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咏物诗四首 课件广东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2.7 白居易诗四首》ppt课件

“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掌握 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 “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 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而宦官不是一 个两个,“满”、“照”、“皆”、“夸”、“如云”等字 眼,告知人们这是一大帮,令人触目惊心。这里语含讽刺, 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 社会现实。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 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 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 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 一生有诗近 3000 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 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 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 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此诗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 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 在长安,闻见之问,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 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 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 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诗人将两方面结合 起来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宦官骄横跋 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 肥马,衣轻裘”之意,喻指宦官的奢侈生活。
7 白居易诗四首
后宫词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熏笼坐到明。
【内容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宫怨诗,诗的主人公是一 位不幸的宫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盼得,时已深 夜,只好上床,已是一层怨怅。宠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梦; 辗转反侧,竟连梦也难成,见出两层怨怅。梦既不成,索性 揽衣推枕,挣扎坐起。正当她愁苦难忍,泪湿罗巾之时,前 殿又传来阵阵笙歌,原来君王正在那边寻欢作乐,这就有了 三层怨怅。
粤教版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11 咏物诗四首PPT课件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赏牡丹》 唐代自武则天以后,牡丹逐渐受人喜欢。《唐国史补》中有“京城贵游,尚牡丹 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的记载。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 下写成的。 《小松》 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青年时就才华毕露,但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诗人心中颇感苦闷,于是写下这首《小松》,来表达自己被埋没的不平之气。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1.韩愈的《葡萄》一诗的主题是什么? 提示:《葡萄》一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 希冀。面对迷茫前途,一切都要随着命运的安排而沉浮,诗人借此诗委婉表达自己 希望被在位之人大力援引的恳切心情,并以此与相同处境的朋友共勉。当然,此诗 还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丰收的果实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2.《赏牡丹》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提示:烘托手法。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 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义;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 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要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 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两种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 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3)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和柳宗元交谊很 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 代表作《竹枝词》,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为文长于说理,又通医 学。有《刘梦得文集》。
高二语文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2 李白诗四首》ppt课件

明确: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指诗歌语言
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
栏 目
链
使用语言技巧。比如《越女词五首(其三)》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 接
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
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
链
接
“水浊”“壶浆半成土”写纤夫生活条件恶劣,此处运用细节
描写的方法,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正面描写: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歌
声凄切哀怨,泪下如雨,直接点明行役之苦、心境之哀伤。
(4)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最 显著的特色。请从《越女词五首(其三)》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第三句“明
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用
栏
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 目
链
厚重蕴藉。
接
《丁都护歌》
这首诗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写纤夫们夏日拖船之苦,表达
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前六句写暑天拖船之苦。“一唱都
第四句写的景物是“白云”,通过拟人,让这没有生
命的天色也有了人的“愁色”,移情于景,情景交融,充
分地抒发了因朋友亡故而极其悲伤的感情。
(3)《丁都护歌》写纤夫之苦,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明确: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侧面描写:首句运用环境烘托,写河流两岸巨商富贾们的
栏
目
生活,衬托纤夫们的贫苦。“吴牛喘月”侧面写盛夏酷暑难当。
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子规是诗歌中常 用的意象,除了 顾况的《子规》 外,你还可以举 出其他例子吗?
哀 “ 怨 子 、凄 规 思凉 意” 归、 常 、哀 用 乡伤 寓 思、
时 人 不 识 凌 云 木 直头 深 草 里 而 今 渐 觉 出 蓬 蒿
小 松
, .
, ,
背景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 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 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 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 无门,一生潦倒。
归 纳
咏 物 诗 鉴 赏 的 步 骤 和 方 法
• ①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 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 ②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 ③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 点。 • ④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 ⑤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唯 有 牡 丹 真 国 色 花 开 时 节 动 京 城
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的方法鉴赏小松: 1、诗中小松有什么特点?
“刺头”:长满松针,又直又硬,锐不可挡,具有强大生 命力 “凌云”:成 材
• 2、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该诗通过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 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 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咏 物 诗 四 首
一 枝 一 叶 总 关 情
咏物诗——以客观事物为 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画 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 抒怀兴感的诗作。
一、学习目标:
•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方法,以小组 学习的形式,运用咏物诗的鉴赏 方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培养健康的人格。
石竹诗 郑板桥 •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注: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 然而出于对灾民的关心,擅自开仓赈济,确触犯了贪官 污吏的直接利益,被诬告罢官
高中语文粤教版(广东专用)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11咏物诗四首

1、完成“巩固• 延伸”习题。 2、任选一意象 写一首咏物诗。
官仓鼠是比喻那些只知 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 的同情、对贪官污吏的嘲讽 以及对是非颠倒的黑暗社会 深切的不满。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 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 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诗人在细致描摹物象的同时, 寄托自己的感情 寄托自己的感情,曲折地表现他的 品格节操、思想感情,这就产生了 咏物诗。而那些被作者人格化了的 描写对象,即为意象。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读《赏牡丹》,思考下列问题:
(1)《赏牡丹》中 直接描写牡丹特征 的词语是什么? 真国色
(2)“唯有牡丹真国色, 比喻 花开时节动京城。运用了 “唯” 写出牡丹在诸 什么修辞手法?你认为哪 花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两个字最能体现出牡丹的 “国色”?为什么? “动” 写出了时人对 牡丹痴狂般的态度
芍药:艳丽、妩媚, 拟人 (2)“庭前芍药妖无格, 而格调不高; 池上芙蕖净少情。”运用 荷花:洁净,而寡 情、孤芳自赏。 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写芍
药和芙蕖,这样写与主题 牡丹有何关联?表现牡丹 怎样的内在品格? 侧面烘托出
牡丹的高贵。
(4)诗人通过《赏牡 丹》表现了怎样的情 感?
表达了诗人对牡 丹的喜爱之情。
咏 物 诗 四 首
佳节高空美如画,众人昂首观奇葩。 情愿粉身升天去,换来喜庆乐万家。
山珍海味只平常,苦辣酸甜亦饱尝。 不求门庭贫与富,只愿朝夕影双翔。
诗人在细致描摹物象的同 时,寄托自己的感情,曲折 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 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诗。 而那些被作者人格化了的 描写对象,即为意象。
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李白诗四首 课件广东

师生探究
一、李白诗多用神话传说,想象奇特,富于浪漫色彩。《梦游天姥吟留别》 就是代表作。请指出诗中描写神仙世界的诗句。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1.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 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2.表现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对自然的歌颂,对当时 社会的憎恶,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2 李白诗四首
14
3.《丁都护歌》 这首诗描写了炎炎夏日、纤夫们逆水拖船、艰难行走的情景,表现了 劳动人民困顿不堪、极端恶劣的生活境况,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 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生活疾苦的深切同情。 4.《越女词五首(其三)》 本诗通过一系列传神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逼真地刻画了 一个活泼可爱、动感天真的越中采莲少女的形象。
2 李白诗四首
21
金樽清酒斗十千。 斗酒十千,一斗酒价值十千钱,意即名贵。这一句写李白的朋友不惜重金, 设下盛宴款待他,表现了朋友与李白的深厚友情。 白发三千丈。 这是高度夸张,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长达三千丈, 极言愁思深重。 飞流直下三千尺。 这一句是写瀑布的动态,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把瀑布的景象描绘 得生动形象,既写出了山之高峻陡峭,又写出了水流之急,高空直落,势不 可挡,雄奇瑰丽。
转身走时 , 王旦却马上叫出了他的名字, 并念他赶
车勤劳, 给了他丰厚的赏赐 。原来 , 这个马夫平日
只知赶车,正脸都难露一下,王旦只熟悉他的背影,所以见到他的脸面时反
倒不认识了。待马夫转身出去,那熟悉的背影,很快唤起了他的回忆。在我
们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大批默默诚实劳动 、不求闻达的人 。他们可爱而又
【全版】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咏物诗四首》课件推荐PPT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人云后 才来称赞。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 世上有识材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 之木多加爱护、培育,这样才有意义。故诗 人感叹:“时人”目光短浅,不会将小松看 作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 “不识”,被忽视掉啊!
21
主旨
一、 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②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低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以身世取
人的浅陋目光。
②散比作喻 乾、坤拟万人里手春法。的运用。“唯有牡丹真国色”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
25
作业
从意向、情感、手法三方 面赏析《葡萄》一诗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 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 莫辞添竹引龙须。
26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14
1、意象分析。
芍药:艳丽、妩媚,但是格调不高。 芙蕖:纯洁,但是寡情,孤芳自赏。 ——牡丹:国色天香,高贵富丽。
诗人对子规寄寓了什么感情? 咏物诗的鉴赏方法
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池上芙蕖净少情。 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 寓意深长。
11
3、手法分析
①用典。采用杜宇化鸟的典故,来说明杜宇 冤亡、积怨之深。
② 反问。后两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 暗示之意深刻。
21
主旨
一、 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②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低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以身世取
人的浅陋目光。
②散比作喻 乾、坤拟万人里手春法。的运用。“唯有牡丹真国色”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
25
作业
从意向、情感、手法三方 面赏析《葡萄》一诗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 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 莫辞添竹引龙须。
26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14
1、意象分析。
芍药:艳丽、妩媚,但是格调不高。 芙蕖:纯洁,但是寡情,孤芳自赏。 ——牡丹:国色天香,高贵富丽。
诗人对子规寄寓了什么感情? 咏物诗的鉴赏方法
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池上芙蕖净少情。 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 寓意深长。
11
3、手法分析
①用典。采用杜宇化鸟的典故,来说明杜宇 冤亡、积怨之深。
② 反问。后两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 暗示之意深刻。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白居易诗四首 课件(19张)

目 链
系。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调,浅近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中 接
的美和真挚的友谊。
栏 目 链 接
1.注音
朱绂.( fú ) 醅.酒( pēi ) 樽罍.( léi) 果擘.( bāi)
脍.切( kuài) 敕.牒(chì) 嬗.变s(hàn ) 衢.州( qú)
栏 目
蠲.免( juā)n 京畿.( jī )
《花非花》
此诗诗意朦胧,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诗。
首二句“花非花,雾非雾”,给人一种难以说清、捉摸不定
之感,虽为否定,却是一个肯定的比喻:如花似雾。“夜半
栏 目
来,天明去”,乍一看以为是记梦,但下句“来如春梦几多
链 接
时”,可见又不是记梦了,“梦”在这里也是比喻。“夜半
来”是春梦,春梦虽美却十分短暂;“天明去”如朝霞,朝
链 接
2.写对字形
hān 斟zhuó
酣睡 酌
樽léi 罍 傀lěi 儡
果bāi
擘
pì
譬如
kuài 脍 炙人口
栏 目
ɡuì 刽 子手
链 接
pēi 醅 酒 烘bèi 焙
3.解释酒词酣义气益.振:__更__加____
急敛暴征求考.课.:指__考__查__政__绩
霞虽美却易幻灭。“去似朝云无觅处”,以“来”“去”关
联,生发出两个新的比喻。
《杜陵叟》
此诗写农夫之苦,并对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表示
强烈的愤慨之情。开头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接下来四句写
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再四
栏 目
链
句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 接
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咏物诗四首
12
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文本感知
1.《子规》 这首诗借写杜宇化鸟,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黑
暗现实的不满,对人世的不公平和不合理表现出
极度愤慨,寓意深刻;同时表达了对历代蒙受冤
屈、含冤而死的人深深的同情。 2.《葡萄》
由葡萄需人的扶持架枝才能收获累累果实,联想到生活中多少人需要别人的
11 咏物诗四首
14
结构图示
《子规》 物(杜鹃啼血) ――冤悲→人(亡魂无栖)
《葡萄》
茎半枯
物(葡萄)倒复扶 ―→志(扶持奖掖)Fra bibliotek添竹引须
11 咏物诗四首
15
《赏牡丹》 扬此抑彼 贬
赏牡丹(真国色) 芍药(妖无格) 芙蕖(净少情)
类比衬托
《小松》
小松刺头出蓬蒿
托物言志
⇒
感叹“凌云木”的被砍杀
时人不识凌云木 借松写人
11 咏物诗四首
19
(3)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品评 作者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花开得艳丽,但开得太妖艳,因而显得 缺乏格调,即“无格”。至于“芙蕖”,也就是荷花,素以高洁闻名,但往往 孤芳自赏,故作者认为其“净少情”,即纯洁而寡情。作者写芍药、荷花并没 有完全否定它们,而是抑中有赞,为写牡丹“真国色”的独特魅力起侧面烘托 作用。 (4)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品评 前一个“凌云”指的是小松,后一个“凌云”指的是大松。诗人感叹 “时人”目光短浅,不将小松看做栋梁之材,不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 木多加爱护、培育,造成了多少小松由于这样的“不识”而被忽视掉啊!
杜鹃,啼声悲哀。这引出对历代蒙受冤屈、含冤而死的人的命运根源的思考。诗 歌的后两句,字面写现实中更多的“杜鹃”,实际写历代的“杜宇”,由鸟及人,
将自然与社会沟通,浑然一体。
11 咏物诗四首
25
寄的情是“同情”和“不满”。作者的思路,由鸟及人,将自然与社 会沟通,表达对历代蒙受冤屈、含冤而死的人的同情,同时将他们命运的 根源归于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对人世之不公平和不合理的愤懑和不满。 诗人的构思俗中见奇,翻出新意。开篇写杜宇化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 材。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11 咏物诗四首
5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集》 赏读:倘若有利于国家民族,应该不顾什么生和死,哪能因为有福就前 往,有祸却去躲避呢?这是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伊犁时告别家中人时口头 吟诵的,显示出他的铮铮爱国情怀。
11 咏物诗四首
6
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一、作者视窗
《子规》
11 咏物诗四首
18
名句品评
(1)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品评 这两句是对前面杜宇的传说以反诘的语气提出的疑问,由鸟及人、由自 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将题材化通俗为新颖,写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对人世的不公平和不合理表示极度愤慨,寓意深刻。 (2)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品评 “马乳”,马的奶头,这里比喻成熟的葡萄。“添竹”,指种葡萄的人在 架子上多添些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 藤蔓。这句是写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 实。这里是托物言志,表达自己遭贬谪后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11 咏物诗四首
9
《赏牡丹》:唐代自武则天以后,牡丹逐渐受到世人喜爱,而原来盛 行的芍药等渐渐衰落。《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中也有“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 以不耽玩为耻……”的记载。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小松》: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显露,但由于 “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致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 生潦倒。诗人心中颇感苦闷。于是写了这首《小松》,来表达自己被埋没 于深草的不平。
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
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
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11 咏物诗四首
7
《赏牡丹》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 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作品有《竹枝词》《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蜀先 主庙》等。 《小松》 杜荀鹤 (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今安徽石台人。作 品有《杜荀鹤文集》。
无私扶掖方能上进和取得成就,因此抒发了渴望得到别人提拔、奖掖的迫切心情。
11 咏物诗四首
13
3.《赏牡丹》 通过与芍药、芙蕖的对比,赞美了牡丹的雍容有格、多情旖旎的特
点,进而对其国色天香表达了强烈的赞赏。 4.《小松》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小松的遭遇正是作者虽才华横溢,
但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的真实写照。作者由此抒发了深沉的 感叹之情。
11 咏物诗四首
3
便吧?”他豁达一笑:“没事没事,只要你记得,一星期也可以。” 于是我坦然地把那几个茄子拎回了家。 三天后,我在众多的摊贩中找到了他。他一见我就笑了:“买点什么
吗?”并不提钱的事。我选了几条黄瓜,连那天的4元算在一起,给了他7 元。他照样笑了:“小姐好讲信用啊!”我说:“是你先信任我的。”
11 咏物诗四首
8
二、写作背景 《子规》:顾况是唐代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和白居易、元稹、王建等大
力推动“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 歌要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成的。 借“子规”来讽刺世道不公,反映百姓中冤魂太多。
《葡萄》:韩愈,25岁中进士,却久不得官,后入仕,却屡遭波折,元 和十二年因功升任刑部侍郎,却因谏迎佛骨,再度遭贬,做潮州刺史。这 首《葡萄》就是在这一时期所作,作者借“葡萄”表明希望得到扶持提携 的心愿。
精神品格)。
11 咏物诗四首
21
(2)言什么志。——体会所言之“志” (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3)有什么技巧。——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 烘托)。 4.鉴赏咏物诗要注意 (1)“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 ,此“物”非 “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 物品。 (2)“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 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人,号华阳真人(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
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
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生性诙谐,诗名较著。作品有《华阳集》。
《葡萄》
韩愈(768-824),字退之,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
第二单元——
11 咏物诗四首
1 温馨晨读 2 自主积累 3 合作探究 4 文本拓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哲思品悟
快乐的密码
我住在姐家的时候,常常要去买菜。 一次,我去买菜,菜市场中有个中年男 子,笑得让人觉得不买他的菜就欠了他的情 似的。他给我选了几个茄子,“四块。”他 说。我非常舒坦地交给他一张百元大钞。 “找不开啦!姑娘。”可是我当时没有零钱。“这样吧,你先拿去, 我明天早上要回乡下,两三天回不来,等我回来再还给我吧!”“怕不方
11 咏物诗四首
10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著子规(zhuó) (4)芙蕖( fúqú ) (7)马乳( rǔ )
11 咏物诗四首
(2)茎( jīng ) (5)蓬蒿( hāo ) (8)恨魄( pò )
(3)芍药( sháo) (6)冤亡(yuān ) (9)怨鸟(yuàn)
11
2.词语释义 (1)而今渐觉出蓬蒿:_野__草___ (2)庭前芍药妖无格:_艳__丽__、__妩__媚__ (3)莫辞添竹引龙须:_推__辞__ (4)何树何山著子规:_栖__息__ 3.名句背诵 (1)_若__教__恨__魄__皆__能__化___,何树何山著子规? (2)若欲满盘堆马乳,_莫__辞__添__竹__引__龙__须___。 (3)_唯__有__牡__丹__真__国__色___,花开时节动京城。 (4)新茎未遍半犹枯,_高__架__支__离__倒__复__扶___。 (5)_时__人__不__识__凌__云__木___,直待凌云始道高。
守一个默契的快感。
11 咏物诗四首
23
日久,这秘密被邻居贪玩的孩子发现了,每到夜里,他们就到窗口来 拽绳子,女人就一次次醒来,开门,而扑进门却大都是山风或者月亮。她 就那样站在山乡纯净的月光里,一遍遍怀想自己青春的耳朵倾听的云轻雨 柔、山盟海誓,倾听来自神秘心灵的呼唤。有时倾听就像抚摸丝绸,或者 抚摸夏天里一滴冰凉的泉水,那样一种释放和快感,是惊人的刹那。
11 咏物诗四首
20
【考点链接】
咏物诗
1.咏物诗
咏物诗,即诗人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画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
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2.咏物诗的特点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
心志。
3.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
者遭贬后需要贵人帮扶提携的愿望。
《小松》托物写人,以小松埋没于深草,无人相识,寄寓了自己虽有才华和
志向,却无人赏识,抒发了一生潦倒的满腔不平和苦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