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卫风·氓》中管窥周代女性地位
诗经卫风氓赏析

诗经卫风氓赏析《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
为先秦时代卫国华夏族民歌。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
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诗经卫风氓赏析,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诗经卫风氓赏析《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共三百零五篇。
《卫风·氓》共六章,章六句,二百六十三字,为《诗经·国风》一百六十篇中第一大篇。
《卫风·氓》这首诗一方面抒写了男女美好的爱情生活;另一方面,又揭露、批判了当时社会出现的男女不平等现象,从而表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对不平等的家庭生活和遭虐待被歧视的处境的强烈不满和怨恨。
但是,对于这首现实主义的完美里巷情歌,长期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注释者、批评家,总是按照自己特定的时代意识,从封建礼教出发,以儒家“诗教说”的原则,加以曲解和诋毁,称其为“淫乱之诗”,称诗中女主人为“淫妇”,不同程度地遮蔽了作品的本真面目,减损了这首诗的艺术光辉。
为了剔除古人的曲解和附会,还《卫风·氓》这首诗以本来面貌,现对《氓》诗的产生年代与地域、《诗经》时期的婚姻家庭观以及《氓》这首诗的主题思想等方面加以释析。
一、《氓》诗产生的年代与地域根据《毛诗序》言“宣公之时”可推知,《氓》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7世纪,距今大约2700年左右。
它产生的地域,诗中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和“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等,多处提到顿丘和淇水。
对淇水没有异端,即现在从西南到东北,斜贯浚县全境的淇河故道。
但对顿丘,个别古籍注释虽有异说,但大多数群经正史都把《氓》诗“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顿丘”,标注在春秋卫地,今河南省浚县。
最具有权威性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出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都详细注释着:“《诗·卫风·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在春秋卫地,今河南省浚县。
中国女性地位持续下降的轨迹《氓》《孔雀东南飞》《祝福》群文阅读-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导致这段婚姻破裂的责任虽在男方,但提出终止 这段婚姻的却是女方(“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 某种意义上讲,是“氓”弃“我”在先,“我”弃婚姻在后,或者说,“氓”弃 “我”是其因,“我”弃婚姻是其果——这可视为《氓》作为弃妇诗的“非典型 性”。
贰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代办”婚姻中可 以改嫁的弃妇
壹
《氓》中的“我”:“自办”婚姻中可以反抗的弃妇
《氓》选自《诗经》中的《国风•卫风》。《诗经》相传由孔子编订,以此推 断,《氓》所反映的是大约2500年前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一直以来,人们都把 这首诗视为弃妇诗的典范之作。比如,清代著名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 中明确提出“《氓》,为弃妇作也”;而后来的一些研读者则干脆将《氓》定义 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弃妇诗”。
《孔雀东南飞》与《氓》相较,该文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女性主人公刘兰芝 实质上是为婆婆所弃,而非她的丈夫焦仲卿所弃;二是这首诗虽然表现了男女主人公 爱情的纯真美好,但没有表现他们相识相恋的过程。关于第一点,刘兰芝被休(弃) 回娘家,她的“阿兄”连劝带逼地让她改嫁(“逼迫兼弟兄”),其性质跟焦仲卿的 母亲威逼其休妻并无不同。从中可见,这一时期封建家长对男女婚姻的干涉力度有了 明显的加强。第二点则反映了那个时期的一个普遍现象,即绝大多数婚姻男女都是有 “婚”无“恋”,婚姻主要是由当事人的家长以及媒妁来“代办”的。
至于蜀汉遗民李密在《陈情表》中所言的“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则让我们 对当时的婚姻制度及相关的社会风俗看得更加清楚:一、“舅”(家庭中的兄弟)在 “母”(家庭中的姐妹)的改嫁上是有主导权的;二、嫠妇改嫁为社会习俗所接受。
叁
《祝福》中的“祥林嫂”:“包办”婚姻中被逼上绝 路的嫠妇
从诗经看周代女性意识

从《诗经》看周代的女性意识女性意识,实际上就是有关于女性的观念,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就是指文学作品以人的解放为内核,以争取女性独立地位为标志,并在创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和写作姿态。
具体体现在女性对国难的积极救助,对家危的主动劝挽,对婚恋的自主抉择,对包办的坚决抗争,对爱而不得的伤感,对侮辱的反抗,对幸福的自庆,对痛苦的自悼等方面。
一.对国难的积极救助,对家危的主动劝挽对国难的积极救助最典型的就是《鄘风&S226;载驰》,作者是许穆夫人,堪称为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这首诗中,许穆夫人表明了自己要“归唁卫侯”的决心,对于卫人的强加阻扰表示愤慨,表现了女性在国家大事上的自觉和主动。
她不顾大臣阻挠,义无反顾亲往卫国出谋划策。
这种突破重重阻碍按照自己意愿去变革现实的行为,毫无疑问,体现了周代女性已经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
虽然她的本意是关心家人,然而,在那个女性被杜绝了参政议事的意识的时代,她能由己之私想万民之苦,感情得到升华,是正义且振奋人心的。
因此她肯定自己,敢于为自己辩解“女子善怀,亦各有行”“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与国难相提并论的是“家危”。
婚姻是女性最佳的生存保障。
古代女性是受制于男性的,男子喜新厌旧,女子终而见弃,这是古代社会常见的悲剧。
因此,在家庭危机出现时,往往会出现女子提醒丈夫以前许下的誓言,希望丈夫顾念旧情,以家为重,回到夫妻和睦的情况。
如《郑风&S226;遵大路》里妻子对丈夫的劝挽,《邶风&S226;谷风》里女主人公说的“徳音莫违,及尔同死”。
这些也能体现周代女子对婚姻的呵护和抗争,她们没有逆来顺受,而是给丈夫讲道理,她们有明确的目的和愿望,并付诸实践,努力改变现状,希望不被抛弃。
二. 对婚恋的自主抉择,对包办的坚决抗争《诗经》产生时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形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原始的母系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是以男性为主的父系社会。
从《氓》看周代女性家庭生活地位

从《氓》看周代女性家庭生活地位
马延利;尹和平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诗经·卫风·氓》是一首著名的夹杂抒情的弃妇叙事诗。
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表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受损害的现象。
【总页数】1页(P9)
【作者】马延利;尹和平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心,737200;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心,7372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从《诗经》中的婚恋诗看周代女性的地位 [J], 苏辰;万庆
2.从《礼记》看周代女性社会地位及其成因 [J], 李春梅
3.不我能慉,反以我为仇——从《氓》管窥周代的婚姻制度及女性的婚姻地位 [J], 姚志国
4.《卫风·氓》与《孔雀东南飞》之比较——看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变迁 [J], 郑爱娟
5.从周代的婚姻制度看《卫风·氓》中女主人公遭弃的原因——兼论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现实意义 [J], 郭廷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诗经卫风》中看周代女人的婚姻

从《诗经卫风》中看周代女人的婚姻在那个男权时代,女人地位十分低下,只是男人的附属品。
《诗经·卫风》中描绘了卫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如翠竹般的高洁公子;有在山涧结庐独居的自得其乐的隐士;也有深深思念着远行出征的丈夫的妻子。
今天我想写一写,《诗经·卫风》中那些的女性,她们美丽、勤劳、勇敢,希望反抗剥削,反抗压迫,反抗不平等,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
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她们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极其低下,生活极其不易,她们必须依赖男子才能生存。
未学习诗歌《氓》时,我“浅显且刻板”的印象中,以为封建社会背景下的女子都是温良顺从的,纵使丈夫有那些背叛自己的行为,身为人妻的女子仍要恪守所谓的妇道,对此无可奈何。
但是《氓》不一样,一位热情善良、温柔勤劳的姑娘,在婚变被弃之后的竟然会有这样的反思与决绝。
诗歌开头写到“氓之蚩蚩,报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这位男子从开始就是有目的地接近姑娘,在当时那个看重女子名节的年代,这位男子却不顾姑娘名节,偷偷献殷勤来获得姑娘的芳心。
单纯的姑娘被男子的花言巧语打动了,坠入爱河。
男子想私定婚期无果,立即翻脸,“非我愆期,子无良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周礼》中就有了媒氏的记载,这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是婚嫁制度所遵循的一种准则。
在那个时代无媒无聘,私自婚配会被人笑话轻视。
姑娘遵循礼数,劝说心上人遵守乡俗,而男子不但不替自己的心爱的姑娘打算,竟暴躁发怒。
姑娘这时被所谓的爱情冲昏了头脑,也许会脑补心上人的生气只是想早点娶她回家,婚变之后才想起男子当时的行为明显对她表现得轻薄和不尊重。
但此时,姑娘已然坠入爱河,只想时时和爱人一起,见不到“泣涕涟涟”,见到了就“载笑载言”。
姑娘天真、诚挚、对情人一片深情,想象自己的爱情一定“海枯石烂”不变心,带着嫁妆,迫不及待嫁给自己的“梦中情人”,走向自以为的幸福美满的婚姻。
美好的开始并不意味着美好的结局。
从《诗经氓》看周代女性的生命轨迹

《诗经·氓》中女性的生命轨迹【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流,它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先秦社会各个阶级层的生活状况和理想愿望。
而在先秦这个社会动荡,斗争激烈,矛盾尖锐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频繁的战争,长期的戍守,女子对婚姻的追求等题材多样的诗体也丰富多彩。
按照采诗说来看在《诗经》之中就分篇收集了周朝时代不同的民间诗歌,在《诗经》中“风”、“雅”、“颂”是其三大类型,而在“风”中我们最要关注的一点就是《诗经》中对于女性这一独特群体的生命轨迹的阐释与解说。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写女性的作品,她们大多数以女性的第一人称直接抒发女性在这一现实时代生活之中的价值观念和对理想生活、理想爱情的追求。
《诗经·氓》通过对女主人公和“氓”的相爱、婚后的裂变“氓”最后的抛弃、女子最终的意识觉醒来刻画出出周朝时代女性的生命轨迹,从而来深刻的体现出女性对于欺辱的反抗,对于爱情的重新审视。
这是对中国古代女性完全屈从于男权的一种默在的反抗,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诗经·氓》生命轨迹反抗意识(一)《诗经·氓》中女主人公的生命轨迹《诗经·氓》根据《诗经解说》来看它被认为是卫宣公时候的诗。
由于社会制度急剧变化,男子的经济地位逐渐提高,卫宣公本人蒸其庶母,占其子媳,这种伤风败俗的影响甚是广大,于是此时丈夫对于妻子的态度往往都是始乱终弃的。
因为爱情美满是人人都向往追求的,于是在现实历史之下的不幸就被彰显的越加鲜明。
《氓》就是一篇写一个悲情女子的爱情叙事抒情诗歌,它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痴情女子被一个虚情假意男子最终抛弃的悲剧故事。
全诗总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男女相爱。
“氓”假借买丝结识了温柔贤惠的女主人公,并以此为借口来和女方谈婚论嫁,迫切希望可以及早成亲,只是因为女方错过了“佳期”而自己又无“良媒”。
此时,女方只是大胆爽朗的说“秋以为期”。
婚姻中的男女平等吗?从《诗经》时代到今天女子地位的变化

婚姻中的男女平等吗?从《诗经》时代到今天女子地位的变化古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对于女子有很多的道德要求和束缚,如所谓的“三从四德”,不遵循会被丈夫遗弃,至于离婚更只是只有男子才有的权利,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可以始乱终弃,但是女子就不行,会违背社会纲常伦理。
《卫风·氓》是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女子与自己的丈夫一见钟情,但是在结婚后却表现出了真面目,变得朝三暮四,最终女子惨遭遗弃: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这是一首弃妇诗,女主人公与这个男子由相恋后步入婚姻的殿堂,她在婚后勤劳持家却仍然遭到被抛弃的悲惨结局。
体现出女子永远是弱者是被抛弃者、受到伤害者。
在《谷风》中便显得更加明显丈夫因为用情不专而遗弃了自己的结发之妻: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能不我慉,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与《卫风·氓》一样,都是弃妇诗,以一种埋怨的口吻对自己悲惨的婚姻进行讲诉,控诉她与丈夫共同经历了苦难但是却不能共享安乐,可是她却没有像《氓》中的女主人一样迷途知返,而是在自己被逐出家时仍然希望丈夫能送自己一程:“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这都深层次地体现出女人在当时的社会婚姻中没有任何权利可言,感情上、经济上又要依靠男性而存在,甚至以一种卑微的姿态,男人喜欢了就要嫁给他,不喜欢了就可以随意抛弃,被抛弃后,会受到来自社会道德各方面的指责,只能在孤苦寂寞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在现在的社会中,男人不再是女人的一片天,女人自己则可以撑起半边天,甚至是一片天,女性的主体意识不断显现,“女子无才便是德”已经成为了过去式,现在的女性崇尚独立拥有自己热爱的事业,甚至在某些工作领域超过了男性。
浅析《诗经二则》 ——《静女》、《氓》中的女性的魅力

浅析《诗经二则》——《静女》、《氓》中的女性的魅力摘要:《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来源于民间生活,反映了那个时代各方面的生活,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的文化积淀。
在《诗经》中与女性相关的作品占了三分之一,《诗经》是中国女性文学史的第一页,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对女性的关注。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中《诗经二则》(《静女》、《氓》)中所描写和塑造的两位女性的形象,揭示周代社会的女性的精神面貌和情感面貌,进而浅析古代女性的魅力。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女性魅力《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的诗篇从西周初年,绵延到春秋中叶。
几乎每位中国人,在孩童时代都接触过里面的诗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孔子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诗经》所涉及的题材,无论婚恋、战争、农事还是祭祀,都流露出一种真挚、单纯的情感。
《诗经》形成的阶段,正是中国文化的奠基时期,如今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东西,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它们的基因密码。
在《诗经》很多作品中都描写过女性,《国风-周南》让我们看到一位劳动的少女,她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清新自然之美,在《蒹葭》中那在水一方的充满了神秘气息的女子,让多少痴情男子魂牵梦绕,仿佛触手可及,又似远在天边。
《静女》和《氓》为我们塑造了两个不同的女性形象,一个天真烂漫,一个坚忍决绝。
这两首诗为我们揭开了那个遥远时代女性的神秘面纱,同时向我们展示当时普通女性的婚恋观。
一、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本诗描绘了一个恋爱中的女性与自己心爱的男子幽会的情景,诗中虽然以女性中心,描写了女孩子在恋爱中顽皮可爱,天真烂漫的个性,但整个描述的视角却是男性。
女子赠送了礼物给男子,男子满心欢喜,全然忘记了女子故意躲在城隅“戏弄”的把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卫风·氓》中管窥周代女性地位
作者:王秋凤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1期
摘要:《诗经》向人们展示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历史,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其中对女性生活的描写使之成为研究女性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中《卫风·氓》中女主人公的恋爱、成婚、婚后与被休的整个过程,试看对周代女性地位。
关键词:周代社会;礼法;爱情;经济体制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她全面细致的反应了周代民众的生活,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
《诗经》中涉及女性形象的诗篇约有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卫风·氓》是其中一篇少见的叙事完整、并带有人物思想情感变化的抒情叙事诗。
本文试图通过对《卫风·氓》的解读,了解周代女性的地位,进一步了解当时女性的生活。
一、相恋
诗歌一开始就写到男子巧借名目与“我”相见——“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而“我”更甚——“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通过男子找托词避开众人与“我”幽会,可以看出他们是自由恋爱的。
殷周时期处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折期,虽然此时礼法思想已经开始慢慢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周礼》中仍有“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的记载,可见此时封建礼法和道德观念并未达到十分严酷的程度,周代还有相对比较自由的男女恋情。
“蚩蚩”,《毛传》释为“敦厚之貌”,一个老实又忠厚的男子为了娶到心爱的女子,甚至笨拙地找借口。
而女子的感情更加强烈,看不见情郎就两眼泪涟涟,看见情郎,就又说又笑,更加直接而强烈。
《诗经》里表现女性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比比皆是,如“髧彼两髦,实维我仪”、“榖则异室,死则同穴”等等。
从他们对爱情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的青年男女的恋爱过程中,女子常常居于主导地位。
这除了女性的生理特征原因之外,还有母系社会的遗俗影响。
二、成婚
时代的变化使人们对《诗经》大多数诗篇的解读并不统一,《氓》也不例外。
毛序曰:“刺诗也。
宣公之时,礼仪消亡,淫风大行。
男女无别,遂相奔诱。
华落色衰,复相弃背。
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
美反正,刺淫佚也。
”朱熹《诗集传》曰:“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2]在封建卫道者的眼中,《氓》就是一首因“淫奔”而被瞧不起被抛弃的弃妇诗。
周代的婚姻礼法已经相当健全了,认为“妇夫有义,而后父子
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
”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昏礼者,礼之本业”,“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和以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3]婚礼成为了礼的根本。
因此,婚姻的仪式十分重要,内容也相当繁琐——“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4],其具体内容主要是“六礼”,即是婚礼的六个重要步骤: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虽然我们在诗中能明确看出的只有“纳吉”(尔卜尔筮)和“亲迎”(以尔车来),但这已经可以说明女主人公不是私奔。
《氓》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是现实生活的反应,也是现实生活的升华和再创造,我们不能要求其完全吻合现实生活。
诗中女方曾以没有好的媒婆拒绝对方,“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紧接着“秋以为期”,作为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农事活动在百姓的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秋冬是农闲时期,此时举办婚礼不影响农事活动,符合逻辑推理。
“以尔车来”,男方用车前来迎娶新娘,更是符合“亲迎”的要求。
可见,虽然男女主人公是自由恋爱,但他们依旧要遵循礼法要求,匪媒不娶,匪媒不嫁,要理性的因为男方没有找到好的媒婆而拒绝他。
在这样的礼法制度下,女性的言行越来越不自由,这也是她们地位下降在法律制度上的表现。
三、婚后
人类学家曾经指出,经过漫长的进化与发展,人类首先进入的是以女性为核心的母系氏族社会。
由于女子采集、编织等生产方式,比男性的打猎捕鱼等更稳定,又加之妇女在生育中是直接承担者,因此妇女在氏族中是领导者,享有高度的尊敬和崇高的礼遇。
但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发展,男性在体能上优势显现出来,狩猎业、农牧业的兴起使女性开始在生产生活方面处于从属地位。
尤其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男性在经济生活中的优势更加明显,更加速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妇女的地位随之也发生的翻天覆地巨大的变化,恩格斯曾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庭中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隶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
[5]
《诗经》产生时期正是生产方式慢慢转向有利于男性的时期,由于女性在经济生产中地位的下降,女性社会地位也随之下降。
此时的女性除了要从事室内劳作,甚至还要从事农田耕种——“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多年来,女主人公一直忙于家务、纺织、采摘等等女性从事的一切劳作,放弃了一切为自己活着的时间,心甘情愿的为这个家庭“三岁食贫”,奉献自己,任时光带走了自己所拥有的“其叶沃若”般的美丽。
这里的她,除了勤劳、质朴、善良等等中华民族女子的优良品质外,同时也间接的体现了她在家庭中地位的下降。
四、被弃
诗中的女子在为男子付出了“沃若”般的青春之后,在帮助男子“言既遂矣”之后,在“其黄而陨”的中年时期,男子变成了一个“至于暴矣”、“二三其德”的薄情寡义之人,奉献一生的女子不仅遭到了冷落辱骂,还遭到了被弃的悲惨命运。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折期存在着“一聘九娶”的现象,即“媵妾制”: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夫人,女方须以侄(兄弟之女)娣(妹妹)随嫁,同时还须从另两个与女方同姓之国各请一位女子陪嫁,一共九人,夫人是正妻,其余都属于贵妾。
虽然这种现象只是在诸侯贵族之间存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周代社会男女地位的差距。
上行下效,底层那些无力多娶的平民男子也有了二三其德、朝三暮四的借口,社会上也有了“七出三不去”的说法。
所谓“七出”,是指妇有不顺父母、无子、淫僻、妒、恶疾、多舌、盗窃等七条之一者,要被休弃。
所谓“三不去”,是指妇虽犯“七出”,但有三种情况之一者,不能休弃,一是“有所娶无所归”,二是“先贫贱后富贵”,三是“与父共更三年丧”。
虽然这种说法第一次见于文献是在《大戴礼记》[6]中,但它的形成时期是周代。
这样的礼法要求不仅束缚着女性的言行,同时也束缚着她们的主体意识,她们生活的质量几乎完全取决于她们所嫁之人。
“爱情在女子身上特别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于爱情和推广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如果她在爱情方面遭遇不幸,她就像一道光焰,被一阵狂风吹熄掉”。
[7]女性这样的心理使其当面对“婚变”时,面对着灭顶之灾。
诗中的女子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在这“灭顶之灾”中勇敢的站了起来,她以极其平静的口吻劝年少的女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面对男子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她终于喊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她清醒的认识到爱情已经不在,山盟海誓已经过期,为了让自己不再痛苦,她选择了离开。
但“亦已焉哉”四个字,又包含了多少她心如死灰般的绝望。
五、结语
周代女性的命运是悲惨的,随着经济地位的转移,礼法制度和道德观念的束缚,她们的言行举止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她们的主体意识也被一点一点的淹没。
因此,经济上无法独立的她们,加之生活环境的狭小导致的视野思想的局限,单纯的她们把自身的幸福,自身的价值,自我认知等全部都寄托在男子身上,这种把自身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企望通过他人的重视而实现人生价值的心理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
很显然,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女性无法成为自身命运的掌控者,周代女性的地位和生活质量,也就完全的由她们所嫁的男子决定。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崔高维校点,礼记·昏义第四十四[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延海,诗经释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72:54.
[5]卢辩注,孔广森补.大戴礼记补注·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6]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