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之死无论如何都是历史留给人们的一个谜团
历史趣谈:李自成的溃败原因与下落分析 李自成下落之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自成的溃败原因与下落分析李自成下落之谜!
导语:吴三桂投降清朝后,放清军进入了山海关,多尔衮以顺治帝的名义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并拨给他一万精兵,让他充当急先锋,去追击李自成,在知道
吴三桂投降清朝后,放清军进入了山海关,多尔衮以顺治帝的名义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并拨给他一万精兵,让他充当急先锋,去追击李自成,在知道自己的家人惨死在李自成手下时,吴三桂怒火中烧,在受命后星夜兼程,势要取得李自成的项上人头。
拿下北京的李自成已经没有了闯王的豪情,他的军队也完全丧失了锐气,只知道烧杀抢掠,奸淫作恶,而李自成则忙着称帝,他匆忙在武英殿举行了登基礼,烧了紫禁城,杀了吴三桂一家三十多口。
面对吴三桂强烈攻势,李自成从北京到西安一路撤退,为了稳定局面,安抚人心,在退兵途中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希望能打好政权基础,卷土重来,但是此时的大顺政权早已不得人心,李自成的这些举动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不久,大清的军队终于打进了北京城,多尔衮终于实现了努尔哈赤以来大清多年的梦想,欣喜若狂的多尔衮急切地进入武英殿,临朝视事。
与李自成不同,多尔衮明白“得天下易,治天下难”的道理,他首先为崇祯举行了重大丧礼,一次来迎合前明官员和百姓的心情,也表示了大清王朝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接下来又张贴告示,宣布对前明官员概不问责,只要投降大清,就可官复原职,甚至加官进爵。
对于百姓,则要求八旗官兵严肃军纪,不能骚扰。
更为可贵的是,多尔衮还颁发诏令暂时停止了汉人要剃发留辫的要求,以避免引起官民的反抗。
这些措施极大的赢得了民心,为清朝统治奠定了基础。
随后吴三桂带领的清军尾随李自成一路南下,很快就控制了山西、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古代7大谜团

中国古代7大谜团中国历史悠久,人物众多。
既有英雄壮士的慨慷悲歌,又有帝王将相的传奇经历。
而有些故事,就象谜一样牵动史学家和大家的兴趣,至今仍有很多人为此废寝忘食的进行考证和研究。
现在本人经过认真筛选,特列出七大谜一样的悬案。
也请各位历史爱好者和网友给予补充和指正。
1.老子的出关之谜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著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
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
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则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
有人说出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
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
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而又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之意外身亡。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
《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
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
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
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2.西施的生死之谜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间谍。
而做为越之功臣,吴之罪人的西施最后的结局如何,则众说纷纭。
有人说被勾践沉江,《墨子〃亲士》篇就说:‚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
‛《太平御览》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中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随鸱夷以终。
‛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鸱夷‛,就是皮袋。
在后人的诗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隐的《景阳井》诗云:‚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馆娃宫怀古》诗:‚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湾湾欲效颦。
初中历史观点题答题模板

初中历史观点题答题模板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有时候我们会碰到观点题。
其实,这类题目就是让我们在已有的历史知识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达出对某个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看法。
想要答得既清晰又有说服力,咱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写:1. 理解题目,搞清楚要求1.1 细读题目首先,咱们得好好读一遍题目,弄清楚它问的是啥。
比如说,题目问“你怎么看待某个历史事件的影响?”那咱们就得明确这个历史事件是什么,影响到底是什么。
1.2 确定观点在搞清楚题目后,咱们要在脑子里理清自己的观点。
这里可别偷懒,得认真想想,不能随便说说。
可以考虑一些影响深远的方面,比如社会、政治、经济等等。
2. 理清思路,构建大纲2.1 引言部分一开始,咱们得简单介绍一下所讨论的历史事件。
就像跟朋友聊天时先简单描述一下事情的背景一样。
比如:“在明朝末期,李自成起义成为了当时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节点。
”2.2 阐述观点然后,就得开始详细说说你的观点了。
可以分成几部分,先说说你认为这个事件有什么影响,再说说为什么这么认为。
每一点都要有理有据,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支撑自己的看法。
2.3 总结观点最后,总结一下你的观点,重申一下你认为这个事件的重要性或者影响。
比如:“综上所述,李自成的起义不仅推动了明清更替,也对后来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举例说明,增强说服力3.1 历史背景在阐述观点时,咱们可以加上一些背景知识,这样能让人觉得你说得有理有据。
比如说:“明朝末期,国家经济逐渐衰退,农民起义频繁,李自成的起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2 影响分析除了背景,咱们还得具体分析这个事件带来的影响。
例如:“李自成的起义不仅导致了明朝的灭亡,还引发了清朝的建立,改变了整个中国的政治格局。
”4. 注意语言,确保清晰4.1 简洁明了写作时要注意用词简洁,不要啰嗦。
比如说,“这次起义造成了很多变化”要比“这次起义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政治变化”更直接明了。
4.2 使用成语和俗语在文章中适当使用一些成语和俗语,可以让内容更生动,读起来也更有趣。
李自成功败垂成

李自成功败垂成明朝后期,以闯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经过十几年艰难曲折的战斗,攻陷北京,灭掉明帝。
在这胜利在握的时刻,情况骤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起义军一败涂地,最后李自成战死于湖北九宫山,死时年仅39岁。
造成这场大悲剧的主要原因虽然是由于李自成进京后推行了许多错误政策所致,但从军事角度来分析,李自成对军事后勤工作重视不够也是起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1)流寇主义,无巩固的后方根据地。
李自成的作战才能出类拔萃,勇猛善战,揭竿之初就被称为“闯将”。
他的军法也很严,明文规定犯淫劫者立即斩首或割掌,甚至马踩了老百姓的庄稼也要问斩,故有“仁义之师”之誉。
李自成不仅对军队要求严格,而且能够身体力行,他不好酒色,不贪财利,生活十分朴素,能“与其下共甘苦”。
然而,李自成对军队后勤工作不够重视却是其致命的一大弱点,突出表现在其有严重的流寇主义,不建立巩固的后方根据地。
从李自成起兵造反到他失败,前后长达18年。
他领导的起义军自陕西到河南,由四川至湖北,经山西、河北直驱北京,还北攻过宁夏,转战八九个省市,踏遍半个中国,但是边打边丢、多处流窜,到头来没有建立一处可靠的根据地。
再有他忽视“生产”这个重要问题。
李自成虽然主张“均田”,也在襄阳、南阳地区实行过屯田,想建设后方基地,但他由于对“广积粮”缺乏足够认识,事实上并没有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
在这方面他与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相比就差多了。
朱元璋为了解决军粮供应问题,积极采纳了朱升的建议,实行了“广积粮”,收到了良好效果。
李自成则缺乏这个远见。
1642年后的两三年间,农民军在河南、陕西打过几个大胜仗,完全具备建立农民军根据地、后方供应基地的条件,但李自成没有这样做,致使自己没实用文档有一个可靠的立足点,形成胜时众人迎、败时少人助的局面。
就在兵败芦沟退出北京的危机时刻,如果他听从李岩的建议,转战河南作为根据地,凭李自成在其故乡的威信和原来的群众基础,还是有希望挽回败局的。
中国历史的未解谜案

中国历史的未解谜案他们就象谜一样牵动着史学家和史学爱好者的兴趣,至今仍有很多人废寝忘食的进行考证和研究。
今天在这里为大家介绍这些中国历史的未解谜案,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历史的未解谜案之:李自成的生死之谜李自成,陕西米脂人。
他家境贫寒,但有勇有谋,大仁大义。
他当过驿卒,当过边兵,最后加入了反明的农民起义军,南征北战,不断壮大,几十万大军所向披靡,终于推翻了政治腐败、经济崩溃、摇摇欲坠的明王朝。
但因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勾引清军入关,李自成领兵退出北京,转战河南、陕西、湖北等地,最后不知所终。
有人说李自成在九宫山遇难。
《明史》的结论是,自成已死,尸朽莫辨。
它的根据是,当时追击李自成的清朝靖远大将军阿济格给朝廷的报告说,李自成兵尽力尽,仅带亲信20人,窜入九宫山中,被村民围困,无法脱逃,自缢而死。
他派人前去验尸,而尸体已经腐烂,无法辨认了。
还有一个根据是,南明王朝驻湘将领兵部尚书何腾蛟给唐王的报告称,他的部众已将李自成斩于九宫山下,只是丢了首级。
但是,这个“遇难说却难以令人相信。
因为李自成雄才大略,骁勇非常,一直是官府的死敌。
无疑,他是清王朝或南明王朝统治者心目中的大患,他的生死绝对是当时的重大事件。
而阿济格报告中说是“尸朽莫辨,纯属浮夸不实,清王朝怎能相信?何腾蛟的报告简直就是马后一炮,谎报战功,南明王朝也不会相信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退居湖湘时,他的手下还有40余万兵马,驻九宫山一带至少也有数万人,说他仅带20名亲信与事实明显不符。
况且,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杀,他的几十万大军岂能善罢甘休?九宫山能平静吗?主要依据有清末给光绪看病的名医屈桂庭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光绪在临死前三天,在床上不停地翻滚,并且不停地大叫,‘肚子疼得不得了。
’脸色发暗,舌头又黄又黑,明显是中毒症状。
根据这种说法,光绪是被毒死的,最大的嫌疑人是慈禧太后,因为她是当时最有权势,又严密控制光绪帝的、最好下毒、最可能下毒的人。
此说法的依据和记录有《清室外记》、《清裨类抄》和《崇陵传信录》。
李自成夹山为僧之谜

李自成夹山为僧之谜李自成夹山为僧之谜湖南省石门县的夹山一带。
三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个神秘传说。
这里夹山寺的众多僧侣,曾经整整出殡三天三夜,抬出48具一模一样的棺材,还在夹山上修了四十八座一模一样的坟墓。
这个传说打动了当地农民彭泽林和博物馆馆长龙西斌。
为此,老哥俩不遗余力,在夹山上展开了地毯式的搜索。
漂浮在山谷间三百年的迷雾,到底掩盖着怎样惊人的历史真相呢?晨雾未散:夹山寺内,知情者被赶尽杀绝这夹山寺在当地可是小有名气。
它始建于唐代,历经几朝,香火不断,香客络绎不绝。
可就在这天,当晨雾还没在寺门前散去的时候,紧闭一夜的寺门,忽然“吱呀”一声打开了。
紧接着,一群表情肃穆的僧人,抬着一口黑漆漆的棺木,从寺中缓缓走了出来。
他们的脸上,看不到悲伤的表情,口中也没有念动佛号,很快就连同棺木一起消失在深山老林之中。
正当早起的百姓为此莫名其妙的时候,更加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庙门里。
居然又走出了一伙僧人,还是抬着相同的黑色棺材,还是面无表情,同样是钻进了密林深处。
此后,三天之内,这夹山寺的和尚们,周而复始,居然一共抬出了48具一模一样的棺材。
这个神秘的,还带着点恐怖气息的48口棺材的传说在湘西可是家喻户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夹山寺一带的老住户彭泽林,更是从小听着这个传说长大的。
彭泽林这人探索心强,从小就对这事感到奇怪。
可他始终也弄不明白,当年这寺里,为什么要匆匆忙忙埋下这么多口棺木呢?难道是闹了瘟疫?可是没听说啊。
而且,寺里的和尚都没事,怎么会是传染病呢?还有,这么多的棺材,只是听说埋在这大山里,可棺材里面到底装的谁呢?这玄乎乎的故事,到底有影没影呢?终于,机缘巧合,他遇到了一位知情人,石门县博物馆馆长龙西斌。
按理说,作为现任石门县博物馆的馆长,这石门一带的传说掌故,他应该是最清楚的了。
听到彭泽林带来的48口棺材的故事,龙馆长兴奋了!他以前也听过这个传说。
但是只把它当作乡夫野民的夸夸其谈,所以一直没有在意。
现在听彭泽林这么有模有样地一说,龙西斌心动了!于是,龙西斌放下了手头的全部工作,围着夹山寺,挖地三尺地找那48口棺材的踪影。
历史趣谈:李自成造反前生涯 家道中落到妻子偷人各种悲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自成造反前生涯家道中落到妻子偷人各种悲剧
导语:李自成的身世,出奇的诡异。
诡异到了颠覆常理的地步。
李自成幼年是贾宝玉,长大以后却成了马夫焦大,再之后他成了水浒宋江和卢俊义的混合
李自成的身世,出奇的诡异。
诡异到了颠覆常理的地步。
李自成幼年是贾宝玉,长大以后却成了马夫焦大,再之后他成了水浒宋江和卢俊义的混合版本,其间还夹杂着武大郎的非凡历史。
在他的人生中,融合了中国人熟悉的几乎所有艺术形象,这就难怪他大名鼎鼎,鼎鼎大名了。
他于公元1606年9月22日,亲自投胎于陕西米脂一个大户人家。
他挑选的这户人家还真不错,有钱,有佣仆和美貌的小丫鬟。
于是幼年时期的李自成幸福地去了学堂,单等他年龄长大,就可以去啃宝姐姐和林妹妹嘴上的胭脂了。
可是不知怎么搞的,等到李自成长到了吃胭脂的年纪,却突见东南方向黑压压的遮天盖地,一片黄绿色的乌云迅速袭来。
蝗虫们来了,嘁里咔嚓开始吃。
蝗虫们吃了一年之后,?二年又来了。
第三年蝗虫没来,旱灾来了。
就这样接二连三,李自成一家终于光荣地加入了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之中,李自成的命运也急转直下,从膏粱子弟贾宝玉迅速转型为马夫焦大,开始了他霉运当头的少年时代。
他被家人送到庙里当了寄食和尚,但很快被潜藏在寺中的绝世高手打了个半死,扔出庙门。
他又被送到一个女员外的家里牧马,这个女员外巨讨厌这个能吃不生活常识分享。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分析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分析展开全文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分析明末风云英雄,大顺开国皇帝李自成崛起芸芸之中,转战千里之地,鼎盛时拥兵百万,辖地数千里,一度攻克大明帝国京城,明帝自尽。
似乎一统江山指日可待,为何在十余万清吴联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步步失利,乃至一年而亡呢?我分析主要有四个原因:1.没有建设好一个巩固的根据地。
根据地之重要性,如大树之根。
如扎实,任它风吹雨打,地动山摇,也难撼动。
如曹操虽败赤壁,但后方安稳,仍不失为最强势力。
相反,苻坚后方不稳,虽拥兵百万,一战即乱,国亡身死。
其实苻坚受到的军事失利根本不算什么,这个失利只是一根导火索而已。
而曹操之败远甚苻坚,因后方稳固,及时补充,孙刘并不能取得更大利益。
刘邦先生也是,因后方稳固,前线的失利能够及时得到补充,故随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
李自成就没有这种稳固后方,一仗小败,得不到及时休整补充。
对比之下,安禄山那点势力,因为后方巩固,虽名不正言不顺,也坚持了相当长的时间,这点上,李自成甚至不如安禄山。
2.缺乏正确的远景整体战略指导革命是什么?一是推翻压迫人吃人的旧体制,二是建立自己的新政权。
三是扫平割据,统一天下。
当第一步已不是问题之后,就要看到第二步,第三步....从当时的情况看,打进北京也不什么问题,那么建立和巩固政权就显得十分重要。
这就需要取种势力的认可和支持,对于中间势力要尽可能争取,这样可以节约时间,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化敌为我。
最大限度地扩大政权支持势力,树立新政权的权威和良好口碑。
对必须镇压的和可以争取的要区别对待,避免树敌过多。
甚至带来不可收拾的后果。
新政权巩固之后,要考虑到哪些威胁到新政权的势力,哪些是可以分化争取的势力,特别是敌对势力中手握重兵,据守险要的人千万百计也要争取。
根据轻重缓急制定战略。
走一步,算一步,哪里黑,哪里歇的近视办法,是错误的,不考虑长远的规划和可能的各种变化及对策,其失败并非偶然。
如黄巢,李密等,他们在家业做大之后便迷失了方向,聪明睿智也得无影无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自成最终于死在了甘肃兰州?墓里还有三件宝:缘钵、宝剑和玉玺李自成最终当了和尚,死在了甘肃兰州?至今仍有同姓人为其守陵?提示:在青城,一些李姓老人还在向人们重复着他们的回忆:小时候去祭祀时大人们只是说他们的祖先是“皇上先人”,这是家族内的事,不允许外传。
李氏家族代代口耳相传顺治五年李自成化装成和尚和两个随从来到这里投奔其堂兄李自盛……李自成之死无论如何都是历史留给人们的一个谜团,作为官方编撰的《明史》,给了李自成这样一个交待:顺治二年二月,我兵攻潼关,伪伯马世耀以六十万众迎战,败死。
潼关破,自成遂弃西安,由龙驹寨走武冈,入襄阳,复走武昌。
我兵两道追蹑,连蹙之邓州、承天、德安、武昌,穷追至贼老营,大破之者八。
当是时,左良玉东下,武昌虚无人。
自成屯五十余日,贼众尚五十余万,改江夏曰瑞符县。
寻为我兵所迫,部众多降,或逃散。
自成走咸宁、蒲圻,至通城,窜于九宫山。
秋九月,自成留李过守寨,自率二十骑略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缢死。
或曰村民方筑堡,见贼少,争前击之,人马俱陷泥淖中,自成脑中鉏死。
剥其衣,得龙衣金印,眇一目,村民乃大惊,谓为自成也。
时我兵遣识自成者验其尸,朽莫辨。
获自成两从父伪赵侯、伪襄南侯及自成妻妾二人,金印一。
又获伪汝侯刘宗敏、伪总兵左光先、伪军师宋献策。
于是斩自成从父及宗敏于军。
牛金星、宋企郊等皆遁亡。
译文:顺治二年(1645)二月,清军攻打潼关,伪伯爵马世濯以六十万人来迎战,战败而死。
潼关破后,自成便放弃西安,从龙驹寨走武冈,进入襄阳,又走武昌。
我军两路追踪,接连在邓州、承天、德安、武昌追上贼兵,穷追到贼人老营,八次大破贼兵。
当时,左良玉东下,武昌空虚无人,自成在那屯扎五十多天,贼众尚有五十多万。
改江夏叫瑞符县。
不久被我军所迫,部众许多投降了,有的则逃散了。
自成奔往咸宁、蒲圻,到达通城,窜进九宫山。
秋九月,自成留李过守寨,自己率领二十骑兵到山中抢粮食,被村民围困,无法走脱,结果被勒死了。
又有人说村民正在筑堡,见贼人少,争相前去击打,自成人马都陷在泥沼中,头部被锄头击中而死。
村民剥下他的衣服,获得龙衣和金印,又发现死者瞎了一只眼睛,这才大惊,说这是李自成啊!当时我军派认识李自成的人去验尸,但已腐朽不可辨认。
抓获自成两位义父伪赵侯、伪襄南侯,以及自成的妻妾两人,金印一枚。
又抓获伪汝侯刘宗敏、伪总兵左光先、伪军师宋献策。
于是将自成的义父和刘宗敏斩杀于军中,牛金星、宋企郊等人都逃亡了。
这段记述有两个问题:1.老百姓们把李自成给打死了,才认出他是李自成,其标志是一只眼睛受伤了,还发现了龙衣与金印,但问题是这只是老百姓说的,李自成本人没有说他就是李自成;2.官方前去确认,尸体已经腐败严重,认不出来谁是谁了,也没有对龙衣和金印的事做交待,而已经腐败的尸体也不能让官方断定那个人就是曾经瞎了一只眼的李自成。
所以,李自成最终成谜团,有了很多由此展开的说法,有搏斗死说、误死说、战死说、自缢说等等。
对于这些,我们从简,主要说其“归隐说”,其中有二:1.1981年,湖南石门夹山寺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员发现墓主人奉天玉和尚违背僧规,按俗礼下葬,而葬俗又与本地葬俗不同,最后通过种种物证认为奉天玉和尚很可能便是李自成;2.10多年前,甘肃兰州榆中青城镇苇茨湾村李文生家,发现了一本抄录并补修于民国三年(1914年)的《李氏家谱》,经过考察研究,得出全新结论,李自成兵败后,化装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沟里,并葬于龙头堡子山下。
第1种说法,专家已经否定了,疑点十分明显:在奉天玉夹山出家的历史中,奉天玉和尚与当地官员交往密切,而李自成“陕北口音,四十岁多一点,一只眼睛瞎了”的相貌特征相当明显,很容易暴露身份,这与他的身份有些不符。
第2种说法,专家也已经否定了:经考证,《李氏家谱》中李自成除姓名与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相同外,其余与李自成的籍贯、故里和祖辈、父母及夫人姓名等均不相同,显然不是大顺皇帝李自成。
虽然,这两种说法都不太可能,但在很多人都希望“真相”是自己想象中要想得到的答案的今天,这两种说法都是很有流传的。
第1种说法,本人不是十分了解,但对第2种说法却有一定的发言权,甚至可以说是亲历者。
这种说法最早源于我十多年前在兰州晚报工作时的一篇报道。
我们在这里将它原文摘录下来:报道时间:2005年8月15日报道标题:李自成死后埋在甘肃兰州榆中县青城苇茨湾?报道内容:李自成死于何时?死了以后埋在哪儿?据青城李氏家族八九十岁的老人说,苇茨湾龙头堡子有三个坟,它们分别是李自成和两个随从的坟墓,而且墓里面葬有一枚玉玺、一把宝剑,还有和尚化缘的一个钵。
如今,三个坟墓依稀可辨,其埋葬位置暗含“天子龙头”之意。
李自成死后埋葬在何地?李自成死于何时、后埋在哪儿?在《李氏家谱》中没有记载,关于李自成去世的时间,李氏家族中普遍认为大约在康熙二十六年之后。
李氏家族有个八九十岁的老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他说:“我给你们说个事,我们小的时候,跟爷爷上坟,在苇茨湾龙头堡子下有三个坟,然后去烧纸,我问爷爷这三个坟是谁的?爷爷说:‘上面的是先人坟,下面的两个坟是先人的跟班。
’我问先人叫什么名字,爷爷说:‘你只要知道是先人就对了,不要多问’。
”坟墓暗含“天子龙头”之意龙头堡子,位于大峡水库下游,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民工居住的遗址,那位老人所说的龙头堡子下的三个坟墓,如今仍然依稀可辨。
根据罗士文实地勘测,确定坟墓埋的方向是乾山巽。
为啥埋到龙头堡子呢?本来李自成是真龙天子,就是龙。
乾为天坤为地,乾山本是天子之意,埋葬在龙头堡子下,隐含“天子龙头”之意,所以李家人埋这个坟是用心良苦的。
《李氏家谱》记载,李自盛共有六个孙子,大房、二房在苇茨湾,三房去了蒋家湾,四房、五房在洛家庄子,六房在红岘沟。
为了照顾李自成的晚年生活,李自盛将自己孙辈的大房和六房过继给了李自成,传言李自成“生前由六房照顾,死后由大房守陵。
”李自成死后,有没有遗物?据李氏家族的后人讲,由于怕人发现之后遭到株连,所以李自成在世的遗物不能留存,但传说有三件东西随棺而葬:这就是一枚玉印(玺),一把宝剑,还有和尚化缘的一个钵。
这些传说到底是否属实,目前还不能肯定,我们恳请相关专家及有关部门尽快查证。
要取得李自成归宿的最终证据,解开他的归宿之谜,必须以考古的手段挖掘坟墓。
如果能找着随葬品的其中之一,也就可以使李自成的归宿之谜大白于天下了。
报道作者:银鑫路远张胜利银鑫是我们兰州晚报时任总编辑,他可能没有参与多少具体采访工作,主要采访者是路远、张胜利,应该是路远主笔的。
报道刊出后反响很大,有很多媒体都转载了,作为同事,都是记者,我曾经问过路远:“这件事有没有可能是真的?”路远说:“有!”我又问:“不是说有3样宝贝吗(玉玺、宝剑、缘钵)?”路远说:“还在坟墓里呢!”如此,没有露面的3样宝,让媒体很是纷纷扬扬了一阵子,甚至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有些还前往当地考察,但仿佛都没什么结果和定论,但这其间媒体仍然没有忘记李自成与青城这个地方。
大约到了一年后的2006年,榆中作家金吉泰根据自己的考察认知,写了一篇文章《李自成的最后归宿在甘肃青城》,发表在了当年8月《丝绸之路》(西北师范大学主办)杂志上。
金吉泰是榆中本地人,做人文地理,也写一些儿童文学作品。
金老师要长我数十岁,我在兰晚工作的2004年,去榆中采访时,还专门到过他家,我们之间有着很深的友谊。
可能是处于本地作家的本土情结吧,金老师在那篇文章里对李自成最终归隐青城的事持肯定的态度。
其后,甘肃《西部商报》以及其他一些媒体又对此事做了进一步的报道,内容大致与兰州晚报当年报道的内容相同,但兰州晚服却再未参与与此事。
这些媒体又将李自成炒作成了兰州的一个热点,当地老百姓也借机给李自成修了坟,认为李自成和他们有亲戚、是一家人、最后死在了青城无疑,甚至每年清明节的时候还要搞一些祭祀活动。
这样一来,事情就热闹了,仿佛成了真的,而最核心的问题李自成随葬的3件宝贝,已经不被人们提起了。
同时,专家对《李氏家谱》的研究也有了定论,即前文中提到的家谱中李自成除姓名与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相同外,其余与李自成的籍贯、故里和祖辈、父母及夫人姓名等均不相同。
事情在这里本来应该可以结束了,但当地的老百姓却不“吃”这套,依然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想法,依然把“李自成”当亲人。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定论,这是不可能存在的,进而认为当地百姓是固执的。
当地一位史学工作者认为,李自成归隐于榆中,很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其在甘肃榆中起兵,他对于榆中的了解以及兵败后感情上的依托使他选择了归隐甘肃榆中。
在清朝四处追捕下,他已经不可能回到家乡陕西省米脂县,故榆中县成了他归隐的最终选择。
而李自成起义于甘肃省榆中县在很多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
《明史·绥寇纪略》:“国奉调遣过金县,兵哗,自成缚县令索饷,并杀国,遂反,会高迎祥自号‘闯王’,自成往从之”。
对此,榆中当地的文献也多有记载。
如《榆中纪事》记载,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2月)李自成为抗租而受官方缉捕,从家乡陕西米脂逃至甘肃张掖,加入明军,当了把总。
当年冬随军行至榆中县,因其部下兵卒向县令讨要所欠军饷时,发生冲突,杀死县令和参军,遂反。
同时,榆中旧县志中也有记载。
而文献中提到的金县当为今甘肃榆中县无疑。
因为榆中早在汉时就置,北魏废,金时置金州,明改为金县。
但是,记载的并不一定是准确的,大量史料表明,李自成起义于米脂而非榆中。
同样,在青城,一些李姓老人还在向人们重复着他们的回忆:小时候去祭祀时大人们只是说他们的祖先是“皇上先人”,这是家族内的事,不允许外传。
李氏家族代代口耳相传顺治五年李自成化装成和尚和两个随从来到这里投奔其堂兄李自盛。
李自盛当年随其父李斌来到甘肃兰州,后在青城镇购置了宅院和多间房。
期间李自成又离开了大宅院,在青城一个偏僻的山洞里避难,并在山下建房居住。
这期间又离开过青城数年,最后又回到青城镇直至度完余生。
历史在这里变得扑朔离迷,分明地,它已经成了青城李姓人“想要的答案”。
(文|路生)参考资料:金吉泰:《李自成的最后归宿在甘肃青城》,《丝绸之路》2006年8期。
马海平、高锦花:《关于李自成归宿问题论争的思考》,《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8卷6期。
阿尔弗智德《李自成归隐甘肃青城浅析》,新浪网,2008年04月27日。
银鑫、路远、张胜利:《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兰州晚报》2005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