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合集下载

明朝灭亡的原因

明朝灭亡的原因

明朝灭亡的原因流行的观点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明朝亡于党争。

哪朝哪代都有党争,而且皇帝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人为地制造党争,以取得朝局的平衡与稳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党争不仅不会使天下灭亡,反而会稳固君主的统治。

二,明朝亡于厂卫。

东厂和锦衣卫是为了加强皇权而诞生,东厂和锦衣卫并不像影视所描绘的那么夸张,厂卫只是监督不法官吏,与民秋毫无犯,所以说明朝亡于厂卫实在是笑话。

三,明朝亡于宦官专政。

明朝有宦官专政吗?貌似从万历中期以后,宦官的地位就衰落了,有人说魏忠贤。

魏忠贤的确飞扬跋扈,但天启帝用魏忠贤正是为了对付东林党,所以魏忠贤再跋扈,乾坤也在天启那里掌握着。

四,明朝亡于万历三大征。

哪个朝代的战争不频繁,天启,崇祯两朝的辽东战事还少吗?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时候那么多的小国家每年每月每日都在进行战争,也没见哪个国家因为打仗,说完就完了。

万历三大征耗帑银数百万两,而三大征所耗帑银都是万历从内廷拿出来的,难道几百万两银子就能把大明朝玩完吗?更可笑。

五,明朝亡于神宗不上朝。

神宗不上朝,天下就会亡吗?明朝的文官体制已经很完备了,皇帝理不理政,大明朝照样运转,况且万历朝的一切大事都是在神宗主导下进行,神宗并非完全不理政。

六,明朝亡于北半球气候的小冰河期。

长达七十年的气候冰河期导致明末北方粮食减产,瘟疫流行,灾民增多,但这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吗?非也。

我们要知道,唐朝贞观年间,明成祖朱棣时期也处在北半球气候冰河期,北方灾情也很严重,但都渡过去了,因为政府赈济,当时政府的控制力强。

七,明朝亡于土地兼并。

古代封建地租十抽三,然后地主从“三”中拿零点五上交农业税,有了十之七,农民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

八,明朝亡于白银输入减少。

西方学者提出观点明末国外白银大量输入中国,导致通胀,后由于白银生产无利可图导致白银开采量减少,从而使得我国的白银输入量减少,而民间白银多窖藏,导致通缩,由于前期通胀已经发生,所以最终结果是物资贵,白银匮乏,导致经济崩溃。

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文献综述

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文献综述

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文献综述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文献综述关于大明王朝灭亡的原因,自灭亡的那一刻起,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

一个朝代的灭亡原因总是多方面的,但也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现在的高中教科书上将其简单的归为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以及天灾等原因,这虽然是比较笼统说的,但也是最主要的,但是对我们更加清晰地把握其事件本质和深层次原因,并理清整个事件的脉络,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我们要纵观各家的观点,进行比较探讨,才会有真正所得。

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探讨和相关的研究是多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一、内部原因1、政治体制。

明灭元之后采取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张薇认为,中国的封建官僚政治体制,在明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这种制度已经暴露了弊端,到明末越来越清晰,以致最后全部显露出来,等于机器的运转已经不正常,最终导致了全面的崩溃。

但她还认为这种危机是可以调节的,不过到了末期,在加上各种天灾人祸,就无法挽回了。

董倩在对明代的官吏考核制度做研究的时候,认为“明政府希望通过考满之法,选出一批有实际经验、老成持重的官员来。

但考满过于注重资格,使一批年轻有为之士疲于熬资力而无法到重要岗位上去施展才能,发挥作用。

”以致后来朝中没有可用之材的局面。

万明认为,在万历年间的援朝战争已经显露了明朝政治体制的缺点,也预示着明王朝走向衰亡的必然趋势。

2、军事策略的失误。

万明认为,在援朝战争中,明朝将辽东的兵力大部分都抽到了朝鲜,投入了援朝之战,使女真族乘机发展,势力越来越大,到最后不可控制,而遭其祸。

崇祯在危乱之际,还杀害忠良和守边大将的行为,造成最后“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也算是军事上的失误,这里就不加叙述。

3、宦官的原因。

宦官对历朝以来影响是很大的,冷东先生在《也谈崇祯年间的宦官》中认为宦官参政的主要作用,就是败坏军政,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他还认为宦官作为一种制度在历史上重未起过积极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堂笔记【课堂笔记】一、明朝简介1. 明朝历时276年(1368年-1644年)。

2. 宋朝灭亡后,元朝建立。

明朝由朱元璋建立,首都在南京。

3. 明朝分两个时期:永乐时期(1402年-1424年)和嘉靖、万历时期(1522年-1627年)。

4. 明朝的良好治理和强大军队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二、明朝的灭亡1.明朝最终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内部腐败和贪腐。

2. 内部腐败和贪腐造成了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困难等问题。

3. 明朝后期还面临着民间起义和外来入侵的问题。

4.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攻打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亡国。

5. 清朝建立后,清朝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方法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三、明朝的成就1. 明朝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如文化、艺术、科技、农业、商业等方面。

2. 明朝亦产生了很多伟大的文化和艺术家,如唐伯虎、文征明、徐渭、仇英等。

3. 明朝的科技成就包括造船、火药、印刷术、天文学等。

4. 农业方面,明朝推广水稻种植、发展棉花种植、改良麦子种植等。

5. 明朝也发展了很多商业活动,如银行业、盐业、航海业等。

四、清朝的建立1. 清朝始于1644年,是由满洲族人愈后发起排满革命,其领袖为努尔哈赤。

2. 清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

3. 清朝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统一中国并控制地方官员,控制地方军队,并与外国接触。

4. 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清朝政府实行了很多措施,如改革农村经济、发展手工业、修筑运河等。

5. 但是,清朝建立后的前200年左右,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清朝最终在19世纪后期被西方列强所挑战,导致中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衰败。

五、小结1.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王朝,其成就在许多领域都位于世界前列。

2. 明朝的灭亡是由内部腐败和贪污以及面临的外部压力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明朝的灭亡》知识点总结

《明朝的灭亡》知识点总结

《明朝的灭亡》知识点总结一、政治原因明朝灭亡的政治原因主要包括宦官专权、内讧和腐败等问题。

明朝中后期,宦官逐渐强大,成为朝廷的实际掌权者,影响了政治决策和权力运作。

同时,内讧也是明朝政治的重要问题,朝廷内部派系斗争激烈,导致了朝政混乱。

此外,明朝后期腐败问题严重,官员贪污腐化,使得政权逐渐失去了民心。

二、军事原因明朝的军事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外战争中,军队失利丧失领土和国力。

明朝在对外战争中频频失败,如战争策略不当、军队装备落后等问题都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同时,内部的军阀割据和军阀之间的内战也严重削弱了明朝的战斗力,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三、经济原因明朝末期的经济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和土地兼并等问题。

明朝因为频繁的战争和军费开支导致了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

同时,土地兼并问题严重,使得农民失地丧业,社会矛盾激化,国家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压力。

四、社会原因明朝的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士绅阶层的衰落、民变和移民等问题。

明朝后期,士绅阶层的道德沦丧,政治腐败和异端思想泛滥,损害了社会信念和社会秩序。

同时,移民潮和民变,使得社会动荡不安,导致社会环境日益恶化。

五、文化原因明朝的文化问题主要体现在科举制度的弊端和文化沦丧。

明朝末期科举制度的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导致文官阶层贪腐腐化。

同时,明朝文化的沦丧也使得国民的精神世界遭受了严重的冲击。

总结起来,明朝的灭亡是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政治腐败、军队失利、经济困难、社会动荡和文化沦丧等问题相互交织,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同时,这个过程也给我们提出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明朝灭亡的真实原理是什么

明朝灭亡的真实原理是什么

明朝灭亡的真实原理是什么明朝在其初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和繁荣,但它最终在1644年被满洲人入侵灭亡。

明朝灭亡的真实原因可以归结为政治制度困境、军事失策、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明朝的政治制度困境是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朝采取的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尽管通过创新的举措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它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

明朝实行的科举制度固化了社会等级,使得统治阶层的素质下降,官员普遍缺乏能力和经验,导致政府的腐败和行政效率低下。

此外,明朝的皇权经常受到内外势力的挑战,例如内阁、宦官、私人势力等对皇权的干涉与争夺不断,使得朝政一度陷入混乱。

这些政治制度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削弱了明朝统治的稳定性和效力。

其次,明朝在军事方面的失策也为其灭亡埋下了伏笔。

初期的明朝通过军事力量消除了很多外在的威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军队逐渐腐化和削弱。

特别是明朝为了应对匈奴和蒙古的威胁,修筑了万里长城,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这并没有解决军事威胁,反而加重了负担。

明朝还采取了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造船业的发展,使得明朝的海军实力衰退。

另外,明朝的统治者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上也存在问题,导致少数民族的不满和反抗。

第三,经济衰退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朝早期经济发展迅速,国家财政充裕,但随着时间推移,明朝的经济逐渐出现问题。

明朝实行的兵役法和钦差制等政策,严重压迫了农民阶层,使得农业生产力下降,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同时,商业资本也逐渐垄断于少数人手中,导致经济不平等现象加剧。

此外,明朝实行的货币制度不稳定,通货膨胀和物价剧烈波动也对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最后,明朝社会动荡也为其灭亡准备了土壤。

明朝中后期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动荡和社会矛盾。

人口剧增、土地集中和生产力不断发展,导致土地与劳动力的矛盾激化,大量民变和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同时,明朝统治者对于这些社会矛盾的处理不当,继而造成了社会动荡和疾病的加剧。

明朝统治者对于贫困人民的苛捐杂税和政治镇压,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

历史明朝灭亡知识点总结

历史明朝灭亡知识点总结

历史明朝灭亡知识点总结一、明朝的繁荣与衰落明朝建立于1368年,经历了嘉靖、万历时期的鼎盛时期,国力强大,社会经济繁荣。

但随着朝廷内部贪腐、政治斗争频繁,外部入侵的加剧以及社会动荡的加速,明朝开始走向衰落。

二、内部政治腐败明朝晚期,内部政治腐败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朝中后期,朝廷内部贪腐成风,权臣专权,宦官干政,导致朝政混乱,民不聊生。

例如,张居正时期的政治改革,虽然有一定成效,但也因其专横跋扈而引起了不少社会不满。

此外,万历朝期,杨廷和专横跋扈、苛政猛于虎,严禁言论自由,大肆剿杀异己,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三、外部入侵明朝晚期,外部入侵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明朝后期,由于经济凋敝和内部政治腐败,使得明朝无力抵御外敌。

例如,由于明朝对满洲地区的剿杀,导致满洲部落对明朝的仇视日益加深,最终推动了清军入侵明朝的过程。

满清入侵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入侵事件,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

四、社会动荡明朝晚期,社会动荡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又一个原因。

在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加剧,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例如,虽然嘉靖年间国家力量处于鼎盛,但是社会危机与动荡不断,重农抑商政策导致民生凋敝、农民起义层出不穷。

同时,天灾频发也使得民生更加困苦。

五、明朝灭亡的过程明朝灭亡的过程主要可分为内外交困、辽东危机、明朝军队溃败、京师陷落等几个阶段。

明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难以维持稳定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

随着辽东危机的出现,明朝的国防形势日益严峻,使得明朝军队溃败,最终导致京师陷落,明朝灭亡。

六、明朝灭亡的影响明朝的灭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终结,为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同时,明朝的灭亡也对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振荡和深刻的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明朝的灭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它的成因及影响十分复杂,需要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多加关注,从中汲取教训,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明朝的王朝衰落

明朝的王朝衰落

明朝的王朝衰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它的兴起和衰落都有其独特的原因。

明朝的王朝衰落不仅源于外来的侵略,还存在一系列内部原因,如政治腐败、内乱以及对外贸易的不平衡等。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明朝的王朝衰落。

第一部分:政治腐败明朝中晚期,政治腐败成为王朝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官员的贪污、受贿以及弊政现象层出不穷,使得政府的行政能力受到了削弱。

朝廷对于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完善,导致腐败现象泛滥。

而且由于明朝实行科举制度,士人为了能够进入官场,纷纷以金钱和权力交换,导致了官场上的腐败和贪污现象。

第二部分:内乱与统治危机明朝后期,内乱和统治危机也是王朝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外受困使得明朝政府面临巨大的压力,内乱时有发生。

明朝晚期,农民起义和灾荒频发,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其中最著名的农民起义是由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他们打败了明朝军队,最终攻入了北京,导致明朝灭亡。

此外,明朝后期的皇帝多是幼年继位,统治能力较弱,无法有效处理国家事务。

第三部分:外族侵略与边疆失土明朝的王朝衰落还受到外族侵略和边疆失土的影响。

蒙古、日本和后来的满洲入侵都对明朝的国力产生了巨大的破坏。

特别是满洲入侵后,明朝的统治基础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辽东、河南等地相继失去,明朝的疆土大幅缩小。

而明朝在对外贸易方面过于依赖东南沿海的海禁政策,导致了对外贸易的不平衡,国内金银资源大量外流,国家财政遭到了严重的损失。

结论明朝的王朝衰落源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政治腐败、内乱与统治危机以及外族侵略与边疆失土是最主要的因素。

政治腐败导致了政府的行政能力下降,内乱加剧了社会动荡,外族侵略严重削弱了明朝的国力。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使得明朝无法持续维持其政权,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衰落。

尽管明朝在衰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它也有其辉煌的成就。

明朝在科技、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些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衰落也是历史的必然,它为后来的王朝提供了很多的经验教训。

古代帝国的衰落中国的明朝灭亡

古代帝国的衰落中国的明朝灭亡

古代帝国的衰落中国的明朝灭亡古代帝国的衰落:中国的明朝灭亡古代帝国的兴衰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

作为一个存在超过2700年的文明古国,中国曾经出现过多个大一统帝国,并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和社会体系。

然而,历史上的古代帝国往往都会经历衰落和灭亡的过程。

本文以中国的明朝灭亡为例,探讨古代帝国的衰落原因以及其中包含的启示。

一、政治腐败与内讧政治腐败和内部斗争是导致古代帝国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明朝时期,尽管开始时政权相对稳定,将国家带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内部开始出现严重的腐败问题。

皇权过于集中,导致贪污腐败现象泛滥,官员的腐败行为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公平和民众利益,导致人民对政权的信任度下降。

同时,官员之间还存在着明争暗斗,内部权力斗争不断,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执行力和稳定性。

二、外部压力与战争削弱古代帝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面临来自外部的威胁和压力,这也是其衰落的原因之一。

明朝时期,中国面对着多方势力的威胁,特别是北方的蒙古、满洲以及西南的明教等势力的不断侵扰,使得明朝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和兵力来维持国家的边疆安全。

这些战争的连续爆发削弱了国家的实力和经济基础,导致国力衰退。

三、社会矛盾与民众不满古代帝国的衰落还与社会矛盾和民众的不满息息相关。

明朝时期,尽管在初期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制度创新,使得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和士人的不满情绪逐渐积聚。

地主阶级的压迫、赋税的加重以及天灾人祸的不断发生,使得农民生活困苦,士人的社会地位下降。

这些社会矛盾的积累最终爆发成为明朝衰落的重要原因。

四、文化固守与缺乏开放古代帝国的衰落还与文化的固守和缺乏开放息息相关。

明朝时期,中国实行了严格的封闭政策,限制了对外交往和贸易。

虽然开始时可保护国内产业和文化的独立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愈发封闭的政策导致了技术的滞后和文化的僵化。

同时,对外开放的缺失也使得明朝在外部环境中无法适应和应对,从而失去了与外部世界接轨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大量流民明朝初年,朱元璋对土地的管理是比较紧的,贫寒出身的朱元璋当时已经意识到兼并土地会造成农民变成流民,从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他曾下达诏令,“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

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

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

”朱元璋限令王公大臣们“其山场水陆田地,亦照原拨赐例为主,不许过分占为己业”,他还铁榜九条申诫公侯,严禁功臣和公侯之家倚势强占官民田产。

为了让农民安心耕田,朱元璋制定了“路引制度”。

路引相当于通行证,需要向官方申请。

没有路引,就不能随便离开土地,这种制度将农民的行动限制在很小的范围。

到了朱元璋的后代统治时期,明朝的土地制度渐渐发生了变化。

明朝中期开始出现了太监直接管理、收税的皇庄,这样就出现了大规模强占土地的问题。

明孝宗年间,有皇庄四处,官田不到两千顷,后来逐渐发展到五处皇庄,占地一万二千八百顷。

明武宗年间,皇庄增加到三十六处,占地五万三千多顷。

皇室开皇庄占地之风,其他皇亲贵戚纷纷仿效。

据《明会要》记载,洪武二十六年,田地总数是八百五十多万顷,到了弘治十五年,减至四百二十二万顷,这减少的一半就是被皇亲贵戚们兼并了,所以这些数字都不在官册。

土地的大量被兼并,使得无数农民无地可种,从而流离失所,又因为明朝的路引制度,这些流亡到外地的农民被官府追捕,自然而然成了所谓的“流民”。

明末流民的数量到底是多少无法统计,但有一个数字比较能够说明问题,1639年(崇祯12年),躲在商洛山中的李自成带着只有50来人的队伍重出商洛,轻骑走河南。

河南流民听说后,纷纷前来投奔,李自成一下子发展到了七、八万人的队伍。

说明当时的流民实在是太多了。

二、朝廷赋税增加,农民苛捐杂税沉重土地少了,朝廷的赋税反而增加了,有地可种的农民担负着更加沉重的苛捐杂税,于是有田的农民也开始大规模弃田出逃,加入了“流民”的队伍。

明朝由于外忧内患,使得军费大幅度增加,朝廷不得不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而更重要的是增加赋税。

万历年间,因明神宗的贪婪而加重了对民间的收括,天启年间更是再加赋税,到崇祯时更是大加特加。

崇祯末年,加派辽饷900万两、练饷730余万饷,一年之中,单是军费就达到2000万两,而万历初年全国岁出不过400万两左右,国家财政和全国经济在这样大的压力下已濒于崩溃。

从明万历四十八年(1618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明朝的赋税竟然增加了6倍。

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三》记载:“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者,纳饷至十两。

”当时福建的粮食亩产最多三石(不到300公斤),正常年景不过卖一两银子。

就算福建粮价疯涨,三石大米也不过卖六两银子,再加上地方各级官员的层层盘剥,一亩产出六两银子的田地,至少要交纳十几两的税。

所以到了崇祯末年,盗贼四起,年谷屡荒,人们都以无田为幸运(钱泳《履园丛话》),从而导致流民遍天下的现象。

很多史学家认为,过度的征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另外,由于开支紧张,崇祯皇帝不得不采取紧缩银根的措施。

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皇帝大规模裁减驿站(相当现在的邮电局兼地方招待所),崇祯三年(1630年),李自成不幸被列入裁员名单之中,失业下岗,当时正值农民起义风起云涌,24岁的李自成杀死驿站上司,出了被裁员的恶气,加入到他的舅舅高迎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中,当了一名八队闯将,从此走上推翻明朝政权的道路。

三、军队纪律涣散,严重害民扰民朝廷发不出军饷,剿贼剿寇的官兵便到处害民扰民。

明朝郧阳巡按高斗枢在《守郧纪略》中记载,崇祯十四年(1641年),他奉命驻守郧阳,在他抵达郧阳前的十几天,左良玉率领的官兵路过此地,二三万官兵一涌入城,城中没有一家没有官兵的,“淫污之状不可言”。

住了几天大军开拔,又将城里所有人家清洗一空,十多天后他到了,竟然找不到米和菜,士绅和百姓见到他,无不痛哭流涕,不恨贼而恨兵。

李清在《三垣笔记.下.弘光》中说,左良玉的兵一半要算强盗,甚是淫污狠毒。

每入百姓家勒索,用木板将人夹住,小火烧之,胖人有的能流一地油。

他们抢掠妇女,公然在大街上奸污。

将她们拉到船上抢走时,有人望着岸上的父亲或丈夫哭泣,立刻被这些兵砍下脑袋来。

官军抢劫百姓,主要是官府严重拖欠军饷。

1644年初,军饷欠缴已达数百万两,而从南方来的税款只有几万两,国家的粮仓实际上已经空了,没有足够的大米充军饷,户部就买杂粮凑数。

当北京被围时,驻军已有5个月没有发饷,执行任务的军队没有炊事用具,每个士兵领到100枚铜钱,由他们自己买东西吃。

明朝大臣马世奇在向崇祯皇帝解释老百姓起义的原因时说:“非附闯也,苦兵也。

”“苦兵”,是因为官军破家、杀人、屠城,“人之居者、行者,不得安保其身命”。

老百姓“遂至视贼如归,人忘忠义”。

当时,朝廷用官军剿“寇”,而百姓望“寇”剿官军,可见民心所向。

这样的军队早已军心涣散,不能打仗。

据明朝人写的《甲申传信录》中讲,李自成攻北京时,明朝守北京大营的军队是40万人,部将数以千计,“临敌力战,死于疆事者仅二人而已。

嘻!”40多万人的军队打仗,死于战场的只有二人,可见人心军心早已不想打了,明朝的气数已尽。

四、攘外安内军事失败内忧外患元气大伤就实力较量而言,明朝实际上是在内忧外患、内外夹击两重打击下走向灭亡的。

明万历年间,北方女真部落崛起,努尔哈赤经过30多年的东征西杀,先后统一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形成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女真人空前强大和统一。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58岁的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即兴京)建立了女真少数民族政权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成为“覆育列国英明汗王”,建元天命。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发布明军“七大恨”檄文,公开打出反明旗帜,向明朝宣战。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集结十多万兵力,分兵四路反攻努尔哈赤。

结果在萨尔浒被努尔哈赤打得大败,从战争开始到结束只有5天时间,明军的十多万人损失了6万,文武将官死了300多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被列入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100次战争。

战后,明朝元气大伤,东北部边境形势更加严峻,从此辽东局势起了根本变化,明朝在军事上失去主动进攻的力量,被迫处于防守地位,而后金则由防御转入进攻。

此后,明军又相继在宁远、锦州、大凌河、松山等战役中失败,尤其是松山失陷,对明朝影响极大,从此明朝在关外已不能再战,完全无力应付辽东局面。

在抵御努尔哈赤的同时,明朝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生产落后,赋税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农民生活困苦,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大旱,庄稼颗粒无收。

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赋税,白水县农民王二聚集数百农民冲进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王二率先起义后,各地饥民纷纷响应。

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府谷人王嘉胤率领饥民起义,安塞人高迎祥号称“闯王”,揭竿而起;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延安据十八寨起义。

农民起义很快形成燎原烈火,遍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四川、湖广、安徽、甘肃、宁夏等地,与明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农民军起义之初的几年,崇祯皇帝采取剿抚兼施的政策平息农民起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几度控制了局面。

在形势的逼迫下,农民军开始联合起来。

崇祯八年(1635年),各路农民军会师河南荥阳,共13家,72营,在一起共商对敌之策。

此后,李自成伏商洛、出河南、声势更加壮大,张献忠占四川,掠湖广,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明朝在剿灭农民军的斗争中元气大伤。

五、用人和策略上失误,军事将才被冤杀罢斥,自毁长城错过良机明朝重文轻武,军队的统帅基本都是文人出身,都是作八股文考中的进士。

文人当中出真正的帅才很不容易。

然而,明朝的运气不错,明末出了三个功勋卓著的名将,熊廷弼,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孙承宗,万历三十二进士第二名(榜眼);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这三人都是难得的军事人才,可惜熊廷弼、袁崇焕先后被杀,孙承宗被罢斥。

熊廷弼在萨尔浒大战之后出任辽东经略,出关指挥辽东军事。

担任广宁巡抚的王化贞认为熊廷弼影响了他的地位,千方百计阻挠熊的指挥。

天启二年(1622年),努尔哈赤向广宁进攻,王化贞带头逃进关内,熊廷弼只好保护群众退到山海关内。

广宁失守,明朝政府追究责任,不问青红皂白,将熊廷弼和王化贞一起关进大牢。

魏忠贤趁机向熊廷弼敲诈勒索,要熊拿出四万两银子,被熊严词拒绝,于是阉党就诬陷熊廷弼贪污军饷,将熊廷弼斩首,熊廷弼被处死后,其首级被传遍九边(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山西、固原),以为警戒。

孙承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天启元年(1621年)以左庶子充日讲官,进少詹事。

当时沈阳、辽阳相继失陷,孙承宗因为知兵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孙承宗上任后,采纳袁崇焕的意见,主守宁远。

经过数年艰辛努力,布置成了一道坚固的宁(远)锦(州)防线,成为清骑兵不可逾越的障碍。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始终未能完全打破这道防线,在屡次碰壁后,迫使他们望宁远而却步。

这道防线不仅确保了山海关免受攻击,而且在此后20多年间,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战局。

魏忠贤为了长久把持朝柄,拉拢孙承宗,多次进行试探,均遭到拒绝,于是怀恨在心。

天启五年(1625年)8月,山海关总兵马世龙误信自清军逃归的刘伯强的情报,派兵渡柳河,想袭取耀州,结果中了埋伏,大败而归。

阉党借机小题大做,围攻马世龙,并参劾孙承宗,使孙承宗去职。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以后,孙承宗再次被任命为辽东经略,仍坚持积极防御的方针,继续加强宁远防线,并重筑大凌河、右屯二城。

崇祯四年(1631年)8月,动工筑城才20天,大凌河城墙刚刚修完,雉堞仅修完一半,清军突然围城。

至十月,大凌河已被围三月,守军粮尽援绝,城中发生吃人的惨剧,守将祖大寿假装投降,奔还锦州,城复被毁。

大凌河失守,引起朝廷内部相互倾轧,孙承宗连疏引疾求退,崇祯为平息朝议,准其归籍,孙承宗第二次被排挤下台。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深入内地,11月9日围攻高阳,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与之血战。

三天后城破,孙承宗被俘,因拒不投降,被活活勒死。

天启五年孙承宗被参劾去职后,高第出任辽东经略。

他一上任,就下令拆撤宁锦防线,要各路明军全部撤进山海关内,这一决定遭到袁崇焕的坚决反对。

高第说服不了袁崇焕,只好答应袁崇焕带领一部分明军留在宁远,并令其余所有明军限期撤退到关内。

命令下达后,各地守军毫无准备,只好匆忙撤退,把储存在关外的几十万石军粮丢得精光,明朝在关外苦心经营的防御体系以及稳定的军事形势顷刻陷入一场新的危机。

此后,以袁崇焕为首的广大将士浴血奋战,于天启六年正月、天启七年五月相继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奇迹般挡住了清军的凶猛进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