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8.1力——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测量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并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弹力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弹力的测量方法。

3. 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弹簧玩具,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弹力,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讲解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本质。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簧的弹力,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弹力的存在和大小。

4. 应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簧门、弹簧床等,让学生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力的种类:1. 弹力弹力的概念:1.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产生原因:1. 物体内部的弹性形变弹力的测量:1. 弹簧测力计生活中的弹力现象:1. 弹簧门2. 弹簧床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弹力,并记录下来。

3.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并分析其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弹力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并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讲解弹力产生原因时,可以结合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更深入的解释。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第1节《力 弹力》教学设计1 (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第1节《力 弹力》教学设计1 (新版)苏科版

一、力弹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

(2)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对物体的作用,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通过学生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4)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形变的物体是具有能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橡皮筋测力计的制作及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实验培养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创新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力的概念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难点:弹簧力计的原理及力的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大小:探讨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引入胡克定律。

3. 弹力的方向:讲解弹力的方向,即弹力的作用线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作用点:介绍弹力的作用点,即弹力作用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能描述弹力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确定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确定。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确定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桌子。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包括弹簧、钩码、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手的感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 弹力的大小:讲解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引入胡克定律。

4. 弹力的方向:讲解弹力的方向,即弹力的作用线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5. 弹力的作用点:介绍弹力的作用点,即弹力作用的位置。

6. 例题讲解:运用弹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分析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弹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引入胡克定律方向:作用线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作用点:弹力作用的位置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弹力作用,试根据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判断物体的状态。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测量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弹力的测量方法。

3.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弹力的存在,例如拉弹簧、拉伸橡皮筋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测量方法。

3. 例题讲解:运用弹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弹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床垫、弹力鞋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力弹力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形变,想要恢复原状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测量方法:弹簧测力计。

应用:弹簧床垫、弹力鞋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运用弹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

3. 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弹力的存在,再通过概念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弹力的其他方面,如弹簧的弹性系数与什么因素有关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概念是“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形变,想要恢复原状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 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 弹力_教学设计

《8.1力弹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力的概念,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通过实验得出弹性形变及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的关系。

(3)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4)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教学重点、难点】对力、弹力概念的理解;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橡皮泥、气球、、钩码、铁架台、刻度尺、弹簧测力计、鸡蛋、弹弓等教学过程:观看视频: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提问:把大树连根拔起的是哪位好汉?你想到哪个成语来形容他?(力大无穷)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力”【活动一】力是什么?1、老师用臂力器展示一下“力”,调动起学生的活动热情,同时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力”。

2、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有力的作用吗?(钩码拉弹簧、课本压桌子……)3、我们一起来观察课本上的四幅图片推土机推土狗拉雪橇压路机压路面运动员举杠铃“推、拉、压、举”都要用到什么?(力)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作用”,同学间互相交流和思考:力是什么?4、为我们刚刚的精彩表现鼓鼓掌,鼓掌也要用到力,一只手能鼓掌吗?(力至少要有两个物体,一个施力物体,一个受力物体)举例:手拉弹簧的力,施力物体是手,受力物体是弹簧学生完成学案中的发现1:(1)力是对的作用。

(2)产生力的作用至少涉及个物体,一个叫__ ___物体,另外一个叫___ ___物体。

(3)运动员举杠铃的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压路机压路面的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活动二】什么是弹力?将橡皮泥搓圆,一只手压气球,另一只手压橡皮泥,至某一位置不动(每个同学都做一下)①观察它们的形状是否有变化?(气球和橡皮泥都被压扁了)②把手稍微抬起一点,两只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气球向上推手,橡皮泥没有)③手完全离开,它们的形状又有什么变化?(气球恢复原状,橡皮泥还是扁的)1、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形变2、我们把像气球一样撤去外力还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大家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发生的是弹性形变?3、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叫弹力。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 弹力》教案及反思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 弹力》教案及反思
4.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5.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教学重难点
1.力的概念
2.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教学器材
弹簧、弹簧测力计、气球、橡皮筋、橡皮泥、钩码、刻度尺、条形磁体、小磁针。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1.活动:师生互动,掰手腕。
问:还有做什么要用力,能不能举些事例让大家感受一下?
活动2:手拉弹簧,逐渐用力。
问:橡皮筋受到手施加的拉力,拉力越来越大,橡皮筋的形变程度如何变化?
追问:气球能不能无限的压?橡皮筋能不能无限的拉?
【结论】在一定限度内,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程度就越大。
物体弹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引导:
(4)活动: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外力之间的关系。(演示实验)
【结论】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做形变。
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自动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例如:气球、弹簧、橡皮筋受力后。
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不能自动回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范性形变。例如:橡皮泥受力后。
(2)活动:手拉弹簧,将弹簧逐渐拉长,感受弹簧对手的力。
第八章 第一节 《力 弹力》教案及反思
上课教师:
上课地点: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和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原理:在一定限度内,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程度就越大。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 一、力 弹力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  一、力 弹力教案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列举生活中“力”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力的探究兴趣,由学生实验自主探究感受力,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得出力的概念,分析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弹簧测力计教学中,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本节课内容贴切学生生活,学生大多能顺利掌握,由于时间限制,对简易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没有深入探究,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没能得到升华,在第二课堂中,将引导学生制作简易弹簧测力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_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原因、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以及弹力与重力的区别。

2. 弹力的产生原因:解释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这就是弹力。

3.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测量: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弹力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方向,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

3. 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能够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原因,弹力的方向。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及恢复原状的过程,感受弹力的作用。

3. 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弹簧形变的过程,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

5.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能够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如拉伸弹簧、挤压弹簧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产生原因、方向及测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1)拉伸弹簧时,弹簧对手有什么力作用?(2)挤压弹簧时,弹簧对手有什么力作用?(3)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2. 答案:(1)拉伸弹簧时,弹簧对手的力作用是弹力。

(2)挤压弹簧时,弹簧对手的力作用是弹力。

(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的方法: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了弹力的概念、产生原因、方向及测量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
【教学时间】________ 【教者】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讨论,初步建立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通过活动,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活动,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知道国标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5.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重点、难点】
个人复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
二、目标定学:
三、预习探学:
1. 物理学中,把称为力。

只要有力的作用
发生,就一定会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是物体,另一个是物体。

2. 物体的的改变,叫做形变。

如果物体发生形变后,撤去
外力就完全恢复原状,这种形变称为形变。

3. 物体发生时会产生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4.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符号为。

5. 观察课本P46图8-5,可以知道:弹簧测力计主要由、、
和组成,该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 N,分度值是 N。

6.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①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和,所测力的
个人复备 大小应在它的 内。

②测量前,应检查指针是否指在 上,若不在,应校正 点。

③要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与 方向一致;观察时,视线应与 刻度盘 。

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
(一)力是什么
1.活动体验:感受身边的力。

2. 观察分析课本P44图8-1,说一说:什么是力?
3. 归纳小结:交流【预习探学】中第1题。

4. 说一说:课本P44图8-1实例中,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
5. 小组讨论:发生力作用的物体是不是一定要接触?你见过不接触的物体也 能发生力的作用吗?
(二)形变和弹力
1.试一试:照图8-2那样压气球、压弹簧、拉橡皮筋,再松开。

(1)观察气球、弹簧、橡皮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体验一下:压气球、压弹簧、拉橡皮筋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2.归纳小结:交流【预习探学】中第2、3题。

3.活动8.1 探究物体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1)照图8-3那样,用大小不同的力压塑料尺。

现象:压塑料尺的力越大,塑料尺的弯曲程度越 (大/小)。

照图8-4那样,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

现象: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伸长得越 (长/短)。

(2)小结: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
(大/小)。

(三)力的测量
1.交流:【预习探学】第4、5、6题。

2.议一议:课本P46图8-6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方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其余的错在哪里?
3.做一做:
(1)用手向下拉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体验并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N 和5N时,手的用力情况。

(2)将一个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四)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可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这种能叫做。

五、总结提学:
六、达标检学: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