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合集下载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亦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乃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史的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骄傲,是我国的“国饮”。

客家擂茶,以其古朴见奇趣,以保健显奇效,自古___,是中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

关于擂茶的起源,则说法不一,许多人以为,擂茶是客家人流迁过程中的特产。

()唐宋时,随着客家人南迁而流传下来。

《玉林诗话》所载一首古诗描述了当时江南民间喝擂茶的风情:“道旁草屋三两间,见客擂麻旋点茶”。

斗转星移,___,元末明初以后,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区已渐趋灭迹,只有赣南、闽西、粤东、湘南、川北及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人至今保留着食擂茶的习俗,并不断地发扬光大。

以前,客家民间有“无擂茶不成客”的谚语。

擂茶曾经是客家人经常用来招待客人的食物,现在变成客家最带本土特色的美味小吃。

干绿茶、香菜、新鲜薄荷、炒米等以及各类时令蔬菜为原料,擂成茶泥。

喝擂茶时,将擂好的茶泥放在擂钵里用开水冲泡后再倒入少许茶油,冲泡好的擂茶可谓___。

端起一碗擂茶,先品再闻,香气浓,茶味纯。

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不同的地域,比如山区、平原和沿海片区,客家擂茶从取用食材、制作方法和佐料搭配上又各有特色,这就跟当地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___了。

可以说,擂茶是客家先民在漫长岁月里创造出的饱含自然哲思的养生佳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闻名遐迩沧海桑田秀色可餐息息相关B.如雷贯耳沧海桑田秀色可餐休戚相关C.闻名遐迩岁月变迁色味俱佳息息相关D.如雷贯耳岁月变迁色味俱佳休戚相关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其实,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然后才形成了客家民系。

B.其实,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之前,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

广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广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广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语文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语文答案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20分)1. C2. D3. B4. A5. D6. C7. B8. A9. D10. C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11.(1)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他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敢和坚韧。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强调了在人生旅途中要持之以恒,不断追求进步。

12.(1)文章通过对比主人公在困境中的坚持和放弃,突出了坚持的重要性。

(2)作者认为,只有坚持才能克服困难,实现人生价值。

13.(1)文章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困境中的努力和奋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2)作者认为,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到达终点。

14.(1)文章通过对比主人公在困境中的表现,强调了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2)作者鼓励读者在面对困境时,要勇敢地站起来,坚持自己的信念。

三、古诗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15.(1)望岳(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这首诗通过描写泰山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16.(1)滕王阁序(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这句话通过描写落霞、孤鹜、秋水等景物,表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

17.(1)长恨歌(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永恒的追求。

18.(1)庐山谣(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这句话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

四、作文(50分)题目:我的青春梦想答案:我的青春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师这个职业,对我来说,既神圣又充满挑战。

它需要我具备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在我眼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困惑中找到答案,在挫折中找到勇气。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只要给他们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就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礼”的内涵十分丰富。

首先,“礼”强调秩序和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举止,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其次,“礼”注重道德修养。

礼仪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道德的体现。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最后,“礼”倡导和谐与包容。

礼仪的实施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不同的文化和习俗都可以在“礼”的框架下得到尊重和包容。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在一个有礼的社会中,人们遵守规范,尊重他人,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另一方面,“礼”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可以培养人的自律、尊重他人和责任感等品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社会,“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秩序、道德和和谐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礼”的传统,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建设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始终。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礼”只强调外在形式,与内在道德无关。

C.“礼”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个人成长也有积极意义。

D.在当今社会,“礼”已经完全失去了现实意义。

(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解析答案(Word版)

(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解析答案(Word版)

(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解析答案(Word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新高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北宋的题山水画诗,固然仍有不少是停留在单纯描述画面,赞扬画家画得逼真,然而融入个人情感的作品比例却大大增加。

更重要的是,与唐代不同,在这类融入个人情感的诗歌中,卧游不再是最重要的表现内容,它只是一个途径,而归隐才是最终目的。

在北宋涉及党争的诗人的题山水画诗中,提到归隐的诗歌约占30%,远远高于唐代。

而谈到归隐的作者更是远多于唐,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晁补之、蔡襄、秦观等都有提及。

北宋是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不仅出现了李成、范宽这样杰出的山水画家,而且诞生了郭熙《林泉高致》这样精到的山水画理论总结,而这一时期苏轼的画学理论更推进了文人画的形成。

在这种背景之下,山水画空前繁荣,山水不仅彻底摆脱了作为背景的尴尬局面,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且融入了文人的情思,更易与诗人契合。

故失意的文人更容易在山水画中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处。

然而林泉之思大量产生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与北宋党争有关。

政党之间的相互倾轧,使许多文人卷入了政治漩涡,宦海沉浮的沧桑使文人们大多疲惫不堪,故而转向对山水的倾诉,以求通过山水获得精神压力的释放。

这种情绪深深地反映到了题山水画诗中,成为观山水画所得的一个最重要的感受。

如晁补之《题段吉先小景》三首(其二):人生何事踏尘埃,闲处胸襟足自开。

不作终南养高价,小山幽桂好归来。

晁补之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亦被作为旧党卷入到党争之中,这使其诗歌洋溢着浓厚的归隐情绪。

这首诗否定了唐代以隐居为终南捷径的表达方式,而认同真正的归隐。

在北宋党争之后,题山水画诗建立起一种归隐的情调。

不仅单纯地描述画面,强调画中景致的逼真,而且融入了一种深沉的林泉之思。

这种规范的建立,对北宋之后的题山水画诗书写更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利用超过1200万相关科学数据验证了人们对道德发展趋势的看法,结果发现,“世风日下”的主观感慨确实不是个别时间、个别地方的现象,而是极具普遍性。

但透过几十年间的调查数据进行较客观的比对,研究人员也确信,这些“今不如昔”的主观感受其实就是一种错觉。

“我确实经常听到人们说现在的人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不慷慨等等,但并没有客观证据表明道德水平实际上正在下降。

”乔治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阿比盖尔·马什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自己的一些研究就表明,某些形式的利他行为实际上正在增加,而且一个国家的利他行为与当地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正向关联。

当一个地方物质资源和文化价值从客观和主观条件上都给人以支持,人们自身感觉更幸福的话,利他行为也会增加。

“一些数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利他行为,尤其是对于距离较远的陌生人的利他行为通常会增加。

这可能是因为幸福感在增加,随着幸福感的提高,利他行为似乎也在增加。

这些研究还表明,在世界范围内,主观幸福感越高的地方,各种利他和慷慨行为的水平也越高,比如更可能向慈善机构捐款、做志愿服务、帮助陌生人、献血、捐献器官和骨髓,以及人道地对待动物。

”阿比盖尔·马什解释道。

而最新研究的发现更凸显了这种关于道德的悖论,一方面,人类社会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一直在发展,道德方面持续下降缺乏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各个地方的发展程度、文化传统、人的幸福感本身存在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遍出现的道德沦丧更是不合常理。

参与最新研究的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亚当·马斯特罗亚尼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分析后认为,两种常见的心理规律或许可以解释这种奇怪的社会现象。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A卷)(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A卷)(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教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A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理想的价值诉求,回应了中华民族“如何能在一起”的时代追问。

基于相同的思想认知、相通的价值观念,在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协同协作、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实基础。

中国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存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积淀、逐渐生成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协同意识、协作观念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遥远的五帝时代,中国人就已经提出了明确的“协和万邦”观念。

《尚书·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协和,意味着协同与公平公正,意味着人民和睦相处,各邦友好往来。

亲九族、和万邦,不仅要把家族、宗族治理好,还要把国家治理好,使各邦团结起来。

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交往和融合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例如恤孤、济困、扶危等。

尊王攘夷、崇尚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紧密团结,是因为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向心力来自共同遵循的“道”,“道”就是王道,就是尊王攘夷;凝聚力来自内心的“统”,这个“统”就是正统,就是崇尚一统。

从孔子作《春秋》开始,“大一统”的观念就日渐深入人心。

“大一统”的表述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其中解释《春秋》所言“王正月”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一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所谓“大一统”就是以一统为大,其中的“大”是重视、尊重。

“大一统”就是“尊王”,就是尊王道、抑霸道,就是天下诸侯皆统系于王。

“大一统”不是强调所统辖疆域的辽阔,而是指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与思想文化上的集中。

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新人教版

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鸦片斗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在相识世界的同时,也起先反省自身,起先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鸦片斗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见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斗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化、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

随着新的学问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索,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憧憬,具有更加显明的近代特征。

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困难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的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防卫本能,如三元里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进而,学问精英们把对外御辱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索,如“公车上书”、新文化运动等等。

另一方面,强调“祖宗之法不行变”的保守性观念也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下,愈发顽固,渐渐沦为社会发展的阻力。

“变与不变”之争始终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往往不够彻底。

尽管如此,忧患意识整体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这集中表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索。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渐渐转变为以同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在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憧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其中第Ⅰ卷A为选择题,第Ⅰ卷B为非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鄂京辉第Ⅰ卷A(选择题,共78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A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一、基础知识选择(每小题3分,共66分)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拾掇(duō)哺育(bǔ)体无咎言(jiù)岌岌可危(jí)B.方枘(nè)譬如(bì)渐车帷裳(jiān)越陌度阡(qiān)C.槌床(zhuī)拙笨(zhuó)靡室靡家(mí)溘死(kè)D.鸷鸟(zhì)鲑珍(guī)载笑载言(zài)怅然若失(zhàng)2、对句中加线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②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③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④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D.都不相同3、下列对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罪过)B、俟我于城隅(角落)C、贻我彤管(赠送)D、无与士耽(沉溺)4、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愿,请)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骑乘)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落)D、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没有)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女之耽兮,不可说也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尔卜尔筮,体无咎言D、彤管有炜,说怿女美6、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C、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贯女,莫我肯顾7、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淹没)B、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法度)C、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经冬不凋的)D、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开始)8.下列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天姥mǔ剡溪shàn慢捻niǎn 教坊fāngB.渌水lù迁谪zhé木屐jī熊咆龙吟yínC.澹澹dàn殷岩泉yǐn呕哑yā裂帛bóD.幽咽yàn商贾jiǎ霓裳cháng 悄无言qiǎo9.下列选项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青冥浩荡瀛洲悸动荡漾B.催眉折腰颤栗红绡阑干C.恬然自安浣女转徙谪居D.荻花瑟瑟钿头霹雳伯仲10、下面句中加线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徘徊庭树下B.千万不复全C.处分适兄意D.可怜体无比11、选出加线词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君既若见录A.相见常日稀B.黄泉下相见C.渐见愁煎迫D.府吏见丁宁12、下列句中的“言”字,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诗言志②凡六百一十六言③复驾言兮焉求④东船西舫悄无言⑤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A.①言语②字③助词④表达⑤说B.①言语②字③表达④声音⑤助词C.①表达②字③言语④说⑤助词D.①表达②字③助词④声音⑤说13、选出对加线词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A.升官长诗字乐曲,歌唱的遍数 B.贬官七言诗字古诗的一种C.升官长诗句古诗的一种D.贬官词句乐曲,歌唱的遍数14、选出加线词含义相同的一项A、天姥连天向天横失向来之烟霞B、脚著谢公屐著我旧时裳C、势拔五岳掩赤城拔二十城D、青冥浩荡不见底薄暮冥冥15、选出下列各诗句中属于“以哀景写乐情”的一项A、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B、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C、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弊在赂(luò)秦思厥(jué)先祖父B、暴(bào)霜露如弃草芥(jiè)C、燕(yān)赵之君,始有远略洎(jì)牧以谗诛D、为(wèi)国者革灭殆(dòi)尽17、下列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美)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分清,分出)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18、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19、与“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中“所以”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臣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亲贤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C、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着急高义也20、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比如:先妣、先王等。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水南山北谓之阳。

如“衡阳”就是衡水南边。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梵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佛图”,本指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嬴”秦王的姓,这里代指秦国。

2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丝带、丝绳,这里指绳索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壮:雄壮C.抑本成败之迹抑:或者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豫:犹豫22.下列特殊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请矢,盛以锦囊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3-26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六国论(节选)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军。

以两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付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23、下列加线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怪天下之诸侯。

(私下)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过失)C、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困窘)D、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排斥)2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其孰能讥之乎?C、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D、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5、下列加线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而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D、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26、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A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三、翻译鉴赏默写。

(共28分)2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4分)。

(2)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3分)。

(3)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3分)。

2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绝句慢兴九首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①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员二年。

②无赖:无奈。

③造次:轻率。

(1)这首诗的抒情是围绕哪个词展开的?请作具体分析。

(4分)答:。

(2)这首诗在写景抒情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作具体分析。

(4分)答:29.默写填空。

请将下面诗文空白处填满。

(两题均做,每空1分,共10分)(1),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并力西向,。

悲夫,有如此之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2),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0~33题。

(14分)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

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

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

那时候,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

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

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

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

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渺的湖泊。

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

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

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和我无关。

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也都和我无关。

我对这样过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

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

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

随着年岁增长,人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