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合集下载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读《论语》有感(10篇)读《论语》有感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学瑰宝似满天繁星,数不胜数。

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自从进入六年级下学期,我们也开始了对国学经典――《论语》的理解与诵读。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学生的淳淳教诲,每一句都饱含哲理。

我们学的第一句《论语》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一句告诉我们: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们老师的人。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是最经典的一句。

随后我们又学了“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明白了世上没有天才,只有肯吸收古人的知识,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才会有学问。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告诫我们要有坦荡的胸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不能空想,要付诸学习,而学过的东西必须经过思考,细细咀嚼,才能真正吸收。

我最喜欢这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这才是明智的表现。

这一句在千年后的今天,同样适用,它是一句至理名言。

就像老师上完一堂课,假如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就做一些习题巩固;如果我们并没有完全掌握,还有不明白的地方,那我们就不能浑水摸鱼了,应该立刻去请教老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全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

当没有人理解自己时,“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给你以安慰;当自己排斥别人时,“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给你敲响警钟;当自己失信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给你教训;当你想要抓住过去的事不放手时,“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给予你提醒《论语》是孔子的智慧结晶,他将一生的感悟都传给了学生。

他的学生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将他的格言收录下来,编成《论语》流传后世,孔子的思想从而传承下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对后人起着醒世的作用。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读《论语》有感【荐】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论语》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论语》有感1中国古代,有很多很好的书籍,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他的弟子的一些言论,被他的弟子写了下来,里面有很多有着大道理的名句,我给大家讲一讲吧。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告诉我们,学习后温习、珍惜友谊、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不生气,都是很好的。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说明君子讲道义而小人只顾私利。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好学。

这本书对我们帮助很大,几乎每一句都有用处。

我在每一天的放学后总要把今天语数英科的学习内容、课堂笔记都看一遍,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时在玩的时候,我不愿去干一件事情,比如重活,其他人都可能会推给别人,而我则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自己想办法做出来。

有时我不小心做错事了,别人批评我,我不会去顶嘴,因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是一本很有用的书,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变得更文雅、更君子一些,还能让我们有一个好成绩,我们值得读。

读《论语》有感2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朴素的语言中无不透露着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蕴含深刻智慧与哲理,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文明的伟大财富。

“仁”是本书核心,也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他认为“仁”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好仁者,“无以尚之”。

《论语》于此讲了两点:一,“仁”的内涵;二,如何致仁,由此引出“德行”二字。

一句话,“克己复礼为仁:要约束自身并使言行合乎礼。

孔子还提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即有正确的爱憎观念,仁者“爱人”、“知人”等观点。

主张爱护、了解、尊敬他人,并把孝悌作为“爱人”的一个根本立足点,“爱人”必须孝敬父母,“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读论语有感350字5篇

读论语有感350字5篇

读论语有感350字5篇《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350字,希望大家喜欢。

读论语有感350字1 读>,我学会了:讲仁爱,讲理论,讲修己,讲道义,讲理性,讲中和,讲学习,重教育在此之中,最重要的是讲道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敬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怨而友其人”对呀!人没有了道义,还会有朋友吗?孔子最看中精神价值。

他说:”见利思义”把”义”放在”利”上,把精神放在物欲之上。

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把对道的追求,看成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他以救世为己任,网,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人能弘道”,为了行道,他坚韧不拔。

”知其不可而为之”,甚至不惜”杀身以成仁”人不但要讲道义还要讲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爱人”,这是”仁”的重要内涵之一.他认为一个人的爱心应当从小就开始培养,年少时在家中救应该爱父母兄弟;长大了进入社会要爱他人,”仁”的最高境界则是爱广大人民”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一本教会我做人的书,它将伴随我走向人生的每一步读论语有感350字2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论语流传至今,这位清廉的圣人教给了我们知识和各种礼节、学习方法、交友之道、处世之道等,他从7个方面将这些写得淋漓尽致、由浅而深,而且适用现代社会,会给我们以启发。

例如学而篇是给我最大启发和教育的。

学习并不是死记硬背,要经常去温习功课,每次都要用心去学。

每天提醒自己为他人办事是否尽心,同人相守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学习不仅仅是读书写字而是如何在学习中领悟深处的真谛,所以孔子提倡实践,将所学到的东西反复揣摩真正掌握才能体会到喜悦。

真正好学的人,应该多与他人切磋,与远道而来的朋友一起讨论、交流,我认为这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5篇读《论语》有感1常言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是《论语》中经常出现的词,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呢?其实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经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忧不惧。

他又追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所愧疚,你又有什么可忧惧的呢?君子的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做到。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仁义的人,由于内心的富足使得他不会担忧,所以仁厚的人能够坦然的面对一切。

有智慧的人,在面对多种选择的时候能不迷惑。

我们当下的选择太多,所以我们只有努力让自己更强大成为一个智者,才能从容面对。

勇敢的人由于内心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就会足够自信。

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当自己足够勇敢时,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害怕了。

孔子认为君子能够做到仁、智、勇,所以就少了很多的忧、惑、惧。

正是因为君子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修缮了修养,才能表现的从容不迫。

君子注重自我修养。

君子不去苛责外在的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经历等用来苛责内心,所以,孔子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也就是说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就远离了怨恨。

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身的修养,做最好的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

君子胸怀天下。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和小人每天想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牵挂的是道德,小人惦记的是自己的房子,君子尊重法制,小人关心恩惠。

君子是高尚的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一个人在穷困潦倒之时仍不忘自身修养,不断地磨练自己、完善自己,在他有能力之后才有可能去帮助他人。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5篇)读《论语》有感1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哪用半部《论语》,几则《论语》就足以让我领悟了做人的道理。

就如这句——————字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这才是真正有内在的智慧!孔子还说过:“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这个字,可以让我终身受益。

就是自己不想不喜欢干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做这件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别人欺骗自己而反过来是不可取的。

就像蛇咬了你,你该不会咬回蛇吧。

所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进行经典诵读比赛,《论语》也是我们必背的内容。

下个星期比赛就要开始了,随着诵读的深入,《论语》总是让我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论语》不光让我明白了要谦虚谨慎,要学会换位思考的道理,同时它还告诉我们要实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奥妙。

让家庭和睦就要做到“孝悌”的本分。

正如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在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也要顺从长兄。

不应该与兄长姐姐斗嘴,更不应该与父母亲作对。

孝敬父母,顺从长兄,这是一个人做人的本分,这是一个人拥有“仁”德的根本。

如果人人都能守住这个做人的本分,那么社会上就不会有孩子因父母批评赌气出走的新闻,也不会有某地“逃儿村”的怪相,更不会有日本留学生汪某机场刺母恶劣事件的发生!因此,让我们将孝悌铭记于心,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

而《论语》中的“克己复礼”,我认为也是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的准则。

礼,就是礼让别人,大家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没有坏心眼,世界不就变得很美好的吗?而礼的另一个层面是“诚信”,这也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也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做人、做事要诚信,做生意也要诚信。

《论语》是儒家著作之一,这些语言闪耀着非同一般的光芒,使我参悟了其中读书与做人的重要性,以后我们依然会继续诵读,也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读《论语》有感2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并对我说:“孩子,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希望你有时间多读一读。

《论语》读书笔记摘录及感悟八篇范文参考

《论语》读书笔记摘录及感悟八篇范文参考

《论语》读书笔记摘录及感悟八篇范文参考《论语》读后感读了《论语》这篇著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

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著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论语》读后感暑假里,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论语》。

《论语》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

它主要讲述了人与人如何相处、如何勤奋学习、如何在社会上努力奋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书。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学而第一"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光凭自己单薄渺小的力量是远远不可能创造出大事业的。

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小时候是一对好朋友。

管仲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常常偷鲍叔牙的钱,但鲍叔牙不但不记恨他,反倒对管仲更加友好。

几十年过去了,管仲在为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差点杀死公子小白。

在公子小白继承王位时,鲍叔牙也成了宰相。

鲍叔牙不计前嫌还推荐管仲,可见鲍叔牙的心胸是多么宽广呀!还有一个是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故事,当琴师伯牙在荒山中弹琴时,樵夫钟子期竟然能够听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论语》读书心得14篇

《论语》读书心得14篇

《论语》读书心得14篇《论语》读书心得篇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论语有感于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句,我们真正能理解能做到的有多少呢?很多时候我们会思考,疑惑甚至苦闷,会用各种方式去排解这些苦恼烦闷,但往往适得其反,却不知学才是真正解决各种问题的正确方法。

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学习他方的经验,了解人世间不同人的经历,慢慢的你就会感到你突破了一层层迷雾,发现一个新自我的诞生,人们总是在不断突破自我中成长的!而学习就是我们从此岸渡到彼岸的桥梁。

《论语》读书心得篇2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

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提议后仍我行我素。

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

我应当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

论语里还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我,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教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时每刻反省自我,反省的资料不光有这些,也能够有其他资料。

比如反省自我虚度光阴了吗?做坏事了吗?长辈要让自我办的事做到了吗?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

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我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

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我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必须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资料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论语》读书心得篇3《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读《论语》有感600字(精选10篇)

读《论语》有感600字(精选10篇)

读《论语》有感600字(精选10篇)读《论语》有感600字(精选10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论语》有感600字(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论语》有感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什么声音?是谁?在干什么?哈哈!这是我在背《论语》。

《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与他和弟子们的对话。

它的核心概念是“仁”,“仁”就是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生,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它的意思是,孔子教育弟子,在家就得孝敬父母,出门对待朋友,就像对待自已的兄长一样尊重。

友爱,说话谨慎,说了就守信。

对众人有广泛的爱,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去做了之后,若还有余力,就再学文献知识。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把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放在首位。

不管是谁,在父母面前,都要尽孝。

拿汉文帝来说,他可是皇帝,每天需处理的事务不记其数,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向母亲问候请安。

他母亲生病了三年,他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甚至母亲喝的药,他都要先尝一尝。

难道我们不该向汉文帝学习吗?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大意是,人如果没有信用,根本不可以,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一样,怎么能走呢?春秋时期,季札出使晋国,路经徐国,徐君想要季札之剑,可又不便说,季札看出来了,在心里把剑送给了徐君。

季札出使完晋国回来时徐君已死,他把剑送给了徐君的儿子,他儿子不敢接受,季札便把剑挂在徐君之墓上。

如果我是季札,我就做不到这些,我认为徐君死了,我的约定就没了。

像季札这么讲诚信之人真是太少见了。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人讲诚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如果你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就不会有朋友,最终被淘汰。

《论语》是一本好书,希望大家都来读,受教育,有所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论语》有感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中,最为闪亮的思想浪潮产生在春秋战国交会之际。

春秋无义战,在这样的一个大转型时期,大国灭小国,大夫杀国君。

礼崩乐坏,纲纪不存。

但也就在这样的年代,却出现了一位与时代格格不入,显得很尴尬的人物——孔子。

孔子一生仕途坎坷,少时曾任委吏,乘田吏等小官,后又出任中都宰,司寇。

在短时间内使鲁国富强。

齐国大恐,听黎弥之计,用女色三十人,骏马五十匹做为礼物送给鲁公,鲁公怠于政事,孔子因膰去鲁。

周游列国,阻于卫地,作《猗兰操》;厄于郑,惶惶如丧家之犬;畏于匡,颜回失散;过于宋,桓氏伐木欲伤孔子;围于陈蔡之间,绝粮犹弦歌不绝。

归鲁以后,他没有再出任官职。

孔子一生不太爱进行学术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述而不作,敏而好古”,当孔子回到鲁国,鲁国仍不重用他,他也不要求做官。

他专心修诗书,订礼乐,在杏坛上开设学校,“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广泛的吸收弟子,教给他们六艺和一些士大夫必需的知识。

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每天与弟子一起叙《书》,传《礼》,删《诗》,正《乐》,赞《易》。

孔子的行为,打破了贵族子弟专享文化的现象,并不断发展,各家学派著书立说授徒,这才有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孔子的家庭属于没落的大夫之家。

幼年孔子受周围环境和氛围的影响,注意学习礼仪,“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他赞美西周,以周礼的卫道士自居,他的德政思想和复礼观念都根植于此。

在《论语》中我们不难发现,“仁”在孔子的言谈中出现频率较高,其次就是礼,这二者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认为,要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就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能够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礼”就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度量,是立国立身的基础。

而“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论语》里仁篇开头数句对“仁”做描述,将这些描述简略概括就得到“仁”的概念:“仁”就是爱人,“仁”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前面段落中写到,孔子的仕途不顺,但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主张用“德”和“礼”来治理社会。

面对泰山脚下痛哭的妇女,子曰:“苛政猛于虎!”这就可以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

但是,在孔子看来,“礼”与“仁”两者若要和谐共生,需要一种方法来协调二者的关系,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

这种协调方法,就叫中庸。

中庸思想认为“过犹不及”,就是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

如何达到它呢?那就是“和而不同”,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叫做“和”;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叫做“同”。

由此可得,多种因素,特别是矛盾因素的对立与和谐才能构成完美的事物,单一因素所构成的事物,是不完善的。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孔子用一生的时间来实践他的仁礼中庸梦,但没有完成。

一代又一代的儒生们,在孔子的道路上继续努力“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们没有想到,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中根深蒂固,还芳名远播,传入越南,朝鲜,日本乃至欧洲。

它在欧洲深刻影响了启蒙运动思想,法国的伏尔泰将孔子视为圣人,每日在礼拜堂对孔子顶礼膜拜。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今君声名远扬,天下何人不知君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