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鉴赏单元测评B 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综合测评(B)(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综合测评(B)(含解析)

第二单元测评(B)(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词,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体,它的兴起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的产生可追溯到隋唐的“新声”(燕乐)或更早的汉魏乐府,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摆脱按曲拍谱词的束缚,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诗体。

宋词的发展有它本身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经济趋于繁荣。

宋王朝在削平小国后,不仅俘其国主,掠其财富,而且将大批技艺高超的乐工歌伎掳入京华,“四方执艺之精者皆籍中”(《文献通考·乐考》)。

宋太祖赵匡胤更在“杯酒释兵权”时,劝开国的武将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置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史·石守信传》)。

在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或竞蓄歌伎,或流连坊曲,竞相填写新词;朝野上下,均以能词为荣。

宋初的词人,作品主要是自然清新的小令。

这期间,王禹偁的《点绛唇》,清隽旷远,优美明快;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胸襟空阔,雄杰俊逸,别有韵致;林逋的作品,以及欧阳修的《采桑子》等清隽、疏朗、质朴、自然。

它们或掀两宋词的帷幕,或开豪放词的先河,使人读之如闻空谷足音;或具有敦煌曲子词中某些民间词的风味,使人耳目一新。

但是,无论内容或形式,对两宋以及后来词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李煜和柳永的词作。

李煜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精于书画,妙于音律,在文学方面具有特殊的才能。

尤其是成为阶下囚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意无穷,被称为“神秀”之作(《人间词话》);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复堂词话》),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

他的词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屈原的《离骚》一样,成了中国古代文化领域里最宝贵的遗产。

李煜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宋代许多词人,范仲淹《渔家傲》气魄宏大、苍茫浑成的风格,柳永词大开大合、寄托感慨、意境深远的铺叙手法,苏、辛浑然一体、气象阔大的豪放词风,晏殊、欧阳修、李清照等语出明净、宛转天成的特色,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他的影响。

高中第二单元宋词欣赏检测题必修4 试题(共12页)

高中第二单元宋词欣赏检测题必修4 试题(共12页)

第二单元〔宋词欣赏(xīnshǎng)〕检测题〔时间是120分钟〕〔姓名班级分数〕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一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三百余年。

这段时期的文学以词为极盛,其艺术成就亦最突出,因此被誉为“时代文学〞。

词调今存八百余调,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宋人创制和使用的。

宋代词人一千四百余家,词存两万余首。

宋词的作家作品的数目与唐诗相比约少一半,假设与宋诗相比那么少得更多。

这是因为词体文学款式的“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法严而义备〞,故创作起来比诗困难得多。

它是倚声而作的,要求作者精通音律,否那么便可能遭到“不当行〞之讥,而那种不谐音律的作品就被视为“句读不葺之诗〞了。

所以像词这样精巧严密的古典格律诗体能有如此众多的作家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属罕见的文学现象。

词之为时代文学,虽然因体性的局限,不可能像宋诗那样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而获得重大的意义,但仍有不少言志遣怀、登临怀古、感时伤世或者歌颂升平的题材,也有表达林泉逸兴、仁慈祝愿、情操高尚、人格伟大的作品,尤其当汉民族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词人发出了悲壮剧烈的时代强音,汇为一股振奋人心的爱国思想的潮流。

凡此种种,我们都易于认识,亦易于见到它们深入的意义。

在宋词里,估计最少有百分之六十的作品都属艳科,即涉及恋情的。

我们对于这局部作品应当怎样认识呢?我以为应从文化的意义去理解。

爱情是文学中的永久主题,各个时代的人们却赋予它特定的内容与色彩,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见到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一般历史,还可以见到一种很真实的时代精神。

宋人相信“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时常流露“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的想念,表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流连“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情致,当壮志未酬而期待“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自然,宋人多在词里赞赏女性的形态之美,大胆地描绘男欢女爱,表现心灵的颤抖,歌颂甜蜜的幸福。

_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综合测试(原卷板答案版)新人教版必修4

_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综合测试(原卷板答案版)新人教版必修4

单元综合测试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在美版“知乎”Quore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很多网友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

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

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

一位网友说,他家隔壁曾住着一位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该网友,以感谢其对她的帮助。

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

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

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域:在“武侠世界”“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400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网络小说。

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研究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

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

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鉴赏单元知能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鉴赏单元知能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
并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 心中的主要地位,是衬托手法。而“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则是将“我”与周瑜进行 对比了。
考点直击
跟进训练
3.要理清答题思路 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 “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 思想感情的作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 “怎么样”。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在辨识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是什 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思路。具体说来,有以下步骤: ①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 具体的鉴赏; ②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③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④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旁批】 第四段分析,入情入理, 所给的三个事例虽然简 短,但层次清晰、对比鲜 明:突然暴富的人举家搬 迁,一定是带有惶恐惊 惧;而看透生活的本质, 参透幸福内涵的人,如陶 渊明、史铁生,精神上却 充满幸福。 第五段,水到渠成,自然 收尾。
范文赏评
技法指津
写作训练
【综评】 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层面展 开,是典型的纵向展开议论的行文结构。 在“提出问题”这个层面上, 作者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出发,提出观点,引人深思;在“分析问题” 这个层面上,作者突破了一般人对幸福的理解,认为幸福和物质财 富的多少没有必然的关系,而在于对生活的认识程度,可谓见解新 颖。在“解决问题”这个层面上,联系自身现状,水到渠成,结尾有力。

专题02宋词欣赏(B卷)-高一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4)Word版含解析

专题02宋词欣赏(B卷)-高一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4)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四第二单元双基双测AB卷能力提升卷(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姓名分数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

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

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

这种意象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出“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来。

②同词体的解放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

我们拿“大江东去”(《念奴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相比,就很容易看出在宣泄力度上的不同;而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等都不止是寻常的夸张,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发露;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印象,即在于此。

③豪放词是苏词最为人瞩目之所在,但在其词作中,仅占很小的比重,也就是说,苏轼在词体的创作中也是全能的。

他有大量的婉约词,格调却显得高远典雅,真诚健康,起到了将以浓艳为主的婉约调领挈至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

更有大量的作品不易简单归类,其间或清丽,或韶秀,或清空,或旷达,常能“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刘熙载《艺概》)东坡以其传世的三百余首词作,为宋代词坛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全方位的表率和借鉴。

④苏轼对于宋词体制的贡献也值得一提。

唐五代词多为小令,而苏轼是宋初大量制作长调的先行者之一,后世甚而将《贺新郎》、《戚氏》等词牌的创制权寄于其名下。

长调在篇章结构、摘词敷采上需要更多的手法与技巧,而苏轼则往往能自如地将诗、文、论、赋的匠法运用其中。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同步练测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同步练测 新人教版必修4

5 苏轼词两首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故垒.(lěi)磊.落(lěi)累.赘(lěi)罪行累累.(lěi)B.饥馑.(jǐn)谨.慎(jǐn)觐.见(jìn)怀瑾.握瑜(jǐn)C.伦.理(lún)沦.落(lǔn)腈纶.(lún)羽扇纶.巾(lún)D.莽.原(mánɡ)欺罔.(wǎnɡ)茫.然(mánɡ)竹杖芒.鞋(mánɡ)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酹江月捋虎须淘米陶醉B.遵命酒樽纶巾人伦C.料峭俊俏树梢消遥D.萧瑟笙箫吟啸潇洒3.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B.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温暖。

C.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D.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

4.下列词句中,诵读停顿划分无误的一项是()A.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B.千古风流..人物C.回首向来..萧瑟处D.同行皆狼狈..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一首词的上、下段分别称为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朝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擅其长,但大体上可归于婉约派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

7.下面均是宋代词人的词句,按词风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知识点测试卷

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知识点测试卷

第二单元测试卷宋词(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6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

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

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

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词在初期就是与音乐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

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

词打破了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

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

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

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

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它除可供文人案头欣赏外,宛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也是一种普遍的方式。

词演唱时的听众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市井中人,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

当然,除字句易于听懂而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

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

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鉴赏单元测评B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鉴赏单元测评B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测评B(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

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

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

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

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

”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

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

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

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

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

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之说的由来。

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

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

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

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测评B(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

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

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

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

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

”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

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

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

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

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

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之说的由来。

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

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

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

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

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

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

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

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

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1.下列不属于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特点的一项是( )A.词在早期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燕乐对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形成了影响。

B.词的句法参差,词牌丰富,能够较少顾忌地表现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C.词的语言向俚俗靠拢,语句浅显易懂,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D.词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也能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

解析:D项,只是说词可以把诗的题材作为自己的题材,与“市井文化品格”无关。

答案:D2.下列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C.“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解析:D项,“诗的语言晦涩艰深”在原文中无此信息。

文中只是说“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

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又被称作“诗余”,这标志着诗的发展在唐代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B.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品格的基础。

C.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D.词在咏史言志时,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表现情感更有深度和广度。

解析:A项,从“诗余”这一名称并不能证明诗的消亡;C项,从第一段“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可以看出该项错误;D项,“因为其表现情感更有深度和广度”在文中无据。

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

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

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

”弃疾曰:“勿忧。

”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

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

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有《稼轩集》行世。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选自《宋史》,有删节)4.下列对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B.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C.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D.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解析:这段文字的断句,要注意结合下文“帝嘉之,进一秩”理解,意思是: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部属都不答应,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

”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

答案:D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湖南安抚,即湖南安抚使,宋代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

B.长短句,词的别称,又叫“曲子词”,因词句不如诗句整齐而得名。

C.“赠”“谥”,都是古代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褒贬称号。

D.《宋史》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一,共计496卷,约500万字。

解析:《宋史》纪传体断代史,不是通史,只记宋代历史。

答案: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辛弃疾任职湖南时,顶住各方压力,甚至冒着违抗上命的危险,终于如期盖好了部队的营房。

B.辛弃疾通过抑制奸商稳定粮价、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等措施,较好地完成了江西的赈灾工作。

C.辛弃疾虽然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但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干却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

D.文章结尾,尽管有些迷信色彩,但却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同情。

解析:C项,“他的政治军事才干却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有误,原文写他建造飞虎营、赈灾等事情,都表现了其政治才能。

答案:C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每小题5分)(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解析:这两句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的含义。

“乐”,喜欢;“数”,屡次;“愈”,更加;“夺”,改变;“始”,开始;“榜”,张榜;“通衢”,大路;“配”,流配,发配;“籴”,购买。

参考答案:(1)当时枢府有不喜欢他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

(2)刚一到灾区,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

”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齐地历城人。

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弃疾趁机论述敌我形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才,持论正直。

因为讲和刚刚停当,他的建议没有被施行。

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

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弃疾胸怀大志深谋远虑,皇上就召见了弃疾。

不久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二千人,马军五百人。

先拿铜钱五万到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

当时枢府有不喜欢他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

各种费用上万计,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马上解决。

进谏的人把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作罢。

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飞虎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

飞虎营如期落成,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才消了气。

当时连续下了几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弃疾问:“必须要用多少瓦?”回答曰:“二十万。

”弃疾说:“不要担忧。

”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两块,没有两天都齐备了,僚属都很叹服。

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

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弃疾督办赈灾工作。

刚一到灾区,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

”接着下令全部拿出公家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

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

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部属都不答应,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

”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

皇帝嘉勉这件事,给弃疾进一级俸禄。

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

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

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弃疾墓旁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好像鸣发其心中的不平,自傍晚至半夜不绝声,枋得拿着蜡烛写作文章,准备天亮将祭祀他,文章写成而声音才停下。

德祐初年,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他为少师,谥号忠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