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尺丈寻和仞五字趣释
有趣的“长度单位”

龙源期刊网
有趣的“长度单位”
作者:张彧
来源:《数学小灵通·1-2年级》2015年第09期
小朋友看过课外书《三国演义》吗?里面记载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张飞“身高八尺”,关羽身高竟达“九尺”。
那把他们的身高折算成厘米,到底是多少呢?
“尺”这个单位是古今都有的,但实际长度却不一样。
最初的尺是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
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
商代,一尺大约17厘米,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大约23厘米左右。
唐代,一尺大约31厘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
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就是来源于此。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
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厘、毫、丝、忽、微。
现在“丝”与“毫”连用,就来源于此,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照此算来,《三国演义》中记载的刘备的身高大约为181厘米,张飞的身高大约为194厘米,关羽的身高大约为218厘米。
算完后,发现关羽简直就是个小巨人。
其实这些是小说家虚构的,据史料记载:刘备的身高大约为173厘米,张飞的身高大约为184厘米,关羽的身高大约为207厘米。
简简单单的长度单位中有这么多的学问啊!。
古代计量单位的成语有哪些

1 一丝一毫分厘毫丝。
在长度单位或重量(质量)单位中均为十进制,即一厘为十毫,一毫为十丝。
意指一点点儿,形容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2 一落千丈丈为长度单位,即十尺。
此语出自唐韩愈《听颖师弹琴》“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跻:升,登。
该成语原指琴声陡然降落,犹如很深、很远,后来用于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
丈:光芒万丈、魔高一丈,也是说明长度。
3 近在咫尺咫(zhǐ)尺是中国古代长度单位,相当于手伸展时从手的下端到中指尖端的长度。
据《说文解字》记载,中等妇人之手8寸为咫,即周尺的8寸。
此意形容距离较近。
3 布手知尺尺为长度单位。
尺字是用手测量物体的象形字,通常为当手伸展时,从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约为20厘米。
5 不同寻常“寻”和“常”是古代两个长度单位。
古书载有“倍仞谓之寻,寻舒两肱”、“倍寻谓之常”。
寻为两臂伸展后双手指间的长度,故“八尺为寻”。
即一寻为八尺;一常为十六尺。
由于此长度为普通长度,于是人们将“寻常”引申为普通、一般的意思;不同寻常即指不一般的意思。
6 山高万仞仞为古长度单位。
据《孔从子》记载,“四尺为之仞”,即一仞等于四尺,起源于人体中心线到伸展手臂的手指尖端的距离,也即二仞为一寻,意指山很高,巍巍高山。
7 寸步难行寸为长度单位,十分之一尺。
形容很小一点的距离,指走路困难,比喻处境困难。
8 入木三分分为长度单位,即十分之一寸。
相传晋朝王羲之写的字非常有力,一次他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渗入木板有三分之深,说明书法有力。
现多指分析问题,看问题很深刻、很透彻的意思。
9 一泻千里里为长度单位,多表示路程的距离,约五百米。
千里即很长,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长。
比喻文笔、乐曲,气势奔放,或形势、状况急转直下。
里:一日千里、千里迢迢、鹏程万里,也是喻千里万里之长。
10 寸有所长寸为长度单位,即十分之一尺,说明寸虽小,但也有长度。
比喻平平常常的人和事,也会有它的长处。
11 尺短寸长尺和寸都是长度单位。
《说文解字》第579课:长度单位“寸、尺、丈、寻、仞、常”都是怎么来的?

《说文解字》第579课:长度单位“寸、尺、丈、寻、仞、常”都是怎么来的?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
本课讲“寸”部的两个汉字“寸、寺”。
“寸”是《说文》部首汉字,“寸”、“寺”两个字都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均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
因此,本课的两个汉字都是重点汉字,两个字的详情如下:1、寸。
读音有二:(一)cùn。
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
从又,从一。
”指事字。
本义是十分,长度单位寸。
林义光《文源》:“'又’象手形,'一’识手后一寸之处。
”看字形演变:(寸的字形演变)“寸”的写法在战国文字时才出现,“又”像手的形状,“一”指示寸口位置。
小篆形体,同样如此,到隶变后,写作“寸”。
《说文》的解释是说人手腕下到动脉这段距离,中医上叫“寸口”。
“寸”的本义是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
古代计量长度单位的标准不同,寸的具体数值也有差异。
(寸口)《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肤寸而合。
”何休注:“侧手为肤,案指为寸。
”(云气)一点一点地密集。
这里的“寸”,指的是“一指的宽度”,“肤”指的是四指,即四寸。
《淮南子·主术》:“夫寸生于䅺(miǎo,禾芒),䅺生于日,日生于形,形生于景,此度之本也。
”高诱注:“徱,禾穗……十徱为一分,十分为一寸。
”“寸”的度量是根据禾穗的芒长来制定的,而穗的芒又产生于有形的植物,植物生长又离不开阳光,这就是“度”的本原。
实际上,中国周制中的长度单位“寸、尺、咫、寻、丈、仞、常”都是以人体为标准来作为长度单位的。
“寸”是最短的长度单位,“布指知寸”,一根手指的宽度就是一寸;“八寸为咫”,《说文》说:“中妇女手长八寸,此谓咫,周尺也”,其实就是两个四指宽,即两“肤”;“布手知尺”,两指伸开“一拃”的长度就是一尺;“舒肘为寻”,伸直两条胳膊的长度就是“寻”;“一寻为仞”,《说文》对仞的解释是:“伸臂一寻,八尺。
2021年公务员联考常识积累:度量衡

2021年公务员联考常识积累:度量衡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
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因地域和国情不同计量统计方式不同。
一、释义度——计量长短用的器具称为度,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
二、“度”详解长度单位的名称,产生很早,上古时都是以人身体的某个部分或某种动作为命名依据的,例如寸、咫、尺、丈、寻、常、仞等都是。
在这些名称中,尺是长度的基本单位。
一尺的长度与一手的长相近,容易识别,所以古时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识也”等的说法。
此外,仞是量深度的实用单位,并且单独构成一个系统。
仞与尺的比例关系,一向没有明确的定数,说一仞为四尺、五尺六寸、七尺、八尺的都有,一般认为是八尺。
三、“量”详解量器是封建社会计量农产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计量产生最早,它的单位名称也最复杂。
在《左传》、《周礼》、《仪礼》、《尔雅》等经典著作中都有关于容量单位的记载,其专用名称有升、斗、斛、豆、区、釜、钟以及溢、掬等。
同长度一样,周代以前容量单位也是用人的身体计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两手合盛的叫作掬,掬是最初的基本的容量单位。
《小尔雅·广量》说“掬四谓之豆”,《左传·昭公三年》说“四升为豆”,这两种说法是相通的,就是说掬也就是升。
升的本义是“登”、“进”的意思,两手所盛是基本的容量数,然后从这个数登进,按四进有豆、区、釜,按十进有斗、斛。
所以升(亦即掬)是容量的基本单位。
四、“衡”详解很早以来,铢、两、斤、钧、石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单位。
但古时对重量单位的说法复杂不一。
例如《孙子算经》卷上:“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絫(“累”的古字),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
”《说苑·辨物》:“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铢。
”《说文·金部》:“锱,六铢也。
”《淮南子·铨言》高诱注:“六两曰锱。
”《玉篇·金部》;“镒,二十两。
文言文距离的单位

文言文距离的单位1. 中国古代丈量距离的单位是什么我国古代丈量土地的长度单位--步、尺和叉尺“步”作为古代的长度单位,历代一步之尺数不一。
《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张丘建算经》和《周髀算经》中的长度单位,根据中国古代“步尺法”的关系:1步=6尺,1里=180丈=1800尺=300步。
“市制”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华民国*** 为了全面改用公制,而将中国传统的度量衡改造而成的过渡制度。
市制在1929年完成标准化并能够与公制换算。
1步=5尺。
《孙子算经》曰:“度之所起,起于忽.欲知其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牦(厘),十牦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五十引为一端,四十尺为一匹,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三百步为一里。
”过去丈量土地用步,“步”是古代的计量单位。
古代的“步”非现代的步。
荀子《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意思是:不一步一步走,没法到达千里以外的地方。
这里的“跬步”就是半步,跬步就是跨一脚、跨一步。
周代至汉代六尺为一步。
《孙子算经》里有记载:长度单位:1丈=10尺,1尺=10寸,1步=6尺,1里=300步=1800尺,240平方步为一亩,当时1尺= 23.1 cm。
到了唐代,尺有大小两种,大尺是社会上采用的,小尺是宗庙礼仪、星历等用的特殊用尺,1步=5尺。
后来逐步演变为1步=5尺,1里=300步=1500尺。
1929年《度量衡法》规定,长度单位:1 里=150丈,1丈= 10尺,1步= 5尺;面积单位:1顷= 100亩,1亩= 10分= 60平方丈,基本换算:1公顷=10000平方米=15亩。
一亩折合666.67平方米。
2. 寸、尺、丈,古文中比“丈”更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比丈更大的长度单位有常、里等。
1、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即一常等于十六尺,寻和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
2、里古人借面积单位作长度单位,随着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一里的含义,逐渐由长宽各三百步的面积单位,变成距离三百步的长度单位。
寸尺丈寻与仞五字趣释

“寸”、“尺”、“丈”、“寻”和“仞”五字趣释长度单位与人体的关系——“寸”、“尺”、“丈”、“寻”和“仞”五字趣释节选自:吴东平《汉字的故事》中国古代的不少长度单位,如“寸”、“尺”、“丈”、“寻”和“仞”所表示的长度几乎都与人体有关,这是怎样回事呢?下面我们分别作一些介绍。
《大戴礼?王言》中说:“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这段话道出了“寸”、“尺”、“寻”的长度是古人根据人的指、手和肘确定的。
“寸”字的小篆作“”。
《说文解字?寸部》:“寸,十分也,人手脚一寸动脉谓之寸口。
从又,从一。
”林义光《文原》:“又,象手形,一说手后一寸之处。
”他们二人的解释告诉我们:“寸”字的上面是“又”,即一只手,“又”下一小横为指事符号,指出中医学上诊脉之处,也即为寸口处。
长度单位“寸”就是古人根据这一距离来确定的。
也有人认为“寸”的长度正好是自身中指中关节的长度。
由于医生看病诊脉时,必须把握在手腕一寸的地方这个标准,所以“寸”引申出“法度”、“准则”的意思。
“寸”在长度单位中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因此又引申出“极短”或“极小”的意思。
如《淮南子?原道训》:“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其意思是圣人不看重大块璧玉,而十分重视一分一秒的时间,这是因为时间对于人生来说太难得,而却容易流失。
再如“寸步难行”的“寸”,就是比喻“极短”的意思。
古代关于“尺”的确定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古人以一拃(zhǎ)为一尺,所谓一拃就是伸开右手,张开拇指与食指后其间的距离。
也有的人说伸出右手,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弯曲,张开拇指和小指,其间的距离为一拃,一拃为一尺。
“尺”字下面是两指,两指之间的距离即一拃,也就是一尺。
也有的人认为古人以男子的臂长为标准确定下来的长度单位叫“尺”。
这一长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尺”的长度大致相当。
许慎则认为“尺”是在“寸”的长度基础上确定的。
《说文解字?尺部》:“尺,十寸也。
……从尸,从乙。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看来“尺”的长度的确定或直接或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
谈谈“尺”与“寻”

谈谈“尺”与“寻”在看篮球比赛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谈到运动员的臂展(平伸两臂的长度,一般人都是和身高差不多),比如易建联的臂展是2.22米,杜兰特的臂展是2.286米,都比他们的身高长10厘米甚至是20厘米以上。
但是你不要认为臂展是只有篮球场上才讲究的东西哦,其实它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长度单位,这个长度单位就是“寻”,有人会说,“寻”不是找的意思吗?怎么还会是长度单位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寻”字现在能看到的最早写法吧:(商·殷墟甲骨文)怎么样,是不是很清楚?最早的“寻”不就是一个人展开双臂,在这里量东西的长短吗?第二幅图上还故意把手臂画得很直,明确告诉我们要把双臂展开。
他们量的这个东西,据专家考证说是睡觉用的席子。
也有把席子简化成一条线的,还有一个加了一张口,为什么加口呢?报数呀!设想一下,当我们在一个地方找东西的时候,是不是一个区域接着一个区域找?如果这个东西是在被子里,是不是像展开双臂量长短一样顺次找下去?这样,“寻”字就有了寻找的意思。
在我国的汉代,一个成年人横展两臂的长度,就叫“寻”,通常是等于八尺。
这个“尺”字也很有意思。
请看:(清·邓石如·白氏草堂记)为什么说它有意思呢?请你按照我说的做一下就清楚了。
好,现在请张开你的右手虎口,食指在前,拇指在后,量一下桌面。
在把你的头低下来,从侧面看你的右手,是不是和“尺”字很像,呈现出一个尺字形?在周朝,这样就是一尺。
再做一个实验,用你的尽量伸长的“尺”量一下你的臂展,大约应该是八尺,对吗?你一定会说,“唉,真的嘞!”我推测,这大概就是古人为什么定下一寻等于八尺的原因。
不过,如果你是女生,你的这个“尺”在汉字中有另外一个字:(清·邓石如·万绿阴中)没错,是只!女人的手和男人相比要小一些,所以女子的手量出来的就小一点,没有一尺,只能是八寸,叫一咫。
这样讲了之后,对于成语咫尺天涯,相信你的理解更深刻了吧。
顺便讲一下,现在我们简化字中用的一只两只的那个“只”,繁体应该写作“隻”,没错,又出现短尾巴鸟了。
“仞”的内涵及来源

“仞”的内涵及来源
古训注、字词书把表示度量单位的“仞”字训作“八尺”、“七尺”等等。
这只是对仞所表示的尺度作了说明,但为什么是“八尺”“七尺”或其他?这就涉及仞字词义内涵及来源。
在古籍中“人”与“仞”是常常通用的。
“仞”就是取人的高度作单位来度高、度深的,词义来源就是“人”,如今天人们还常说:“这坑有一人多深。
”这里的“人”就是以身高作为一个度量单位,等于古代的“仞”,这与《夏本纪》说禹“身为度”一样,是以“人”、“身”作为一个度量常数来衡量他物的。
《说文》谓“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前人对表示长度单位的“寻”字的解释是对的。
“人”、“寻”的尺度完全相同,不过它们的使用是有区别的:站立的“人”是用来度量“崇”的;伸展两臂的“寻”是用来度量“长”的。
这也完全符合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同一人的高度与其伸展两臂的长度完全相等的科学原理,而这一原理早已被古人发现并使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了。
那么,古代中高之人是多少呢?
据古人类学家考查,距今五六千年至距今三四百年前,我国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约在1.65~1.67米之间。
据此再参照地下出土的古尺、古器物,可知人、仞八尺说为春秋时尺度,七尺说为战国、秦汉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度单位与人体地关系——“寸”、“尺”、“丈”、“寻”和“仞”五字趣释
节选自:吴东平《汉字地故事》
中国古代地不少长度单位,如“寸”、“尺”、“丈”、“寻”和“仞”所表示地长度几乎都与人体有关,这是怎样回事呢?下面我们分别作一些介绍.《大戴礼?王言》中说:“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这段话道出了“寸”、“尺”、“寻”地长度是古人根据人地指、手和肘确定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寸”字地小篆作“”.《说文解字?寸部》:“寸,十分也,人手脚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林义光《文原》:“又,象手形,一说手后一寸之处.”他们二人地解释告诉我们:“寸”字地上面是“又”,即一只手,“又”下一小横为指事符号,指出中医学上诊脉之处,也即为寸口处.长度单位“寸”就是古人根据这一距离来确定地.也有人认为“寸”地长度正好是自身中指中关节地长度.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由于医生看病诊脉时,必须把握在手腕一寸地地方这个标准,所以“寸”引申出“法度”、“准则”地意思.“寸”在长度单位中是较小地长度单位,因此又引申出“极短”或“极小”地意思.如《淮南子?原道训》:“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其意思是圣人不看重大块璧玉,而十分重视一分一秒地时间,这是因为时间对于人生来说太难得,而却容易流失.再如“寸步难行”地“寸”,就是比喻“极短”地意思.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古代关于“尺”地确定众说纷纭,有地人认为古人以一拃(ǎ)为一尺,所谓一拃就是伸开右手,张开拇指与食指后其间地距离.也有地人说伸出右手,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弯曲,张开拇指和小指,其间地距离为一拃,一拃为一尺.“尺”字下面是两指,两指之间地距离即一拃,也就是一尺.也有地人认为古人以男子地臂长为标准确定下来地长度单位叫“尺”.这一长度与我们今天所说地“尺”地长度大致相当.许慎则认为“尺”是在“寸”地长度基础上确定地.《说文解字?尺部》:“尺,十寸也.……从尸,从乙.”不管是哪一种说法,看来“尺”地长度地确定或直接或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古代地一尺长相当于今天地七寸或八寸.古代说地“七尺男儿”地“尺”就是古代地“尺”.“尺”对于“丈”来说仍然算短地,因而常以“尺”喻短小或狭小.如《孟子?公孙丑上》:“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其意思是: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是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归纣王所管.又由于“尺”对“寸”来说是长地,因而“尺”有时喻长地东西.如《楚辞?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其意思是:长地东西有时嫌短了,短地东西有时嫌长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丈”地小篆作“”.《说文解字?十部》:“丈,十尺也,从又,持十.”其中地“又”就是“手”,手持“十”,表示十尺就是一丈.段玉裁注:“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根据古代地尺码,一个成年地男子约有一丈高(实际上不到一丈高,所取为约数),所以古人称成年男子为“丈夫”,而称那些伟男子,则为“大丈夫”.后来妻子称自己地男人也叫“丈夫”,其中自然有褒称之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寻”也是古代地长度单位.《说文解字?寸部》:“度人之两倍为寻,八尺也.”这是说“寻”相当于一个人两臂张开所示地长度.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说:“度(测量)广四寻,度深四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寻、仞皆以两臂度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由于“寻”是人地两臂张开地长度,人两臂张开时,看上去像有所期待,因此“寻”引申为探究、研究、追寻等意思.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寻所以度物,故揣度以求物谓之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根据前面朱骏声地解释,“仞”也是人伸开两臂地长度,因而与“寻”相同.《说文解字?人部》:“仞,伸臂一寻.”不过对于“仞”到底有多长,古书上说法不一,有说八尺者,也有说七尺者.也有地人认为“仞”字所以从“人”,就是由于“仞”所表示地是一人高,我看此说也不无道理.也有人认为一人加一把护身刀剑地长度就是“仞”.由于“仞”可以用来测量长度,因而引申为
“测量”地意思,动词.如《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度厚薄,仞沟洫.”晋杜预注:“度深四仞.”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