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渗透法制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司法》教案全套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司法》教案全套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司法》教案全套教案一:尊重他人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惯- 培养学生平等待人、友善相处的态度-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教学内容1. 课文解读:《尊重他人》2. 情境引入: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尊重他人,为什么需要尊重他人3.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尊重他人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4. 活动设计:设计小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到尊重他人的乐趣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景引入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个案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解答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评价其对尊重他人的理解和实践情况- 通过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和互动情况,评价其友善相处的能力教案二:公平正义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追求-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公平待人的意识和行为惯- 培养学生对司法的初步了解和兴趣教学内容1. 课文解读:《公平正义》2. 情境引入: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平正义,为什么需要公平正义3. 角色扮演:分角色进行辩论,模拟公平正义的案例,让学生思考不同立场下的公平和正义4. 小组讨论: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公平正义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观点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辩论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公平正义的内涵和意义- 合作研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研究和思维碰撞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辩论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和展示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合作和互动情况,评价其遵守规则和公平待人的能力教案三:诚信守约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行为惯- 培养学生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契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态度和行为惯教学内容1. 课文解读:《诚信守约》2. 情境引入: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诚信守约,为什么需要诚信守约3. 游戏体验:设计小游戏,让学生意识到诚信守约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诚信和合作精神4. 口头演讲:组织学生进行口头演讲,分享他们对诚信守约的认识和体会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游戏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诚信守约的意义和价值- 激励教学法:通过口头演讲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的积极性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游戏体验中的表现,评价其诚信守约和合作的态度和行为惯- 评价学生口头演讲的表达能力和对诚信守约的理解程度以上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司法》教案全套的内容。

三年级上册法制课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法制课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法制课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了解法律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了解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认识法律和法律意识(2课时)a.通过故事、图片等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b.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体会。

2.国家法律制度和基本法律知识(6课时)a.介绍国家的法律制度,包括宪法、法律、法规等。

b.讲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知识产权等。

c.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审讯和解决纠纷的过程。

3.学习公民责任和公民义务(4课时)a.引导学生了解公民责任和义务的概念,包括尊重他人、守法、参与公益活动等。

b.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如义务劳动、环保宣传等。

4.学习法律文化和法制故事(4课时)a.介绍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如孔子的法制思想、诸葛亮的刘备法治等。

b.给学生讲述一些具有法律意义的故事,如《聪明的孩子》、《秤锤》,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法律道理。

5.法律与生活(6课时)a.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如交通违法、盗窃、欺诈等。

b.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介绍法律知识。

2.互动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3.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将法制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小测、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

2.能力提升评价:通过角色扮演、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学习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听课记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法制课程的态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1.教材:《小学法制课程标准教材》2.多媒体资源:课件、图片、视频3.实践活动资源:义务劳动、环保宣传等相关资源六、教学计划时间安排:第一周:认识法律和法律意识(2课时)第二周:国家法律制度和基本法律知识(2课时)第三周:国家法律制度和基本法律知识(2课时)第四周:学习公民责任和公民义务(2课时)第五周:学习公民责任和公民义务(2课时)第六周:学习公民责任和公民义务(2课时)第七周:学习法律文化和法制故事(2课时)第八周:学习法律文化和法制故事(2课时)第九周:法律与生活(2课时)第十周:法律与生活(2课时)第十一周:法律与生活(2课时)第十二周:法律与生活(2课时)第十三周:复习和总结(1课时)第十四周:期中考试(1课时)以上是三年级上册法制课教学计划的初步设计。

(完整)三年级语文德育渗透教案

(完整)三年级语文德育渗透教案

(完整)三年级语文德育渗透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品质。

2.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2. 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道德教育应用语文教学渗透道德教育,通过选取具有高度道德意义的教材和作品,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促进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发展。

2. 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语言训练活动,如朗读、背诵、表演、写作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3. 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研究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 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2. 示范引导法:通过示范和引导,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3. 合作研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学生学情评价,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激发他们的研究动力和自觉性。

3.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道德修养、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以上为三年级语文德育渗透教案的完整内容。

三年级语文上册渗透法制教育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渗透法制教育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渗透法制教育教案及反思在三年级语文上册中,渗透了法制教育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能了解一些法律知识。

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

本文将对三年级语文上册中渗透的法制教育进行分析,并进行一些反思。

首先,通过语文课堂渗透法制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选取一些与法律有关的课文或故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比如,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小猪佩奇》等故事,告诉学生不可以随意破坏他人的财产,不可以随意伤害他人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其次,通过语文课堂渗透法制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行为举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比如,可以通过《小兔子找萝卜》等故事,告诉学生要遵守规则,不可以作弊,不可以欺骗他人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

然而,值得反思的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中渗透的法制教育内容是否足够深入和系统。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可能只是简单地讲解课文内容,而没有深入探讨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

这样做虽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常识,但很难达到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和法治素养的目的。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总的来说,三年级语文上册中渗透法制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法制意识。

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法制教育内容的深入讲解和引导,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将法制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三年级语文下册法制教育渗透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法制教育渗透教案

应该是第二单元“环境保护”课文是:5、《翠鸟》6、《燕子专列》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8、《路旁的橡树》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法制教育渗透教案第二单元5 翠鸟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泡泡、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5、法制教育渗透点二:法制教育渗透: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六、十八条教学重难点: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激趣1.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种非常可爱的小鸟,它的名字叫翠鸟,又叫叼鱼郎。

(板书课题)从鸟的名字中同学们能发现它的一些特点吗?2.补充介绍:翠鸟的羽毛鲜艳亮泽,非常美丽;翠鸟的动作十分敏捷,它是叼鱼的高手,能深入水中一米多深去追鱼,小鱼如果被它发现,定难逃命。

除了这些,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1)、学生回答问题。

2)、学生听老师做介绍。

3、学生提问。

二、理清顺序1.默读课文第一段,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翠鸟外形的,边读边用铅笔在书上勾画。

2.指名按课文中叙述的顺序说一说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操作依次画出翠鸟各部分的轮廓。

)3.说说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下到上)写羽毛的部分呢?(先总说,再分说头部、背部、腹部)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勾画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

2、学生序数。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

三、抓住特点1.学生分小组再次认真朗读课文,讨论并记住翠鸟各部分的特点。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司法》全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司法》全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司法》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道德与司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3.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4. 帮助学生学会分辨正义和非正义的行为。

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道德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研究道德的定义和特征- 了解道德的基本原则:诚实、公正、宽容、尊重他人等- 分析道德与个人行为的关系2. 第二单元: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研究法律的定义和特征- 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平等、公正、公共利益等- 分析法律与社会秩序的关系3. 第三单元: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探讨道德与法律的异同- 分析道德行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 研究尊重法律、遵守规则的重要性4. 第四单元:正义与非正义的行为- 研究正义的定义和特征- 分辨正义和非正义的行为- 激发学生关心公平正义的意识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道德与司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和思考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3. 角色扮演法: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道德和法律情境下的行为和决策。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理解程度、思维逻辑和言语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应的作业,评价学生对道德与司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道德与司法》教材2. PPT课件3. 角色扮演素材4. 组织讨论的问题和案例参考资料1. 《道德与法律教育研究》2. 《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课程标准》3. 相关网络资源。

三年级语文上册法制渗透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法制渗透点
第二十二条: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语文
第五册第8单元
任课教师
曹森
课题
《29、掌声》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
第三条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歧视、侮辱、侵害残疾人。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材渗透点一览表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语文
第五册第1单元
任课教师
曹森
课题
《1、我们的民族小学》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语文
第五册第1单元
任课教师
曹森
课题
《4、槐乡的孩子》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五条:凡年满六周岁儿童,不论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年级Leabharlann 三年级学科语文
第五册第2单元
任课教师
曹森
课题
《8、我不能失信》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第六条:诚实守信,不说谎话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材渗透点一览表
年级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十二条: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语文
第五册第5单元
任课教师
曹森

初中课文法制渗透教案

初中课文法制渗透教案

初中课文法制渗透教案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

难点: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如何遵纪守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典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导入新课《法制教育》。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法律与生活的关系,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

4.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法律的认识和感受。

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总结出法律的重要性。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

6.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法律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同时,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学生的法律素养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上册渗透法制教案第17课《孔子拜师》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

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4、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5、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尊师重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法制要求;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遵守有关教育的法律,建立互信、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的责任。

)教学重点: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难点: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打开这扇门去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出示孔子画像)。

今天课文会讲他的什么事呢?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谁?干什么?3、选择学习:你们是想先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呢?还是想先学课文,从课文了解孔子的为人呢?二、交流资料,认识孔子: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开个小小交流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学生自由发言,注意不要重复人家的发言。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1)听录音读课文,听出哪些字词的读音跟你平时的朗读是不一样的,做上记号。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交流:(1)出示词语,认读(重点正音“曲阜、日夜兼程、孔丘、仲尼、老聃):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渊博、曲阜、洛阳、老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2)(课文中到底写了几个人?结合了解古代人的“姓”、“名”、“字”。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四、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1、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初说印象,不必求全求对,引导学生找课文中的有关句子来说明。

)2、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能看出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的句子。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的句子,关键词语用红色表示。

(1)“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从这句话中,你认识到孔子有什么样的品行?引导学生理解“远近闻名、渊博”,引导学生感受“谦虚好学“的品质。

(2)“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艰辛、求知若渴你是从句子的哪些地方看出孔子的品格的?感情朗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听音乐想象,孔子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样想的呢?(个人思考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孔子也许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烈日当头照着,他……也许他从硕果累累的秋季一直走到了寒风刺骨的严冬,寒风凛冽,……渴了,他……;饿了,他……;累了,他……;摔倒了,他……几乎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再次带着敬仰的感情朗读这个句子。

(3)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话。

(结合插图进行教学)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辨析近义词:“迎候、等候”,在这两句句子里,这两个词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不能调换?(4)“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联系生活实际,交流。

(5)“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感悟品行:虚心求教4、小结学习方法和孔子的品行。

五、生字指导:(学生认为有困难的字,教师点击多媒体课件分笔画书写演示)“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①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

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

然后练习写生字。

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③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二、朗读感悟①生自由练读。

②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③师引读。

三、演读感悟①分小组演一演。

②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读书汇报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

(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四、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尊师重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法制要求;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遵守有关教育的法律,建立互信、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的责任。

)五、总结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第19课《赵州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隋朝”、“石匠”、“世界闻名”、“设计”、“创举”“雄伟”“雕刻”、“遗产”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1、查字典理解词语;2、运用“参加”、“而且”造句;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4、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5、进行朗读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教学重难点1、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2、通过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观察投影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赵州桥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刀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

大家一定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座桥呢?下边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座桥(出示赵州桥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描绘的那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板书:赵州桥)二、看图议桥这座桥,长50多米,宽9米多,是一座石拱桥。

请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与你们平时见到的桥有什么不同?(下面没有桥墩;桥下面有一个大桥洞,大桥洞顶上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桥洞。

)小结:图片显示出的赵州桥,大家一看就觉得它的确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大桥。

50多米长的大桥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中间虽然没有一个桥墩。

大桥洞顶上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

这独特的设计也是前所未有的。

这种设计出于何人之手?大桥建造于哪个年代?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学完课文大家就会清楚。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1. 出示生字卡片,要求读准字音。

2. 理解生字。

3. 自由读课文,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两遍。

4. 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卡让学生读。

5. 指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

最后一个自然段可全班齐读。

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学第一自然段,这段介绍了有关赵周桥的什么?2. 小组讨论交流。

3. 小组代表发言,各组代表相互补充。

(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还告诉赵周桥是世界闻名的,板书:世界闻名)。

4. 理解“世界闻名”先用查字典方法来理解。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深入研究,为什么赵周桥这样一座石拱桥却闻名于世界?留在课文全部内容学完之后再回答。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⑴这个自然段共有6句话,先读前2句,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第①句概括地写赵周桥非常雄伟。

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使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

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

)【板书:雄伟桥长桥宽】⑵读③④两句边读边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第一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

)【板书:没有桥墩一个大桥洞4个小桥洞】⑶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读⑤⑥两句话。

(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板书:既……又……】⑷对照板书有顺序地说一说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再讲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最后讲了桥的优点。

)导语:学习第二自然段知道了作者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有关赵州桥的情况,使我们对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作者的介绍,还要告诉我们什么呢?2、深刻理解语言。

⑴出示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理解“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第二自然段的③④句)⑵理解“创举”。

字典中的解释:开始做。

⑶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的意思。

(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

是没有先例的。

)⑷图片中的第二个句子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也就告诉了我们桥怎样:(桥很坚固)⑸远在1300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这样雄伟、坚固的赵州桥,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的,是有才干的……)导语: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谁?(赞美建桥的人,赞美劳动人民)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赞美之情。

3、朗读训练。

4、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六、总结、扩展1、总结:学习第1、2自然段我们知道赵州桥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

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它仍然那么雄伟,那么坚固,真不愧为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古老的桥梁。

2、扩展。

(1)赵州桥在()省()县。

赵州桥也叫()桥,它是()朝石匠()设计并参加建造的。

到现在有()多年了。

(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既()又()。

(3)赵州桥为什么会世界闻名?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2自然段,回顾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赵州桥非常雄伟、也很坚固)导语: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以外还有什么特点?接着学习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这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说桥“坚固”是哪一段?(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桥美观)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

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