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我的家庭
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品社 第1课时 家庭的记忆

任务活动
活动
画画我的家活动源自我心中的家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家是什么?家,是 一盏灯,一个屋檐,一 张柔软的床。有了灯, 不再害怕夜晚没有星星 和月亮。有了屋檐,不 再担心风吹和雨打。有 了床,累了,困了,可 以睡上甜甜的觉,做个 美美的梦。。
家是什么?家,是一轮太 阳。爸爸妈妈欢笑的笑容, 合成一缕缕和暖的阳光。 家是什么? 家,是好吃的糖果,带给 我甜蜜的快乐。
我有家你有家 大家都爱它 每天放学早回家 爸爸妈妈笑哈哈 我的家你的家 温暖围绕着大家 时时刻刻记得它 我们都爱我们的家
品社四年级上册生活需要消费我问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品生(社)备课用纸------教材分析8月21日课题:一、生活需要消费 1.我问爸爸妈妈活动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劳动的甘苦,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学会勤俭节约。
能力:养调查访问及简单的数据整理能力;初步培养理财能力。
知识:知道生活中的消费需要一定的经济收入来维持。
活动重难点: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劳动的甘苦,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学会勤俭节约。
难点:培养调查访问及简单的数据整理能力。
活动措施: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消费能够很形象的了解,但是对于家庭的收入情况,父母工作的情况了解却不多,甚至体会不到父母工作的辛苦,所以通过课前了解和课上交流,让学生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尊重父母的劳动,学会勤俭节约。
教学媒体: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我问爸爸妈妈访问计划劳动体验教学反思:品生(社)备课用纸------教学活动设计活动过程复备一、激趣导课师:新学期大家都有新文具了吧,你知道这些文具是谁给你买的?(父母)出示图片:穿的衣服,吃的美味的饭菜,新买的家具等等,这些你生活中的必需品呢?谁买的?引导:这种买来东西然后使用的过程就是消费,我们的生活需要消费。
是什么在维持我们的消费呢?(经济收入或收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家庭消费的话题,问问爸爸妈妈。
(引出课题)二、探究制定访问计划:1.面对这个课题,你想问爸爸妈妈哪些方面的问题。
学生畅所欲言。
师随时指导:从自己的支出和家庭的支出来选访问内容。
2.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访问,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制定访问的计划。
出示温馨提示:制定访问计划要注意:●确定访问对象,并约定访问时间。
●把访问的问题一一列出。
●做好访问记录。
●访问时要有礼貌。
我的计划访问目的:访问对象:访问时间:访问人:访问内容记录: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个人的访问计划。
4.全班汇报三、体会父母的辛苦1.我们每天看到自己的父母上班、下班。
你知道他们的工作情况吗?让了解父母工作情况的学生来说一说。
体会父母工作累。
上海科教版品社五上《主题6 我和爸爸妈妈签合同》教学设计1

上海科教版品社五上《主题6 我和爸爸妈妈签合同》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主题6 我和爸爸妈妈签合同》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学会与父母沟通,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与父母的关系,学会理解和尊重父母,积极主动地与父母沟通交流。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沟通能力,对家庭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与父母沟通不畅,对父母期望理解不足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与父母沟通,提高家庭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父母对子女的期望。
2.学会与父母沟通,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3.提高学生尊重父母、关爱家庭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学会与父母沟通。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与父母沟通,提高家庭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与父母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家庭责任的认识。
2.讨论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与父母沟通的经验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沟通的意识。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与父母沟通的场景,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
4.情感教育法:通过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关爱家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相关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讨论交流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3.准备角色扮演道具,方便学生模拟与父母沟通的场景。
4.准备情感教育素材,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关爱家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家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家庭话题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性。
2021春浙教版品社四上《第二单元温馨一家人》word教案

2021春浙教版品社四上《第二单元温馨一家人》word教案备课人:许慧赟【单元概要】本单元“温馨一家人”是关于“我与家庭”的一个教学主题。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生活的港湾,同时家庭依旧儿童道德进展的源泉。
维系家庭的爱与亲情,表现为家庭成员间彼此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照管。
儿童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在充分享受父母、长辈和亲人关爱的同时,也应学会尽到自己对家庭的义务与责任。
本单元重点关注儿童在家庭生活中责任感的培养,了解家庭成员对家庭的付出,引导学生对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相互依靠关系的体察,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和情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单元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体验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情愿主动与家人沟通,尊重、孝敬老人。
关怀家庭生活,明白得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付出的心血,有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的意识,初步形成合理的消费观。
2、能力:学会办理自己的生活,养成主动关怀家人、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的好适应。
初步学会统计家庭收支情形,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学会一些与父母和家人沟通的方法。
3、知识:明白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了解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必要开支。
明白家庭生活中也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
1、孝心献老人教学目标:1、了解老人曾经对家庭、对社会所作出的奉献。
2、了解社会对老人的关怀。
3、明白得什么缘故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
4、具有尊重、孝敬老年人的美德。
重点:了解老年人的需要,尊重老年人的意愿。
关注老人的晚年生活,做到尊老敬老。
难点:什么缘故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
我们该为老人做些什么。
课前预备:1、搜集一个有关孝敬老人的故事。
2、调查了解你家中或周围的老人过去如何工作和生活的,了解他们现在需要什么?3、查找有关社会对老人关怀的措施、政策,及老年人的节日。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明白得老人对整个社会所做的奉献。
2、明白得老人对家庭所做的奉献。
品社第九册亲情树下我成长1家庭万花筒第一课时精品教案设计

1、家庭万花筒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模式的演变过程,对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吸取传统家庭的美德,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家庭生活中。
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知道家庭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明确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重点:懂得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了解家庭演变的历程。
难点:如何从传统的家庭生活中体会到维系现代家庭的美德。
重难点突破方式:重点: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铺开面:介绍了传统习俗中的家庭模式以及作为社会稳定“因子”的家庭模式,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知识点的掌握,而是要从中概括出家的内涵:亲情上永远不断的,家是永远的港湾。
抓住重点:以红楼梦中的大家族与实际生活中的独生子女家庭做对比,此二者反差最强烈,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观察思考社会现象。
渗透知识点:对于知识点的内容以渗透方式出现:1.如“家”字趣解——红楼梦——我的家:以历史顺序呈现家庭模式变迁2.出示红楼梦家谱,给学生一个直观印象,并在画简图时强化“家谱”这一概念。
难点:找准结合点,,结合家谱编写,以激励性评价方式展示学生家庭的现代家庭美德。
首先通过郑义门典型范例的了解,以及课后中华传统家庭美德故事、名言名句的搜集背诵了解传统家庭美德。
通过冠名申请的环节,以重点展现的形式挖掘发现现代家庭美德与传统家庭美德的结合点与发展点。
教学准备:1.准备一份家谱资料,巴金小说《家》或《红楼梦》的电影片段。
2.搜集有关家庭模式的资料。
3.搜集中国传统大家族的典范,从中找出传统家庭的美德。
4.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家庭过去的生活情景,准备好自己家的全家福(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与全家人一起照的照片)。
5.教师自己童年的家庭生活照。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境设置1.欣赏图片城市车水马龙的景象——夜晚,万家灯火的景象。
:2.提出家的概念,并请学生自己定义。
同学们,瞧,这一扇扇温暖的窗户背后,就是一个个幸福温暖的家,无数个家庭星星点点般组成了社会这个大家庭。
浙教版品社四上《第二单元 温馨一家人》教学设计

浙教版品社四上《第二单元温馨一家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单元温馨一家人》是浙教版品社四上的一个单元主题,主要围绕家庭关系、家庭角色、家庭责任等方面展开。
本单元通过多个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关系的认识:介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关系。
2.家庭角色的理解:分析家庭成员在不同场合扮演的角色,如父母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角色。
3.家庭责任的承担: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成员需要承担的责任,如尊重父母、关爱兄弟姐妹、做家务等。
4.家庭和谐的重要性:探讨家庭和谐对成员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对家庭关系、家庭角色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家庭责任的承担方面可能还存在不足,需要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家庭和谐的认识和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方法还需进一步指导和实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认识家庭成员在不同场合扮演的角色,知道家庭责任的重要性,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了解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关爱家庭成员、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提高学生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亲情的情感,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认识家庭成员在不同场合扮演的角色,知道家庭责任的重要性,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了解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爱家庭成员、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提高学生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家庭关系、家庭角色和家庭责任。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家庭关系的认识和家庭责任的感受。
三年级品社上册《我的家庭》的教案

2展示各小组的计划内容,评议、修改,确定各小组探密计划。
四、安排课下探秘活动
同学们,你们制定了可行的计划,那你们就赶快行动吧,按照你们的计划去实施、去感悟,相信你们会有很多收获。请你在自己调查的过程中把新的发现用最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提示各小组在活动中应注意的事项,诸如安全、所带物品、使用礼貌用语等)。
课前我让学生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前的生活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可感可知的生活情景,尽量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现
板
书
设
计
我的家庭
学到这里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教
学
反
思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让学生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前的生活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可感可知的生活情景,尽量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自己的生活经历,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告诉学生。
教具
教学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解家人关怀我成长
教师语:从我们“呱呱”一落地,就走进了幸福的家庭,家庭的温馨,家庭的快乐,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一单元,去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教师语: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长辈都很疼爱我,我给家人带来了快乐。
1、用一句话说说父母的容貌特征?
2、父母都很疼爱我们,我们也爱他们,父母养育了我们,你想对父母说句什么话呢?请你悄悄地写出来
2024年辽师品社三年上册《我的家庭》优秀精彩教案

2024年辽师品社三年上册《我的家庭》优秀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辽师品社三年上册《我的家庭》单元,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家庭的关系和结构”,第一节“家庭的意义与功能”,第二节“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第二章“我是家庭的一员”,第一节“家庭成员的角色”,第二节“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庭的意义与功能,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和关爱家庭成员,学会在家庭中承担责任。
3. 提高学生分析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的能力,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家庭的意义与功能,家庭成员的角色与相互关爱。
难点:家庭关系的处理,家庭结构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家庭生活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思考家庭的意义与功能。
2. 新课导入:讲解家庭的意义与功能,引导学生了解家庭成员的角色,学习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
3. 实践活动:让学生绘制自己的家庭结构图,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讲解家庭成员角色和相互关爱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尊重和关爱家人。
5. 随堂练习:针对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家庭的意义与功能2. 家庭成员的角色3. 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4. 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自己的家庭结构图,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写一篇关于家庭成员相互关爱的短文。
2. 答案:家庭结构图分析正确,短文内容符合家庭成员相互关爱的主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对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的理解仍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调查了解不同类型的家庭,分析其特点,提高学生对家庭多样性的认识。
组织一次家庭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家庭故事,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