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多大声才能听见

合集下载

声音分贝大小判断

声音分贝大小判断

声音分贝大小判断
音量类比
130分贝喷射机起飞声音
110分贝螺旋浆飞机起飞声音
105分贝永久损听觉
100分贝气压钻机声音
90分贝嘈杂酒吧环境声音
85分贝及以下不会破坏耳蜗内的毛细胞
80分贝嘈杂的办公室
75分贝人体耳朵舒适度上限
70分贝街道环境声音
50分贝正常交谈声音
20分贝窃窃私语
按普通人的听觉
0 -2 0 分贝很静、几乎感觉不到;
2 0 -4 0 分贝安静、犹如轻声絮语;
4 0 -6 0 分贝一般。

普通室内谈话;
6 0 -
7 0 分贝吵闹、有损神经;
7 0 -9 0 分贝很吵、神经细胞受到破坏。

9 0 -1 0 0 分贝吵闹加剧、听力受损;
1 0 0 -1
2 0 分贝难以忍受、呆一分钟即暂时致聋。

120分贝以上:极度聋。

如何认识声音分贝的大小?

如何认识声音分贝的大小?

如何认识声音分贝的大小?20分贝窃窃私语50分贝正常交谈声音70分贝街道环境声音75分贝人体耳朵舒适度上限80分贝嘈杂的办公室85分贝及以下不会破坏耳蜗内的毛细胞90分贝嘈杂酒吧环境声音100分贝气压钻机声音105分贝永久损听觉110分贝螺旋浆飞机起飞声音130分贝喷射机起飞声音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以及乡村居住环境的噪声标准值,白天等效噪声值为55分贝,夜间为45分贝;商业、工业混杂区的等效噪声值为60分贝,夜间为50分贝;城市中交通干线两侧,白天噪声的等效噪声值为70分贝,夜间不超过55分贝。

医学专家介绍,一般情况下,噪声如果超过50分贝,长时间处在这种环境里,人的神经系统就会受到影响。

噪声平均每提高3分贝,噪声能量就会增强一倍。

噪声污染严重,甚至会破坏人体的听觉系统。

经常处于噪声困扰之中,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症状。

有研究显示,长期在机场、铁道附近生活或者工作的女性怀孕后,婴儿智力低下和畸形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它地区。

这里每项施工活动的最高噪音都有规定,如木工为92分贝,粉碎机为85分贝等。

当工地噪音超过140分贝时,必须让一部分机器停工。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噪音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些地区全天的噪音达到75-80分贝。

还有,声音的大小可以叠加,但是不是分贝数的简单相加。

分贝的定义:噪音物理量的测量大都利用仪器测得音压量(或音压位准,sound pressurelevel,简写为SPL),使用的单位为分贝(deci-Bell, dB),此单位是纪念电话的发明人贝尔(Bell),原先定义为β=log(I/I0),其中I0是人耳最小可感觉的声音强度(soundintensity),其值为10-12W/m 2,但使用此方式定义,则可听的最大声音为14B,此范围太狭窄,使用上不方便,故取其十分之一为实用单位,即分贝(deci-Bell,简写为dB)。

噪音标准多少算是扰民

噪音标准多少算是扰民

噪音标准多少算是扰民
噪音是指人们感觉到的不愉快的声音,它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噪音标准的规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噪音标准多少算是扰民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噪音的来源、影响范围、时间、地点等。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噪音的来源对于是否扰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工业设施、
交通工具、建筑施工等都是噪音的主要来源。

根据《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2008)的规定,白天(7:00-22:00)的环境噪声标准为65分贝,夜间(22:00-7:00)的环境噪声标准为55分贝。

如果噪音来源是在规定时间内超过了这个标准,就可
以认为是扰民的。

其次,影响范围也是判断噪音是否扰民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如果噪音的传
播范围超过了一定的距离,就会对周围居民产生不良影响。

比如,如果一家工厂的机器噪音一直传播到了附近的居民区,那么就可以认为是扰民的。

此外,时间和地点也是判断噪音是否扰民的重要考量。

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比如晚上和居民区,对噪音的容忍度会相对较低。

因此,在这些时间和地点,即使噪音没有超过标准,也可能被认为是扰民的。

总的来说,噪音标准多少算是扰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不过,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如果噪音超过了环境噪声标准,并且对周围居民造成了不良影响,就可以认为是扰民的。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噪音的管理和控制,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音量对比表

音量对比表
你听到的声音到底有多少分贝 db(A) 0 20 40 60 70 90 100 120 db(A) 20 40 60 70 90 100 120 以上 按普通人的听觉 很静、几乎感觉不到 安静、犹如轻声絮语 一般、普通室内谈话 吵闹、有损神经 很吵、神经细胞受到破坏 吵闹加剧、听力受损 难以忍受、呆一分钟即暂时致聋 极度聋或全聋
音量类比 db(A) 190 140 130 125 120 110 105 100 90
声音压力每增加一倍,声压量级增加6分贝。1分贝是 人类耳朵刚刚能听到的声音,20分贝以下的声音,一 般来说,我们认为它是安静的,当然,一般来说15分 贝以下的我们就可以认为它属于"死寂"的了。20-40分 贝大约是情侣耳边的喃喃细语。40-60分贝属于我们正 常的交谈声音。60分贝以上就属于吵闹范围了,70分 贝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很吵的,而且开始损害听力神 经,90分贝以上就会使听力受损,而呆在100-120分 贝的空间内,如无意外,一分钟人类就得暂时性失聪 (致聋)。其中汽车噪音介乎80-100分贝,以一辆汽 车发出90分贝的噪音为例,在一百米处,仍然可以听 到81分贝的噪音(以上标准会因环境的差异有下 80 75 70 50 20
类比 导致死亡 欧盟界定的导致听力完全损 害的最高临界点 火箭发射的声音 喷气式飞机起飞的声音 在这种环境下呆超过一分钟 即会产生暂时耳聋 螺旋桨飞机起飞声音、摇滚 音乐会的声音 永久损伤听觉 气压钻机声音、压缩铁锤捶 打重物的声音 嘈杂酒吧环境声音、电动锯 锯木头的声音 不会破坏耳蜗内的毛细胞 嘈杂的办公室、高速公路上 的声音 人体耳朵舒适度上限 街道环境声音 正常交谈声音 窃窃私语
类比导致死亡欧盟界定的导致听力完全损害的最高临界点火箭发射的声音喷气式飞机起飞的声音在这种环境下呆超过一分钟即会产生暂时耳聋螺旋桨飞机起飞声音摇滚音乐会的声音永久损伤听觉气压钻机声音压缩铁锤捶打重物的声音嘈杂酒吧环境声音电动锯锯木头的声音不会破坏耳蜗内的毛细胞嘈杂的办公室高速公路上的声音人体耳朵舒适度上限街道环境声音正常交谈声音窃窃私语

噪声基础知识

噪声基础知识

噪声分贝(dB)1、声音1.1 分贝的感觉当物体振动时,在它周围就会产生声波,声波不断向外传播,被人们听到成为声音。

人耳的听觉下限是0dB,低于15dB的环境是极为安静的环境,安静得会使人不知所措。

乡村的夜晚大多是25-30dB,除了细心才能够体会到的流水、风、小动物等自然声音以外,其他感觉一片宁静,这也是生活在喧嚣之中的城市人所追求的净土。

城市的夜晚会因区域不同而有所不同。

较为安静区域的室内一般在30-35dB,住在繁华的闹市区或是交通干线附近的居民,将不得不忍受室内40-50dB(甚至更高)的噪声。

人们正常讲话的声音大约是60-70dB,大声呼喊的瞬间可达100dB。

在机器轰鸣的厂房中,持续的噪声可达80-110dB,这种高强度的噪声会损害人耳的听觉,并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长期还会导致神经衰弱、消化不良、听力下降、心血管等疾病。

人耳的噪声听觉上限是120dB,超过120dB的声音会耳痛、难以忍受,140dB的声音会使人失去听觉。

高分贝喇叭、重型机械、喷气飞机引擎等都能够产生超过120dB的声音。

1.2 人耳的感觉人耳听觉非常敏感,正常人能够察觉1dB的声音变化,3dB的差异将感到明显不同。

人耳存在掩蔽效应,当一个声音高于另一个声音10dB时,较小的声音因掩蔽而难于被听到和理解,由于掩蔽效应,在90-100dB的环境中,即使近距离讲话也会听不清。

人耳有感知声音频率的能力,频率高的声音人们会有“高音”的感觉,频率低的声音人们会有“低音”的感觉,人耳正常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KHz。

人耳耳道类似一个2-3cm的小管,由于频率共振的原因,在2000-3000Hz的范围内声音被增强,这一频率在语言中的辅音中占主导地位,有利于听清语言和交流,但人耳最先老化的频率也在这个范围内。

一般认为,500Hz以下为低频,500-2000Hz为中频,2000Hz以上为高频。

语言的频率范围主要集中在中频。

人耳听觉敏感性由于频率的不同有所不同,频率越低或越高时敏感度变差,也就是说,同样大小的声音,中频听起来要比低频和高频的声音响。

人正常发声的赫兹范围

人正常发声的赫兹范围

人正常发声的赫兹范围好嘞,咱们聊聊人正常发声的赫兹范围。

赫兹这个词听上去有点科学,实际上它就是声音的频率单位,听起来可能有点高大上,但其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比如,咱们平时说话、唱歌、甚至打电话,都是在用赫兹交流。

一般来说,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85到255赫兹之间,这个范围就像是人声的“家”,各位小伙伴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声音。

说到这个范围,想象一下,低频的声音就像是一个深沉的老男人,沉稳而有力量。

比如,听到一位男声低沉的歌手,简直让人热血沸腾。

而高频的声音呢,往往像个叽叽喳喳的小鸟,清脆而活泼。

女生的声音一般就比较高,像清晨的露水,清新又带点甜。

男声和女声的对比,就好比是两种不同的乐器,低音大提琴和高音小号,都是好听的乐器,关键看你喜欢哪种风格。

咱们再说说影响声音的那些小因素。

年纪大了,声音可能会变得沙哑。

这可不是个别现象,大家都在岁月的洪流中感受到了变化。

年轻时,声音清脆亮丽,像刚摘下的苹果。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声音可能变得低沉,甚至有些颤抖。

这时候,找个好地方,喝杯温水,嗓子就能舒服一些,别太担心,岁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声音的变化,还有智慧的积累呢。

生活习惯也会影响到声音。

抽烟的人声音往往沙哑,喝酒的人则可能变得更加醉意朦胧。

听到朋友一开口,声音就像是冬天的风,冷得让人打颤。

这可不是开玩笑,嗓子可是非常娇贵的,平时多喝水,保持湿润,才能让声音更加顺畅。

就像养花,浇水要适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好,声音也是这个道理。

再来聊聊发声的技巧,平时说话的时候,别光顾着着急,发音要准确,语调也要抑扬顿挫。

试着用不同的声音说同一句话,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声音其实可以变化得很有趣。

像是模仿一下身边的朋友,或者尝试不同的情绪,开心、悲伤、愤怒,都能带来不同的音色,玩得不亦乐乎。

再加上情感的投入,嘿,你就成了一位小小的表演者,给大家带来快乐。

此外,社交场合中,发声也很重要。

想想,当你在聚会上和大家聊天,低沉的声音可能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而高亢的声音则让人觉得你活力满满。

噪音分贝的常识

噪音分贝的常识

噪音分贝的常识与很多人理解的不同,“分贝”和“米”、“秒”、“摄氏度”等物理量并不相同,它并不是一个直接描述声音强度的物理量。

我们知道,声音是一种振动波。

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被我们听到,本质上就是空气分子的振动传到了耳朵里,引发鼓膜的振动。

所以,声音的大小,其实反映的是这种振动的强度。

由于空气振动会引起大气压强的变化,所以确切地说,我们应该用压强变化的程度来描述一个声音的大小,这就是“声压”的概念,它的单位是Pa(帕斯卡)。

比如:1米外步枪射击的声音大约是7000Pa;10米外开过的汽车大约是0.2Pa。

用声压来描述声音强度虽然准确,但却有很明显的问题:声压的变化范围非常大,不同声音的声压可能相差成百上千倍。

比如上面两个例子:虽然步枪的声音确实比汽车声要大,但要说大出几万倍,这无论如何也与我们的日常感觉有出入。

因此,物理学上使用了“分贝”的概念。

对于声音,“分贝”是这样定义的:我们将某一个声压值定义为“标准值”(0分贝),这是一个固定的值;任何一个声音,都和这个标准值相除,取结果的对数(以10为底),再乘以20,这样算出来的就是这个声音的分贝。

写成公式就是:其中:GdB 为分贝;V0 为声压标准值;V1 为声压测量值。

对于上面的两个例子,步枪射击的声音换算过来就是171分贝,汽车开过的声音是80分贝,这样不仅方便计算,而且比较符合一般人的听觉感受。

这里涉及到了一个作为“标准值”的声音。

当我们计算在气体介质中传播的声音时,采用的标准值是2×10^-5 Pa(20μPa),这是人耳在1000Hz这个频率下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大致相当于3米外的一只蚊子在飞。

这就是物理上对“0分贝”的定义。

事实上,很多人听不到这样弱的声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如果一个人能听到的最小声音在25分贝以下,就属于正常听力。

另外,“分贝”并不仅仅用来描述声音强弱,它还被运用在电子学等其它物理领域,比如用来描述信号的增益衰减、信噪比等等。

人的大声吼一般是多少分贝

人的大声吼一般是多少分贝

人的大声吼一般是多少分贝
10~20分贝,很静,几乎感觉不到。

20~40分贝,相当于轻声说话。

40~60分贝,相当于普通室内谈话。

60~70分贝,相当于大声喊叫,有损神经。

70~90分贝,很吵。

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和生活,会使人的神经细胞逐渐受到破坏。

90~100分贝,会使听力受损。

100~120分贝,使人难以忍受,几分钟就可暂时致聋英国的报纸甚至派专人测量出她们在球场上喊叫声的最高分贝数。

据报道莎娃的喊叫声高达100分贝,相当于一架小型飞机降落时的噪声程度。

小威排名第二,88分贝,她的姐姐也不差,85分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隐地我听见有人在喊,声音轻飘飘的,轻,却带着点刺的感觉,像是冬天的阳光照射在身上。

瞄了瞄四周,除了风在走来走去之外,没看见半个人影。

突然从城里撤出来,确实有些怪,我感觉到自己越来越疑神疑鬼了,尤其是听觉。

有时睡到半夜,会被从郊外田野里吹来的风惊醒。

一阵风从窗子挤了进来,顺便带响了窗帘,即便声音很小,也能把我弄醒。

我怀疑这风是从故乡吹来的,想给我捎来些故乡的消息。

我把刚刚醒过来的鼻子竖起来,闻了闻,又不对。

风里并没有村里牲畜们身上的那些气味,也没有泥土和炊烟的味道,而且我想,故乡的风绝不会这么鲁莽。

山太多了,它即使从山里跑到平原,离开了故乡也绝认不得路,便复又睡去了。

“刚刚我像是又听到了那种声音”,我对子遇说。

“是我,喊了你半天,要你帮着提点橘子,你没得点反应!”
要是真如子遇说的那样,我想那肯定是因为我刚才站的是逆风向。

在平原,一到冬天风就大。

我说:“我先前的听力强多了。

前几天我看到报告说,在城市住久了,被喧嚣吵闹声刺激得太多,听力就会下降,看来还真有这回事。


“先前?啊Q说他先前也阔过,你也信?”子遇的话只能让我报之以笑。

人对声音的辨别能力,有些奇怪。

有时大如响雷,却置若罔闻;有时细弱纹丝,反倒听得真切。

这往往处决于你对声音的渴望度。

你大概从未听见谁大声地对父母宣称:“我不要读书,长大就种田,哥哥一个人读书就够了。

”我就曾这样说过。

少不更事的我,以这种方式深深的地去伤害双亲,尽管我后来的行为完全与之相反。

我的顽劣无比、我的极极厌恶书本和我的骨子里的执拗联合在了一起,使得父母无论采取的什么办法都徒劳无功。

那时我不到八岁,家境太穷,在乡下读书,实行的依然是原始的交粮制,每天吃不饱,挨饿听老师讲课,而且来回地跑山路,太辛苦。

对于一个调皮捣蛋、无意于学、经常受到体罚的小学生而言,这种读书生活只能给我更多的逃学理由。

我想沈从文是很有体会的,不然,在他笔下就不可能把逃学写得那么入神。

因为逃学,不受老师喜欢,因为课业差,常在人家放学回家后,接受“留学”的待遇。

这时往往我一脚迈出学校大门,夜色便跟着降临了。

回家的路上有一段林子要过,几乎每次走到那里天就全黑了。

四周黑黢黢的,林子很深,七拐八拐的山路,峰回路转着,好像要把它自己也给转晕。

我和我的脚步声一起行走其中,我们都是恐惧的,因为恐惧所以清醒。

我想跑过去,用一个孩子能达到的最快的速度,穿过这片让我恐惧的林子。

这里可能会随时飞出一团黑影,乌鸦或者猫头鹰什么的,能把人吓出冷汗来。

树叶发出的声音,总让我想起老人们口中说的“鬼抛沙”。

最让人害怕的是必须得从一堆堆坟墓旁边走过,那些坟里埋的是那些因为这样那样原因不得善终的人。

风从狭路里灌过去,发出“呜呜”的声音。

这时我渴望一个声音来拯救我,那就是“黑子,黑子”。

母亲在喊我的小名。

尽管林深路转,母亲的声音也不是很大,但我总是先听到声音从前方传来,再才是看见手电筒的光从林子里拐出来。

有一次是秋天,不但天黑了,还下起了大雨,走在半路的我被淋得彻头彻尾。

当我听见母亲的呼喊声从哗哗的雨声中穿透过来,便向着声音的方向奔了过去,跑到了母亲的跟前。

母亲一把抱起我,泪水注满了眼眶。

我看见她的头发被雨打湿了不一片,起了坨粘在一起,脸颊也整个儿是湿的,不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那一刻,母亲的呼唤声是我幼小心灵里最可靠、最能倚仗之物。

母亲对来自她儿子声音的辨别能力,真是大得令人吃惊。

母亲跟我说,哪怕是熟睡的半夜,只要我稍稍哼出点动静,她都会被惊醒。

她还曾说在我不到一岁时,她把我放在床
头,然后就到离家不远的地头做事去了,突然,她说听见我在哭,问别人听见没,别人都说没听见,我妈坚持说我哭了,一听就是那种想要尿尿的哭声。

然后飞奔回家,我果然是尿床了。

对此,我不大相信,因为最近的地头离家都有一里路,还拐了个大弯,就是家里开了打米机都难得听清振动声。

但我又不得不信。

有一年社日,母亲带着我去“赶社”。

我先是坐在她的肩膀上,但那样母亲就腾不出手,很不方便,我就要她把我放下来。

尽管她千叮呤万嘱咐,人可多了,一定要抓紧啊。

可我们娘俩还是被像潮水一样的人群给冲散了。

这个世界,没有比失去方向更让人无助的了。

好在聪明的我,边喊着“妈,妈”,边往人潮外边挤,在人潮之外站定,然后等着母亲来找我。

母亲逆着人流,冲了出来,找到了我。

母亲对我说:“不怕,不怕,你一喊‘妈’,我就听到了。


相反父亲的声音我不大愿意听见。

他的声音不但大,而且具有隐秘性,常常是平地一声雷。

总是在我玩得正起劲的时候,他的声音会突然冒出来,让我躲之不及,喊着,骂着要我做这做那的。

当他发脾气时,是金刚怒目,脸色全变,他和母亲一吵架,整个屋子都在摇晃,并且他还可以潇洒地把正在端着的饭碗摔得粉碎。

我想父亲那粗大、隐秘、潇洒、随机的声音都是他曾经当过兵的有力佐证,对我而言那就是躲藏在附近的伏兵,随时都可以对我完成合围。

久而久之,我对这种声音的产生了躲避心理,以至在我多年以后求学他乡,参加工作了,每次打电话回家时,总希望接电话的是母亲而不是他。

但每次从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总是他的,依然是大,只是越来越浑浊和苍凉。

终于有一天接电话的声音换成了母亲,母亲说他病了。

让我意料不及的是,从那以后我再也听不到那种声大如雷的声音了,三天后父亲离开了我们,也离开了经常被他粗粝之音所惊吓的世界。

这些年,有很多声音在离我远去。

挑水路上,木桶摇晃的声音;中午三点,放牛出栏的声音;大雨过后,蛙声四起的声音,甚至连让乡下人感到烦躁的知了声都听不见了。

于是,在远离故乡的城市里,我开始怀念我的羊群,在众多声音里,它们的叫声最让我感到帖慰。

在几乎所有人以贫穷为由,不支持我继续求学的时候,我还可以早早地把羊赶上山,并带上我心爱的书。

群山之间,整个世界都只属于我和羊群。

听着羊群“咪咪”的叫声,我也可以大声地读出声来,不用担心任何人来偷听和反对。

人是慢慢变老的,先是这个部位,再是其他部位。

故乡也是这样,先是这些看不见了,听不见了,再是其它,它变得越来越小了。

城市的声音,我觉得它们大得有些过分,车马喧嚣、歌舞升平、领导训骂,我的确可以习惯,也可以当做耳边风,但它们挡住了来自故乡的声音,这是我难以忍受的。

故乡的远去从声音开始,我觉得故乡在变小,越来越小,小到只剩一半。

可我还是希望能常常听见来自故乡之音,也希望故乡能听见我。

站在平原的小山岗上,我倾尽全力,使劲喊了一声“喂……”
身旁的子遇被我突然喊出的声音吓住了,他双手堵住耳朵,说“你疯了啊,哪来的这么大力气!”
喊完那一声后,我的胸口荡出一整撕裂之痛。

然而,即便声音很大,却在瞬间消失得不无影无踪,平原上没有回声。

我不知道喊多大声才能听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