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基本计算类-最新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计算类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计算类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类数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类数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解决复杂计算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练习题、计算器。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大家在上节课学习了哪些计算方法?”2. 引导学生回忆常用的计算方法,如加减乘除、分数运算、小数运算等。

(二)新授课程1. 讲解计算类数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a. 加减乘除运算的基本法则;b. 分数运算的基本法则;c. 小数运算的基本法则;d. 复杂计算问题的解决方法。

2.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计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三)实践操作1.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互相检查计算结果,找出错误并进行改正。

(四)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完成一个复杂计算问题。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

(五)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计算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计算类数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学生总结自己在计算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等。

2. 实践操作:检查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能力、协作精神等。

4. 拓展延伸:评估学生对复杂计算问题的解决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基础计算教案

基础计算教案

基础计算教案教案:基础计算注:本教案适用于初学者,需要老师进行讲解并辅导实践。

1.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教学,学生应该掌握以下能力:- 掌握基本四则运算的符号和运算法则- 能在头脑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如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能够灵活运用计算器等工具进行计算- 对数学有初步的兴趣和认知2. 教学步骤2.1 认识四则运算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和记忆四则运算的符号和运算法则,即:- 加法:+,如 1+2=3- 减法:-,如 3-2=1- 乘法:×或 *,如 2×3=6 或 2*3=6- 除法:÷或 /,如 6÷2=3 或 6/2=3通过手写练习和计算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技巧。

2.2 进行实践练习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实践,如:- 计算 2+3,3-1,4×2,8÷4 等基本的四则运算- 计算 6+7+8+9,4×5-3,20÷4+2 等较为复杂的四则运算教师可通过实际例子和生活中的计算场景等帮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如节约钱、购物、做饭等。

2.3 掌握计算工具的使用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计算器等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包括:- 如何开启计算器,如何输入数字和符号- 如何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较为复杂的计算- 如何处理常见的错误,如输入错误、运算错误等2.4 拓展数学认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拓展数学认知,如:- 演示算数公式和简单方程的求解过程- 讲解小学奥数中常见的问题和解法- 进行数学游戏和竞赛等活动,如数学拼图、数独等3. 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估,通过测试、作业、互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以确保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计算技巧和数学认知。

4. 教学注意事项-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基础,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并注意和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学生应该进行充分的实践练习,不能单纯地依靠计算工具- 学生应该将计算符号和计算方法牢记于心,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的课堂纪律和规定,积极参加教学活动。

基础计算公式范文

基础计算公式范文

基础计算公式范文
以下是一些基础计算公式的详细解释:
1.加法公式:
a+b=c
这是最基本的加法公式,表示将a和b两个数相加得到结果c。

2.减法公式:
a-b=c
这是最基本的减法公式,表示将a减去b得到结果c。

3.乘法公式:
a×b=c
这是最基本的乘法公式,表示将a和b两个数相乘得到结果c。

4.除法公式:
a÷b=c
这是最基本的除法公式,表示将a除以b得到结果c。

5.指数公式:
a^b=c
这是指数运算的公式,表示将a的b次方得到结果c。

例如,2^3=8 6.平均数公式:
平均数 = (a1 + a2 + ... + an) / n
平均数表示一组数的平均值,通过将这组数相加并除以数的个数得到。

7.平方根公式:
√(a)=b
平方根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通过求解一个数的平方根得到结果。

例如,√(9)=3
8.百分比公式:
百分比=(部分/总数)×100
百分比表示一个数相对于另一个数的比例,通过将部分与总数相除并
乘以100得到。

9.阶乘公式:
n!=n×(n-1)×(n-2)×...×2×1
阶乘表示一个数乘以比它小的所有正整数的乘积。

例如,
5!=5×4×3×2×1=120。

以上是一些基础计算公式的示例,它们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

通过
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更快地解决各种数学运算和问题。

基础的算术运算

基础的算术运算

基础的算术运算算术运算,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知识。

从简单的数数到复杂的数学问题解决,基础的算术运算始终是基石。

让我们先从最基本的加法说起。

加法,就是把两个或多个数量合在一起,计算它们的总和。

比如说,你有 3 个苹果,我再给你 2 个,那通过加法运算,你现在就一共有 5 个苹果。

加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去超市买东西,计算购买的几种商品的总价;计算每月的收入总和;甚至是小朋友们一起比较谁拥有的糖果更多,都离不开加法。

接着是减法。

与加法相反,减法是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运算。

还是拿苹果举例,你有 5 个苹果,吃了 2 个,通过减法就能知道还剩下 3 个。

在实际生活中,比如我们计算钱包里的钱花出去一部分后还剩下多少;计算距离规定的任务量还差多少等等,都需要用到减法。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当相同的数累加多次时,乘法就派上了用场。

例如,一个书包 50 元,买 3 个书包需要多少钱?用加法就是 50 + 50 + 50 = 150 元,而用乘法,就是 50 × 3 = 150 元,显然乘法更加简便快捷。

乘法在解决面积、体积等问题时也非常有用。

比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 5 厘米,宽是 3 厘米,那么它的面积就是 5 × 3 = 15 平方厘米。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它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

比如,有 15 个苹果要平均分给 3 个人,每个人能得到 15 ÷ 3 = 5 个苹果。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计算平均分、计算速度(路程÷时间)等都会用到除法。

在进行算术运算时,我们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这是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比如说,计算 3 + 5 × 2,如果不按照运算顺序,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就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16,而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先算乘法 5 × 2 = 10,再算加法 3 + 10 = 13。

计算机基本运算

计算机基本运算

计算机基本运算计算机是一种能够进行高速数值计算和逻辑运算的先进设备,它的基本运算是实现计算和处理信息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的基本运算涉及到数学运算、逻辑运算和数据处理等多个方面,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数学运算、逻辑运算和数据处理三个方面来探讨计算机的基本运算。

一、数学运算数学运算是计算机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它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运算。

计算机通过内部的算术逻辑单元(ALU)来实现这些基本运算。

1. 加法运算加法是计算机最常见的数学运算之一,计算机能够实现任意长度的整数和小数的加法运算。

当进行加法运算时,计算机将两个数的位表示进行相加,并考虑进位的情况,得到最终的结果。

2. 减法运算减法是计算机中另一个常见的数学运算,计算机能够实现任意长度的整数和小数的减法运算。

计算机通过将被减数的位表示与减数的位表示进行相减,并考虑借位的情况,得到最终的结果。

3. 乘法运算乘法是计算机中的一种复杂数学运算,计算机能够实现任意长度的整数和小数的乘法运算。

计算机通过将两个数的位表示进行相乘,并根据乘法的规则得到最终的结果。

4. 除法运算除法是计算机中的一种复杂数学运算,计算机能够实现任意长度的整数和小数的除法运算。

计算机通过将被除数的位表示与除数的位表示进行相除,并根据除法的规则得到最终的商和余数。

二、逻辑运算逻辑运算是计算机中的另一类基本运算,它包括与、或、非、异或等逻辑运算。

逻辑运算在计算机的逻辑电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1. 与运算与运算是逻辑运算中的一种,计算机通过对两个输入值进行比较,只有当两个输入值同时为真时,输出值才为真。

2. 或运算或运算是逻辑运算中的一种,计算机通过对两个输入值进行比较,只要其中一个输入值为真,输出值就为真。

3. 非运算非运算是逻辑运算中的一种,计算机通过对输入值进行取反操作,当输入值为真时,输出值为假;当输入值为假时,输出值为真。

4. 异或运算异或运算是逻辑运算中的一种,计算机通过对两个输入值进行比较,只有当两个输入值不相同时,输出值才为真。

小学计算常识教案模板

小学计算常识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了解计算的基本规则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 基本计算方法的应用。

2. 计算规则的掌握。

3. 计算技巧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复杂计算问题的解决。

2. 计算速度与准确性的平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计算练习题。

3. 小组合作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需要计算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二、基本计算方法1. 教师讲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口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师出示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点评。

三、计算规则1. 教师讲解计算规则,如运算顺序、进位、借位等。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计算规则,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3. 教师出示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规则进行计算。

四、计算技巧1. 教师讲解计算技巧,如巧算、估算等。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计算技巧。

3. 教师出示计算题,让学生运用计算技巧进行计算。

五、小组合作学习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套计算练习题。

2.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计算方法和规则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七、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如何将所学计算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氛围。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合作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基础运算讲解教案模板范文

基础运算讲解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四种基本运算的规则和运算顺序。

2. 通过实例讲解,提高学生运用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 加减乘除四种基本运算的规则。

2. 运算顺序的掌握。

教学难点:1. 复杂算式的运算顺序判断。

2. 运算过程中的细心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学生活动单。

3. 基本运算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运算概念,如购物找零、计算体重等。

2.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用到哪些运算?它们有什么特点?二、讲解新知1. 加法运算:- 教师讲解加法的定义和意义,展示加法算式的构成。

- 通过实例演示加法运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规则。

- 强调加法运算的简便性,如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 减法运算:- 教师讲解减法的定义和意义,展示减法算式的构成。

- 通过实例演示减法运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规则。

- 强调减法运算的逆运算关系。

3. 乘法运算:- 教师讲解乘法的定义和意义,展示乘法算式的构成。

- 通过实例演示乘法运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规则。

- 强调乘法运算的简便性,如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 除法运算:- 教师讲解除法的定义和意义,展示除法算式的构成。

- 通过实例演示除法运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规则。

- 强调除法运算的逆运算关系。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 学生互相检查答案,共同纠正错误。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加减乘除四种基本运算的规则和运算顺序。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1. 完成学生活动单上的练习题。

2. 家庭作业: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节奏。

基本计算汇总课件

基本计算汇总课件

当两个数的和较大时 ,可以使用竖式计算 ,从低位开始逐位相 加。
当两个数的位数不同 时,位数多的数要向 高位进位,且要补足 位数。
加法的实际应用
01
02
03
购物时计算找零
例如,顾客购买商品后, 商家会根据商品价格和支 付金额计算找零,这需要 使用加法运算。
计算时间
在计算两个时间点之间的 时间差时,需要使用加法 运算。
小数的加减法
小数加法的基本原则
01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十进一。
计算步骤
02
首先观察小数点位置,对齐相同数位,然后从低位加起,最后
得出结果。
注意事项
03
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进位和借位,以及结果的精度。
小数的乘除法
小数乘法的基本原则
按照整数乘法的规则,然后根据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来调整结果。
计算步骤
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详细描述
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计算面积、体积、速度、加速度等。掌握乘法运算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至 关重要。
04
除法
定义与性质
定义
除法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之一,表示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 等份。
性质
除法具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反身律,即a÷b=b÷a, (a÷b)÷c=a÷(b×c),a÷a=1,b÷b=1。
计算路程
在计算两个地点之间的距 离时,需要使用加法运算 。
02
减法
定义与性质
定义
减法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运算,表示一 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的结果。
性质
减法具有反交换性、反结合性和减法 的余数性质。
减法运算规则
借位规则
在进行减法运算时,如果 被减数小于减数,需要从 高位借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基本计算类
题型解读
解题模板
典例
1.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兔子,来自鼠,来自蛇。

那么猫头鹰的体重若增加10 g,最少需要消耗植物( )
A.300 g
B.450 g
C.900 g
D.1 800 g
解题思路
解析先将食物网拆分成3条食物链:①植物→兔→猫头鹰;②植物→鼠→猫头鹰;③植物→鼠→蛇→猫头鹰。

根据猫头鹰的食物比例可知,增加的10 g体重中4 g来自①、4 g来自②、2 g来自③,计算最少消耗植物量,则按照能量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则①需要消耗植物4×5×5=100(g),②需要消耗植物4×5×5=100(g),③
需要消耗植物2×5×5×5=250(g),总共消耗植物为450 g。

答案 B
2.CO2从外界进入某绿色植物细胞完成光合作用,然后又通过有氧呼吸被分解成CO2离开该细胞,共穿过多少层
生物膜( )
A.6层
B.8层
C.10层
D.12层
解题思路
解析可先画出该过程的简图(如图所示),再根据题意来解答。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葡
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由此产生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行彻底的氧化分解。

CO2进出植物细胞过程示意图
答案 C
32专练
1.如图表示一个由15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蛋白质分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分子中含有152个肽键
B.参与构成该分子的氨基酸中至少有1个氨基酸含2个羧基,1个氨基酸含2个氨基
C.该分子中有1个氨基酸残基含硫
D.该分子彻底水解将产生153种氨基酸
2.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中看到8个排成一排的分生组织细胞,若物镜转换为40×,则在
视野中可看到完整的细胞数为( )
A.2个
B.4个
C.8个
D.16个
3.分泌蛋白在内质网腔折叠、初加工后,被运输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组装,最后释放到细胞外。

这一过程
中分泌蛋白穿过的磷脂分子层数为( )
A.4
B.2
C.1
D.0
4.将一些苹果储藏在密闭容器中,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后,其氧气的消耗量和二氧化碳产生量如下表所示。


列分析错误的是(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 )
A.氧浓度为a时,细胞呼吸不在线粒体中进行
B.氧浓度为b时,葡萄糖的消耗量为0.3 mol/min,较适宜苹果的储藏
C.氧浓度为c时,酒精发酵消耗葡萄糖的量为0.6 mol/min
D.氧浓度为d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有来自酒精发酵
5.人体性母细胞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其四分体数、着丝点数、染色单体数和多核苷酸链数分别是( )
A.23、92、92和92
B.46、46、92和46
C.23、46、46和46
D.23、46、92和184
6.如图为细胞内某基因(15N标记)的结构示意图,A占全部碱基的2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维持该基因结构稳定的主要化学键有磷酸二酯键和氢键
B.在无变异条件下,该基因的碱基(C+G)/(A+T)的比值为
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于①部位,解旋酶作用于②部位
D.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
7.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

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
出现的频率以及A、a基因频率分别为( )
A.42.5% 32.5% 55% 45%
B.55% 45% 55% 45%
C.42.5% 32.5% 45% 55%
D.55% 45% 45% 55%
8.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该草地上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144只/hm2
B.若被捕捉过的田鼠下一次更难捕捉,则计算出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可能偏高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D.若该草地平均每100 m2有2.88个洞口,则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2.5∶1
9.如表是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呼吸作用会有能量散失是能量传递效率不能达到100%的原因
B.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C.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能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14 kJ
D.昆虫的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有1 000 kJ
答案精解精析
10.基本计算类
1.B 图示蛋白质分子由1条肽链构成,组成多肽链的两个氨基酸R基上的—NH2和—COOH缩合形成一个肽键,故该蛋白质共153个肽键,A错误。

参与构成该分子的氨基酸中至少有1个氨基酸含2个羧基,1个氨基酸含2个氨基,B正确。

该蛋白质含有的1个二硫键是2个—SH脱氢形成的,故该分子中至少有2个氨基酸残基含硫,C错误。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D错误。

2.A 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根据题意,放大倍数大了4倍,因此,视野中一排容纳的细胞数只能是原来的1/4,也就是2个。

3.D 分泌蛋白是以囊泡的形式,由内质网经高尔基体到细胞膜,通过膜融合而分泌到细胞外的,没有穿过磷脂分子层,D正确。

4.C 有氧呼吸过程中O2的消耗量等于CO2的产生量,表格中二者的差值表示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

氧气浓
度由a→e的过程中,有氧呼吸逐渐增强,无氧呼吸逐渐减弱,氧气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产生CO2的量为0.7 mol/min,则酒精发酵产生的CO2的量为0.6 mol/min,因此酒精发酵消耗葡萄糖的量为0.3 mol/min。

5.D 联会后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个染色单体,这叫做四分体,每个四分体含有一对(2条)同源染色体
或者说4个染色单体,每个染色单体含一个双链DNA,一个四分体中含4×2=8条多核苷酸链。

人体细胞含有
23对同源染色体,则可根据上述关系计算出相应数据。

6.D DNA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化学键是磷酸二酯键,碱基对之间的化学键是氢键,二者与维持基因结构
的稳定有关;基因中A=20%,则T=20%,C=G=30%,因此在无变异条件下,该基因的碱基(C+G)/(A+T)=60%/40%=;
①是磷酸二酯键,②是氢键,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解旋酶作用于氢键;该基因复制3次后形成
8个DNA分子,16条脱氧核苷酸链,则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

7.A Aa基因型个体占:1-30%-20%=50%,该种群植物自交后,AA占30%+50%×=42.5%,aa占
20%+50%×=32.5%,Aa占1-42.5%-32.5%=25%,a的基因频率为32.5%+×25%=45%,则A的基因频率为1-
45%=55%。

8.D 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该草地上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144只
/hm2。

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重捕的标记数理论上偏小,所以推算出的平均种群密谋比实际
的偏高。

根据表格中的初捕和重捕的雌性个体数之和与雄性个体数之和的比值是,可知性别比例(♀/♂)为。

在被调查的环境中,平均每100 m2有2.88个洞口,则10 000 m2就有288个洞口,而10 000 m2上有田鼠144只,所以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为288∶144=2∶1。

9.C 能量传递效率达不到100%的原因包括呼吸作用会散失部分能量,故A正确;昆虫的同化量为410-
210=200(kJ),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占比例为70÷200×100%=35%,B正确;昆虫的后一个营养
级获得的能量最多是200×20%=40(kJ),C错误;昆虫的前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最小值是200÷20%=1 000(kJ),
故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