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我国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现实,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时代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他们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动的事例和数据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时代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变化及取得的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资料、历史视频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需要拓展研究领域,从更多 的角度研究经济和社会生活 的变化,比如研究不同地区 、不同国家、不同时间段的 变化情况。
需要加强实证研究,通过数 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 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可 靠性。
需要加强政策研究,为政策 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推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更 好发展。
THANK YOU.
社会信任问题
加强媒体监督,建立透明、公正的社会环境,增 强社会互信。
04
生活中的变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消费模式变革
消费结构变化
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人们从基本的消费需求向发展型、享受型消 费需求转变,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
消费方式变化
线上购物、移动支付等新消费模式的兴起,使得消费更加便捷、 高效。
消费观念变化
人们越来越注重品质、环保、健康等多元化价值观,对产品或服 务的需求不再仅限于价格和实用性。
02
经济变化
经济发展趋势
1 2 3
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 不断加强,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程度加深。
技术进步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的不断 突破,对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推动产业升 级和创新。
绿色发展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各国逐步重视 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经济。
工作方式等。
02
收入和财富变化
经济变化会影响个人的收入和财富积累,例如股市、房地产等资产价
格的变化。
03
教育机会变化
社会生活的变化会影响个人的教育机会,例如在线教育的普及、高等
教育的大众化等。
对组织的影响
经营模式变化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会影响组织的经营模式,例如数字化转 型、服务化转型等。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建国初年,毛泽东曾对黄炎培说:在中 国近代历史上,有4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 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 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 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卢作孚跨越了"革 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 领域,并且在几个方面都各有成就。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 生于福建闽侯,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 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 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 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
他还积极传播交流科学技术,培育了很多
科技人才,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做出 了卓越贡献。
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侯氏制碱法”侯德榜创建的“永利碱厂”。
姓名
成就
地位
张謇 荣氏兄弟
江苏南通大生纱 厂、博物苑
上海创办福新面粉
实业家,教育家。 近 代早期的民族工业 创办人之一。
实业家、“面粉大王”
卢作孚
创办民生公司
1876年8月3日压死一名士兵,沿途居民阻止列车继续运行。 10月24日,清政府出银28.5万两买下,并于次年10月予以拆毁。
清政府最早修筑的铁路是唐胥铁路。
洋务派创办了开平煤矿(开滦煤矿 的前身),并于1881年修通唐山至 胥各庄的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 主修建铁路的序幕。次年,唐山站 建成,铁路才开始兼营客运。
建国后,荣德生被推选为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他 辞世后不久,荣氏企业先后申请公私合营,迈入了新 的发展时期。
卢作孚(1893-1952),重庆市合川人,中 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农村社会工作先驱。
幼年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材;1925 年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和最 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1952年在重 庆服用安眠药辞世。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短暂春天
继续发展
5、时间:从1927年在革命根据地产生起到1956年我国 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止。
6、意义: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和1956年三大改 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取得胜利。这 一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①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 经济的崩溃,改变了旧中国社会经济面貌。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 会生活的变迁
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 1840年—1956年 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你能说出它们各代
表哪种吗?
(1)自然经济 ①自给自足;②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封闭性, 与商品经济相对立;③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 政府及国民党政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①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②自由开放; ③富有侵略性。 (3)洋务经济 ①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具有封建性;②机器 大生产,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③民用企业采 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具有资本主义的 性质。
(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 ③政府 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 ①列强的经济侵略; ② 洋务运动的推动; ③煤铁等关系到国防、 民生,需求很大。
【解析】(1)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 “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 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 方官府严加控制”“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 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归纳出康熙年间和19世纪70年代的矿产政策。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当时 的政治、经济政策,主要推动者,社会需求 等分析即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 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共36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共36张PPT)
——摘编自杜博奇《荣氏百年:中国商业第一家族》
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荣氏企业又面临了哪些危机?
相关史事 九一八事变后,北方面粉市场被日本侵占,日 本的棉纱也在华大量倾销,荣氏企业陷入困境。当 它历经艰险渡过难关后不久,又遭到日本侵华战火 的洗劫,企业遭受重创,荣宗敬忧愤而死。抗战胜 利后,荣氏企业虽然有所恢复,但国民党发动的内 战再次使它陷入生存危机。
旗袍在全国的迅速流行说明了什么?
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
民国之后,新式称呼逐渐取代旧称呼,说明 人们在寻求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旧称呼
新称呼
老爷
奴才
先生
先生
大人
草民
同志
同志
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二)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
读图 1865年,英商在北京铺设铁 路。 1876年,英商又铺设上海至 吴淞口的铁路。 …… 1881年,中国自办的唐胥铁 路建成通车。 …… 至1926年,全国共有铁路约 1.3万千米。
1899年5月,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
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
艰难起步
大生纱厂部分年度资本与盈利情况表
年度
资本(两) 纯益(两)
1900 1902 1904 1906
500,000 580,000 1,130,000 1,802,,204
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但 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 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 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张謇为什么认为办实业可以救国?
1895.10起 开始招商筹资
1896.1
定名、选址、购地
1896.8 1896.12 1897.1起

八上历史背记手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上历史背记手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 产生并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状元实业家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道路。

2. “短暂的春天”(1)辛亥革命后,掀起了的热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

3. 再度受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

民族工业遭受、和的压迫。

4. 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

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地区分布也极,主要集中在、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关键点拨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1)总体特征: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2)行业特征: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3)地区特征: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1. 出行方式的变化:以后,西方发明的、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 社会习俗的变化(1)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

(2)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的称呼,体现出的新风尚。

3. 特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的特征。

名师点睛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工业革命的成果和民主、平等等思想文化的传入。

(2)近代化探索运动的推动。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改变了近代社会的面貌。

1.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初中历史【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优秀课件

初中历史【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优秀课件

发展特点(表现)
张謇 短暂的春天 再度受挫
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三座大山的压迫 (2)近代中国政局的长期动荡 ……
1.虽有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比较落后 。
3.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 为薄弱
天津
武汉
杭州
广州
4.地区分布不平衡, 集中在沿海沿江的 大城市
上海
黄鹄号
中国人自行开办的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 轮船招商局
京张铁路由中国筹款,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 条铁路干线
詹天佑
“要想富,先修路”。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结合上述谚语,说说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给中国社会 带来了什么影响?
1、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方便人们交往 (交通方便快捷)
3、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马车、轿子、人力船 大人、老爷
跪拜、拱手
看戏、听评书

(1)新式交通
(2)生活方式 和习俗
一、新式交通的出现 1、新式交通

近代火车 近代轮船 近代汽车 近代电车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 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二、社会方式和习俗的变化
(一)改装束 1、剪辫














清朝梳辫图

近代男子发式
近代女子发式的变化
唐代女子高髻发式
民国女子一字式前刘海短发
2、易服
马褂
清官服
西装
中山装
传统旗袍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ppt课件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ppt课件

课堂过关
学业质量达标
1 . (2023·黑 龙 江 大 庆 中 考 ) 中 国 近 代 民 族 工 业 虽 然 有 了 长 足 的 发
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其发展特点是
(A )
A.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B.资金雄厚
C.地区分布极为平衡
D.技术先进
课堂过关
2.(2023·福建中考)1899年,张謇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因资金周
的大城市。
同步导图填空
交通 传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___火__车___、轮船、电车、
经 济 和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化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化
事业
___汽__车___、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的发 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__商__品____的流通;改

变了人们的___生__产__方__式___和生活方式。
变化 变 点
的民众的变化。

总体特征:___新__旧__并__呈___、___多__元__发__展___。
易错点拨
民族工业出现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运动中出现了第一批近 易错易混
代民族企业 易错字词
综合探究
【史料实证——“解”民族工业曲折】 材料一
综合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02—1927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判断依 据。(均不得照抄图中数据)(4分)Leabharlann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课程标准
发展的艰辛历程
同步导图填空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__民__族__资__本__主__义___产生。
经 济 和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程标准】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

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主要原因。

结论:(1)辛亥革命的推动(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2)“一战”的影响(或帝国主义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探究二】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结论:原因:(1)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3)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推动;(4)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推动。

特点:(1)殖民化色彩:随列强侵略传入,由沿海到内陆;(2)近代化色彩:随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现代化的不断演进而变迁;由闭关自守转到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到近代文明;(3)地域发展不平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4)新旧并存,中西合璧,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同时期的发展
近代民族工业特征
社会生活的变化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达标测评巩固新知
1.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曾被誉为“中国轻纺工业第一人”,又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此人是(A)
A.张謇B.李鸿章C.陈启元D.张之洞
2.令李鸿章伤感反省——“洋务是纸老虎”;让康有为、梁启超愤然上书——变法图强;使张謇暗下决心——“实业救国”的共同背景是(C)
A.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民国19年,在一位生活在南京的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C) A.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B.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
C.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D.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
4.“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这一社会潮流出现的时期是(D)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解放战争D.辛亥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