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论文分析

合集下载

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毕业论文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毕业论文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毕业论文成为了英语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篇文章将探讨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选题方法以及写作技巧。

首先,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毕业论文对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学生可以深入研究翻译理论和实践,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同时,毕业论文也是学生展示自己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的重要机会,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选择一个合适的论文题目是写作的第一步。

在选择论文题目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进行选择。

例如,可以选择研究某个具体领域的翻译问题,如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或法律翻译等。

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研究翻译理论或翻译实践中的某个具体问题,如翻译策略、翻译质量评估等。

无论选择何种题目,都需要确保论文的研究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创性。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遵循一定的写作技巧。

首先,要进行充分的文献综述,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理论框架。

其次,要进行合理的研究设计和方法选择。

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问题,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或文献分析等。

在选择研究方法时,需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最后,要进行严谨的数据分析和结论归纳。

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学生可以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并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除了以上的写作技巧,学生还可以借鉴一些写作范例和指导。

例如,可以阅读一些优秀的毕业论文,了解其结构和写作风格。

此外,学生还可以参考一些学术写作指南,如《英语论文写作指南》等,了解学术写作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通过学习和模仿优秀的写作范例,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总之,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毕业论文对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一个合适的论文题目、遵循一定的写作技巧以及借鉴一些写作范例和指导,都是撰写一篇优秀毕业论文的关键。

翻译理论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外国语学院11英教4班李海敏2011154404浅谈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和对应的翻译方法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而语言又是与文化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

因此,在语际转换中,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而不是简单地将词和句进行转移。

从这一点看,翻译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的艺术。

但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制度、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也会使不同的语言存在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语言上的差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英语讲究结构美,主要特征是语法完整,逻辑外形标志明显;而汉语则讲究意境美,主要特征是流水句多,外形松散而内含逻辑关系。

英语强调句法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但是汉语不讲究愈发的完整,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形态差异英语的词汇有形态变化,例如,动词有人称、时态、语态、情态和语气等变化,名词有格和数的变化,形容词和副词有级的变化。

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

汉语基本没有形态变化,它靠词语、语序以及暗含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

由于英汉词汇存在形态差异,所以将英语的形态变化翻译成汉语时,一般用加词或转换说法的办法来表示,比如,时态要加“正在”、“已经”等词。

汉译英时应把汉语的时态、语态、情态等用英语的形态表达出来。

例如翻译句子“托马斯.爱迪生去世已经六十五年了.”时,我们不能译成“Thomas Edison has died for 65 years.”因为在英语的词汇里,die这个单词是表示的动作是瞬间性动作,所以不能用在表示完成时里,要用其他的表持续性动作的同义词代替。

该句应译为“Thomas Edison has been dead for 65 years.”二、英汉复指差异英语用词避免重复,常常用替代、省略和变换的表达方法避免重复,而汉语则相反,汉语用词一般不怕重复,常常运用实称、还原和复说的表达方法。

翻译论文的总结和不足

翻译论文的总结和不足

翻译论文的总结和不足翻译是一项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它帮助人们跨越语言障碍,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能够相互理解和交流。

在学术界,翻译论文更是起到了引领学术发展的重要作用。

然而,翻译论文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对翻译论文的总结和不足进行讨论。

总结:翻译论文在学术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学者们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术成就,促进各个领域之间的知识交流。

同时,通过翻译论文,研究者们可以了解到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

另外,翻译论文对于学术界的国际合作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翻译论文可以让学者们共同参与国际学术讨论,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通过翻译论文,学者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从而为学术界的进步做出贡献。

不足:然而,翻译论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语言差异是翻译论文中的主要挑战之一。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在翻译论文时,必须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传达出来。

然而,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往往会存在一些语义的丢失或误解,导致翻译论文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其次,文化差异也是翻译论文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有着独特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这在翻译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困难。

例如,某些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翻译者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调整,以确保读者能够正确理解。

此外,一些学术术语的翻译也是翻译论文中的一个难题。

学术领域有着专门的术语和定义,而这些术语在不同语言之间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翻译。

这就需要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对于这些特殊术语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解释,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

对于翻译论文的不足,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加强对翻译者的培训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翻译者应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和语言技巧,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其次,提供更多的语言工具和资源,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例如,可以开发一些专门的翻译软件或在线翻译平台,为翻译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支持。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范文一:生态学视域下的英汉翻译一、引言:英汉翻译研究生态学视域的成立生态学是研究物质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其发轫之初很长时间里被用于自然科学研究。

而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和交叉、跨学科研究日趋成熟,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容性,认为人文社会领域和自然一样,事物与事物、事物与环境间都发生着联系,没有独立于环境之外的事物和现象,故而认为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

生态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遂真正结合起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文本的认识由仅仅关注认识文本内部自足性问题发展到研究文本内外部关联问题,研究的视野也随之由微观文字向宏观文化转向,人们对文本的认识,已无法将文本语言与该语言所蕴含或显现的某国或某民族的文化相割断。

对于成功的翻译者来说,他不仅要作为两种语言的专家,还要是两种语言各自代表的文化的熟知者。

对于英汉翻译的研究者来说,他们需要不断探寻着解释原文本与译文本之间形成文化差异的依据———这些依据就是社会各层面因素影响文本文字的关系。

生态学强调事物与其环境协调、互动、互相促进。

在英汉翻译领域,一个成功或优秀的译作应当是不仅内部自足和谐发展,而且内部与外部互惠互利、共生共栖的文本。

其动态性体现在这种交互作用是永无止息、不断旋螺式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或者无意义的重复。

用生态学视角看待英汉翻译,为的是建立一种整体性思维。

有学者为“整体性”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整体性是生命的基本属性,整体性不是部分的简单累加,也不是由外力推动而形成的原子集合体,它有着超越部分之和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属性。

”对翻译及其研究工作来说,把握“整体性”是关键。

翻译活动涵盖原文本和译文本,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3方,包括语言和文化2个层面,同时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主流意识形态等的影响。

梳理和廓清这些形成翻译活动的要素的动态平衡发展,有助于建构英汉翻译研究的生态学视域。

翻译报告论文指导要点

翻译报告论文指导要点

翻译报告论文指导要点
翻译报告论文指导要点:
1. 简介
- 在简介中,介绍论文的背景和目的,以及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2. 文献综述
- 对相关领域的先前研究进行综述,并评估这些研究的优点
和局限性。

3. 研究方法
- 解释用于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并讨论其适用性和可行性。

4. 数据收集和分析
- 描述数据收集过程并说明分析数据的方法。

包括描述样本
选择、数据收集设备和数据分析软件等信息。

5. 结果和讨论
- 呈现和解释研究的主要结果,包括数据分析的定量或定性
结果。

对结果进行详细的讨论,并与先前的研究进行比较。

6. 结论
- 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并提出可能的研究限制和改进方向。

还可以讨论该研究对相关领域的潜在影响。

7. 参考文献
- 在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应列在参考文献部分,并按照特定的引用格式撰写。

8. 附录
- 在附录部分提供额外的信息,如详细的统计数据、图表、实验细节等。

以上是翻译报告论文指导要点的内容,根据具体的研究主题和论文要求,以上要点可适当进行调整和扩展。

准确地遵循这些要点,将有助于撰写出结构合理、内容完整的翻译报告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翻译理论基础学习收获一、翻译理论背景1.1 翻译学学科历史翻译实践活动的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长久,西方翻译最早开始于公元三世纪,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的翻译历史和西方一样悠久。

但由于对于翻译活动的认识存在诸多悖论,达不成一致意见,人们因追求所谓严整的体系、规范的术语而将历史上对翻译的传统认识排斥在理论之外,认为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才不过50多年的历史。

1972年,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S.Holmes,美国人)在哥本哈根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宣读了《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学的名称和性质),这篇论文被普遍认为是翻译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

对研究翻译的人来说,传统的翻译理论也应该受到一定的关注。

1.2 翻译学学科框架在《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中,霍尔姆斯将翻译研究领域的名称命名为“translation studyies”,并勾画出了一套系统的翻译研究框架,图里(Toury,1995:10)将其绘制成下图,广为学界引用:图1 翻译学学科框架图在该架构中,翻译学的各个领域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霍尔姆斯的翻译学框架图被视作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建立的标志。

二、语言2.1语言和言语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系统,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符合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可变可塑,不是固定恒定的信号。

什么是言语?言语是人们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和结果,它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和结果。

人们说话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张口说话的动作,即“说话”的动作、行为,我们称之为言语动作和言语行为。

(2)说话所使用的一套符号,“说话所使用的词语、规则”。

论各高校翻译硕士毕业论文选题特点及分析总结

论各高校翻译硕士毕业论文选题特点及分析总结

论各高校翻译硕士毕业论文选题特点及分析总结近年来,翻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因此选择论文选题成为了他们毕业前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各高校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特点及分析总结。

一、常见选题类型在翻译硕士论文选题中,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 翻译理论:如翻译的定义、特点、方法、目的、流程、评价标准、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策略等等。

2. 翻译实践:如某一文本的翻译、某个学科领域的翻译、某个行业领域的翻译等。

3. 文化翻译:如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翻译中的文化障碍、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应用、翻译中的文化传承等。

4. 译者与翻译公司:如翻译公司的发展现状、译者的职业生涯、翻译机器人等。

5. 翻译教育:如翻译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翻译教材评价、翻译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影响等。

6. 翻译与科技:如机器翻译技术、翻译软件的使用、信息技术对翻译的影响等。

二、选择选题的依据毕业论文选题属于传媒学科的实践课题,它的选择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和依据,切忌盲目跟风。

翻译硕士选题的依据可以有如下几个方面:1. 个人兴趣:个人兴趣是选择论文选题的首要因素,只有你感兴趣的选题才有可能让你有动力去完成它。

2. 实践经验:实践是衡量翻译人员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你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可以针对性地选择相关主题来进行论文研究。

3. 学科发展:学科发展是指传媒学科整体的发展趋势,它的发展方向可以指引我们选择正确的选题方向。

4. 学术前沿:学术前沿指当前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选择跟前沿研究相关的选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学术思潮和研究方向。

三、论文选题注意事项1. 选题要有独特性:一篇好的论文最基本的一点是要有独特性,能够引起论文评审人的兴趣。

如果你选择的是过于普遍或者过于简单的选题,往往会让人感到缺乏新意,难以得到高分。

2. 选题要有可操作性:所谓可操作性是指能够实际的操作,能够通过该选题展开实际的研究,而不是只停留在概念或原则上。

翻译实践报告毕业论文

翻译实践报告毕业论文

翻译实践报告毕业论文
在翻译实践报告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翻译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作为一名翻译者,我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翻译技巧。

在这篇报告中,我将分享我在翻译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我采取的解决方法和经验总结。

首先,翻译实践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得体性。

在翻译
过程中,我发现直译往往无法完全表达原文的意思,因此我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进行灵活处理,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同时,我也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翻译情况。

其次,专业知识的储备也是翻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翻译实践中,我
经常会遇到一些专业术语和领域知识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翻译原文。

同时,我也会主动与专业人士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便及时解决翻译中遇到的专业问题。

此外,翻译实践中的时间管理和压力控制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翻译工作往往
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因此我需要合理安排时间,高效率地进行翻译工作。

同时,我也需要学会在工作压力下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便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总的来说,翻译实践是一项综合能力的考验,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丰富的专业知识、优秀的翻译技巧以及良好的时间管理和压力控制能力。

通过这次翻译实践,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翻译水平,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将对我的未来翻译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2003年访学于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师从黄国文教授, 完成了“功能语法理论与实践”课题研修;
2004--2007年就读于浙江大学,主修认知语言学,获文学 博士学位。
学术专著: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2009年7月,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在业内高度关注; 《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在《浙江大学学报》 《红楼梦学刊》《自然辩证法通讯》《哲学研究》《中国文化 研究》《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 《诗歌隐喻和诗歌主题的异化研究》等学术论文20篇; 2008年出版教学专著《认知教学翻译新论》并参编教材教 辅5部。
第六章
第六章分析霍(启)、杨(宪益)译文,探讨 “上-下”空间方位的文化认知体验差异对“上-下” 空间隐喻翻译的深层影响,阐明“优先概念化”是 “上-下”空间隐喻移植到英语的根本条件;通过对 七个“上-下”空间隐喻的差额分析,说明意译导致 了较高差额。
上常与好的事物相连,下常与不好的事物相连。 隐喻的体验性固然表明了空间隐喻系统的共享原由, 但是选择哪一种物理经验作为隐喻的基础,这本身就 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作者简介
姓名:肖家燕 出生年:1966年生 户籍:湖北谷城 职业及成就: 襄樊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湖北省第十届青联委员,政协襄樊市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 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语用学会会员。 1988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外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5-1997年就读于华中师大外国语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
谢 谢
《红楼梦》六大隐喻系统
“红”色隐喻(包含汉语文化特色,又有深刻文学意义, 小 说的灵魂)
人名隐喻(小说中人物刻画的手段,有着独特的艺术魅 力)
“冷笑”隐喻(有着显著文本特色的隐喻)
爱情隐喻(又称情感隐喻,小说的主旋律) “上-下”空间隐喻(反映小说独特的政治文化系统)
诗歌隐喻(文学中的隐喻典范)
第二章
性的检验,并为隐喻翻译的认知研究摸索出一条可行路径, 将 “红楼译学”研究引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论文介绍
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首先概述了《红楼梦》英译的研 究现状,指出该领域存在的问题。综合评述隐喻 研究的转向及其对隐喻翻译研究的影响,特别指 出对《红楼梦》隐喻翻译研究的重要启示,说明 本文研究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其次,对“概念 隐喻”定义、“映射”机制及其系统性加以解说, 概括出《红楼梦》六大隐喻系统,阐明本文研究 理路;再次,确立论点,着重阐述了隐喻翻译的 体验观、语境要素、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的差额 观,并初步建立了模糊评价模式。
差额翻译可分为:全额(100%),低差额( 80%90% ),较低差额( 70%-80% ),高差额( 50%60% ),较高差额( 50%以下),0额(不翻译)。
第三章
第三章分析霍(启)译文的人名翻译实例,论 证人名隐喻与文学语境的依存关系,阐明人名隐喻 翻译中普遍的文化语境和特定的文学语境;着重分 析奴仆群体人名、谐音人名、人物美谥的意译之 “得”和音译之“失”,说明文学语境对人名隐喻 的翻译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同时从霍译文的人物 美谥翻译中总结了“情节”补偿策略;以“紫鹃” 和“霍启”的英译为例,说明以上两种语境发生冲 突时应加注补偿的观点;通过差额分析,说明音译 导致高差额,意译有助于实现低差额。
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进行六大隐喻系统的英译研 究。 第二章从五个“红”色隐喻的翻译实例,阐明文 化认知体验差异对“红”色隐喻翻译的潜在影响;说 明文化语境是霍译文选择归化策略的内在原因,并最 终导致较高差额翻译。 Hawkes认为英语文化环境下,红色不会让人联 想到春天,富贵吉祥等,所以他在翻译中用金色, 绿色来代替红色。宝玉居住的”怡红院”被译为 “The House of Green Deklights”;第三十七回宝 玉被称为“怡红公子”,他译为“Happy Green Boy”;第五回“红楼梦曲”被他译为“A Dream of Golden Days”.
结语
结语部分简要总结各章研究结论:隐喻翻译主要 以译者的文化认知体验为基础;文化语境、文学语境 和上下文语境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隐喻翻译,具体表现 为策略取舍的依据;体验差异和语境制约是策略取舍 的内在根据,并从根本上导致了隐喻的差额翻译。之 后以本文为起点,对今后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展 望。
论文摘录:“实际上我们需要一个合理的标准进行 “红楼梦”的可译和不可译的争论。在“等值论” 的束缚下,《红楼梦》是不可译的;但是在’差额 观’下,它是可译的。”
第五章
第五章对比分析霍(启)、杨(宪益)译文,探 讨译者的文化、情感心理体验差异对爱情隐喻意象 的转换以及差额翻译的潜在影响,说明文化语境与 文学语境共同制约着“水”、“月”、“窗”爱情 隐喻的翻译策略及翻译结果。
爱情是水:杨戴译文 Girls are made of water,men of mud. Hawkes译文Girls are made of water,men are made of mud. 爱情是月 爱情是窗
肖家燕教授
隐喻翻译研究的发展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与推 动,隐喻研究更多地从修辞学视角转向了认知语言 学的探讨。这种认知转向不仅使隐喻研究迅速成长 为一门显学,也使隐喻翻译研究成为隐喻应用研究 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 由于隐喻修辞观的影响, 翻译研究领域过去一直把隐喻单纯作为语言现象来 处理,局限于形式与语义等语言层面的细读比较, 很少触及隐喻翻译策略的取舍依据、翻译中的语境 要素及其制约作用、翻译结果是等值还是差额等深 层问题,这样的研究结论显得片面而缺乏说服力, 所谓优劣得失也难以自圆其说。随着隐喻研究的认 知转向,我们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和语言 的认知观中充分认识了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之间的 本质关系,隐喻翻译的研究方法和观念也随之改变。
Hawkes把平儿(王熙凤的丫头)译为“Patience(耐 心)”,焦大译为“Big Jiao( 大焦)”,晴雯(宝 玉丫头)译为Skybright.
第四章
第四章对比分析霍(启)、杨(宪益)译文, 探讨不同译者的情境体验差异对“冷笑”隐喻翻译 的影响;然后对比分析八位主要人物的“冷笑道” 译文,说明上下文语境对“冷笑”隐喻翻译的广泛 制约,并总结了两译文的“上下文”补偿策略;通 过差额分析,说明上下文语境从根本上导致了“冷 笑”隐喻的差额翻译。另外,归纳了“冷笑”隐喻 翻译中12种新的拓展意义。 杨戴译文只有3次把“冷笑”译为“smiled coldly”,其他均为意译; Hawkes译文中“冷笑” 被译为“smiled coldly\cold smile”11次,加上 chilling,chillingly共13次。

红色是社会 红尘,红是一种身份,元妃省亲时太监穿
红袍,官员穿红袍。
Hale Waihona Puke 红色是情欲 怡红院中宝玉对红的痴恋。
红色是美丽 红梅花:大观园里黛玉,宝钗,湘云 等常穿红的,是美丽的化身。
红色是羞怯,愤怒等情感 例如红了脸,飞红了脸。 红色是闺阁女儿,红楼梦即闺阁传 例如红楼,红 妆,红润,“红”在前80回题目中出现了12次暗 指金陵“十二钗”。
差额翻译(Undertranslation)
又称“欠额翻译”,它是Newmark于1981年相 对于过载翻译提出的概念。意思是在译文中,原语信 息被译者忽视或打了不应有的折扣,即信息度过小, 以致读者得不到理解原文的必要信息。”
本文借助这个概念来表示隐喻翻译中因为信息流 失所造成的非等额或差额结果,它是与“等值论” (translation equivalence)相对而言的。
论文简介
本文尝试应用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 实证调查与理论诠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红楼梦》 两个英语全译本(限于前80回)为语料,全面、系统地考 察了文本六大隐喻系统的翻译基础、策略取舍、语境要 素和评价依据,比较深入地论述了语境对策略的深层影 响;明确提出并充分论证了翻译的差额观,突破了翻译 “等值论”的局限性,并结合汉语传统翻译理论中的 “似”和“幅度”标准,以及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 概念,以翻译策略为基本评价依据,初步建立起隐喻翻 译的模糊评价模式;从《红楼梦》这一典型文学文本的 英译研究入手,明确提出并阐发了文学语境的观念,并 充分论证了文学语境、上下文语境在隐喻翻译中的地位 和作用,超越了以往对文化语境的笼统、泛化的讨论; 通过实证调查,总结出“情节”补偿策略和“上下文” 补偿策略。 本文研究是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科学性与可操作
第七章
第七章首先在诗歌隐喻视角下,论述了诗歌主 题即概念隐喻的观点;其次通过对“咏菊”、“螃 蟹咏”、“好了歌”三首诗歌的两译文对比分析, 说明异化策略有利于传达主题思想,减少翻译差额。
“好了歌”的隐喻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是《红楼梦》小 说结构的缩影。它所构建的隐喻统摄全篇。书中人 物从幻境到现实,从合到分,从聚到散,贾府从盛 到衰,展现了人生的普遍求索过程和虚无结局, “好了歌”是一曲人生虚无的颂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