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预习四字法_掌门1对1
《丰富的图形世界》复习指导-掌门1对1

丰富的图形世界复习指导-掌门1对1一、复习目标:1、能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的特征。
2、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3、亲身经历切截正方体的过程,体会面与体的转换,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4、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种视图。
会画正方体及简单组合的三种视图,并在小正方体内填上表示该位置小立方块的个数。
5、能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拓展思维空间。
二、知识结构网络。
三、重点知识点点击1、常见的几何体及其特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且各面都是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棱柱:上下两个面称为棱柱的底面,其它各面称为侧面,长方体是四棱柱。
3、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圆。
4、圆锥:有一个底面和一个顶点,且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5、球:由一个面围成的几何体2、展开与折叠(1)棱柱:如图1所示的棱柱,上底面是五边形A'B'C'D'E',下底面是五边形ABCDE,这两个五边形的大小形状都相同,这个棱柱有5个侧面,当它为直棱柱时,5个侧面都是长方形,当它为斜棱柱时,5个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桂的棱,其中相邻的两个侧面的交线都叫做棱柱的侧棱,图1中的棱柱有15条侧棱,其中有5条侧棱,这5条侧棱的长相等,将这个棱柱展开定一个长方形(图2是图1中棱柱的侧面展开图)反过来可以将一个长方形折叠成一个棱桂的侧面。
当一个棱柱的底面是三角形时,称为三棱柱,当一个棱柱的底面是四边形时,称为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都是四棱柱)当一个棱柱的底面是五边形时,称为五棱柱(图1就是五棱柱)………当一个棱柱的底面是n边形时,称为n棱柱,它有2n个顶点,3n条棱,n十2个面(其中2个底面,n个侧面。
)(2)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分别是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就是圆锥的母线(即圆锥的顶点与圆锥底面上任意一点的连线长,而扇形的弧长就是圆锥底面圆的周长,反过来,可以将一个扇形围成一个圆锥的侧面。
知识拓展:丢番图的墓志铭-掌门1对1

-掌门1对1
-掌门1对1 丢番图的墓志铭(希腊)-掌门1对1
数学家丢番图的生平事迹现已无据可考,仅在其墓志铭上可略知一二.其墓碑十分特殊,铭文是一首诗谜:
过路的人!
这儿埋藏着丢番图.
请计算一下下面的数目,
便可知道他多少岁时寿终正寝.
他的一生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
十二分之一是无忧无虑的少年,
再过去七分之一的年程,
他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五年后儿子出生,
不料儿子只活到父亲一半的年龄,
竟先其父四年而终.
晚年丧子老人真可怜,
悲痛之中度过了风烛残年!
请你算一算,
丢番图活了多大年龄?
这首墓志铭被数学家麦特劳德尔收入数学问题中.他收集了希腊数学家的许多名题,并以诗歌的形式写成,其手抄本当时曾广为流传,影响颇大.
设丢番图活了x 岁,据题意得
x x x x x =+++++42
57126 解得
84=x ,故知丢番图活了84岁.。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门1对1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门1对1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
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 向老师、同学请教。
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字 把词学活。
2.反复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功。
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获得比较牢固而丰富的感性知识。
每读一篇文言文,要先通览全篇,初略掌握其大意,然后再借助工具书,消灭阅读中的文字障碍,弄懂难字、难词、难理解的语句,进一步体会其含义之后,再逐句逐段地理解全篇的内容。
这就是古汉语常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道理。
读得多,读得熟,理解也就自然会深了。
熟读可以加深理解,理解了的东西,记忆就会牢固。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我们读了一篇文言文之后,虽然读的滚瓜乱熟,但有时也会有囫囵吞枣,没有真正理解的现象,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便会茅塞顿开,明白了许多。
3.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4.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以上就是在线一对一掌门1对1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大家要有耐心,有毅力,一定可以学好文言文。
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_掌门1对1

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_掌门1对1许多同学一上中学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为只要学好了书上的知识就可以了。
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现在的高考题内容与现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在语文写作以及政治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
如果我们对外界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突然遇见这样的考题,就会觉得有一定难度,不知如何应对。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这样两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一:一位同学最近参加了一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
该校的考试制度颇为严格,光是笔试就进行了3次。
还好这位同学的基本功较为扎实,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杀进了面试。
可就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他遇到了。
他当时走进考场,抽签抽到的题目是“对华南虎照片事件发表看法”。
可他平时既不看报又不看新闻,哪里知道“华南虎事件”到底所谓何事?结果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铩羽而归。
故事二:我的侄女参加高考那几日,嫂子全天守在考场外做后勤服务。
所有科目的考试结束后,嫂子跟我讲,考完语文后,侄女跑出考场抱着她就哇哇大哭。
她那时也急了,但又怕侄女的情绪受到影响,所以忍着没敢问发生了什么事。
等情绪平复了一些后,侄女主动开口了,抱怨语文作文题目太变态,把张韶涵演唱的《隐形的翅膀》的歌词都列了出来,并要求以该歌名为题,写一篇文章。
侄女平时下了不少功夫苦练作文,什么类型的题目都练过了,却唯独没练过这种新型的作文形式,写得自然不是很出色。
表面上看,这两件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它们都向我们展示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注定是要吃亏的。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流传于明清时代的话,在当时是用来称赞那些寒窗学子的勤奋的,但在当今社会却有了另一层含义,用来批判那些只知死读书、不知社会事的学生。
我们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已完全不再局限于书本,很多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一些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如果我们只是局限于课本这一亩三分地,从不走出书外去接收更多的课外知识,在考试的时候就必定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高中化学元素符号记忆方法!-掌门1对1

高中化学元素符号记忆方法!-掌门1对1怎样让学生尽快记住近三十个元素符号,除了死记硬背外,在线一对一小编搜索了一些方法,教给你们,希望你们感到记忆的趣味性,从而快速记忆。
一、拼音法钠(Na)、钡(Ba)、氟(F)、钨(W)、锂(Li):这些元素名称的汉语拼音与该元素的元素符号相似,如钠元素(Na),钠的汉语拼音为nà;钡元素(Ba),钡的读音由汉语拼音b的发音与英语字母a的发音拼成;氟元素(F),氟的读音的声母为f,钨元素(W),钨的汉语拼音的声母为w;锂元素(Li),锂的汉语拼音为lǐ。
二、形象法有些元素的元素符号可采用形象的方法记忆。
例如,钨元素(W),可以联想白炽灯内的钨丝,酷似W形;硫元素(S),可以联想起弯弯曲曲的小溪中的流水,形如S状;氧元素(O),可以联想圆圆的太阳形状;钾元素(K),可以联想到剪指甲时张开的剪刀的形状。
三、谐音法如金元素(Au),可以设想这样的情景:有人突然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光闪闪的金子,他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哎哟的惊叹声,这哎哟的发音不正是英文字母Au的发音吗?四、韵语法其一:按字母对比记忆法。
如:金银铝氩A开头,B字开头钡和溴,钙铜碳氯先写C,M领头锰和镁。
常用元素符号按英文字母顺序对比记忆:A:Ag(银)、Al(铝)、Ar(氩)、Au(金)。
B:Be(铍)、B(硼)、Ba(钡)。
C:C(碳)、Cl(氯)、Ca(钙)、Cu(铜)。
F:F(氟)H:H(氢)、He(氦)、Hg(汞)。
I:I(碘)。
K:K(钾)。
L:Li(锂)。
M:Mg(镁)、Mn(锰)。
N:N(氮)、Na(钠)、Ne(氖)。
O:O(氧)。
P:P(磷)、Pb(铅)。
S:S(硫)、Si(硅)。
W:W(钨)。
Z:Zn(锌)。
其二:前二十种元素五个一组记忆法。
氢(H)氦(He)锂(Li)铍(Be)硼(B),碳(C)氮(N)氧(O)氟(F)氖(Ne),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钾(K)钙(Ca)。
考场发挥十招_掌门1对1

考场发挥十招_掌门1对1
有些同学的考试成绩往往会超过平时的水平,而有些同学则正好相反,这就是如何发挥考试技巧的问题。
我建议你不妨按以下方法试试看。
一、注意临场心理调节。
当你进入考场后切莫慌张,可用“我能行”、“静心”、“认真”等自我暗示来稳定自己的情绪。
二、把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全丢掉,轻装上阵,尽力而为。
三、拿到试卷后,不要急于动笔,用十分钟时间浏览试题,领略各题的难易、分值,然后合理安排答题时间。
四、答题前,要逐字逐句审清题意,明了要求。
答题力争简明扼要,答其所问。
卷前的“注意事项”要仔细过目。
五、分值较小的题,如果一时做不出来,可先放一放,抢时间先做会做的题,然后再回头考虑本题。
六、有些看起来较容易的题目,其中可能有难点,切忌疏忽大意。
七、巧用图表法,碰到有些数学难题,可将已经数和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列成图表,然后进行分析。
找出解题的方法。
八、复查是考试中的重要一环,如果时间来不及,宁可把做完的题先复查一遍,而不做无把握的题。
九、不要见别人交卷就着慌,草率收兵,要力争在规定时间内圆满的答完、检查完。
十、考完一科后,精神要放松,不要参加考生之间的议论或互相对答案。
应抓紧时间清醒头脑,做好考下一科的准备。
《整式的加减》教学实录-掌门1对1

《整式的加减》教学实录-掌门1对1一、游戏导入引入课题师:我们先来进行一个游戏,游戏的规则是:1.任意写一个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一的两位数.2.交换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的位置,又得到一个两位数.3.求这两个两位数的和,用这两个两位数的和除以11。
你将最终的结果告诉我,我就能猜出你所举的那个数字?生1:5。
师:32,对吗?生1佩服的点头。
生2:9师:54,对吗?生2佩服的点头生3:7师:43,对吗?生3佩服的点头……(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兴趣被激发,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神”?)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整式的加减,学完这节课之后,你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
师:你现在想知道怎样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吗?生:(齐喊)想!(学生声音响亮,愿望强烈。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老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借助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的求知欲望。
]二、合作探究,学习同类项的意义1、问题引导,了解知识来源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引导一的第1题,2分钟后提问。
生1:2.1t,100t,252t,100t+252t。
师:(巡视时看到学生有不同的答案)还有不同的填法吗?生2:最后一个空填352t。
师:你怎么做的?生2:用乘法分配律。
(奥……,其他学生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师:你怎么想到用乘法分配律的呢?生3:因为数的运算中有乘法分配律,而100t+252t的结构和平常用分配律的结构一样。
师:好!这位同学非常聪明!你用数的运算联想到含字母的式的运算,这实际上是一种类比的思想,而这种数学思想是研究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
2、探求共性,概括意义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刚才的方法完成学案引导二的第1题。
(2分钟后多数学生停了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追问)(1)上述运算有什么共同特点?(2)具备什么特点的多项式才可以这样运算?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的同学交换意见。
(5分钟后,讨论声渐停,教师提问)生1:都用了乘法分配律。
《质量》教案-掌门1对1

第一节质量-掌门1对1教学目标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教具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
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二、投放学案,展示疑点学生自己根据学案自己阅读课本内容并将相关空白填充,遇有不知道的可以讨论交流。
然后讨论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内容。
此部分根据情况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三、合作共建,经历过程1.质量(1)质量的概念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
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
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
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质量: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2)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属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
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
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2.质量的单位(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基本的预习四字法_掌门1对1 预习的形式可用四个字概括:读、画、写、记。
亦称“预习四字法”。
(1)读
读,即课前预读,也就是阅读新课教材及参考资料,必要时还需要阅读与新课有关的已学课文,有针对性地复习新课可能涉及到旧课知识。
这里首先牵涉到一个读书方法问题。
要进行预习,必须学会读书。
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学习,应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和要求。
课前预读对阅读的理解层次要求不高,如果将读书划分为粗读、细读和精读三个层次的话,那么课前预读只要求达到由粗读到细读的层次。
粗读,即用较快的速度概览全篇课文,观其大略,了解梗概,从而对新课有一个粗略和直观的印象,并对课文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细读,也就是仔细地阅读。
细读中应弄清课文的重点、难点及个人的疑点所在,要求能把握中心,初步理解课文。
粗读课文以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的感觉,这证明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指向,它会驱使自己的思维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这时应回过头来从本节课文的开头分节细读。
在细读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和定理常常需要“咬文嚼字”似的阅读,只有这样,才会真正理解概念和定理中最关键的字、词、句的特定含义。
预习前最好能草拟预读提纲,然后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和理解课文。
预习提纲可根据与现行教材配套发行的各学科教学目标手册去拟定。
手册中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且已划分出能力的达标层次。
因此预读提纲不一定专门去写,可直接在手册上勾画或作些说明即可,只是要求心中必须有目
标,有预习提纲。
像这样一种有目标导向的预读课文比完全盲目地去阅读效果要好得多。
如果是教师安排的课堂预习,一般都会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
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新课知识点演变成一个个阅读思考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新课知识导学系列,将学生的预习阅读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巩固训练熔为一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建议刚开始进行课前预习的同学,最好能配合使用这种预读提纲和思考题,这样可使自己较快上路,并能提高自己对预习的信心。
(2)画
画,即阅读时对课文中有关概念、定理和重点圈点画线,或者是注眉批、分段落。
必要时还需要准备一个专用的练习本上,特别是预习理科教材,阅读时准备好一支笔和一个练习本是很有必要的。
不要小看这阅读中的圈圈画画,它留下来的往往是阅读者随课文内容而展开的思维痕迹。
圈点画线虽然并无统一的规定,但多数人却有一些习惯性的标记方法。
如用圆点(·)或圆圈(o)表示重要精彩的语句;用双圆号(oo)表示一段精彩内容或语句的结束;用几个并列三角形(△△△)表示课文中几个并列的观点或事务;用惊叹号(!)表示自己非常欣赏的语句;用问号(?)表示对课文中有关问题的质疑;用波浪线(~~~~~)表示关键性的语句和段落;用加重点(………)表示段落中关键性的字;用单直线(_)、双直线(=)和三直线(≡)表示课文中重要程度不同的概念或定义。
每次阅读时可用颜色不同的笔加以勾画,这样有利于区别阅读的层次。
不同颜色代笔不同的见解和意义,能使理解步步深入。
但要注意:有所不画,才能有所画。
阅读中也不要到处去勾画,勾画的太多反而有碍于重点的突出。
一个善于
阅读的人会有一套自定的习惯记号,每种记号很自然地表达了他所要表达的意义,既简便明确,又节省了书写的地方。
但有时单靠符合是不能完全表达其意义的,这时就需要眉批,一般在书的天头、地脚、段尾或篇末的空白处都可以随读随写。
内容诸如段落篇章的简单提要,阅读中的个人见解,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以及对课文中的问题质疑,等等。
阅读中不要急于加批语,一知半解,支离破碎,没有领会课文精神实质的批注,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造成误批。
眉批的语言应简短精炼,力求抓住要害,不要期望把一切问题都写透,也无需对个人见解加以发挥,更深入的工作应放在写预习笔记中去完成。
(3)写,
即写预习笔记。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要求,以及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少,预习笔记中的书写有不同的方式。
最简单的预习笔记可以只写出本节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个人的初步见解,以及阅读中提出的疑难问题。
而一些比较简单的课文预习,或是在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时的课文预习,可以只完成“读”和“画”两步程序,而不用些读书笔记。
因为通常在“画”的过程中,就已经理出课文的重点、难点、个人的见解以及对问题的质疑了。
最复杂和要求最高的预习笔记,则是在自己对课文已经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写出的阅读笔记,这种笔记能反映全篇课文的知识结构以及各知识点的内容提要,且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能达到这种高标准要求的,一般是有充裕的课前预习时间或是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学生。
当然,对那些比较简单、理解程度要求不高的课文,多数同学的笔记也能达
到这一要求,如化学中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文,可根据已学过的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对新课文中将要学习的具体物质按照存在、制法、性质、检验和用途的研究线索,独立而有条理地逐一拟出预习笔记。
在写预习笔迹时应留出一定的空白,以便听课时把教师讲授的有价值的内容补充进去。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课文,一般只要求写简单的预习笔记,预习时把更多时间用在阅读和思考上,待上课听讲时再按教师的讲课思路写出课堂笔记。
(4)记
记,即预习的最后阶段对新课重点知识进行记忆,如重要的词、句和段落,重要的概念、定理和结论等,要求能基本记住。
分段细读之后,为了整理自己的预习思路,可以把课文从头至尾再细读看一遍,或者是合上课本,闭目反思,把新课内容从头到尾过一遍。
这时如果感到知识连贯、脉络清晰、有条理,就说明对课文的内容梗概和中心思想已经比较熟悉了。
回读、默想、反思是一种有效的阅读记忆法。
在阅读记忆中,尽量让新课知识与学过的旧知识建立联系,也就是说在预习时应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
这样不仅为新课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记忆起来也容易多了。
对于一些新旧知识,譬如相似概念、词句、公式、名称、实验和物质、性质,等等,可采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和记忆。
这种让新知识植根于旧知识的生长点上的预习,在头脑中形成的初步印象会更深刻。
有个中学生记忆东西非常快,一般阅读三到五遍就可以记住一段文章。
这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其实很简单,他采用了尝试再现法。
即他把所要记忆的材料看过之后放在一边,然后试图回忆所记内容;接着再回过头来重点看一遍没有记熟的内容,这样反复两三次就基本上记住了所学的内容。
这种阅读中的快速记忆
法尤其适用于预习中的记忆。
因为预习投入的时间不多,利用较少的时间记住一些重要的新课知识,进入课堂学习时,便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新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听课水平也就相应提高了。
虽然快速记忆的有些内容保持时间不长,但在其后续的学习环节中这些知识还将不断得到强化,因而能实现预习中的高效率记忆。
当然,记忆还有很多种方法,由于预习中需要记忆的材料不多,且对记忆的要求也不高,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有目的地学习一些适宜的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