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3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位数(不进位)的练习 苏教版

合集下载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两个两位数相加不进位的概念。

2.学生能够用竖式计算两个两位数相加不进位。

3.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两个两位数相加不进位的实际应用。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情感目标1.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

2.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 教学重难点重点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实际问题的转化与解决。

难点1.实际问题的转化。

2.计算过程中对数位的掌握。

三. 教学过程1. 导入1.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前面所学过的两位数相加的知识。

2.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并让学生尝试用加法计算一下两个两位数相加的和。

3.提醒学生注意计算过程中的进位。

2. 讲解1.老师可以通过例子和练习讲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的计算方法,重点讲解对位相加的方法。

2.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发现和学习方法。

3. 操练1.在黑板上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上来计算。

2.让学生结对互相出题,并相互答题。

3.通过小游戏,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强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生活的实际应用。

3.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四. 课后拓展1.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一些实际问题,并尝试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可以在家练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学生可以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

第四单元第3课《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大单元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西师大版)

第四单元第3课《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大单元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西师大版)

3.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目标1.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2.能正确口算、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培养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感受两位数加两位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加法的作用,培养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重点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口算、笔算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算理与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5捆6根,计数器1个。

学生准备:小棒5捆6根,计数器1个。

(四人小组一套)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引入新课1.口算练习。

(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口算加法,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抢答吧。

20+20= 3+2= 40+5= 30+20= 7+1= 50+8=40+20= 4+1= 60+5= 50+40= 3+1= 90+4=(2)小朋友们果然学得很好。

还想继续回答吗?2.看图填数。

(1)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根据图片上提供的信息填数。

(2)看来小朋友们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知识已经掌握的非常好了。

如果是两位数加不是整十的两位数,大家还能行吗?板书课题。

二、活动操作,探索新知1.情境呈现,梳理信息。

(出示例1的图片)(1)谁来说说图片里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2)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什么数学问题?板书:一共有多少人?(3)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2.活动操作,探索算法。

(1)口算。

23+22到底得多少?你们是怎样想的呢?口算:20+20=40,3+2=5,40+5=45。

④你们能说一说20+20=40,3+2=5,40+5=45分别表示什么吗?(2)竖式计算。

我们学习的加法,除了口算外,开可以用一种新的算法,就是用竖式计算,想学习吗?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3.课堂活动,积累经验。

(1)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得出了23+22=45,大家也认真倾听了其他小组的发言,大家学得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不进位教案

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不进位教案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不进位)》教案
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不进位)》教案
教研主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不进位)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主要学习100以内加减笔算的计算方法。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笔算,也是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相应的计算。

重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

突破:在教学时,要充分借助学具操作理解算理,学习算法,让学生经历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地探索算法,并通过交流体验算法多样化。

模式方法:创设情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总结练习作业设计:动手操作――讲练结合――巩固练习教师讨论:1 在讲授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哪些细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已经建立了竖式的基本经验。

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难度不大。

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算理,规范书写。

2 本节内容的易错点在哪里?例如:4+51= 一定要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

活动总结:本次教研中,教师们就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及知识点的规范掌握进行了热烈讨论,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利帮助。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内容:教材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P63—P65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学具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提出问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海边看一看。

(课件出示信息图)请看这是大海的一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上面一个蓝色的桶里捉了12只螃蟹,另一个桶里捉了26只生:下面的一个红色的桶里捉了11只大虾,另一个蓝色的桶里捉了23只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那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一个捉了多少只螃蟹?生:一个捉了多少只大虾?课件展示信息和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发现了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现在我们就来一个一个的解决吧!【设计意图: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对一年级的学生,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导出问题,引导学生读懂图中信息,提出问题,再列出算式,显得顺其自然】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求一个捉了多少只螃蟹该怎样列式呢?生:26+12 教师板书:26+12师:同学们看26和12都是几位数?生:两位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板书课题)师:26加12等于多少呢?怎样计算结果呢?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都掌握了哪些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呢?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生:我想用小棒摆一摆。

师:你想怎样摆呢?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先拿出2捆小棒再数出6根,又拿出1捆零2根小棒,2捆和1捆合起来是3捆,6根和2根合起来是8根,3捆8根就是38。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3.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练习》教案2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3.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练习》教案2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3.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练习》教案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3.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练习》教案2,主要针对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运算进行练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对于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运算顺序还不够清楚,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运算方法。

2.难点:运算顺序的掌握,以及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运算的重要性。

2.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4.运用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等。

2.学具:学生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商品的价格标签,发现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运算需求。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运算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练习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运算。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运算的掌握情况。

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教案

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教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会正确地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行充分体会到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生谈话,引出少年合唱团问题。

教师谈话:你喜欢唱歌吗?你都了解哪些唱歌的方式?(比如:独唱、对唱、小合唱‥‥‥大合唱等),在一些大型庆祝活动,经常有大合唱。

某少年宫就有这样一支非常出色的合唱团(出示情境图)这是他们在一次演出时的情景。

(教师也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创设一种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的事情为素材,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观察的习惯和初步的数感。

2.观察情境图,估计有多少人。

这里的估计不是估算,是一种对事物直观的数量感受,即数感。

学生估计的结果不急于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估计后提出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1.在学生交流估计结果的基础上,以老师的身份告诉男女生人数,并提出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的问题。

师:老师告诉你们参加这次合唱队演唱的有女生23名,男生22名,请你算一算合唱队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自主尝试的空间和机会,便于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个别指导。

鼓励学生利用以前的计算技能自主解答。

2.交流学习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计算方法。

(1)简便算法。

除教材上的三种方法外,学生如果有其他的方法,只要计算正确,就要给与鼓励。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个性化交流与学习新知识、技能结合在一起,并且有目的、灵活的调整活动过程,使交流过程自然和谐。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丨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丨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丨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进行两位数与整十数的加法计算,理解进位和不进位的概念。

2.能够通过实际情境中的例子,准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能够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练习题。

2.学生每人准备算盘、针线板等计算工具。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知识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情境中的例子,如农民农作物收成,商人卖货物。

通过这些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2.教师出示两个数字:56和30,在黑板上画出如下算式:56 + 30 = ? 询问学生如何进行计算。

3.学生进行手算,计算结果为86。

教师提问:为什么结果是86?引导学生理解“进位”的概念。

二、新知识的讲解和练习1.教师提供一些类似的计算题目:47+20、53+50等,让学生手算计算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不进位”的概念,练习类似的计算题目:45+30、64+40等。

3.教师提供一些有挑战性的计算题目:68+30、35+60等,鼓励学生通过计算能够快速准确得出结果。

4.学生自主完成书本上《练习册》上的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总结和拓展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认学生对加法计算的概念获取、进位与不进位的理解程度。

2.教师出示一些拓展性的计算题目,如85+60、96+80,引导学生探索更多的计算方法。

3.教师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工具,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评估1.教师通过随堂练习观察学生的计算准确度和速度。

2.教师听取学生的答案解释,确认学生对进位和不进位的概念掌握程度。

3.教师观察学生自主完成书本《练习册》上的练习题,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2)通过操作说明笔算方法。

“大家先和我一齐来摆小棒。

”教师:“先拿出3捆小棒和4根小棒,表示34,摆成一排。

”并对着这一排的34根小棒,在右边板书“34”。

(让学生在课桌上照教师的摆法摆小棒。

)“再拿出5根小棒,摆在34根小棒的下面。

注意这根要摆在4根的下面。

”。

然后,对着这5根小棒,在34的下面,对着4板书“5”如下图。

教师:“计算34加5,笔算时要这样写。

”(在5的下面画一条横线,并在横线左端的上面写上加号,如上图。

),“这就是笔算加法的竖式”。

“十位上3,表示30,我们还要把这30加上,一共是多少?”(是39。

)“我们再在横线的下面,对着加数的十位写3。

”(板书“3”)“它和个位上的得数是合起来,就是最后的得数39。

”(在横式等号后面板书39。

)教师指着计算后的竖式,说:“写竖式时,要把两个加数的个位对齐。

计算时,得数的个位要和加数的个位对齐,得数的十位要和加数的十位对齐。

”2.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图:学生看图说意思,提问:(2)男女生一共有多少人?(3)学生自由列式:34+25 25+34 摆一摆理解算理学习竖式计算格式教师:“现在我们看这道题,34+25,谁会算?”(让学生思考,暂时先不让学生说出来。

)“先用小棒摆一摆,看谁会摆。

”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怎样摆。

如果有的学生会在刚才摆34加5的基础上,再在3捆小棒的下面摆2捆小棒,教师可以请这样摆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并在黑板上演示。

教师指着摆好的小棒,说:“要求一共有多少小棒,要把单根的和单根的相加,整捆的和整捆的相加。

”再指着竖式,说:“所以做竖式笔算时,要把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4)问:还可以怎样算?学生自由讨论:34+20=54 54+5=594+5=9 30+20=50 50+9=59三、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72页第1、2题。

教师巡视指导,2.完成第3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位数(不进位)的练习
书本第46页的内容。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
法。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主动合作意识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使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比较例题里两道题计算方法的不同点,弄清相同数位相加减的道理。

小棒若干、计数器
一、复习
出示算式:
25+4=2+67=5+34=
25+40= 20+67= 50+34=
比较一组的两个算式,回忆算法。

(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
二、完成练习
1.“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仔细观察每组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那么得数会怎么样呢?算算看。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小结: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想想做做”第5题。

小游戏:比比谁跳得快。

同桌两人,一人扮演“2加几”的小松鼠,一人扮演“20加几”的小松鼠,两人在写好加数的大题板上写得数,同桌互查,看谁先又快又准地到达目的地。

做得又对又快的小朋友获得小奖品。

3.“想想做做”第6题
(1)先说一说,认识“几十多”。

(2)学生在3分钟内完成。

(3)校对得数,说说如何算得又对又快,或者通过计算,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想想做做”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小结:方法很多,但要注意观察和思考,计算和估计相结合,使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巧”。

三、知识应用
1.“想想做做”的第8、9两题。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用今天学习到的知识说一说身边的事。

四、鼓励评价
谈话:这节课,每个小朋友都很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努力开动脑筋,相信这节课你的收获一定很大。

五、课后作业
做《名师测控》对应练习。

加数+加数=和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主动合作意识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