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3高一文科)
高一历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
葱油鸡
松仁粉丝
扬州炒饭
• 天府之国”的四川以其得天独厚的物产形成和发展了我国的主要菜系 之一 ——川菜。特点:(1)注重调味 其一,调味品复杂多样,有特 点,讲究川料川味。调味品多用辣椒、花 椒、胡椒、香糟、豆瓣酱、 葱、姜、蒜等。其二,以多层次、递增式调味方法为见长.其三,味型 多.(2)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此外,川菜讲究 汤的制作及使用。(3)、代表菜:川菜的代表菜很多,有"干煸牛肉丝"、 "水煮牛肉"、"宫宝鸡丁"、"麻婆豆腐"、"酸菜鱼"等。(4)复合味型川菜
六礼: • 纳采 • 问名 • 纳吉 • 纳征 • 请期 • 迎亲
封 建 迷 信
传 统 社 交 礼 仪
清 末 中 外 官 员 握 手 致 意
4、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都有哪些表现,呈现出 什么特征?
互动释疑
1.新式服饰和传统的华冠儒服各自体现了怎样
的政治理念? (1)华冠儒服体现的是礼制所规范的等级制 度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2)新式服饰则体现出人们对平等、自由的
向往。
互动释疑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婚礼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
手撕鸡.
宫保鸡丁
麻婆豆腐
• 淮扬菜以沿江、沿淮、微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 表构成。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工,重油重 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
麻香小象贝
荠菜春笋
熏樱桃.
2、西餐的传入
阅读教材,找出西餐传入的时间、西餐常用的原料、 典型西式食品、并将中西餐进行比较。
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

第二部分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衣: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食: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俗方面:社会风气上,涤荡封建糟粕;婚姻制度上,1950年制定《婚姻法》,妇女解放休闲生活上,节假日延长,休闲方式多样化(二)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表现轮船运输业方面:1.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的发展。
2.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发展,轮船运输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的状态。
铁路方面: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局面得以改变,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
2.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京九铁路加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祖国首都的联系。
3.1997年起,国家还对铁路实行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公路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使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
航空方面: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通讯工具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生活的影响1、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2、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眯着眼睛,看着天空大雁飞过,小屋伫立在田野里,几个小孩在河边嬉戏,歪歪扭扭的树木是村庄忠实的守护者,流水坐落在中央,流水不息,涟漪泛泛,如同我的思绪,纷纷扰扰的街市在我脑海中渐 渐远去,冬雪未至,初春般的温暖,鬼斧神工的幽静美丽,我遨游其中,不亦乐乎,流连忘返。 阳光是万能色,轻轻地铺在我和万物的身上,光彩夺人,梦幻,奇妙,暖热,热情,朝气,活泼,让万物复苏,整个村庄都是那么的泰然自若。 我柔和的目光透过树丛,穿过流水,通过小屋,看着一切的温柔,反复置身于仙境,久久无法自拔。 我回家啦,汽车慢慢地驶过漫无边际的林荫小路,驶进另一个世界,我怀念这这里的美好与安静,贫穷的小村,鹤立鸡群,清新脱俗,纵然城市繁华热闹,挥金如土,功能齐全,却更能衬托出小村的无 与伦比。我如梦初醒地晃晃悠悠地在梦境中挣脱,想要摆脱潮水般的记忆。瑟瑟其叶,随风摇记忆。
பைடு நூலகம்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大意是,芦苇是脆弱的,而人类只不过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而已。人类是阳光下的精灵,相对于人类脆弱万分的芦苇,又何尝不是大自然的精灵呢?从某种意义说,人类读懂了芦苇也就读懂了自己,而 古人其实早已读懂,只是被我们淡忘得太久,如果在紫竹院也塑造一组有思想的芦苇,有什么不可以?而这样的紫竹院,这样的芦苇,当然不再是单纯的芦苇,而是会思索的芦苇了,这该是一件多么奇 妙的事情。南宋戴复古有一首绝句吟道:“江头落日照平沙, 潮退渔船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鸟儿飞翔是有思想的,飘散雪一样颜色花朵的芦苇也是有思想的呀!
过完春节,因为一场疫情的阻隔,宅在乡下老家。难得的清闲对于忙碌惯了的我来说还真是不太习惯。每天倒背双手度着方步,享受春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暖:在阳光下看书,在房间里浏览电视,在山间呼吸带着 馨香的空气,以此来打发度过无聊的时光和单调的生活。
虽然是春天,说变就变的天气总是在猝不及防的时候给人们一个错觉。先是周边的乡村下起了几十年不见的冰雹,正当在感受惊奇的时候,不经意飘起了雪花,鹅毛大雪筛糠似的。侄孙骑着平衡车 迎着飘雪舞蹈,幼稚的背影在撒落的雪花中显得朦胧。遥想儿时玩雪的乐趣:捕鸟、堆雪人、打雪仗那是常有的事,难得的享受要算在雪地上滑“溜溜车”的场景了。小伙伴们三五成群的聚集,有家庭 父母管得不太严厉的孩子自不当然要主动偷偷从家里拿来自家的板凳。在院坝里玩耍是万万不可能的,因为谁都心疼自家少得可怜的板凳。如果被父母发现定会被揍一顿而嚎啕大哭,相伴的伙伴也会受 到牵连,经受“再不回去小心告诉你爹”的训斥后,怏怏不依地离开。临走时会回过头扮一个鬼脸,暗示早就有了对付大人的招数。在“鬼脸”的装扮中暗示只有小伙伴们自己知道,不管事先沟没沟通 而能知晓对方的心事,也算是“心有灵犀”!只等父母忙活计的背影在飘雪中消失,捐献板凳的孩子就会飞也似的抱着自家的板凳跑到暗示约定的地点:那一定是既隐蔽又能尽心的地方。滑车的通道是 在先前行走到达的伙伴们早就选定了的,有阻碍的树及树枝提前已经砍好,只等相邀滑雪的伙伴到来。滑雪游戏的规则很多,诸如单滑或者是群滑,坐着滑还是站着滑,滑直线还是滑曲线等等、等等, 总之是在有歩骤的进行,而且是有奖罚的。奖励当然是能够拥有多滑一次的机会,惩罚则是负责从尽头扛着板凳跑步到源头做好服务,滑输了还要心甘情愿地钻胜者的裤裆。每到钻裤裆的时候,站立准 备的孩子在风雪中留下挺拔的背影,俨然米开朗琪罗的雕像,永恒定格在南国飘扬的雪域中……
生活和文化风俗的变化

生活和文化风俗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生活和文化风俗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从过去的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的城市化社会,人们的生活和文化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生活和文化风俗的变化。
一、生活方式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着变化。
过去的农村社会中,大多数人是以农业为生的,在家务农,劳动强度较大,生活节奏也相对稳定。
而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社会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推动了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需求。
很多人热衷追求时尚,关注体育养生,旅游娱乐等。
此外,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过去,家庭中多为父母和子女,而现在,更多的家庭以夫妻为主。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推陈出新,人们的沟通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网络化的信息时代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二、饮食文化的变化饮食文化是每个文化背景下所体现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人们生活必要的首要环节。
与过去相比,食品和饮料的种类和口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营养更加注重,生活中食品消费逐渐转移至奢侈品。
过去,学问起码中的一种集约化食物,如米饭、汤、煮鱼,肉类等食品,已逐渐被外来食品牌快餐和小吃所取代。
一些著名的饮食文化在某些时代重要的节假日里也逐渐被边缘化。
比如说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传统上吃粽子,怕是很多人都想不起来了吧,而现在这个节日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
三、婚姻观念和文化的变化中国传统社会中,婚姻家庭是封建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至3,000年前周代开始,父母就开始安排子女的婚姻,很少有选择的余地。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的婚姻观念逐渐被打破,走向更为自由和平等的婚姻观念。
公开恋爱、先结婚再生子、择偶标准等都产生了很大变化。
比如说以前也许是瞧见面就结婚、相处不久就决定结婚的事,而现在一般的情况下女方家长对男方的要求是必须首付部分事先付清。
结婚仪式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婚礼形式多以宗教为主,而现代社会的婚礼则是富丽堂皇,情趣浓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高一文科PPT.

•(08•山东文综)材料二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 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 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 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 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4 分 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 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 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 姻法的颁布)。
①鸦片战争以后,在通商口岸,一些买办穿 起了西装。
②洋务运动中,留美幼童揭开了“断发易服” 的序幕。 ③辛亥革命后,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穿 “学 生装”;孙中山提倡“中山装” ,出现了男 子穿中山装,女子穿旗袍的局面。
④百姓穿洋衣洋袜逐渐多起来。
(2)“吃”的方面 ①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了西餐馆、面包房、 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②西式的糖、烟、酒和饮料也被普通百姓所 接受。
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09·江苏) (12分)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 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
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 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 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 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 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 女》1920年4月15日)
⑤婚丧、社交礼仪和称呼也发生了变化。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⑴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翻身做了国家的 主人,告别了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历史。
高一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总结.doc

高一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总结一、近代社会生活:动荡中变化(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前)1、变化原因:①外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
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明和生活方式。
②内因:A、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B、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着发生;C、政府的提倡: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的推动。
2、变化表现:1)城市:①衣:长袍马褂(传统服饰)——→洋布、洋装、西装(鸦片战争后)——→中西合璧:中山装(辛亥革命后)——→五花八门:旗袍、西服、粗布大衫、学生装、裙子等(20C20Y以后)服饰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但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仍然是长袍马褂。
【合作探究】举例说明中国服饰变化的特点。
特点:既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如中山装的造型: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为以文治国;依据国民党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督,将前襟设计成五粒扣子;袖口的三粒知子代表国民党立国的三民主义;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②食:丰富的传统饮食(粗食、满汉全席)——→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西式的糖、烟、酒和饮料也为百姓所接受。
③住:传统平房或深宅大院——→鸦片战争后:A、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里,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B、一些官人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风俗: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A、解放妇女:废止缠足、婚姻自由。
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
B、婚丧仪式:大城市里婚丧仪式也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林场原本是不打算放这伙人走的。把他们放走了,就意味着生产任务的完成日期,将无限延长,而且,留下的后遗症会让生产任务完成的愈发艰难。这样的林班不是简单涨钱的事情,有钱能使鬼推 磨,这个老法子会不中用的,那鬼的脑袋不会夹在门缝里,让门去挤的。当他们赶着一头瘸牛,拉着一车血淋淋的牛肉时,这情景就让人触目惊心了。领头的眼泪八察,脸上多处伤痕,还没开口,身后 的老牛开口了,“呜啊”,牛发出的声音真的很凄惨,“苦啊”!响彻了整个场大院。
那年的冬季采伐,我还在林场的工段担任工段长。这天场长把我找去,面色凝重地告诉我,养兵千日,到了你们工段该上的时候了。原来,林场的生产任务出现了大问题,主伐林班由于山势陡峭, 木头困在山顶下不来。牛爬犁撞碎无数,牛腿骨撞断几根,还差点出现伤亡事故。最后,干活的这伙人跪拜山下,全体缴械投降。听了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⑴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列强的经济侵略,西 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也传入我国。 ⑵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 术、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同时,也学习了西方 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翻天覆地 的变化 ⑴原因: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 济建设上来,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 目标,实行改革开放。 ②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⑵表现 :
①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菜篮子工程”, 丰富了餐桌,人们注重营养和膳食结构。
②服装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 化。 ③安居工程和康居工程政策,使居民住房不 断得到改善。 ④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 分。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⑴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翻身做了国家的 主人,告别了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历史。 ⑵党和人民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解决城市 居民就业问题,实行了社会福利,保障困难 弱势群体人民的衣食住行。 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保障人民基本物质生 活所需。
2.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⑴衣的方面:
①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反资反封建的背景 下,西服和长袍马褂为人们所摒弃,以列宁装 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受青睐。 ②中苏关系恶化后,在讲究艰苦朴素的氛围 下,民众服饰趋于单调,被称作“干部服” 的中山装成了流行时尚,中国人被外国人称 为“蓝蚂蚁”。
•(07· 梅州一模)红金龙香烟广告图(见右图。 注意广告语: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 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利权, 否则为国家增漏卮矣。以彼例此,孰得孰失, 惟诸君实图利之。)由此反映①是“异味争尝” 的近代饮食文化的反映②体现了民族资本家 的爱国精神③说明资本家为获取利润进行欺 骗宣传④民族烟草公司的开办一定程度上抵 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B)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③“文革”期间,绿军装成为革命的象征。
⑵“吃”的方面: 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保障了人民基本物 质生活的需要。但因为党和政府在建设中对国 情认识不足,缺乏经验,犯了一系列“左”倾 错误,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加上城镇 人口增长过快,多数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 长期未能解决。
⑶社会风俗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取缔一系列社会丑恶现象,社 会风气为之一新;《婚姻法》使几千年来的中 国社会家庭生活的发生变革。由于党和政府的 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 助人成为社会风气。
•(07· 广东)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 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C) A.明朝 B.民国 C.清朝 D.新中国
(09•江门二模)20世纪初,中国百姓把信天主 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 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 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 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 “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 (D) 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练和语法的准确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变化:食(吃、饮食)、住(居住、楼房)、 行(出行、交通)、经济结构、阶级(阶层)、 社会风尚、习俗、女权运动(妇女地位、妇女 解放)。(答对4个及以上可得2分,答对3个 及以下只得1分。此问共2分。) 原因:①西方近代文明传入、欧风东渐的结 果。②社会政治运动的推动。③政府政策的 调整。④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⑤西方新思潮的传入,资产阶级民主、平等 思想广泛传播。(答对1个1分,此问满分为3 分。)
⑵概括指出材料所体现的上述变化的特点。这 些变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6分) 特点:西(方)化(半殖民地化)、商业化、 平等化。(答对1个1分,此问满分为3分。)
影响:①使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 变化,开阔了人们视野,促进了科学知识的 普及。②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③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④有利于中国的 近代化。(答对1点1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 案可同样赋分。此问满分为3分。)
⑶清政府被推翻,中国历史的巨变。2Fra bibliotek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衣”的方面
①鸦片战争以后,在通商口岸,一些买办穿 起了西装。
②洋务运动中,留美幼童揭开了“断发易服” 的序幕。 ③辛亥革命后,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穿 “学 生装”;孙中山提倡“中山装” ,出现了男 子穿中山装,女子穿旗袍的局面。
④百姓穿洋衣洋袜逐渐多起来。
【材料三】 中国从来只有“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之说。但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 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 匹妇有责”。一字之差却使人顿生换了人间之 慨。——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⑴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在哪些领 域发生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形势简要分析导致 这些变化的原因。(5分)
(2)“吃”的方面
①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了西餐馆、面包房、 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②西式的糖、烟、酒和饮料也被普通百姓所 接受。 (3) “住”的方面 ①出现了西式花园洋房和洋楼。 ②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
(4)社会风俗方面
①洋务运动中,留美幼童剪掉辫子,揭开了 “断发易服”的序幕。 ②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 ③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青年学生 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 的决心。 ④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 , 倡导妇女“废止缠足”。 ⑤婚丧、社交礼仪和称呼也发生了变化。
•(08•山东文综)材料二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 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 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 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 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4 分) 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 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 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 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 是相对的。
(09•韶关一模)(1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 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 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 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 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 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0· 南京二模)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 中说:“‘洋人’、‘洋务’、‘洋布’、 ‘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 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 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 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①列强侵 略的加剧②西方文化的渗透③崇洋风气日盛 (B) ④政府的大力倡导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09· 徐州一检)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 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 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 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08· 惠州摸底)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 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 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 格的是 (C)
•(11•深圳一模)《大公报》载:1906年1月, 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 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 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 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A) 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⑴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2分) 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⑵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 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 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
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 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 成员的平等自由;
【材料二】 1870年以后,因为官员们开始主 办工业企业 ,许多买办商人都被招聘去当官 办企业的经理。……正像商人捐纳官衔那样, 官员和士绅也纷纷从商,从而扩大了商人队 伍。到了1900年,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 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令人尊 敬的选择了。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 清史》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 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 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 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 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 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 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 《解放日报》)
•(09· 江苏) (12分)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 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 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 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 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 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 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 女》1920年4月15日)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 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 姻法的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