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酪氨酸的酶法合成及分析
酪氨酸酶

酪氨酸酶概念:酪氨酸酶(EC 1.14.18.1)是一种含铜的氧化还原酶,它与生物体合成色素直接相关.(长的黑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在自己)在人体中,它与色素障碍性疾病及恶性黑色素肿瘤的发生与治疗有关(酪氨酸酶的分布与动物的生理功能息息相关,不同动物的酪氨酸酶在体内分布的部位不同.多数昆虫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酪氨酸酶以酶原的形式存在,不同类型的酪氨酸酶存在于昆虫的特定部位,以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美洲蜚蠊存在于血红细胞内,而麻蝇则仅存在于血浆中,并且在表皮中主要以活化形式的酪氨酸酶存在.昆虫酪氨酸酶除参与黑色素的形成外还是唯一参与角质硬化的酶.昆虫高度硬化的角质能阻断微生物和异物的入侵,并为柔软的元脊椎动物身体提供了保护.在节肢动物中,酪氨酸酶还参与其他两种重要的生理过程——防御反应和伤口愈合.哺乳动物酪氨酸酶催化产生的黑色素被分泌进入到表皮和毛发的角质细胞中,使体表着色,从而起保护皮肤和眼睛、抵御紫外线的辐射和防止内部组织过热等作用.哺乳动物酪氨酸酶常见于黑素细胞中,黑素细胞是存在于皮肤,发囊和眼睛中并产生色素的高度特异性的细胞[1“].酪氨酸酶功能减退或缺失时,即会影响黑色素代谢,从而发生疾病如白癫疯和白化病.动物与人的常染色体隐性疾病也与酪氨酸酶的缺失或活性下降有关.)作用机制:酪氨酸酶主要参与两个反应过程:催化L.酪氨酸羟基化转变为L-多巴和氧化L-多巴形成多巴醌,多巴醌经一系列反应后,形成黑色素,与人体雀斑、褐斑等黑色素过度沉积等疾病的发生有关,并与昆虫的蜕皮(蝉蜕可以入药)和(苹果)果蔬的褐化有很大关系(黑色素生物合成过程可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酪氨酸酶催化酪氨酸被羟化反应形成L_3,4一二羟基丙氨酸(L_多巴)(单酚酶活性),并进步将L_多巴氧化生成多巴醌(二酚酶活性)。
这两步反应都是由酪氨酸酶催化的,酪氨酸酶在这里显示了独特的双重催化功能.第二阶段从多巴醌(DOPAqui—non)为原料从两个不同途径分别生成真黑素和褪黑素的过程.真黑素生成,多巴醌经多聚化反应等一系列反应生成无色多巴色素,极不稳定的无色多巴色素被另一分子多巴醌氧化为多巴色素,多巴色素经异构、脱羧生成5,6一二羟基吲哚(DHI),5,6一二羟基吲哚(DHI)由酪氨酸酶催化氧化为真黑色素的前体吲哚一5,6一醌(IndQu);褪黑素生成,多巴醌(DOPAquinon)与半胱氨酸(Cys)反应生成产生5-Cys一多巴及5-Cys一多巴醌,然后成环、脱羧变成苯肼噻嗪的衍生物,最后形成褪黑素.在第二阶段,只有少数几步反应由酪氨酸酶、异构酶或金属离子催化,大部分反应都是自发的,因此酪氨酸酶是整个黑色素生成反应的限速酶,第一阶段的两步反应是限速步骤.)活性中心:酪氨酸酶的活性中心是由两个含铜离子位点构成.在催化过程中,双核铜离子位点以3种形态存在,分别是氧化态、还原态和脱氧态.研究表明与酪氨酸酶结合的双核铜离子活性中心与在血蓝蛋白中发现的活性中心非常相似、白化病概念:白化病是由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突变导致黑色素沉着减少或缺失引起的一类遗传性疾病的总称。
酪氨酸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 本品在水中极微溶解,在无水乙醇、甲醇或丙酮中不溶;在稀盐酸或稀硝酸中溶解 。
取本品,精密称定,加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50mg的溶液,依法测定(2010年版 药典二部附录ⅥE),比旋度为-11.3°至-12.1° 。
(1)取本品与酪氨酸对照品各适量,分别加稀氨溶液(浓氨溶液14→100)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 0.4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照其他氨基酸项下的色谱条件试验,供试品溶液所显主斑点的位 置和颜色应与对照品溶液的主斑点相同。
2.以酪蛋白为原料,盐酸中回流数小时,过滤、浓缩后,碱中和、活性炭处理、结晶得产品。
3.由干酪素或绢丝等蛋白质的酸水解物经中和产生的沉淀分离后,溶于稀氨水,用醋酸中和至PH值为5时进 行重结晶而得。
4.L-酪氨酸的制备主要是采取蛋白质水解提取法。可用猪血粉、角蹄、蚕丝等原料,经酸水解,再分离纯化。
猪血粉[HCl(水解)]→[110℃, 24h]水解液[赶酸]→[蒸发浓缩]除酸液[活性炭]→脱色液[脱色,冷却结 晶]→L-酪氨酸粗品[活性炭(精制)]→[90℃, 30min]滤液[结晶]→L-酪氨酸。
(2)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1072图)一致。
1、酸度 取本品0.02g,加水100ml制成饱和水溶液,依法测定(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 H),pH值应为5.0~6.5。 2、溶液的透光率 取本品1.0g,加1mol/L盐酸溶液20ml溶解后,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ⅣA),在 430nm的波长处测定透光率,不得低于95.0%。 3、氯化物 取本品0.25g,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A),与标准氯化钠溶液5.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 更浓(0.02%)。 4、硫酸盐 取本品1.0g,加水40ml温热使溶解,放冷,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B),与标准硫酸钾溶液 2.0ml同法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2%)。
用弗氏柠檬酸菌酶法合成l酪氨酸

用弗氏柠檬酸菌酶法合成l酪氨酸
酪氨酸酚裂解酶主要分布于肠细菌内,也存在于一些嗜热菌和节肢 动物体重,其中酶活较高的微生物主要是草生欧文氏菌、中间柠檬 酸菌、弗氏柠檬酸以及嗜热菌和Symbi-obacterium toebii等。近年 来,来源于上述微生物的TPL,其空间结构和作用机制已得到较深
Para等将包埋于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C.intermiedius固定化细 胞作为催化剂,分批添加底物,建立75mmol/L丙酮酸钠、 45mmol/L硫酸铵、45mmol/L氯化铵和55mmol/L苯酚的转化 体系,反应5h后可积累L-酪氨酸10g/L。若将反应体系置于 连续的柱反应器内,苯酚对L-酪氨酸的转化率达90%,且稳
样面向内),注意纸的两边不能接触,留一定缝隙。 注意:点样用的毛细管和试剂瓶上的氨基酸是一一对应的,
千万不能混淆,以免污染。
用弗氏柠檬酸菌酶法合成l酪氨酸
4.层析:将培养皿中放入2/3量的展层剂,迅放置于层析缸中。把滤 纸筒转移到此培养皿内,样品端向下垂直放置,切勿使展层剂浸到 样品点。当溶剂前言到达滤纸2/3处,取出滤纸,用铅笔描出溶剂
较多,因此皮肤色泽较黑。
用弗氏柠檬酸菌酶法合成l酪氨酸
L-酪氨酸是目前仍采用水解法生产的少数氨基酸之一,应用 酶法取代水解法生产L-酪氨酸是近年来氨基酸工业的研究热
点之一。
L-酪氨酸的酶法合成 酪氨酸酚裂解酶(tyrosine phenol-lyase),也称β-酪氨酸酶,
在生物体内催化L-酪氨酸裂解生成苯酚、丙酮酸和氨,但在 生物体外可将苯酚、丙酮酸和氨转化为L-酪氨酸而L-酪氨酸 常作为营养增补剂、苯丙酮尿症患者的必须氨基酸、对羟基
入研究,并在工业化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酪氨酸酶的粗提取,分离纯化、纯度鉴定及活性测定

课程:实验日期:2012年月日专业班级:组别交报告日期:2102年月日姓名:学号报告退发:(订正、重做)同组者:教师审批签字:实验名称:酪氨酸酶的粗提取、分离纯化、纯度鉴定及活性测定实验目的:1.自行查阅资料,选取原材料,设计合理的酪氨酸酶提取、分离、纯化鉴定以及活性测定的方案;2.按照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和改进;3.通过酪氨酸酶的分离过程,了解并熟悉生物工程下游分离工程的一些常规操作;4.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和汇总展示,培养分析问题和自我展示的能力。
实验原理:酪氨酸酶是一种含铜的氧化还原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
与生物体黑色素的合成直接相关。
近年来,有学者已经从各种植物中提取得到酪氨酸酶,如马铃薯,蘑菇,香蕉,苹果,桑叶以及香樟等。
相关资料显示,L-多巴和邻苯二酚测定体系都说明香蕉,马铃薯及蘑菇中酪氨酸酶的活性较高。
因此,本实验选取香蕉为实验原材料,通过简单的提取分离以及纯化,初步得到了酪氨酸酶的样品(溶液),并用邻苯二酚为底物对其活性做了定性鉴定。
酪氨酸酶的粗提取包括研磨(匀浆),过滤,离心,盐析和透析等过程。
盐析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溶解度降低、发生沉淀的现象。
随着溶液中离子强度的增大,蛋白质表面的双电层厚度降低,静电排斥作用减弱。
同时由于盐的水化作用使蛋白质表面的疏水区附近的水化层脱离蛋白质,暴露出来,增大了蛋白质表面的疏水相互作用,容易发生凝集,进而沉淀。
盐析的方法有K s盐析法和β盐析法,前者是改变体系的离子强度,而后者的则通过改变温度和pH实现。
由于蛋白质对离子强度的变化十分敏感,所以常采用K s盐析法。
常用的盐有硫酸铵等。
通过查阅资料,本实验中采用饱和度为55%的硫酸铵进行酪氨酸酶的盐析沉淀。
透析是一种膜分离的方法,利用的是浓度引起的自由扩散,在透析袋内盛放盐析后酪氨酸酶的溶解液,放入缓冲液内透析,目的是除去盐析过程带入的离子。
透析袋在使用前一般需要进行预处理。
化学-酶法制备 15N-L-酪氨酸的研究

Ke r s L tr sn ;a p rae a n ta se a e s b e ioo e p e a ai n y wo d : N- - y o i e s a t t mio r n f r s : t l s tp ; r p r t a o
L 一酪氨 酸属芳 香 族氨 基酸 ,属 半 必需 氨基 酸 ,
N— — s a t c d h c d y o rev s n t e p ’ e c fa p r t mi or n f r s r m c l.h o — L a p r c a i ,w ih ma e b u s ] e ,i h l s n e o s a t e a n ta se a e fo E.oi e c n i e a T
达 4 . %。 08 7
关键词 :N L — 一酪氨 酸 ; s 天冬氨酸转氨酶 ; 稳定性 同位素 ; 制备 中图分类号 :Q 6 . T 44 7 文献标识码 : A
S u y olp e a a in o t b eio o e I b ld t L- y o i e b h m ia — n y t d l r p r t f a l s t p a ee N- t r sn y c e c l e z ma i  ̄ y t o s S t wa c
g o e u s t e e r h n f 5 L t r s e wa 86 % . .4 d c i e a o a e o t e rw t r l 1 — o d r s h : h n i me to N— — y o i s9 . 2 c n 0 4 % e l sc mp r d t h a ma e a _ 5 n i N I a p a c a i . n h t ia in r t f s a i cd a d t e ui z t a e o N s4 . 8 . 一 l o wa 0 7 %
各种酶活力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碱性蛋白酶及各种蛋白酶活力测定方法及测定有感因长期测定碱性蛋白酶酶活力与角蛋白酶活力与胶原酶活力和弹性蛋白酶活力,碱性蛋白酶活力测定还好,因有国家标准,测定按照国标来便可大大减少误差。
其余酶活力测定过程中因无统一标准且底物差异大,导致长期酶活力测定的混乱,各种酶活力测定方法与各种试剂添加,最后实际测定的酶活力只能仅作参考。
以下是各种蛋白酶活力测定方法及标曲绘制:碱性蛋白酶测定方法根据国标GB/T 23527-2009 附录B 蛋白酶活力测定福林法以下是方法碱性蛋白酶的测定方法参考 GB/T 23527-2009 附录 B 中福林酚法进行,即 1 个酶活力单位(U/mL)定义为 1 mL 酶液在 40℃、pH= 10.5 条件下反应 1 min 水解酪蛋白产生 1 μg 酪氨酸所需要的酶量,主要步骤如下。
2.2.6.1 标准曲线的绘制(1)L-酪氨酸标准溶液:按表 2-6 配制。
表 2-6 L-酪氨酸标准溶液配置表Table 2-6 L-Tyrosine standard solution form管号酪氨酸标准溶液的浓度/(μg/mL)取 100 μg/mL 酪氨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取水的体积/(mL)0 0 0 101 10 1 92 20 2 83 30 3 74 40 4 65 50 5 5(2)分别取上述溶液各 1.00 mL,各加 0.4 mol/L 碳酸钠溶液 5.0 mL,福林试剂使用液 1.00 mL,置于 40 ℃±0.2 ℃水浴锅中显色 20 min,用分光光度计于波长 680 nm,10mm 比色皿,以不含酪氨酸的反应管作为空白,分别测定其吸光度值,以吸光度值 A 为纵坐标,酪氨酸浓度 C 为横坐标,绘制 L-酪氨酸标准曲线。
图 2-1 L-酪氨酸标准曲线Fig. 2-1 L-tyrosine standard curve根据作图或用回归方程计算出当吸光度为 1 时的酪氨酸的量(μg),既为吸光度常数 K 值。
酶样品测定方法

酶样品待测酶液制备方法磷酸缓冲液的制备中性蛋白酶(pH=7.5)准确称取磷酸氢二钠6.02g和磷酸二氢钠0.5g,加水定容至1000ml,配好后用pH计校正。
淀粉酶(pH=6)称取磷酸氢二钠45.23g,柠檬酸8.07g,用水溶解并定容于1000ml,配好后用pH计校正。
脂肪酶(pH=7.5)称取磷酸二氢钾1.96g,十二水磷酸氢二钠39.62g,用水溶解并定容于500ml,配好后用pH计校正。
酶液的制备称取样品1.000g至10ml试管中,加入磷酸缓冲液5ml,置于高速匀浆机捣碎,然后连残渣一起倒入100ml容量瓶中定容,室温静置1h,期间反复震荡3次,然后取4ml在16000r/min下离心5分钟,取上清液4℃保存待测。
酶活测定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采用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试剂盒测定,中性蛋白酶采用福林酚法测定。
淀粉酶原理:淀粉酶能水解淀粉生成葡萄糖、麦芽糖及糊精,在底物浓度已知并且过量的情况下,加入碘液与未水解的淀粉结合生成蓝色复合物,根据蓝色的深浅可推算出水解的淀粉量,从而计算出淀粉酶的活力。
单位定义:在37℃、pH6.0下,与底物作用30分钟,水解10mg淀粉定义为1个淀粉酶活力单位。
分析方法:计算:酶活力(U/g)= (空白管吸光度-测定管吸光度)/空白管吸光度×(0.4×0.5/10) ×(30分钟/7.5分钟) ÷(取样量×酶液浓度)脂肪酶原理:甘油三酯和水制成乳化液,因其胶束对入射光的吸收及散射而具有乳浊性状,胶束中的甘油三酯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使胶束分裂,散射光或浊度因而降低,降低的速率与脂肪酶活力有关。
单位定义:在37℃条件下,在反应体系中与底物反应1分钟,每消耗lμmol 底物为1个脂肪酶活力单位。
分析方法:1、将分光光度计在420nm处以Tris缓冲液调零。
2、将底物缓冲液在37℃预温5分钟。
3、在试管中加入0.025ml待测样本,再加入试剂四0.025ml,然后加入4ml预温的底物缓冲液,盖住管口,颠倒混合5次,在420nm处比浊,读取吸光度值A1。
酪氨酸酶的提取及其催化活性研究

酪氨酸酶的提取及其催化活性研究路环 08生化制药技术2班指导教师张业实验目的人是生物体中酶的存在和作用催化,使学生了解生物体系中在酶存在下的合成或分解与普通的有机合成的不同和相同之处认识一些生物化学过程的特殊性。
掌握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和保存方法,学会使用仪器分析手段研究催化反应特别是生物化学体系中催化过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实验原理在实验室里,复杂的有机合成与分解往往要求在高温、强酸、强碱、减压等剧烈条件下才能进行。
而在生物体内,虽然条件温和(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溶液等),许多复杂的化学反应却进行的十分顺利和迅速,而且基本没有副产物,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生物催化剂-酶的存在。
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按照酶的组成,可将其分为两种:(1)简单蛋白质其活性仅决定于它的蛋白质结构。
如脲酶、淀粉酶;(2)结合蛋白这种酶需要加入非蛋白质组分(称之为辅助因子)后,才能表现出酶的活性。
酶蛋白质与辅酶因子结合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全酶。
例如酪氨酸酶就是以Cu+或Cu2+为辅助因子的全酶。
辅助因子谁然本身无催化作用,但参与氧化还原或其运载酰基载体的作用。
若将全酶中的辅助因子除去,则酶的活性就失去了。
通常把被酶作用的物质称为该酶的底物。
一种酶催化特定的一个或一类底物的反应,具有很高的选着性和灵敏性,因而引起了广大分析工作者的兴趣。
目前,酶已经作为一种分析试剂得到广泛应用。
特别在生化、医学方面。
例如一些生命物质和液体中的特殊有机成分,用其他方法测定有困难,用酶法分析却有其独到之处。
本实验拟通过从土豆中提取酪氨酸酶并测定其活性,使同学们对酶有个初步的了解。
我们都见过,当土豆、香蕉、苹果、蘑菇受损伤时限棕色的现象,这是由于土豆、苹果等含有酪氨酸酶。
酶存在于物质内部,当内部物质暴露出来后,在空气中的氧参与下,发生了如图31-1所示的一系列反应,生成黑色素。
HONH 2COOHHNN HHO HOCOOHNH 2HOHONHOOOO酪氨酸多巴多巴醌多巴红二羟基吲哚吲哚醌黑色素O 2图31-1 酶参与的多巴转换反应酪氨酸酶可用比色法测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工艺路线
工艺路线一 • L-酪氨酸是目前仍采用酸水解法生产的少 数氨基酸之一,收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应用酶法取代水解法生产L-酪氨酸具有重 要的应用价值。用TPL合成L-酪氨酸,首先 开展的工艺是丙酮酸路线。 • Para等将包埋于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 C.intermiedius固定化细胞作为催化剂, 分批添加底物,建立75mmol/L丙酮酸钠、 45mmol/L硫酸铵、45mmol/L氯化铵和 55mmol/L苯酚的转化体系,反应5h后可积 累L-酪氨酸10g/L。若将反应体系置于连续 的柱反应器内,苯酚对L-酪氨酸的转化率 达90%,且稳定性可维持5d。
试样制备: • 1. 高氯酸滴定液(0.1mol/L) • 配制:取无水冰醋酸(按含水量计算,每1g水加醋酐 5.22mL)750mL,加入高氯酸(70~72%)8.5mL,摇匀, 放冷,加无水冰醋酸适量使成1000mL,摇匀,放置24 小时。若所测供试品易乙酰化,则须用水分测定法测 定本液的含水量,再用水和醋酐调节至本液的含水量 为0.01%~0.2%。 • 标定: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 约0.16g,精密称定,加无水冰醋酸20mL使溶解,加 结晶紫指示液1滴,用本液缓缓滴定至蓝色,并将滴 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高氯酸滴定液 (0.1mol/L)相当于20.42mg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根 据本液的消耗量与邻苯二甲酸氢钾的取用量,算出本 液的浓度。
进行电位滴定时,被测溶液中插入一个参比电极, 一个指示电极组成工作电池。随着滴定剂的加入, 由于发生化学反应,被测离子浓度不断变化,指 示电极的电位也相应地变化。在等当点附近发生 电位的突跃。因此测量工作电池电动势的变化, 可确定滴定终点。
试剂: 水(新沸放置至室温), 冰醋酸,无水 甲酸,高氯酸滴定液(0.1mol/L),基 准邻苯二甲酸氢钾,无水冰醋酸,结晶 紫指示液 仪器: 烧杯,玻棒,电子天平,棕色试剂瓶, 滴定管、滴定池、指示电极、参比电极
三、实验原理
• TPL由4个相同的亚基组成。Demidkina等将每个 亚基分成N-末端臂、小结构域、大结构域及结构 域间的连接区等四个部分。TPL的催化活性需要 磷酸吡哆醛(pyridoxalphosphate,PLP)作为辅 因子。每个亚基含有1个PLP结合位点,该位点位 于一个亚基大、小结构域与结晶学相关的另一亚 基大结构域之间形成的深裂内。TPL的催化活性 还需要单价阳离子K+或NH4+作为激活剂。每个亚 基含有1个K+结合位点,该位点位于结晶学相关 的二个亚基之间相联系的界面上,具有稳定催化 二聚体的作用。K+的配位数为7,它们是一个亚 基Gly52和Asn262的羧基氧、另一个结晶学相关 亚基Glu69的主链羧基氧与侧链羧基氧,以及三 分子水。Phillips等认为,Lys256紧邻PLP结合 位点Lys257,在单价阳离子结合位点的形成中具 有关键作用。不同阳离子与配位体在距离上的微 小差异,引起了活性部位构象的细微改变,这可 能是不同阳离子对TPL活性具有不同效应的原因。
【用途】 • 与糖类共热可产生氨基羰基间的反应,而产 生一种特殊的香料。必需氨基酸。 • 酪氨酸是酪氨酸酶单酚酶功能的催化底物, 是最终形成优黑素和褐黑素的主要原料。在 美白化妆品研发中,可以通过研究合成与酪 氨酸竞争的酪氨酸酶结构类似物也可有效地 抑制黑素的生成。 • 白癜风患者吃含有酪氨酸的食物可以促进黑 色素的形成,减轻白癜风症状。 • 医药用作甲状腺功能亢进;食品添加剂。 • 是一种重要的生化试剂,是合成多肽类激素、 抗生素、L-多巴等药物的主要原料。 • 广泛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也作饮料添加剂和 配制人工昆虫饲料。
L-酪氨酸的酶法合成及分析
L-酪氨酸的酶法合成及分析方案 的制定
--------夏小落
一、L-酪氨酸背景知识
• 英文名:L-Tyrosine 学名:2-氨基-3-对羟苯基 丙酸。一种含有酚羟基的芳香族极性α 氨基酸。是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的一种,是哺乳动物的 必需氨基酸,又是生酮和生糖氨基酸。符号:Y • CAS No.:60-18-4 • 产品描述:白色结晶体或结晶粉末,无味,易溶于 甲酸,难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乙醚。在稀盐酸或 稀硝酸中溶解 • 生产标准:AJI92,USP26,EP4 • 分子式:C9H11NO3 • 相对分子量或原子量:181.20 • 密度:1.456 • 熔点(℃):l:342~344(分解);d:310~ 314(分解);dl:340(分解) • 比旋度:-11.3°至-12.1°
丙酮酸和L-丝氨酸对TPL均具有较高 的Km值,需在反应体系中过量加入, 不仅导致产率降低,而且引起产物分 离困难。
L-酪氨酸的分析
• 一、分析测定 • 酪氨酸—酪氨酸的测定—电位滴定法 • 本方法适用于酪氨酸的含量测定。 • 方法原理:供试品加无水甲酸溶解后, 再加冰醋酸适量,照电位滴定法(附录Ⅶ A),用高氯酸滴定液(0.1mol/L)滴定, 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 高氯酸滴定液(0.1mol/L)相当于 18.12mg的C9H11NO3。
二、L-酪氨酸的酶法合成
• L-酪氨酸是目前仍采用酸水解法生产的少数 氨基酸之一,应用酶法取代水解法生产L-酪 氨酸是近年来氨基酸工业的研究热点之一。 • 酪氨酸酚裂解酶( tyrosine phenol-lyase, TPL,EC4.1.99.2) ,也称 β -酪氨酸酶, 在生物体内催化L-酪氨酸裂解生成苯酚、丙 酮酸和氨,但在生物体外可将苯酚、丙酮酸 和氨转化为L-酪氨酸而L-酪氨酸常作为营养 增补剂、苯丙酮尿症患者的必需氨基酸,以 及L-多巴、黑色素、对羟基肉桂酸、对羟基 苯乙烯等医药化工产品的制备原料。
• TPL催化L-酪氨酸裂解的最适pH为8.2, pH6.0时该酶基本没有活性。一般认为这种 高、低pH情况下的酶活差异是由于pKa约为 7.8的二种催化碱的质子化引起的。 • 酪氨酸酚裂解酶主要分布于肠细菌内,也存 在于一些嗜热菌和节肢动物体中,其中酶活 较高的微生物主要是草生欧文氏菌(Erwinia herbicola)、中间柠檬酸菌(Citrobacter intermedius)、弗氏柠檬酸菌(Citrobacter freundii)以及嗜热菌Symbiobacterium thermophilum和Symbi-obacterium toebii 等。近年来,来源于上述微生物的TPL,其 空间结构和作用机制已得到较深入研究,并 在工业化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⒉ 结晶紫指示液
• 取结晶紫0.5g,加冰醋酸100mL使溶解。贮藏:置棕色 玻璃瓶中,密闭保存。 • 操作步骤:取该品约0.15g,精密称定,加无水甲酸 6mL溶解后,加冰醋酸50mL,照电位滴定法(附录Ⅶ A),用高氯酸滴定液(0.1mol/L)滴定,并将滴定的 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高氯酸滴定液(0.1mol/L) 相当于18.12mg的C9H11NO3。 • 注1:“精密称取”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称取重量 的千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 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 • 注2:“水分测定”用烘干法,取供试品2~5g,平铺于 干燥至恒重的扁形称瓶中,厚度不超过5mm,疏松供试 品不超过10mm,精密称取,打开瓶盖在100~105℃干燥 5小时,将瓶盖盖好,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精 密称定重量,再在上述温度干燥1小时,冷却,称重, 至连续两次称重的差异不超过5mg为止。根据减失的重 量,计算供试品中含水量(%)。
• 使用不同的指示电极,电位滴定法可以进行酸碱滴定,氧化 还原滴定,配合滴定和沉淀滴定。酸碱滴定时使用PH玻璃电 极为指示电极,在氧化还原滴定中,可以从铂电极作指示电 极。在配合滴定中,若用EDTA作滴定剂,可以用汞电极作指 示电极,在沉淀滴定中,若用硝酸银滴定卤素离子,可以用 银电极作指示电极。在滴定过程中,随着滴定剂的不断加入, 电极电位E不断发生变化,电极电位发生突跃时,说明滴定 到达终点。用微分曲线比普通滴定曲线更容易确定滴定终点。 • 如果使用自动电位滴定仪,在滴定过程中可以自动绘出滴 定曲线,自动找出滴定终点,自动给出体积,滴定快捷方便。
• 电位滴定法是在滴定过程中通过测量电位变化 以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和直接电位法相比, 电位滴定法不需要准确的测量电极电位值,因 此,温度、液体接界电位的影响并不重要,其 准确度优于直接电位法普通滴定法是依靠指示 剂颜色变化来指示滴定终点,如果待测溶液有 颜色或浑浊时,终点的指示就比较困难,或者 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指示剂。电位滴定法是靠电 极电位的突跃来指示滴定终点。在滴定到达终 点前后,滴液中的待测离子浓度往往连续变化 n个数量级,引起电位的突跃,被测成分的含 量仍然通过消耗滴定剂的量来计算晶出来者,无色至白色丝 光针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d-体从水中 结晶者为无色晶体;dl-体从水中结晶者 为有光泽的针状晶体。为动物体内非必 需氨基酸! • 【制备或来源】 ⑴由含蛋白质的物质(废丝、酪蛋白和 玉米等)水解液中提取; ⑵以葡萄糖为原料,经短杆菌出发诱导的 l-酪氨酸生产菌发酵而得; ⑶以苯酚、丙酮酸、氨为原料,利用β 酪氨酸酶催化制取。
• TPL的作用机理 TPL催化的β -消除反应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步 骤: 酶活性部位Lys257的ε -氨基与PLP共价 结合形成内醛亚胺,内醛亚胺与底物 L-酪氨 酸作用形成外醛亚胺,Lys257夺取外醛亚胺 (底物)Cα 质子产生醌型中间物,经底物Cγ 质子化及Cβ -Cγ 键断裂生成α -氨基丙烯酸 中间物,α -氨基丙烯酸中间物进一步受与 PLP结合的Lys257ε -氨基攻击再生TPL全酶
工艺路线三 • S-邻硝基苯-L-半胱氨酸(SOPC)是TPL适 宜的人工底物,其Vmax比生理底物L-酪 氨酸高三倍,而Km仅为L-酪氨酸的50%。 Phillips等以C.Freundii ATCC 29063 细胞悬液作为酶源,4mmol/LSOPC和 4mmol/L苯酚反应2h,苯酚的转化率就达 到70%,而且这一反应的最适pH较为宽泛 (6.8~9.0)。不过,SOPC价格较高, 从而限制了该工艺的工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