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浅析成语汉英翻译对文化的传播作用——对比分析《四世同堂》及其英译本TheYellowStorm

ENGLISH ON CAMPUS2018年01期总第389期浅析成语汉英翻译对文化的传播作用——对比分析《四世同堂》及其英译本The Yellow Storm文/李杨惠子【摘要】成语,凝聚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在文化历史发展的浩瀚长河中显得绚烂多姿,光彩夺目。
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认识成语翻译的重要性,通过成语的汉译英来对比分析其与中华文化传播的相互包容、共存和互动的关系。
主要以《四世同堂》英译本The Yellow Storm(《黄色风暴》)中的翻译为例进行中英对比分析。
从对成语翻译进行直译和意译的技巧处理,以及文化差异产生的成语“误译”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成语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关键词】成语翻译;文化传播;《四世同堂》;《黄色风暴》【作者简介】李杨惠子(1988.07- ), 女,汉族,陕西宝鸡人,贵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笔译。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翻译中的社会学研究——以《四世同堂》英译本为例”(编号贵大人基合字2015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言成语,凝集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华,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了最深厚的含义,是汉语中最具有代表特色的语言词汇。
不计其数的名家名篇中都擅长引用成语来为其增添文学色彩,可见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
可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对于文章中所出现成语的翻译采取直译、意译得翻译技巧,以及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误译”,笔者将简单的做一些分析。
而这些成语翻译以后所带来的文化传播是否能够让读者真正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笔者想要简单进行探究的。
一、成语的定义《新编现代汉语词典》中定义成语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汉语文化的一大特色,发展至今,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因为成语概括性强、比喻生动形象、意义含蓄,其内涵实为其附加或隐含意义,所以不能仅对成语各部分单词意义的叠加,还需结合上下文、融会贯通地对成语意义进行解释。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228-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李文婷【摘要】语言是文化交流的载体,是连接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人群的重要纽带,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的人类,虽然民族语言不尽相同,但是却可以用同样的概念来解释词义,这也为不同语言之间的可译性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翻译在促进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差异 语言 翻译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具有着着鲜明的差异性与地域性,且各民族的语言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影响,语言既是文化的一种思维转换,又是思维的一种工具和结果,因此,语言的翻译就涉及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思维转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何谓文化? 文化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但学界对文化这个概念本身的内涵还不甚确定。
文化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领域的学者给文化下过的定义达 160种之多。
文化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生活中你的所作所为,相互之间的沟通等,都是文化的一种反应和功能。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文化又给语言提供了一个赖以生存的基础。
文化的形成依托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要熟练的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文化的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处。
语言是构成文化成分中的重要部分,其承载着大量的信息。
两种语言的相互交流实际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而两种语言无法直接相通,需要利用翻译。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转码,更要反映的是语言文化所承载的文化,那么,翻译不可避免的同文化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翻译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语文体的生成活动。
译者既要准确传递原文的内容、意图、风格等,又要满足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译文读者的要求。
“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浅析中国英语对中国文化传播的作用及实践研究

浅析中国英语对中国文化传播的作用及实践研究随着世界信息与文化全球化,中国英语肩负着向世界介绍、传播、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
本文探讨了中国英语及中国英语与中国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实践途径,以加快中国文化全球化的步伐。
中国英语中国文化传播一、引言面对21世纪的今天,文化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与必然。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文化,而文化也是制约着语言产生和发展的方向,从而使民族语言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与其它语言相区分。
如何实现文化交流、信息交流全球化?语言成为辅助文化传播的有效媒介。
中国文化传播的载体,除了有汉语外,中国英语也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也必将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英语与中国文化传播1.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差异由于中西方在地理、历史、文化、宗教信仰、语言习惯等存在很多差异,因此会出现“中国式英语”的现象。
“中国式英语”就是在使用英语时,因受到汉族思考方式或者文化的影响而生搬硬套,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汉语特征的,不规范的或畸形的英语。
比如,带电导体:charged/electrified wire(中国式英语),live wire(标准英语);花格衬衫:colored squares shirt(中国式英语),checkered shirt(标准英语)。
然而,“中国英语”则是以规范英语语法为标准,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能够顺利进去英语交际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或者中国味的)英语。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二是“中国英语”是专门用来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词汇;三是“中国英语”常常会引起交际上的困难,但经过解释依然可以理解;四是“中国英语”的使用不排除中国人使用英语的前提,即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经过解释依然可以理解。
2.中国英语与中国文化传播语言承载着文化,反映着文化。
中国文化需要一种语言来实现“全球化”,能真正介绍、表达中国文化,实现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媒介就是中国英语。
语言功能及定义的视角对文化与翻译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浅析

OU语言功能及定义的视角对文化与翻译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浅析潘雅伦,周丽新摘要文章首先对语言、文化和翻译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然后分别从文化语境中的翻译和翻译的两种文化取向现象探讨了相互作用和融合.由于文化主要通过语言传播,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考虑文化因素和因素.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餉翻译目标,翻译实践应基于文化背景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话语处理原则.关键词语言;语言文化取向;翻译角度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20)250-0151-021定义1.1语言的定义语言是很复杂的,其中包括文化背景、语义层次、思维逻辑、表象载体以及应用方式等,并不可以简单地给予语言本身一个准确的定义。
但总体而言,语言是交流的一种表达形式,比如话语,手语和身体语言。
语言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
大众普遍认为人们说出来的各种话语即为语言。
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语言是一种需要教授和被记住的语法系统。
对译者而言,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可以以各种形式来表达。
1.2文化的定义文化的概念是由泰勒(E.B.Taylor)于171年首次定义的,他首次对文化特征进行了深刻地理解。
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整体,它从社会整体成员中而来,包含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和其他能力及习惯。
自泰勒以后,语言学者们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
:1978年布朗(Brown)曾如此说道,“文化是信仰的一种结合。
拥有特定地理别名的人或多或少地具有共同的行为和习惯。
”概括来说,文化包含了物质,可以是文化作品,或是难以被理解的非物质,例如信仰和价值。
2对几组关系的简介2.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中包含着源于文化的要素,例如习语,谚语以及其他固定表达。
作为一种自给自足和紧密的符号系统,现存的学术讨论对语言的研究存在多个分歧视角、和而不同的研究方向、以及多个拥有阶段性结论的学术成果,因此对于语言的探究还不够全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项核心载体形式,其本身的发展亦实时向前,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以与时俱进的态度从宏观上将语言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
浅谈从文化交流角度浅谈英语国家人名翻译

浅谈从文化交流角度浅谈英语国家人名翻译论文关键词:人名翻译归化异化文化交流论文摘要:人名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符号,其作为社会语言和文化的产物,包含了大量的诸如宗教、历史、风俗习惯等重要文化信息。
从人名翻译的历史来看,人名翻译经历了一个从归化音译到异化音译再到音意译相结合的变化过程,其背后原因颇为引人深思。
本文结合目前存在的外国人名翻译的混乱状况,分析和探讨其成因,指出"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这两个原则对人名翻译规范解释的不充分性,并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旨在进一步促进英语国家人名翻译的规范化。
一、引言英语人名的翻译随意性极强,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随着英语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加之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有了常用的准则,通常采用音译,音译加注及释义法。
我们非常熟悉这些人名:Roosevelt,Elizabeth,如果它们被翻译成"罗斯韦尔"和"伊丽莎白斯",大多数人可能就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了,因为它们通常被翻译成"罗斯福","伊丽莎白"。
这种现象表明,我们在翻译英语人名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会影响读者对文章原始信息的理解。
如果我们没有掌握并恰当地使用这些规律,在翻译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会引起一些误解。
二、人名内涵的准确翻译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对于人名的翻译,有些学者所持的观点认为:"人名或物体名称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存在,没有意义及内涵,是不可译的。
"根据这种理论,最好的人名翻译方法应该是最简单的音译法。
在一般场合下,尤其是在日常的交际和语言使用中,外国人名的翻译采用的多是直接音译的方法,即使人的名字中所包含的单词有通常的其他含义。
人名作为社会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具有悠久深刻的形成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
英语专业四级翻译文化交流

英语专业四级翻译文化交流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
在全球化的时代,翻译文化交流在各个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翻译文化交流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
本文将从翻译文化交流的定义、作用、技巧以及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翻译文化交流的定义翻译文化交流是指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通过翻译活动将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价值观和知识进行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通过翻译文化交流,人们能够了解和欣赏到不同文化的精髓,增进各国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
二、翻译文化交流的作用1.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翻译文化交流使不同文化间的信息得以传递和交流,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
2.拓宽视野与增进知识:通过翻译文化交流,人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拓宽自己的视野,增进知识。
3.传播文化与文明:翻译文化交流使得不同文化的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的作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推动文化与文明的发展。
三、翻译文化交流的技巧1.准确性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要确保翻译的准确性,传递原文的信息和意义,避免出现歧义和误解。
2.可读性原则:翻译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使不同文化间的信息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因此,要注意翻译的可读性,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
3.文化适应原则: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价值观,要在翻译中考虑并适应目标文化的特点,以确保翻译的文化可接受性。
4.灵活性原则:翻译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转换,还包括对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的理解和转换,要有灵活的思维和技巧。
四、翻译文化交流的挑战1.语言差异: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挑战,例如词汇的表达、语法的不同等,需要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
2.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翻译者需要对不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熟悉。
3.传神表达:翻译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传达原文的精髓和特点,要通过翻译表达出相同的情感和效果,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
4.时间压力: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时间往往是非常紧迫的,翻译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对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浅谈中西文化中的价值观差异与翻译

浅谈中西文化中的价值观差异与翻译季舒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摘要】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它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脱离了文化背景的翻译也不可能是全面优秀的翻译。
因此,熟悉两种文化和掌握两种语言同样重要。
本文着重讨论中西文化中的价值观的差异,进而指出如何在翻译中进行合理恰当的文化转换。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翻译一、文化观念与翻译翻译活动是一种语际信息的转换活动。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传递过程不可能只是字、词、句之间的机械转换过程,它还涉及两种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演变、使用和表达方式就必然受到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宗教等的综合,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换言之,翻译活动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而脱离了文化背景的翻译也不可能是全面优秀的翻译。
中西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
研究不同文化语言的本质差异,分析不同文化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态度等对言语交际的影响,无疑会给翻译研究和实践带来新的启发。
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中,价值观念的差异最直接且根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
因此掌握这方面的差异在翻译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翻译一个文化的价值体系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价值观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在人们心目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是民族性格的基石。
伦理道德、群体与个人取向、宗教信仰等因素都会造成中西文化中价值观念的不同。
1.伦理道德差异。
中西文化在伦理道德观念上的差异可集中体现在长幼尊卑观念上。
由于长期的儒家“长幼尊卑”观念,各种亲属和社会关系被规定得十分清楚和严格,而英语中要求则宽松很多。
如在亲属关系上,汉语中“堂兄”、“堂姐”、“堂弟”、“堂妹”、“表哥”、“表弟”__________、“表姐”、“表妹”八种关系,英语一律用“cousin”。
浅析汉语与英语的文化差异

浅析汉语与英语的文化差异摘要:本文阐述了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的差异,主要包括音节、翻译、语法结构、地域文化差异等。
学习语言和理解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是分不开的。
只有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汉英的差异,才能了解文化与语言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英语。
关键词:汉语;英语;文化差异一、前言不同民族的语言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古语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语言没有语法约束就无法沟通。
承载文化已经变得越来越黑暗,也就是说,语法是语言的法律规定,所以语言有规律可循。
然而,语言不是独立的,它与社会文化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对一种文化的研究离不开对这种文化的载体的探索,语言和句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的结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的差异1.语言文化表达中的音节的差异首先,从语音的角度来看,汉语是一个单音节词,每个音节都有一个音调,不同的音调表达不同的含义。
例如,如果“好”是用在“好吃”这个词上,如果“好”是三声,这个词被用来形容一个好东西,比如“这个蛋糕很好吃”;如果“好”是四个声音,这个词用来形容一个人贪恋美食,作为一个贬义词,比如“你真的很好吃”,这个懒惰的家伙。
与汉语不同,英语为不定音节语言,单词有可能是单音节、双音节或者多音节词,区分它们的标准是看单词实际发音中元音音素的个数:音标中只有一个元音音素的是单音节词,如dog、face、nose等;音标中只包含两个元音音素的是双音节词,如hello等;音标中包含三个及三个以上的元音音素的是多音节词,如vegetable等。
2.翻译文化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发展受到中国和欧美地区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使得使用者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描述有所不同。
两种语言的字面意思和含义有时可能相同,可以直接翻译成汉语中的“趁热打铁”,英文中的“Look before you leap”,可以直接翻译成汉语中的“三思而后行”。
但也有很多时候,汉语和英语的字面意思相近,但实际含义不同,比如英文中的“to fish inmuddy water”,如果翻译成汉语就是“浑水摸鱼”,但实际上,这个短语在英文中是用来形容多管闲事、自讨没趣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作者:王鑫雅陈晓玲
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2期
摘要:现如今,随着世界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深,为了促进国家以及地区间各方面的沟通与交流,翻译作为世界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途径,其影响越来越深。
伴随翻译及相关译学的蓬勃发展,文化对翻译的作用也日渐突出。
本文作者从现代社会的文化多元性及不同文化间译文的差别来阐释文化因素在一定方面对翻译产生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文化;跨文化;阐释
相关研究表明,文学作品以及一些其他方面的译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其本土文化的缩影,译文文本有很大可能性会体现当地文化的特色。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翻译就是对文化的一种阐释,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作品或信息通过翻译有了其“第二次生命”,在另一文化领域中以当地文化理解的形式存活(王宁,2014),由此可见,文化这一因素对翻译(也就是信息的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地域间文化互相能够影响,文化间共同点越来越多,这一现象被称作为文化趋同。
所以,一部分研究学者认为文化趋同现象的出现会削弱文化这一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对此,笔者就文化多元性对此观点作出了不同的阐述。
一、文化对翻译的促进与干预
文化对于翻译的影响,在笔者看来,消极与积极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这其中还是坚持积极影响要远远大于消极影响。
下面作者先从这两方面阐述文化对翻译的作用。
纵观现代世界各地的文化内容与类型,整体现象展现给世人们的是丰富多彩的文化“大杂烩”。
笔者认为,一个国家,一片地域的自身的历史发展进程都会在各个方面影响自身的文化。
因为每个国家的自身发展历史都各不相同,因此其文化的差异性也就渐渐凸显,这就是文化的多样性。
而翻译作为文化跨界交流的桥梁,对于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这一因素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如果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没有考虑目标受众群众所在文化环境,很容易造成误会,不能被其接受。
并且,作者所说的文化是对于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两种文化,只有了解源语言所在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的了解其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对熟悉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跨语言文化交流,才能同时被两方受众群体所接受。
长此以往,遵循了这个原则,文化对翻译的促进作用就愈加明显了。
然而,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现在全球进程的发展已经使文化边界逐渐消融,许多差异文化被文化趋同取代,所以翻译出的译文也逐渐没有了地区特色,取而代之的是适应全球人民的信息,这就体现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不可译性。
这一特色也说明了文化在某些方面确实对翻译
活动有着干预的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翻译一些文本时,译者无法较好的对目标语言文化作出准确的阐释,或是当地文化在世界范围影响较小导致鲜为人知甚至其所指文化已经消亡。
翻译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化跨越的问题,文化层面的不可译性,显然是我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孙艺风,2012)。
笔者认为,这样的现象实是夸张了文化的不可译性,不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亦是不能消灭的,文化趋同这一现象和特性是一方面,但不是影响翻译活动的全部,只有在知晓文化趋同的这一前提下尽量避免它,努力考虑文化多元性,在处理译文时尽量多了解当地文化背景,那么译文将会更加有价值,更具参考性。
二、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对于翻译来讲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同样,翻译对于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首先,翻译丰富、促进了译语文化,这是大家公认的事,这是翻译最为明显的功能。
如果没有阿拉伯人的翻译,古希腊的文明就不会得以保存,欧洲的文艺复兴也将无从谈起。
同样,没有“五四”时期的翻译,中国就不可能引入诸多先进的思想理论。
翻译的这一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无须赘言(杨仕章,2001)。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其文化要想得到长久发展,想要在大环境立足,单单靠自身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吸收其他的优秀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促进翻译作为吸收其他文化的有效手段。
其次,各国之间不同的文化作品以及交流活动的往来都可以视为翻译的过程,从这些过程中,各国文化相互磨合、学习,进一步使自己的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会有新鲜的“血液”不断的注入其中,这也是翻译对文化的深刻影响。
三、译文自身的文化特性
进一步研究显示,翻译的译文应该有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色,这才是达到地道翻译的前提。
比如,就中国文化下的翻译来说,笔者较为认同翻译学家刘宓庆教授的观点,他讲到:“我们的翻译理论应该有‘中国特色’,我们的理论应该有一种‘中国气派’”(刘宓庆,2003)。
可见,翻译出的文本必须是“有血有肉”的,如果没有对文化方面的体现和考虑,那么展现出来的文字也就仅仅是文字,是一具空壳。
其实,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都认为翻译对跨文化的交流与活动有着很大意义。
通过了解异国带来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与本国不一样的东西,不仅拓宽视野,在吸收他国文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自身文化的赞同与反省。
比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一个民族其人民的思想觉悟可谓是一股无形的力量,世世代代使本国民族的精神得以延续。
正如刘宓庆教授所说:“翻译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动力和结果,中国人应该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翻译,必须让翻译成为促进国家国力发展的催化剂”(刘宓庆,2005)。
所以,正如
刘宓庆教授所言,我们的翻译理论应有“中国特色”,尤其在中译英的翻译活动过程中,更是要注意这一点。
我们不仅要在创造自己国家的文学作品上凸显我们自己的特点,更要将这种特点通过翻译的桥梁传播出去,使我们自己独特的文化更具影响力。
总之,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阐释了文化与翻译之间的紧密关系,笔者认为,如若要讨论翻译,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从文化层面出发。
译文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其译文不可能脱离文化及其意义而单独存在。
总之,翻译是文化的另一种体现,这两者就犹如孪生姐妹般互依互靠,无法分离。
在文化进行跨地域之间交流时,翻译作为一种手段是最主要的,而在翻译活动中,文化的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 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
[2] 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 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3] 孙艺风.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 J ].中国翻译,2012(1),P16
[4] 王宁.翻译与跨文化阐释[ J ].中国翻译,2014(2),P5
[5] 杨仕章.略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P15-16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