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构成作业指示书
作业指示书

作业指示书一)课内训练单元一:形态构成设计—线构成作业目的:线是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线因其具有变化丰富和具有张力等特点使其在立体构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单独依靠线来表现构成关系是立体构成中极为基础和重要的一个环节。
作业要求:基本单元:线、门字形、立方体线框自选基本方法:相同或相似单元的聚集、穿插和叠加方法:1立方形模型的底盘尺寸是20cm X 20cm高度自定。
2线的基本单元形态应该相同或相似,在构成中体现主次和均衡。
3构成的空间形式应该纵横穿插、高低错落,符合形式美要求。
4线在以单体形式表现时有形体单一和体量感薄弱等缺点,可以通过相同或相近的线体形式表现体块特征和立体构成中的要素单体(如口字型、折线型等),进而表现立体构成的穿插、聚集和韵律感。
5构成的图底关系应重点考虑,力求平面形式的变化和立体形态的呼应和统一,达到平面构成和线立体构成的承接形式的延续。
注意事项:1立体构成与平面构成的区别在于“立体”即立体模型的六面的形式均需遵循平面构成中形式美规律,达到整体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2在模型中需考虑整个构成在材料、色彩等对其所起到的影响。
3在材料方面,因线体的特点所以材料较好选择,只要选用长细比率较大,制作加工方便,易折易弯的材料均可。
4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需考虑模型的使用寿命和做工,应具有一定的手工质量,将列入参考成绩。
学时进度:作业总学时为16,其中课内8,课外8。
第一次课:分班布置作业,分析题目;第二次课:完成方案构思;第三次课:确定发展方案并进行方案的调整和深入设计;第四次课:完成正式方案模型。
参考书目:《建筑初步》田学哲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形态构成解析》田学哲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工具材料:模型材料/ 工具:聚苯块、吹塑板、厚纸板、卡片纸、航模(木)板、有机玻璃、碎布料、乳胶、大头针、工具刀、钢尺等;成果:一个20cm^ 20cm的立方体构成模型。
(二)课内训练单元二:形态构成设计—面构成作业目的:面也是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面是一个抽象概念,与线和体块不可分割,它的特点是具有延展性和轻盈柔软的特点,在立体构成中对于面的表达和诠释有多种方法,通过单独依靠面来表现构成关系是立体构成中极为基础和重要的一个环节。
设计构成的作业要求

设计构成的作业要求(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构成设计Ⅰ的作业要求(适用于环艺专业四周的课程)(一)平面构成部分练习 1:(点)作业要求—在对点的概念有所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对不同的工具与表现手法的利用以不同形态的点为基本元素,进行多种形式的图形组合的练习。
作业步骤—对相同、不同的点进行有规则的、不规则的、不同表现效果、不同组合形式的尝试。
作业数量—10张,10×10 cm练习 2:(线)作业要求—在对线的概念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以不同形态的线为基本元素的图形组合。
作业步骤—对相同的线、不同的线进行有规则的、不规则的、不同表现效果、不同组合形式的尝试。
作业数量—10张,10×10 cm作业提示—在通过对点的练习的实践之后,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学会在练习中不仅要对线进行组合,更重要的是尝试着在简单的组合中让图形“说话”。
练习 3:(面)作业要求—用10×10cm的黑、白色方形作分割练习,以寻找新的面积、空间关系。
作业步骤—作业可以分四个小练习进行,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系列练习。
小练习一:将一个黑色与一个白色方形错位重叠,按处于下部的方形的外轮廓切去上部方形的多余部分;小练习二:将置于上部的方形进行一次切割,并使其中一部分移位后,按下部方形的外轮廓切去上部方形的多余部分;小练习三:将置于上部的方形进行两次切割,其余同上;小练习四:将置于上部的方形进行多次自由切割,其余同上。
作业数量—共10张,10×10 cm练习 4:(肌理)作业要求—充分利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表现手法制作有材质感、有肌理的效果,同时在形态上有特点、有魅力、有趣味的图形。
作业步骤—对不同的材质、肌理效果的开发,对不同的图形形态的开发,以及它们之间合理的组合关系的开发。
08建筑学建筑初步--空间构成-任务书

空间认知——盒子里的游戏
时间:三周
目的:创造趣味、激发学习热情
初步理解空间的意义
建立空间思维的习惯
理解建筑的本质
要求:在一个盒子空间(400*240*120)(外廓尺寸)内通过大小形状不同的几何体,围合、限定出一种明确的内部空间
盒子壁厚——3-5mm(建议使用白色kt板)
其他部分——白色卡纸、白乳胶
时间安排:第一周——讲课、准备材料、制作盒子、几何体、
构思
第二周——课堂交流
第三周——集中讲评
课后阅读:田学哲. 形态构成解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崔鹏飞. 直接发生.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程大锦.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天津大学出版社
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田学哲. 建筑初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有关“形态构成”的章节
建筑形态设计基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王建国. 安藤忠雄.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空间构成

形式美规律与审美是两种不同概念
前者普遍与必然,后者标准与特殊
第一节 主从与重点 1、自然界仿生学中都因主从差异 才成为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2、古典建筑中多以对称形式把体 量高大的主体建筑置于中央 3、现代建筑由于功能地形限制常 用一主一从形式,次要依附主体
第二节 均衡与稳定
1、重力稳定
古埃及、古罗马、哥特式、中国古代 2、静态均衡 自由非对称组合生动有韵律的均衡形式 3、动态均衡
1、重复连续节奏 2、渐变韵律节奏 3、起伏韵律节奏 4、交错韵律节奏
空间构成的布局手法
一、空间网络法 决定建筑空间的开间、进深、柱距 跨度、层高等控制要素。 1、采用柱网形式
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六角形等
2、网格主次轻重不同 网格减少、增加、移位、旋转等
二、几何法
1、单种几何体空间组合 2、各种几何体空间组合
二 放射式 1、中央空间主导形态和多个辐射次形态 2、放射组合向周围“臂膀”轴射扩展 3、放射组合也可风车式延正方形向外伸展
三 组团式
1、类似单元连接灵活多变 2、围绕入口分组增减变换 3、沿道路交通按地形组团
序列
一、对比变化
1、体量对比 2、虚实对比 3、形状对比 4、方向对比
5、标高对比
线在空间构成中的要素
产生视觉引力 成为视觉焦点
系列线面感较强,形成内外过渡空间
1)多根线要素限定一个虚面通透空间
2)廊柱限定空间与周围有视觉连续性
3)柱列与墙面结合可改变墙面比例
面 一系列平行线通过它们的重复,就会加强我们的平面 感。当这些线条沿着它们所表现的平面本身进一步 延伸时,暗示的面就变成了实际的面。
点 一个点标出了空间的一个位置,从概念上讲, 它没有长、宽或深,它是静态的、无方向的, 而且是集中性的。 作为形式语汇中的基本要素,一个点可以用来 标志: · 一条线的两端 · 两线的交点 · 面或体的角上的线条相交处 · 一个范围的中心
构成设计点线面综合作业说明书

构成设计点线面综合作业说明书
构成设计点线面综合作业说明书
将整张300*300mm的幅面不均等的分成4幅画面,第一幅画面表现的是正校门口,重点突出了校门口旁马路及周围环境的宏伟。
运用比较庄重的色彩,这是表现的我们刚入学时的场景。
第二幅画面和第三幅画面表现的都是在教室里的场景,唯一的区别是颜色的不同,两幅图都是采用的颜色的渐变及轮廓的渐变,三个弧形面表现的是教室的桌子,第二第三幅画的差别是第二幅画上有书,第三幅画上没有书。
表现了我们大一到大四的过程中对学习态度的转变。
第四幅画面和第一幅画面的构成是一样的,只是整个场景都被虚化,表现的是我们毕业后回忆中的湖工大是不清晰的。
空间构成设计教学大纲

《空间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空间构成设计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64适用专业:环境艺术先修课程:素描、平面构成开课单位:艺术设计分院一、讲课内容第一章空间造型设计概述一、空间造型设计教学主要内容二、本专业空间造型设计研究对象,三、空间造型设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四、作业要求及能力目标五、材料资源准备第二章构成知识归类第一节空间构成的原理一、空间的概念二、空间知觉与秩序三、空间构成的审美特征第二节空间限定表述一、什么是空间限定,空间限定的具体化表现二、空间的组织的一般方法三、空间的结构的分类及特点四、空间的性格五、空间的变化第三节内空间构成一、内空间形态二、内空间洞口设计方法第四节外空间构成一、外空间的空间体认知二、外空间空间体的组合三、外空间的动线创造和构成手法四、外空间构成与景观设计第五节光空间构成一、光的基本概念二、光的照射空间构成三、透射光的空间构成四、反射光的空间构成五、动态光的空间构成六、光环境与空间性格七、光空间构成与展示设计第六节水体空间构成一、水体特性与空间构二、水体造型与空间构成第七节动态空间设计一、自然水游动与空间构成二、机械效应与空间构成三、人力触动与空间构成四、动态设计案例分析第三章综合练习一、设计构思二、材料加工三、空间构成制作与光、水、电的运用教学大纲说明书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艺术设计等空间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必修课。
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设计概念,从建立空间感知出发,认识基本的空间概念,然后以物理量、心理量、尺度感及错觉所营造成的空间印象作为理论支撑;为后续课程建立专业设计基础的课程。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三、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设计思想上建立空间设计的概念,增加单一空间的构成方法和组合空间的组织方式的知识,提高用三维的方式进行空间设计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组建空间结构,营造空间形态作为技术探索;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空间形态的意念创造,图文并茂,阐释理论,让学生更易于了解空间塑造的方式方法;从借鉴国内外的名家名作而引发创想,鼓励原创性的呈现;在空间构成类型、构成手法、创新手段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运用平面转向立体的图学表达方式,以及系统的空间美学表达方法,探讨空间的构成和创想。
空间构成作业任务书

空间构成作业任务书•作业要求:•每个作业思考草图4-8张,从中选择1个作最终作业,并记录下整个思维过程,模型制作过程用图片(照片)记录每个阶段。
•将所有步骤和设计说明整理到1号图纸841mm×594mm)•手绘彩图,电脑模型,手工模型。
•上交作业前填好作业标签:课程名称,作品名称,学生姓名,班级学号,完成时间等。
•作业周期:12周1 空间形态创造练习•作业要求:用10×10 cm 的平面(白纸,卡纸等)创造一个或几个空间体形态。
形式不限,可以切割,折叠。
•作业目的:空间基础形态分隔训练•训练关键点:区分空间和立体形态•日程安排:提交时间(课程结束后的周五)•成果要求:草图+思考过程+创意说明+手绘+电脑模型(1号图纸)2 分割重组练习•作业要求:正方形体块(实体,可以为雕塑泥,泡沫,木块等)。
尺寸:10×10×10cm,进行分割,分出直线形、曲线形之后进行重组,做减缺、移位、重组练习。
•作业目的:认识空间,空间基础形态分割和重组•训练关键点:由体到空间的识别过程,学会分割体块并建立空间。
•日程安排:提交时间(课程结束后的周五)•成果要求:草图+思考过程+创意说明+手绘+电脑模型(1号图纸)3 平面投影线发展成空间造型物的构成练习•作业要求:由平面投影线发展成空间造型物的构成。
选一幅平面设计图形(可以用过去的平面作业作修改)进行空间造型构成,借助空隙在空间结构发生投影的基础上进行演化;选用常见、熟悉的材料,并充分发挥该材料的特性与肌理效果。
尺寸:20×20×20cm•作业目的:由平面向空间转化•训练关键点:平面投影相同可以发展成不同的空间形态。
•日程安排:提交时间(课程结束后的周五)•成果要求:草图+思考过程+创意说明+手绘+电脑模型(1号图纸)4 竖断练习•作业要求:利用竖断三种类型【直面、L型面、T型面】做单元,通过对称的多种形式进行组合,创造各种流动的分隔空间。
空间构成任务书 2014

《设计基础(四)作业一》任务书
环境空间认知
目的:以对基本的城市空间或建筑空间的感知与讨论为出发点,引发对建筑、室内外环境等空间环境构成等问题的观察、分析和思考,激励学生善于观察、研究并提出创造性、理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内容:空间分析,例如校园空间分析、城市空间分析、园林空间分析等。
场地可与任课老师协商拟定,以班级为单位。
要求:A3图幅,抽象分析图若干,分析内容自定,表现手法不限。
具体时间安排:
1、2014年4月22日,布置作业,选定场地,现场踏勘。
2、2014年4月25日,交草图,课堂教学环节。
3、2014年4月29日,交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构成作业指示书
一、教学目的
1. 初步理解空间的概念,学习三维空间里通过点、线、面等限定元素,将指定的空间进行分隔、围合,为以后的建筑空间打下基础。
2. 巩固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中学到的形式美的基本原则、构成原理与方法,掌握空间限定的基本手法(分割、围合、抬起、下沉、顶盖、设立等等)。
3. 通过模型初步体验空间的感染力,体会空间与人体尺度的关系,培养对空间形态美的感受与把握能力,通过作业过程,认识到创造不同空间形态的无限可能性,认识局部空间与整体空间,局部空间与局部空间之间存在的多种关系(包括穿插、邻接、间接、主次、对位等等)。
二、作业要求
1. 基本要求:在9m(长)*15m(宽)*9m(高)的空间,要求分隔、围合成多个空间,各个空间可以有横向、纵向的流通变化,分隔的空间单元不要太复杂,要有主次空间。
要注意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符合统一、对比、尺度、均衡等形式美的原则。
2.具体要求:
①层数不超过三层,最小层高2.1m,各层空间要能满足人的直立行走。
②垂直分隔时,所有间隔尺寸要求都用模数,最小单位为300mm。
(1、2条具体要求是针对把9m*15m*9m的空间看作建筑内部空间的分隔)
③若把提供的空间看作外部场地空间,最好有一定的主题。
④模型以1:50的比例来做。
模型内部可放置同比例人体模型,以加强对人体尺度的体验。
⑤不允许有完全封闭的空间。
三、作业成果
1.模型:要求底板21cm*36cm,其中18cm*30cm为空间构成范围。
标题栏内容统一用仿宋字,内容如下表:
空间构成
7cm 班级指导老师0.8cm 姓名日期0.8cm 学号
2cm 2.5cm
成绩
2cm
0.8cm
2.5cm
2.基础作业:每周一张“建筑空间构成分析”的徒手作业,A4规格,图纸内容为1~2个建筑作品分析(轴测/透视图+构成方式的分析示意图+简要文字说明),仿宋字照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