuai,SP 16)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 行,上结于喉,贯舌本。
——《灵枢 经别》
词解
髀:为下肢膝上部分的通称。此指股前, 约当冲门、气冲部位合于腹。
与别俱行:指阴经经别与阳经经别同行。
语释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 到达大腿前面,同足阳明经别相合并 行,向上结于咽喉,贯通到舌根。

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

处。
【功效】清泄里热,镇惊息风。
【主治】热病无汗,便秘,胃痛,小儿惊

风。
【刺灸】直刺0.3~0.5 。
【备考】荥穴。
【配穴】
3.太 白 (Taibai,SP 3)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

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

处。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功效】健脾利湿,疏肝益肾。
【主治】1.消化系统疾病

2.生殖系统疾病

3.泌尿系统疾病

4.神志疾病
【刺灸】直刺或斜刺1~1.5寸。孕妇禁针。
【配穴】
7.漏 谷(Lougu,SP 7)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

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
【功效】健脾利湿,通调肠胃。
【主治】身重,肠鸣,泄泻,便秘。
【刺灸】直刺0.3~0.5寸。
【配穴】


4. 公 孙(Gongsun,SP 4)
【定位】第一趾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

际处。
【功效】健脾胃,调冲脉。
【主治】1.脾胃肠疾患

2.妇科疾患

3.冲脉病

4.足痛,足肿,足内翻。

中线4寸。
【功效】调理肠胃。
【主治】食不化,脐腹痛,便脓血,便秘

等。
【刺灸】直刺1~1.5寸。
【配穴】
17.食 窦(Shidou,SP 17)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五肋间隙,距

前正中线6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功效】宽胸理气。
【主治】胸胁支满,腹胀水肿,噫气翻胃

等。
【刺灸】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主治】1.妇科疾患

2.皮肤病

3.股内侧痛,膝痛。
【刺灸】直刺1~1.5寸。
【配穴】
11.箕 门(Jimen,SP 11)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

上。
【功效】健脾利湿,宣通水道。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五淋等。
【刺灸】避开动脉,直刺0.5~1寸。
【配穴】
12.冲 门(Chongmen,SP 12)
【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

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

外侧。
【功效】调理肝肾,行气活血。
【主治】腹痛,泻痢,疝气,带下,崩

漏。
【刺灸】直刺0.5~1寸。
【配穴】
13.府 舍(Fushe,SP 13)
第六章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一、足太阴经脉

(一)经脉循行

原文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
内侧白内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
(按:踹应作月耑)内,循胫骨后,交出厥
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
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灵枢 经脉》
语释

5.其他
【刺灸】直刺0.6~1.2寸 。
【配穴】
5.商 丘(Shangqiu,SP 5)
【定位】内踝前下方凹陷处,当舟骨结节

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
【功效】健脾利湿。
【主治】1.脾胃疾患

2.黄疸

3.经脉所经过部位病症
【刺灸】直刺0.5~0.8寸 。
【配穴】
6.三阴交(Sanyinjiao,SP 6)

2.肝肾疾患

3.妇科疾患

4.经脉所过部位疾患
【刺灸】直刺0.5~1寸。
【配穴】
9.阴陵泉(Yinlingquan,SP 9)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功效】健脾利湿,调补肝肾。
【主治】1.水湿不运病症

2.皮肤病――湿疹,荨麻疹。

3.局部病症
【刺灸】直刺1~2寸。
其病:厥气丄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 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灵枢 经脉》
语释
足太阴络脉,名公孙,在距离足大趾 本节后方一寸分出,走向阳明经;其之脉 进入腹腔,与胃肠相联络。
其病症,气厥逆就挥霍缭乱,上吐下泻。 实证,见腹内绞痛;虚证,见腹部胀气。 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
三、足太阴经别
1.瘾 白(Yinbai,SP 1)
【定位】足大趾内侧趾甲根旁0.1寸处。
【功效】开窍醒神,益气活血。
【主治】1.血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