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山东泰安市新泰(石莱中学+)优秀语文备课资源评选优秀作品:八年级上27.《答谢中书书》(共17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短文二篇》

精读细研
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单扇的门,泛指 门。这里指门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愉快的样子。
动词,享受。 于是,就。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考虑,想到。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睡觉。 共同,一起。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11 短文二篇
沉醉山水 归隐林泉
第二课时
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备查
11 短文二篇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散文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 独具风格。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 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 月几时有》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11 短文二篇
本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 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 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 的旷达胸襟。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11 短文二篇
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柔美的化身,它挂在天上, 盈亏往复,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月色当空,观赏 者的心境不同,月亮的意境也就不同。月亮在我们 心中有童年的故事,有夜里母亲的催眠曲……随着 生活阅历的不断增长,月亮在我们心中还会有更丰 富的意蕴。
时间 原因 对象 地点 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贬官之人张怀民 黄州承天寺 庭院赏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短文二篇》

译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 文 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字词清单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休息 今义:萎靡
◆一词多义
欲 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副词,将要 名词,欲望、欲念
自 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
《三峡》
介词,从 连词,如果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庭下”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空明的积水,写 出月光的空灵澄澈;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竹柏倒 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仅用18个字,就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但”字将笔触从眼前景物转向观景之人,非常自然地引出“闲 人”,显示了作者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tuí lín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yù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答谢中书书
即谢征(500—536),字 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 (今河南太康)人,曾任 中书舍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
斑斓,交相辉映。
入:仰观 见:俯视
“入”字描写出山之高耸和巍峨, “见”字描写出水之清澈和明净。
平视远眺:青翠竹木与五彩山石相映衬,呈 现绚烂多彩的气象,展现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将”“欲”二字,赋景物以动态,而动中自然有静。 “乱”“竞”极写动态,打破清晨、傍晚的宁静,传 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教学设想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试读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四)学生复述故事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学习《乐羊子妻》(一)试读(二)教师正音后范读(三)学生朗读(四)点拨重点词语(五)学生复述(六)讨论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四、现场表演《两小儿辨日》五、作业见练习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二1、过程活动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
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短文二篇

11短文二篇设计说明此课两篇写景短文风格迥异,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答谢中书书》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写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出作者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
《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的日记,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授此课,可以选取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同时,要引导学生把握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还要结合相关语句,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熟读成诵。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方法。
2.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2.影视作品:苏轼的视频资料。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泼墨挥毫。
今天我们来细细品味南朝齐梁陶弘景的经典之作《答谢中书书》,感受山水小品文的精妙。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晓雾将歇.(xiē)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与.(yù)其奇者2.文学常识。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曾于句曲山华阳洞隐居多年。
有《陶隐居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优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优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掌握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3)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同理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课时本单元共4篇课文,共安排4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济南的冬天》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
(2)简介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查阅词典理解其意思。
3.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课文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哪些特点?4.精讲点拨(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重点语句。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济南的冬天》(续)1.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续)。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查阅词典理解其意思。
3.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4.精讲点拨(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重点语句。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春》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春》。
(2)简介作者:朱自清,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查阅词典理解其意思。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优质课《短文两篇》

2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苏轼被贬谪到黄州 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
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
脑袋。十二月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 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 绘,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的一个 生活片段。
局部探究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此句强调了色彩配合所产生的美。 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生辉,就 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
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
14
局部探究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此句写出了作者观察细致,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 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随意迁,晨景热烈欢跃,给人 以美的感受。 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 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
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 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 本文极具美学价值,写作技能高超,值得反复研读揣摩。
21
作业设计
翻译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可参考【背诵指导】
22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
晨昏变化
色彩缤纷
23
记承天寺夜游
局部探究
品析语言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与设计(全册)

第八册上册1.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教学设计:一、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整体感知二、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3.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4.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传主是先后两次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居里夫人。
作者艾芙·居里是居里夫人的次女。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内容主要记述了居里夫人和丈夫比埃尔·居里在棚屋中通过艰苦努力,终于在沥青铀矿里提炼出镭,见到镭的“美丽的颜色”的过程。
文章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6段),集中描绘简陋、恶劣的工作场所环境。
第二部分(7—19段),记述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的科研工作。
第三部分(20—26段),描写居里夫妇发现镭的场景。
通篇文章用含蓄委婉,富有情味的语言,既为我们再现了居里夫妇提炼出镭的科研过程,也为我们展现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忘我奉献的人格魅力。
学情分析:一般学生都对本文的传主居里夫人有所了解,知道传主的主要科学成就和人格品质,所以,学习起来有一种心理上的亲切感。
另外,八年级学生已经阅读过较多写人散文,具备阅读写人散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比如知道要以事写人,要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融入作者的情感等。
同时,通过对前一篇课文《列夫·托尔斯泰》的学习,对于传记类作品有了初步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传记的特点,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适度想象等,已经形成基本认识。
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2、探究文章多角度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3、品味语言,发现人物内在美。
教学重点:1、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2、品味语言,发现人物内在美。
教学难点:探究文章多角度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创意:因文识人,因人析文;揣摩品味,体会情感;合作发现,自主建构。
教学流程:一、我知道:印象中的居里夫人(一)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巾帼不让须眉”,把这句话用在法国女科学家居里夫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那么,关于居里夫人,同学们了解多少?(二)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居里夫人科研和生活的资料或小故事。
(三)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这些资料或小故事,用“我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的人”评价居里夫人?学生自由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重要字词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竞跃:争着 跳跃。欲:将要。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4、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重点翻译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 山随 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 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 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 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 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 物和谐、完整、统一。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 鸟,鱼儿 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 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 气氛
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 闹的气氛。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 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 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 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 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 呼应。 (3)语言美。言简意赅,骈散结合。修饰性贴切 练。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 士相比肩之情。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 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 用借代,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