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漆酶酶促合成茶黄素工艺的研究
儿茶素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的研究_王坤波

儿茶素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的研究_王坤波儿茶素(Catechins)是茶叶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尤其是茶黄素(Theaflavins)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活性。
因此,茶黄素的制备一直是茶叶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目前,茶黄素的体外氧化制备是较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将对儿茶素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的研究进行综述。
儿茶素是茶叶中的重要物质,主要存在于嫩叶中。
儿茶素包括儿茶素、表儿茶素、异表儿茶素和咖啡儿茶素等多种类别。
儿茶素的氧化条件较为苛刻,常温下难以实现有效的氧化反应。
因此,体外氧化成为制备茶黄素的主要方法之一体外氧化方法包括化学氧化和酶催化氧化两种。
化学氧化法主要是利用氧化剂,如过氧化氢(H2O2)、过硫酸铵(NH4S2O8)等,将儿茶素氧化为茶黄素。
酶催化氧化法则是利用酶催化剂,如酪氨酸酶、过氧化物酶等,在体外将儿茶素氧化为茶黄素。
研究表明,化学氧化法具有反应速度快、操作简单的优点。
但是,由于氧化剂对儿茶素的选择性较差,反应产物中会有多种杂质生成,从而降低茶黄素的纯度。
此外,部分氧化剂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使用不当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在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并合理控制反应条件,以提高茶黄素的纯度和产率。
相比之下,酶催化氧化法具有反应选择性好、无毒性等优点。
酶催化剂与儿茶素之间的亲和性较高,可以高效催化儿茶素的氧化反应,从而得到更高纯度的茶黄素。
然而,酶催化氧化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酶的价格昂贵,酶活性易受到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等。
因此,在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时需要选择适合的酶催化剂,并合理调节反应条件,以获得较好的反应效果。
总之,儿茶素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化学氧化法和酶催化氧化法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两种方法。
化学氧化法操作简单,但容易产生杂质,且氧化剂可能对健康有害;酶催化氧化法选择性好,但酶催化剂价格昂贵且易受条件限制。
因此,对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应用需求,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儿茶素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
酶工程在茶黄素制备上的研究进展

有机相增加溶氧 。研 究最后也表 明随着双液相 系统 中溶氧 的增 加,多酚氧化 酶 ( P P O )的活性 也随着增加 ,反应 2 h后 P P O的
活 性 达 到最 大 , 最 后 再 下 降 , 反 应 3 h P P 0酶 活 力 还 有 1 3 5 % , 而单液 相系统则 是 P P O活 性 渐 渐 下 降 的 。 古 记 平 等 也 就 单 双 液 相 下 不 同 多酚 氧 化 酶 源 对 合 成 茶 黄 素 的 影 响 , 结 果 表 明不 同 酶 源 的单 双 液 相 的 效 果 不 一 样 ,就 茶 鲜 叶酶 源 来 说 ,双 液 相 要 优 于 单 液 相 ,梨 酶 源 则 是 单 液 相 稍 优 于 双 液 相 。 由此 可 见 单 双 液相对于 P P 0酶 活 性 的 影 响 还 与 酶 源 有 关 。每 种 酶 都 有 其 最 适p H , 而 在 茶 黄 素 酶 法 合 成 中 , 据 古 记 平 的研 究 , 他 所 获
合成 。他主要研 究了分离 自茯 砖茶 的优 势菌种冠突 散囊菌、来
白发 酵 绿 茶 中 的优 势 菌 种 黑 曲霉 以及 毛 栓 菌 , 将 菌 种 用 儿 茶 素
得 的最佳 p H值 为 4 . 8 . 在 其 他 反 应 中 可 能 会 因 为 综 合 因 素 的
培养基进行初 步筛选 ,结果表 明 白腐菌科 的毛栓菌酶性 能较 高,
酶 活 性 进 行 了提 高 。萧 伟 祥 等 就 反应 中 需氧 量 进 行 了探 讨 ,
茶黄 素、茶黄素 单没食子酸 酯、茶黄素 双没食子酸酯 等 。茶黄 素 具有不错 的医疗保 健效 果,如抗菌 、抗 炎症
,
、抗 氧化
、
抗癌 臼 刮 等 ,有研 究指 出对 于 降胆 固醇茶 黄素也可 能有
茶黄素提纯的研究现状

收稿日期:2007-02-15作者简介:唐 杰(1972-),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天然产物提纯。
茶黄素提纯的研究现状唐 杰,王秀峰,李 娟,杨葵华,王晓军(绵阳师范学院化学系,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综述了国内外茶黄素的一些提纯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基本流程,如Collier 法、U llah 法、柱层析法和高速逆流色谱法等。
简述了某些对茶黄素提纯有影响的工艺。
指出了提纯方法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合理利用影响茶黄素提纯的工艺可以提高茶黄素的品质和提纯量。
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是将现有的两种或多种方法结合起来,研究出更为实用的提纯方法。
关键词:茶黄素;提纯;进展中图分类号:S571.101,O6.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320(2007)04-0058-02 茶黄素是红茶的重要品质成分之一,被称为茶叶中的软黄金,它是指红茶中溶于乙酸乙酯呈橙黄色的物质,由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氧化缩合而来。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茶黄素有助于健齿防龋,抑制血压升高和血小板凝集,抗脂质过氧化和DNA 损伤,预防衰老,增强免疫机能,抑制流感传染病毒、轮状病毒和肠病毒传染,抑制食物中毒细菌和肉毒芽孢杆菌的萌发和增殖,对多种病原真菌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此外茶黄素还用于化妆品、食品着色剂等[1,2]。
因而,茶黄素的提取和分离纯化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从而开拓了茶叶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茶黄素提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1 茶黄素的提纯方法自从Roberts E.A.H.发现茶黄素,特别是自从茶黄素的巨大经济效益被发现以来,已经进行了许多提纯茶黄素方法的研究。
据C ollier [3]研究茶黄素的红外光谱表明,所有茶黄素的最大吸收峰都出现在380nm 和460nm 。
茶黄素的提纯物呈橙黄色针状结晶,熔点237~240℃,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难溶于乙醚,不溶于三氯甲烷和苯。
茶黄素的制备,分析,分离及功能活性研究进展.pdf

第30卷第1期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Vol.30 No.12011年1月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犉狅狅犱犛犮犻犲狀犮犲犪狀犱犅犻狅狋犲犮犺狀狅犾狅犵狔Jan. 2011文章编号:( )1673 1689201101 0012 08茶黄素的制备、分析、分离及功能活性研究进展王洪新1,2, 孙军涛1,2, 吕文平1,2, 马朝阳1,2, 夏文水1,2(1.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2.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 要:茶黄素是一种重要的功能因子,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 点。
作者对茶黄素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进行了介绍,并对茶黄素的形成机理、制备、分析测定方 法、分离纯化和功能活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茶黄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茶黄素;制备;测定方法;分离;功能特性 中图分类号:TS272.2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犘狉狅犵狉犲狊狊狅狀犘狉犲狆犪狉犪狋犻狅狀,犃狀犪犾狔狊犻狊,犛犲狆犪狉犪狋犻狅狀犪狀犱 犉狌狀犮狋犻狅狀狅犳犜犺犲犪犳犾犪狏犻狀狊WANGHong xin1,2, SUNJun tao1,2, LVWen ping1,2, MAChao yang1,2, XIAWen shui1,2(1.StateKeyLaboratory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JiangnanUniversity,Wuxi214122,China;2.School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JiangnanUniversity,Wuxi214122,China)犃犫狊狋狉犪犮狋:Asanimportantfoodfunctionalcomponent,theaflavinshaswidelyapplicationareaand hasbrightdevelopmentfuture.Theproductionmethod,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potential applicationareaisbecomeresearchfocusbothathomeandinabroad.Inthisreview,the molecularstructure,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oftheaflavinswereoutline,andits formationmechanism,preparation,analysismethods,separationandfunction werealsodiscussed.: , , ,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theaflavinsprearationp analsismethodsy searationp function茶黄素(Theaflavins,TFs)最早是由Roberts分的研究热点。
产漆酶真菌以及漆酶的分析研究

产漆酶真菌以及漆酶的研究摘要: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在细菌、真菌、放线菌、植物中都有报道,但报道最多的为真菌,尤其是白腐真菌。
漆酶能够降解环境中的木质素,在纸浆漂白、废水处理中意义重大。
漆酶通常情况下漆酶含有4个铜原子结合位点,通过电子在这四个铜原子间相互传递达到分解底物的目的。
漆酶基因的异源表达已经吸引了广大学者的目光,至今为止,数十种真菌的漆酶基因已经成功在酵母等异源表达系统中表达,我们可以预见漆酶在人类未来的生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漆酶,白腐真菌,铜原子结合,异源表达现如今,环境污染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造纸厂、纺织厂排出的废水则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木质素是使废水颜色发黑的主要原因[1],倘若在工厂排出废水前先将木质素出去,将会大大降低废水的毒性。
木质素是由聚合的芳香醇构成的一类物质,存在于木质组织中,是世界上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位最丰富的有机物。
木质素作为纤维素的粘合剂,能增强植物体的机械强度,利于输导组织的水分运输和抵抗不良外界环境的侵袭。
木质素外观上是一种白色或接近无色的物质,相对密度大约在1.35~1.50 之间,非常坚硬,难溶于各种无机或有机溶剂[2]。
木质素属天然芳香族高分子聚合物,是一类在自然界存在量很大但是又较难降解的可再生资源,木质素不含易水解的重复单元,因而不受水解酶的攻击,不仅如此,它还和半纤维素以共价键形式结合,将纤维素分子包埋在其中,形成一种天然屏障,使纤维素酶不易与纤维素分子接触,给纤维素的降解也造成了困难[3]。
因此去木质素成为目前人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1 白腐真菌降解木质素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木质素的完全降解是真菌、细菌、放线菌及相应微生物群落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真菌起主导作用[4],某些真菌能够有效的降解木质素,尤其是白腐真菌<white-rot fungus)可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实现对木质素的彻底降解。
白腐真菌是一类丝状真菌,分类学上属于真菌门,绝大多数为担子菌纲,少数为子囊菌纲。
98-茶黄素绿色高效制备技术研究

茶黄素绿色高效制备技术研究一、项目可行性报告(一)立项的背景和意义1、项目背景茶叶是浙江省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之一,茶叶资源的高值化深加工是促进浙江省茶产业发展、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
目前,茶叶资源高值化利用的重点之一是研发茶黄素绿色高效制备技术。
在过去的30 多年里,我国和浙江省大力发展名优茶,成功地促进了茶叶生产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极大的提高了茶业经济效益,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考虑手工采摘难、难以规模化、品质不稳定等问题。
如何提高茶叶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效率,名优茶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采制,以及夏秋茶的高值化开发利用,都将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名优茶采摘后,在茶树体内物质快速转化和外部气温的双重作用下,尽管夏秋茶鲜叶中的氨基酸、芳香物质等内含物迅速降低,但咖啡碱和茶多酚等内含物显著增加,且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酶活也比春茶有所提高,而这恰恰为高生物活性、高附加值的茶黄素、茶红素等功能性成分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茶黄素一类由茶多酚类物质(主要是儿茶素类物质)经过酶促或非酶促氧化聚合的产物,可从由绿茶转化得到,由于具有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抗病毒、抗菌、抗氧化、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被誉为茶叶中“软黄金”,已成为了茶叶功能性成分分离、纯化与临床应用研究的焦点。
现有的茶黄素分离制备方法,仍以传统的有毒有害有机溶剂萃取法或树脂吸附分离法为主,由于大量使用氯仿和乙酸乙酯等有毒有害的有机溶剂,因此存在有毒有害有机溶剂残留、污染环境、成本高、茶黄素含量低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绿色、健康、高活性产品的需求,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茶黄素的绿色高效制备技术研究。
2、立项意义浙江省在茶黄素的提取利用和产业化方面有良好的基础,现有浙江派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杭州茗宝食品有限公司、易晓食品(衢州)有限公司、杭州英仕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禾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龙游茗皇天然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浙江东方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0 余家茶黄素生产企业。
茶黄素的制备、分析、分离及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茶黄 素 (T ef vn ,T s 最早 是 由 R b rs h al is F ) a o et E A H[ 发 现 的 , 红 茶 中溶 于 乙酸 乙 酯呈 橙 黄 色 1 ] 指 的物 质 , 由多 酚类 及 其 衍 生 物 氧 化缩 合 而 来 , 茶 红
mo e ul r t u t r l c a s r c u e, p sc l n c e c l r p r i s hy i a a d h mi a p o e te of h a l v ns t e fa i we e uti r o lne, a is nd t f r ain o m to m e h nim , pr pa a i n, a l ss ca s e r to na y i m e ho , s p r to a f nc i n t ds e a a i n nd u to we e lo r a s
Ab ta t A sa m po t n o d f nc i na o p ne t he fa i s ha i e y a lc to r a a sr c : n i r a tf o u to lc m o n ,t a l v n sw d l pp ia i n a e nd
法 、 离 纯化 和 功 能 活 性 的研 究 进 行 了综 述 , 茶 黄 素 的 进 一 步研 究 提 供 一 定 的理 论 基 础 。 分 为
关键 词 :茶黄 素 ; 备 ; 制 测定 方 法 ; 离 ; 能特 性 分 功
茶色素制备方法的研究

物—— 茶 色素的得率及其主要组成成分的影响, 结果表 明: 在化 学氧化体 系中增加 K F ( N) 3e C 的用量有利于茶黄素的积 累, 但茶 色素的得率却呈下降趋势, 酶促氧化法所得 的茶 色素中茶黄素含量高达 5 .3 , 高- ̄  ̄氧化法。 27 % 远 r -
关键词: 茶色素 ; 茶黄素 ; 化学氧化 ; 酶促氧化
Ke r s e i me t h al vn ;C e c x d t n;E z ai xd t n y wo d :T a p g n ;T e f i s h m a o ai a i l i o n y t o ai m c i o
茶色素是茶叶中多酚类及其氧化衍生物 的混合物 , 主要成分为茶黄素类 、 茶红素类 , 其中茶黄素类具有极强
tokns f rp ao n a s e os(hm cl xdtnm to dezm t iao to )o e a t adm i w id ea t nada l i m t d ce ia oia o e da ny ai o dtnme d nt i r e an op r i n ys h i h n cx i h h gna n cm oet o ap et teoi t epout aplped)w r xlr .T ersl hw dta:nce i x ai o pnns t i n (h x ai rdc o t o hn e g f m d v e f y eeepoe d h eu sso e t i hm c oi t n t h l a d o ss m, nra n h oae f 3e C ) W odf teacm ltno tef v s otn, u te a t o t i et e yt ices gt dsg K F ( N 6 a go o h cu uao f haai net b th i r e fe p m n - e i e o s r i l nc gna a g 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引 言
效提 高 茶多 酚的转 化率 。
1 材 料与 方法 茶黄 素作为 茶色 素 中生物学 活性 较强 的物 质 ,具 有抗 癌 、抗 心脑 血 管疾 病 、抑 菌 抗病 毒 等 多种 活 性 , 1 材 料及 仪器 . 1 茶 多 酚 (9 ,上 海 金 悦 化 工 有 限公 司 提 供 ; 9%) 在天然 药物 、功 能食 品及功 能饮料 等 领域有 着广 阔的 应用 前 景 】 。红 茶 中 茶 黄 素 的含 量 非 常 低 ,从 红 茶 D nle 1S漆 酶 ,N vzm s 司 产 品 ;茶 黄 素 单 eit 1 i ooy e 公
中提取 茶黄 素 ,分 离纯 化难 度大且 得率 低 ,在红 茶资 体 ,Sg 公 司产 品 ;其余 试 剂均 为 国产 分 析纯 和 色 i ma 源并不 丰 富的我 国难 以实现 工业化 生产 。我 国是 绿茶 谱 纯 。 生 产 国 ,国内茶 多酚供 大于求 ,所 以采 用茶 多 酚生物 L 一 2 lA型高效 液相 色谱 仪 , 日本 岛津产 品 。 c 00 转 化生 产茶黄 素是 一条符 合 我 国国情 的工业 化生 产路 1 实验 方法 . 2
维普资讯
第 6期 ( 第 1 9期) 总 3
20 0 8年 6月
农 产 品 加 工 ‘ 刊 学
A a e cP r dcl f am rd c rcsig cdmi e oi r Po ut Poes i a oF s n
No6 .
线。 1 . 最佳反 应 温度 的选择 .1 2
采 用体外 酶促 氧化制 取茶 黄素 ,是 利用 多酚 氧化 酶 的氧 化 特 性 ,定 向氧 化 茶 多 酚 而 生 产 茶 黄 素 的 方 法 。 目前 ,国内在此 方 面的研究 ,使 用 的多 酚氧化 酶 主要是 茶 叶多酚 氧化 酶 ,该 酶存 在于 鲜茶 叶 中 ,因此 其来源受季节影响较大且成本较高。真菌漆酶是含铜
称 取 80g茶 多 酚 ,溶 于 10 m . 0 L柠 檬 酸一 磷 酸 氢 二 钠 缓 冲 溶 液 中 , 加 入 07 .5 g漆 酶 , 定 容 至 50 m , 通 人 适 量 氧 气 , 分 别 在 3 , 4 , 5 , 0 L 0 0 0 6 ,7 0 0o C,p 值 为 25的条 件 下 反 应 , 1 H . . h后 取 5 2 L反 应 液 ,微 波 加 热 3 止 反 应 , 定 容 至 5m 0s终 0 L 多酚 氧化酶 (C11..) E .032 ,属 单 电子 氧化还 原 酶 ,具 10m ,测 定茶 黄素 含 量 ,以含 量 最 高 时 的 数 据 作 有来源 广泛 ,性 能稳定 和催 化性 能 突出 的特点 。本 文 为分 析数 据 。
关 键 词 :茶 黄 素 ;茶 多 酚 ;酶促 氧 化 ;漆 酶 中图 分 类号 :Q 0 53 文献 标 志码 :A
S u yo h y t szn e fa i sb i g L c a e En y -c tl sn t d n t e S nhe ii gTh a vn y Usn a c s z me aay i g l
Ox d to iain
Yue Ku n
(i j o e V ctnT cn l yC l g,Taj 0 2 2 hn) Ta i M d m oai eh o g o ee i i 3te f vn s y t e ie r m e oy h n l b sn a c s n y — aay i g o i ain h e u t sat r h h a a i s wa s n h sz d f l o t a p lp e o y u ig lc a e e z me c tlsn xd t .T e r s l o s s o e h t h p i m o d t n o e f v n y t e ii gi 0 tmp r t r , p v l e o e p e e t y tm s23, t e h w d ta e o t t mu c n i o f h a a i s s nh sz s5 e e au e i t l n H a u ft r s n se i . h s h
t e f vn si c e s d h a a iswa n r a e . t K y w r s:t e f vn ; ta p lp e o ; e z mai ;o i ain; lc a e e od h a a i s e oy h n l n y t l c xd t o a c s
J n u.
文章 编 号 : 17 — 6 6(0 8 0 -0 7 0 6 19 4 2 0 ) 6 0 5 - 3
真 菌 漆酶 酶 促 合成 茶 黄 素 工 艺 的研 究
岳 鹏
( 天津现代职业 技术学 院 ,天津 30 2 ) 0 2 2 摘要 :采用漆酶体外酶促氧化茶多酚合成茶黄素 。研究结果表 明,在 实验 反应体系 中,酶促 氧化的最佳条件为 :反 应温度 5 0℃,最佳 p H值 23 .,漆酶 质量浓度 1 / ,反应时间 1 。其 中 p . gL 8 .h 5 H值和温度是反应体 系中 2个极其重 要的影响因素 。与传统合成方法相 比,该方法可以缩短反应 时间,提高茶黄素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