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氧化物一维纳米材料的构筑与电输运性能
一维钼掺杂氧化钒纳米结构的制备及表征

c py ( o SEM ), X— a po e d fr c i n (XRD ) a e r y ry wd r ifa to nd ne g dip r i s cr s o y s e sve pe t o c p
( DS .Th l c r c e ia r p r is o h e u tn r d c s a e c r i d o t u i g E ) e ee t o h m c lp o e te f t e r s li g p o u t r a re u sn
第 3 卷 第 3 1 期
21 0 0年 6月
青 岛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自然 科 学 版 )
Vo. 1No 3 13 .
J n 2 1 u .0 0
J u n lo n d oUnv r i fS in ea dTeh oo y Nau a ce c dt n o r a fQig a ie st o ce c n c n lg ( t rlS in产 物的 形貌和掺 杂量不 同 。还 原剂 用量 高时 , OmL , 纳米带表 面光 滑且形 貌均 匀, 分 散性 好 , 钼掺 杂含 量 高。掺 杂钼的 氧化钒 纳米 结构具 有较好 的 电化 学性能 。 且
关 键 词 : 维 纳 米 结 构 ; 掺 杂 ; 化 钒 ; 热 法 一 钼 氧 水 中图分类 号 : B3 3 T 8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6 8 ( 0 0 0 —2 2 0 1 7—9 7 2 1 )30 4—3
一
维 钼 掺 杂 氧 化 钒 纳 米 结 构 的 制 备 及 表 征
彭红 瑞 , 丁 洁 。 桂村 李
( 岛 科 技 大学 材 料 科 学 与工 程 学 院 , 东 青 岛 2 64 ) 青 山 60 2
钒研究新型材料的重要元素

钒研究新型材料的重要元素钒是一种重要的过渡金属元素,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材料科学中,钒的研究对于发现和制备新型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钒在研究新型材料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钒在材料领域的应用。
一、钒的物理性质钒是一种具有金属光泽的银白色金属元素,化学符号为V,原子序数为23,原子量为50.9415。
它具有较高的熔点和热导率,且具有良好的韧性和抗腐蚀性能。
此外,钒还表现出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使其成为制备高强度、高耐磨材料的理想选项。
二、钒在新型材料研究中的应用1. 钒合金钒与其他金属元素合金化可以改变金属的性能和结构。
例如,钛合金中添加适量的钒可以提高其强度和耐腐蚀性能。
此外,钒还可以用于制备高熔点合金,如钒铌合金和钒钛铁矿合金等。
这些合金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和核工业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2. 钒氧化物钒氧化物是一类重要的材料,具有宽电子带隙和良好的导电性能。
它们在电池、电子器件和光电器件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例如,钒氧化物可用于制备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其高容量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潜力的动力电池材料。
3. 钒基超导材料钒在超导材料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些钒基超导体,如钒钛矿结构的钒硫化物和钒氧化物等,显示出较高的临界温度和较好的输运性能。
这些材料对于研究超导机制和应用于超导电器件具有重要意义。
4. 钒基催化剂钒及其化合物在催化领域也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例如,钒基催化剂可用于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以及有机合成中的氧化脱氢等反应。
钒基催化剂具有高催化活性、良好的选择性和较好的耐久性,对于实现清洁能源和高效催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钒作为一种重要的元素,在新型材料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特性使得钒在合金、氧化物、超导材料和催化剂等各个领域都具备广泛应用的潜力。
通过深入研究钒的性质和应用,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新型材料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纳米材料设计及电荷极化调控

纳米材料设计及电荷极化调控材料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型纳米材料表现出很多卓越性质,如高比表面积、多尺度的尺寸效应、界面效应、表面效应和量子限域效应等等,因而被广泛应用于能源、环境和半导体工业等重大领域中。
然而,纳米材料结构的复杂性为实验和表征带来了困难,很多复杂过程都难以被实验捕捉,这限制了对构效关系及工作机理的理解,制约着新型纳米材料的理性设计。
随着近年来高性能计算的飞速发展和计算理论的不断完善,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从原子尺度和电子结构层次为材料解析提供了有力工具。
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理性设计并检验设计的可行性,且具有研发周期短、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优势。
因此,理论计算结合实验表征已经成为新材料设计和研发的新潮流。
调控纳米材料的成分、尺寸和表界面形貌等都能有效调控材料的性质;此外,基于对构效关系的理解,理性设计材料复合也能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
这些设计思路,归根结底都是基于对电子的控制,以电子态为载体,通过电子激发、转移形成电荷极化,从而驱动相应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研究了一系列复杂体系的电子态结构和布居行为,从电荷极化形成与演变的角度阐述了复杂体系中的构效关系和协同机理(第三到五章)。
此外,我们还探索性地提出了偶极矩可以作为复杂体系中电荷极化的描述子,用来研究电荷极化对材料表面化学反应的影响(第六章)。
本文共六章,各章简介如下:首章中,基于后面工作所涉及的领域及希望解决的问题,我们主要介绍了两方面的背景知识和研究现状。
首先是纳米材料导电性调控,我们分别以钒的氧化物家族和石墨烯为例,介绍了强关联体系和二维材料导电性调控的研究进展。
在钒的氧化物家族中,几何结构在导电性调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得通过精确控制几何结构来调控电子结构成为可能。
石墨烯可控带隙一直以来都是其在半导体领域应用的难点,尽管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但在原子尺度下的精确调控还存在很多挑战。
低维钒氧化合物纳米材料的水热制备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低维钒氧化合物纳米材料的水热制备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低维纳米材料具有体材料所没有的独特性质和应用前景,因此在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钒氧化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具有丰富的物理、化学与电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剂、电化学器件、能源存储与转换等领域。
近年来,纳米钒氧化物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了关注。
另一方面,水热法作为钒氧化物纳米材料制备的一种有效方法,因其简便、环保、高效等优势,在制备低维纳米材料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因此,针对水热法制备的低维纳米钒氧化物材料,对其制备、结构和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究,对于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这些材料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水热法制备钒氧化物纳米材料,探究不同反应条件下(如反应时间、温度、酸度等)对制备材料的结构、形貌和性能的影响,为该类材料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认识。
二、主要研究内容1. 选择合适的前驱体和反应条件,成功制备高质量的低维钒氧化物纳米材料。
2. 利用XRD、TEM、SEM等手段对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和分析,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制备材料的结构、形貌以及晶体结构的影响。
3. 通过电化学和光学测试,对制备材料的电化学和光学性能进行研究和评价,探究不同反应条件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其物理和化学机制。
三、预期研究成果1. 成功制备高质量的低维钒氧化物纳米材料,并确定其结构和形貌;2. 发现不同反应条件对制备材料的结构、形貌和性能的影响,并了解其物理和化学机制;3. 对该类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和光学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价,为其在催化、电化学和光催化等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四、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案1. 制备方法:采用水热法制备低维纳米钒氧化物材料。
2. 实验步骤:(1)选择合适的前驱体、反应条件(如反应时间、温度、酸度等),制备低维钒氧化物纳米材料;(2)采用XRD、TEM、SEM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和分析,探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其性质的影响;(3)通过电化学和光学测试,对材料的电化学和光学特性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物理和化学机制;(4)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总结结论和研究成果。
一维钒酸盐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前景

纳米材 料 。采用基 于 晶体分 裂 的核化 、晶体生 长过 程 来解 释钒 酸钙 纳米棒 的形成 与生 长 。以氯化 钙为 钙 源可 以得 到 钒 酸 钙 纳米 棒 ,而 以硫 酸 钙 为 钙 源 时 ,可 以得 到硫 酸钙纳 米 片及钒 酸钙 纳米 棒构 成 的
原 电化 学循 环伏 安特 性峰 。钒 酸钙 纳米棒 修 饰 电极
3 0 n m, 长 2— 4 m, 为 单 晶单 斜 Mn V 0 结 构 。氧 化
钒凝 胶 为层状 结构 , 水热 反应 过程 中 Mn ¨离 子与 层 状 氧化 钒凝 胶反 应形 成 了钒 酸 锰 纳米 片 , 纳米 片 的
晶相 的钒 酸 锰 纳 米 棒 , M n 离 子 的浓 度 为 0 . 0 1~ 1 . 0 m o l / L 。所得 钒 酸 锰 为 纳 米棒 直径 小 于 1 0 0 n m, 长度 可 达 1 m。钒 酸 锰 纳 米 棒 作 为 电极 材 料 ,充
放 电测试 结果 显 示循 环 1 0次 以后 ,其 电容 可稳 定 在6 0 0 mA h g ~。为 了提 高钒酸 锰纳米 棒 的充放 电循
钙 纳米 棒作 为玻 碳 电极 改性 材料 ,分 析 了酒 石 酸在 钒 酸钙 纳 米 棒 修 饰 玻 碳 电极 上 的 电化 学 行 为 ¨ 。 钒 酸钙 纳米棒 紧 密 附着 在 玻碳 电极表 面 。酒 石 酸在 钒 酸钙 纳米 棒修 饰 电极 上 的 电化 学行 为结 果显 示其 电化学 循 环伏安 特性 曲线 中存 在一 对半 可逆 氧化还
2 0 m及 5 0~ 3 0 0 n m。以前文献
报道 显示 未
性, 在 酒 石酸分 析 用 电化 学 传 感 器 上具 有 良好 的应
银钒氧化物一维纳米材料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银钒氧化物一维纳米材料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的开
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银钒氧化物(AgVO3)作为一种具有良好气敏性能的材料,已被广
泛用于气体传感器、电化学电容器等领域。
然而,传统的制备方法往往
难以获得一维的纳米材料,而一维纳米材料因其较大表面积和较小的尺
寸效应可增强材料的气敏性能,因此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研究内容
1.采用水热法制备一维纳米AgVO3材料。
2.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技术对材料的相结构、形貌进行表征。
3.通过气体响应测试研究材料对NO2的气敏性能,并探究其机理。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提高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并为提高银钒氧化物的气敏性
能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指导,同时也对气体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
要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流程
1.制备一维纳米AgVO3材料:采用水热法制备。
2.表征材料结构和形貌:使用XRD、SEM和TEM等技术进行表征。
3.气敏性测试:使用气敏性测试仪进行气态NO2的检测,探究材料
的气敏性能及机理。
五、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材料纯度问题:通过优化合成条件和纯化方法,提高材料的纯度。
2.材料稳定性问题:通过气态处理法等方法提高材料的稳定性。
3.实验操作问题:根据操作规程操作,避免操作失误。
六、预期成果
1.成功制备出一维纳米AgVO3材料。
2.探究材料的气敏性能及机理,为其应用于气体传感器等领域提供
理论指导。
3.提高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为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一维氮化钒纳米线在锂硫电池中的研究

一维氮化钒纳米线在锂硫电池中的研究周梓楠【期刊名称】《江西化工》【年(卷),期】2024(40)1【摘要】锂硫电池以其高理论比容量、高能量密度、储量丰富等优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锂硫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的多硫化锂严重的穿梭效应等缺陷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
为了能有效抑制穿梭效应、改善锂硫电池性能,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种结晶良好、元素分布均匀的一维氮化钒纳米线,将其作为隔膜修饰材料后,电解液间的浸润性得到了改善,离子传输性能得到了提升;同时,修饰层的形成有效地覆盖了初始隔膜较大的孔洞,从而有效抑制了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得到了提升。
0.1C下的初始放电容量可达1055 mAh·g^(-1),0.5C、1C、2C、5C下的放电容量也能分别维持在862m Ah·g^(-1)、803m Ah·g^(-1)、736m Ah·g^(-1)和651m Ah·g^(-1),1C循环后的容量能维持在641 mAh·g^(-1)。
当正极硫负载量为3 mg·cm-2时,3C循环后的容量也能维持在645 mAh·g^(-1)。
【总页数】5页(P54-58)【作者】周梓楠【作者单位】宜春市锂电产业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2;TB383【相关文献】1.多壁碳纳米管-氮化钒空心球复合材料作为高效硫载体用于锂硫电池2.聚吡咯/氧化钒@硫正极材料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3.多孔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及其作为硫宿主材料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4.高锂利用率锂金属负极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研究进展5.交联网络结构Ti_(3)C_(2)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中国科技论⽂在线2019-07-06基于进化神经⽹络的移动机器⼈路径规划⽅法宋勇,李贻斌,刘冰,SongYong,LiYibin,LiuBing⼀种新型的毫⽶波谐振系统王先锋,史治国,陈抗⽣,WangXianfeng,ShiZhigou,ChenKangsheng加载负磁导率超常媒质的⼩型化矩形波导汤奇,孟繁义,吴群,TangQi,MengFanyi,WuQun基于滑模和PI的多轴转向系统交叉耦合控制侯宇栖,杨丽曼,HouYuxi,YangLimanCORDIC算法在DDS中的应⽤戴尚义,李东新,DaiShangyi,LiDongxin嵌⼊式⽆线传感器⽹络节点与通信平台的构建房晶,吴昊,⽩松林,FangJing,WuHao,BaiSonglin溶胶凝胶涂敷光纤耦合器热光开关的研究郭海润,庞拂飞,齐博,李⾦涛,曹雯馨,王廷云,GuoHairun,PangFufei,QiBo,LiJintao,CaoWenxin,WangTingyun基于由照射⽬标向光源映射和微带表⾯构型的分离变量三维⾃由曲⾯⾮成像光学系统设计韩彦军,张贤鹏,冯泽⼼,钱可元,李洪涛,罗毅,李旭亮,黄冠志,祝炳忠,HanYanjun,ZhangXianpeng,FengZexin,QianKeyuan,LiHongtao,LuoYi,LiXuliang,HuangGuanzhi,ZhuBingzhong 六通道同步采样AD芯⽚ADS8364在数据采集中的应⽤黄卫权,吴岩,HuangWeiquan,WuYan⼀种新型全集成CMOS低噪声放⼤器优化设计⽅法黄晓华,王先锋,陈抗⽣,周⾦芳,HuangXiaohua,WangXianfeng,ChenKangshen,ZhouJinfang⼩型仿⼈机器⼈脚底传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国科技论⽂在线王晓龙,李祖枢,薛⽅正,WangXiaolong,LiZushu,XueFangzheng基于Aurora的MAC层帧结构的设计与实现侯春雷,唐碧华,胡鹤飞,袁东明,HouChunlei,TangBihua,HuHefei,YuanDongming时域电磁计算统⼀解决⽅案研究吴先良,黄志祥,WuXianliang,HuangZhixiang可见光波段光纤光栅耦合器研究裴丽,李卓轩,⾼嵩,宁提纲,ReinhardCaspary,PeiLin,LiZhuoxuan,GaoSongn,NingTigang,ReinhardCaspary可重构系统中基于MMU的软硬件任务间通信⽅法的研究邓庆绪,⾦曦,李岳霖,DengQingxu,JinXi,LiYuelin拖曳线列阵声纳分辨探测盲区附近⽬标左右舷的⽅法胡明军,纪⾦耀,HuMingjun,JiJinyao双相不锈钢表层析出相的位向关系统计孟杨,张⽂征,MengYang,ZhangWenzhengSr对AM80-1.3Ca镁合⾦耐热性能的影响⽩星,李落星,梁桂平,BaiXing,LiLuoxing,LiangGuipingInconel601合⾦胀形成形的显微结构及其性能韩利哲,罗震,葛凤,李洋,刘建,赵楠,HanLizhe,LuoZhen,GeFeng,LiYang,LiuJian,ZhaoNan不同型壳材料条件下钛合⾦显微组织及界⾯反应陈⽟勇,肖树龙,徐丽娟,韩杰才,ChenYuyong,XiaoShulong,XuLijuan,HanJiecai电镀Fe-Ni合⾦层不锈钢⾼温氧化⾏为耿树江,李⾔栋,GengShujiang,LiYandong铌酸钾钠基⽆铅压电陶瓷材料的制备⽅法朱孔军,裘进浩,苏礼奎,季宏丽,孟兆磊,ZhuKongjun,QiuJinhao,SuLikui,JiHongli,MengZhaoleiZrB2-ZrO2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及相变特性乔英杰,刘爱东,刘莹莹,QiaoYingjie,LiuAidong,LiuYingying柔性OLED制备及性能段炼,张粲,张国辉,DuanLian,ZhangCan,ZhangGuohui⽔滴为模板制备蜂窝状表⾯的聚⼰内酯多孔膜及其细胞亲和性汪⼩超,袁伟⽅,顾晓雯,段亚君,孔德领,王连永,俞耀庭,WangXiaochao,YuanWeifang,GuXiaowen,DuanYajun,KongDeling,WangLianyong,YuYaoting磷灰⽯-硅灰⽯/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曹滨,周⼤利,肖芸,张翔,倪建光,刘丹平,CaoBin,ZhouDali,XiaoYun,ZhangXiang,NiJianguang,LiuDanping有机化蒙脱性沥青微观机理研究王华才,薛理辉,WangHuacai,XueLihui医⽤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王佰亮,朱晔凌,孟⾦刚,宋晨,杨富春,计剑,WangBailiang,ZhuYeling,MengJingang,SongChen,FangFuchun,Jijian氧化硅掺杂的全氟磺酸聚合物膜在IPMC中的应⽤何青松,张昊,于敏,郭东杰,戴振东,HeQingsong,ZhangHao,YuMin,GuoDongjie,DaiZhendong蓝宝⽯头罩增透保护膜系的制备冯丽萍,刘正堂,FengLiping,LiuZhengtang钒氧化物⼀维纳⽶材料的构筑与电输运性能⾼倩,麦⽴强,徐林,顾彦辉,胡彬,赵云龙,韩久慧,GaoQian,MaiLiqiang,XuLin,GuYanhui,HuBin,ZhaoYunlong,HanJiuhui蓝绿光波段含缺陷Ta2O5/MgF2⼀维光⼦晶体的理论分析张晓晶,韩培德,王井伟,李洪飞,夏伶勤,ZhangXiaojing,HanPeide,WangJinwei,LiHongfei,XiaLingqinCo、Ce共掺杂TiO2纳⽶粉体制备及光催化性能陈娜娜,吴⽟程,宋林云,朱绍峰,黄新民,ChenNana,WuYucheng,SongLinyun,ZhuShaofeng,HuangXinmin理念·实践·展望——当代⼤学校园规划与设计何镜堂,HeJingtang时空域双重离散下的流域并⾏特性王皓,王光谦,⾼洁,傅旭东,WangHao,WangGuangqian,GaoJie,FuXudong当代⼤学校园在城市层⾯的聚落环境研究窦建奇,王扬,DouJianqi,WangYang⾬⽔处理⾃然流⼈⼯湿地⾯积计算⽅法熊家晴,⾼延雄,刘瑞,XiongJiaqing,GaoYanxiong,LiuRui弦⽀穹顶结构的多点地震动输⼊分析张静,涂永明,张继⽂,ZhangJing,TuYongming,ZhangJiwen车-桥耦合振动冲击效应对简⽀板的影响⽶静,刘永健,刘剑,MiJing,LiuYongjian,LiuJian武汉轻轨箱型梁车致振动响应研究谢伟平,徐薇,陈波,常亮,XieWeiping,XuWei,ChenBo,ChangLiang⼤跨度悬索桥施⼯过程加劲梁临时连接的有限元模拟研究李永乐,侯光阳,曹平辉,王涛,LiYongle,HouGuangyang,CaoPinghui,WangTao刚性悬索加劲钢桁梁桥施⼯过程随机有限元分析刘剑,刘永健,徐晖,LiuJian,LiuYongjian,XuHui钢管活性粉末混凝⼟拱桥计算分析闫志刚,罗华,安明喆,YanZhigang,LuoHua,AnMingzhe信息动态电站下游⾮恒定流清⽔冲刷⽔沙运动特性研究中国科技论⽂在线郭志学,黄尔,刘兴年,曹叔尤,苏杨中,GuoZhixue,HuangEr,LiuXingnian,CaoShuyou,SuYangzhongHtTp://单⽚⽹⾐周围流场特性的数值模拟赵云鹏,刘兴,董国海,ZhaoYunpeng,LiuXing,DongGuohai⽔利⼯程中的⽣物膜研究进展尚倩倩,⽅红卫,何国建,ShangQianqian,FangHongwei,HeGuojian强地震动作⽤下复合堆积体边坡动⼒响应及稳定性研究谢红强,何江达,符⽂熹,XieHongqiang,HeJiangda,FuWenxi⼄醇胺溶液吸收CO2动⼒学实验研究李伟斌,陈健,LiWeibin,ChenJian硅化钴的化学⽓相沉积制备及其萘加氢催化性能赵安琪,张⼩菲,管婧超,陈霄,梁长海,ZhaoAnqi,ZhangXiaofei,GuanJingchao,ChenXiao,LiangChanghai可控蚀刻荧光⼆氧化硅纳⽶颗粒及其载药性质的研究张凌宇,苏忠民,王春刚,ZhangLingyu,SuZhongmin,WangChungang ⾼岭⼟对钙离⼦的吸附特性研究宋玲玲,冯莉,苟远诚,阮继政,SongLingling,Fengli,GouYuancheng,RuanJizheng烟⽓净化径向移动床空腔临界空速⾏为的⼯程计算⾼继贤,王铁峰,舒庆,王⾦福,GaoJixian,WangTiefeng,ShuQing,WangJinfu多孔聚偏氟⼄烯中空纤维⽀撑液膜中Cu(Ⅱ)的传输过程任钟旗,王厚林,杨彦强,刘君腾,张卫东,RenZhongqi,WangHoulin,YangYanqiang,LiuJunteng,ZhangWeidongPtxSny/C催化剂对DEFCs中⼄醇电氧化活性的研究刘⾦超,何超雄,欧阳红群,宋树芹,LiuJinchao,HeChaoxiong,OuyangHongqun,SongShuqin硫化矿长效起泡剂的合成及应⽤燕传勇,冯莉,苟远诚,赵龙梅,YanChuanyong,FengLi,GouYuancheng,ZhaoLongmei三聚氰胺改性沥青基球形活性炭的实验研究刘⼩军,詹亮,梁晓怿,乔⽂明,凌⽴成,LiuXiaojun,ZhanLiang,LiangXiaoyi,QiaoWenming,LingLicheng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价离⼦在纳⽶孔内的结构彭勃,于养信,PengBo,YuYangxin纳⽶技术与纳⽶中草药吕思宁,周玲,何强,LuSining,ZhouLing,HeQiangLa0.8Ba0.2Ni0.6M0.4O3系列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制备与三效催化性能郭锡坤,史作辉,陈耀⽂,GuoXikun,ShiZuohui,ChenYaowen⽔溶性可见光激发铕荧光⽣物标记物的制备与应⽤蒋丽娜,叶志强,王桂兰,袁景利,JiangLina,YeZhiqiang,WangGuilan,YuanJingli⾎红素在⽔-有机溶剂两相体系中对过氧化氢的催化研究中国科技论⽂在线陈进,孙凯,刘继伟,ChenJin,SunKai,LiuJiwei 层合界⾯单元在混凝⼟细观数值分析中的应⽤李建波,陈健云,林皋,⾼悦,LiJianbo,ChenJianyun,LinGao,GaoYue钢管混凝⼟轴压短柱⾮线性有限元分析丁发兴,周林超,余志武,欧进萍,DingFaxing,ZhouLinchao,YuZhiwu,OuJinping Q345桥梁钢超长寿命疲劳性能研究⽅冬慧,刘永杰,陈宜⾔,姜瑞娟,王清远,FANGDonghui,LIUYongjie,CHENYiyan,JIANGRuijuan,WANGQingyuan城市地下⼯程建设的安全风险控制技术张顶⽴,ZhangDingli岩⼟⼯程中的分形理论及其应⽤陶⾼梁,张季如,TaoGaoliang,ZhangJiru基于瑞雷阻尼算法的⾼层结构风振控制优化分析汪⼤洋,周云,WangDayang,ZhouYun⼤庆季节冻⼟区冬季铁路列车⾏驶振动反应现场监测研究王⽴娜,凌贤长,张峰,陈世军,WangLina,LingXianzhang,ZhangFeng,ChenShijun青藏线多年冻⼟区斜坡路基地震稳定分析及抗滑措施研究姚洪锡,苏谦,陈潇,YaoHongxi,SuQian,ChenXiao膨胀加强带对某超长钢筋混凝⼟框架⼚房温度效应的影响罗敏,周甲佳,潘⾦龙,LuoMin,ZhouJiajia,PanJinlong两种液体吸湿剂的除湿性能⽐较易晓勤,刘晓华,YiXiaoqin,LiuXiaohua浅析多功能会议室声学设计王红卫,WangHongwei框⽀转换梁受⼒特征研究术向东,徐⾰,李英民,刘建伟,周⾃强,龚国琴,周海鹰,ShuXiangdong,XuGe,LiYingmin,LiuJianwei,ZhouZiqiang,GongGuoqin,ZhouHaiying粘贴钢板加固计算模式不确定性分析任伟,闫磊,RenWei,YanLei铁磁体/共振隧穿⼆极管复合器件中的⾃旋注⼊研究包瑾,万⽅,汪宇,姜勇,BAOJin,WANGFang,WANGYu,JIANGYong纳⽶晶CuAl2O4的合成、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骆凡,吴季怀,林建明,胡东红,杨媛媛,张云霞,LUOFan,WUJihuai,LINJianming,HUDonghong,YANGYuanyuan,ZHANGYunxia深熔激光焊接熔池温度场的数值模拟张瑞华,陈磊,樊丁,⽚⼭聖⼆,ZHANGRuihua,CHENLei,FANDing,SEUIKatayama ITO薄膜的微结构及其分形表征中国科技论⽂在线孙兆奇,吕建国,蔡琪,曹春斌,江锡顺,宋学萍,SUNZhaoqi,LUJianguo,CAIQi,CAOChunbin,JIANGXishun,SONGXuepingLa0.9Sr0.1Ga0.8Mg0.2O3-δ的⽢氨酸-硝酸盐燃烧法制备和表征郑颖平,查燕,⾼⽂君,孙岳明,ZHENGYingping,ZHAYan,GAOWenjun,SUNYueming采⽤纳⽶纤维富集与测定⽔样中的环境雌激素戚东进,康学军,张逸昀,刘扬威,顾忠泽,QIDongjin,KANGXuejun,ZHANGYiyun,LIUYangwei,GUZhongze⼏种蒙脱⽯层电荷密度的测试⽅法原理及对⽐刘⽟芹,吕宪俊,邱俊,LIUYuqin,LVXianjun,QIUJun涂层弹性模量的测量⽅法程应科,张建军,徐连勇,CHENGYingke,ZHANGJianjun,XULianyong纳⽶技术在相变储热领域的应⽤李建⽴,薛平,LIJianli,XUEPing材料的服役条件制备与加⼯吕宇鹏,李⼠同,孙瑞雪,LUYupeng,LIShitong,SUNRuixue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武汉理工 大学材料 复合 新技 术 国家重点 实验 室,材料科 学 与工程 学院,武汉 4 0 7 ) 3 0 0
摘 要 :钒氧化物一维纳米材料因其新颖的结构和独特的电输运等特性, 在纳电子和锂 离子电池等领域受到广泛的关
注和重视。基于国内外最新研 究进展及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综述 了钒氧化物一维纳米材料 的制备技术和电输运性能 研究。首先介绍TMo 掺杂V 2 O 纳米线阵列的形成机理及其半导体. 金属相变特性 ;然后介绍TA V 3 P  ̄轴纳米电 g O- y P 缆和单 ̄NH V 0 纳米带器件 的构筑与电输运特性 。 a38 最后指 出对单根钒氧化物一维纳米材料及其阵列器件的性能研 究
p a e t n i o fM o d p d V02 n n wi ra s a e il d cd.Th n h o sr c o d ee  ̄c lt n p r f h s r s in o -o e a t a o r ary l nr u e e o e ,te c n tu t n a l i n c a r s to a o
21 第4 0卷 0 月 第5 年4期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S in e a e l e c cp p r i e On n
、I o ,.N . 05 4材料 的构筑与 电输运性能
高 倩 ,麦 立 强 ,徐 林 ,顾 彦 辉 ,胡 彬 ,赵 云龙 ,韩 久 慧
a d n ier g W h nU i ri eh ooy W h n4 0 7 , hn ) n gn ei , u a nv syo cn lg , u a 3 0 0 C ia E n e t fT
Absr t tac :On -i e so a a a im xien n mae il a eata td ge t t n in m efed o a o lcr nc . edm n in l n d u o d a o trash v t ce ra t t t l f n ee t is Ll v r ae o h i n o in b t re d S n b c u eo i o e tu tr sa d u iu lcrc rn p r a d rltd p o et s Th sp p r o at isa O o e a s ft rn v lsr cu e n nq e ee ti ta s o tn e ae r p ri . i a e n he al e e rve s t e c re t rs ac o c n tu t n a d ee ti l rn p r rp r e o n - me so a v a im o ie e iw h u rn e rh n o srci e o n lcr t s o p o t s f o edi n in l a d u a c a t e i n xd n o ae asb s do he lts trt rsa d O rgo pSw ok Frt tef r ainm e h ns a d sm io d co - ea n a m tr l ae nt ae tleau e U r u ’ r . is, om t c a im e c n u t r tl i i n h o n m
是更深入探索此类材料 的有效途径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 :一维纳米材料;钒氧化物 ;构筑;电输运性能
中图分类号 :O6 1 1. 4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17 —7 8 (0 0 6 3 102 1)4—0 2 —9 o 33
Co s r c i n a d e e t i a r n po t o r i so ne di e s o a n t u to n l c rc l a s r pe te fo - m n i n l t pr
(ttK y a oaoyo A v ne c n l y o MaeilSnhs n P o es g S h o MaeilS i c Sae e b rtr d a cdT h oo f , t a teia d rcsi , co lf t as c n e L f e g r sy s n o r e
v na i m x d a o a e i l a d u o i en n m t ra s
Ga a oQin,Ma iin i qa g,XuLi L n,GuY n u ,HuB n h oY no g ahi i ,Z a u ln ,Ha ih i nJu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