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合集下载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1.急性腰椎痛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

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

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

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

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

采用寸针,刺向印堂。

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4.急性结膜炎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寸针,直刺入骶后孔。

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

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

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

两侧穴位都要针刺。

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中医执业理论技能考试常用针灸穴位_80个

中医执业理论技能考试常用针灸穴位_80个

1.尺泽(chǐzé,LU 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LU 6)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3.列缺(Lìeqūe,LU 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鱼际(Yújì,LU 10)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

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Shàoshāng,LU 11)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shāngyáng,LI 1)井穴【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Hégǔ,LI 4)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

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
直刺1-1.5寸
悬钟
外踝尖上3寸、
腓骨前缘
1髓海不足证(痴呆、中风)
2颈项强痛3胸胁满痛
4下肢痿痹
直刺0.5-0.8寸
行间
足背,
当第1、2趾间趾蹼上方纹头处
1肝经风热所致头目病(中风,癫痫,
头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 )
2妇科经带病3阴中痛,疝气
4泌尿系统(遗尿,癃闭,五淋)
5胸胁满痛
直刺0.5~0.8寸
2男科病证(遗精、阳痿)
3腰骶痛、下肢痿痹
向上斜刺0.5-1寸,
多用灸法
命门
后正中线上,
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1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2男科(泄泻。遗精、阳萎)
3妇科
4小腹冷痛、腹泻
向上斜刺0.5-1寸,
多用灸法
大椎
后正中线上,
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1外感病证(热病、疟疾、感冒)
2骨蒸潮热
3神志病
4项强、脊痛
1昏迷
2癫痫
3高热、咽喉肿痛
4手指麻木
直刺0.1-0.2寸,
或点刺出血
向上斜刺0.5-0.8寸
鱼际
第1掌骨中点桡侧,
赤折肉际处
1肺系热性病(失音)
2小儿疳积
直刺0.5~0.8寸
小儿疳积用割治法
少商
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肺系实热证(咽喉、鼻、高热)
2昏迷、癫狂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商阳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五官疾患(齿痛、咽喉肿痛)
2急证(热病、昏迷)
浅刺0.1寸
直刺0.5-0.8寸
常用灸法、外敷
太溪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针灸治疗80穴位全解

针灸治疗80穴位全解

针灸治疗80穴位全解针灸治疗篇主治歌诀1.尺泽:咳喘咽痛咯血肺,中暑吐泻儿惊风,肘臂挛痛局部病。

2.孔最:咯血咳喘咽肿痛,肘臂挛痛局部病。

3.列缺:咳喘咽痛肺系病,头项齿痛口眼歪。

4.鱼际:咳血咽痛肺失音,小儿疳积为第一。

5.少商:肺系实热热痛衄,昏迷癫狂少商寻。

6.商阳:五官齿咽热昏迷。

7.合谷:头目口齿鼻耳官,经闭滞产外感热。

8.手三里:上肢不遂臂无力,齿痛颊肿腹痛泻。

9.曲池:上肢热病高压癫,胃肠五官皮外科。

10.肩髃:上肢不遂肩臂痛,隐疹特色肩髃寻。

11.迎香:胆蛔口歪鼻塞衄。

12.地仓:口歪流涎三叉痛13.下关:齿病三叉口眼歪,耳鸣耳聋聤耳疾。

14.头维:头痛目眩与目痛。

15.天枢:痛胀秘泻痢疾肠,痛经经乱妇科病。

16.梁丘:下肢不遂膝肿痛,急胃乳痈与乳痛。

17.犊鼻:屈伸不利并膝痛,下肢麻痹关节病。

18.足三里:胃肠虚劳乳肠痈,癫狂神志肢痿痹。

19.条口:下肢痿痹与转筋,臂膀疼痛脘腹痛。

20.丰隆:头痛眩晕癫狂痰,腹胀便秘肢痿痹。

21.内庭:热病鼻咽齿五官,吐酸泻痢便秘肠,跖趾节痛足背痛。

22.公孙:痛吐泻痢胃肠病,失眠心狂气冲心。

23.三阴交:妇科产科脾胃虚,遗精阳痿遗尿泌,心悸失眠高血压,阴虚诸症下肢痿。

24.地机:经乱痛经妇崩漏,腹痛腹泻脾胃病,脾不运水癃水肿。

25.阴陵泉:水肿黄疸腹胀泻,小便不利与膝痛。

26.血海:经乱痛经与经闭,隐疹湿疹丹毒皮。

27.通里:暴喑舌强心悸忡,腕臂疼痛局部病28.神门:痛烦惊忘眠呆癫,胸胁疼痛高血压。

29.后溪:头项腰背指肘臂,耳目疟疾癫狂痫30.天宗:肩背损伤肩胛痛,气喘莫忘取天宗。

31.听宫:鸣聋聤耳与齿痛。

32.攒竹:眉棱头痛目睑病,呃逆治疗效果奇。

33.天柱:后头项强肩背腰,鼻塞癫狂与热病。

34.肺俞:咳喘咯血肺系病,阴虚盗汗骨蒸热35.膈俞:呕吐呃逆喘吐血,贫血潮热与盗汗,皮肤瘙痒如隐疹。

36.胃俞:痛吐胀鸣等胃疾。

37.肾俞:肾虚晕鸣聋腰酸,痿泄不育与遗尿,经乱带下不孕症。

针灸学穴位大全(配图)

针灸学穴位大全(配图)

十二經脈一、手太陰肺經(共11穴)1.經脈迴圈: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回繞胃口過膈屬於肺臟,從肺系(肺與喉嚨相聯系的部位)橫行出來,沿上臂內側下行,行於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經肘窩入寸口,沿魚際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商)。

手腕後方支脈,從列缺處分出,走向食指內側端,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2.臟腑經脈病候:咳嗽氣喘氣短、咳血咽痛,外感傷風,迴圈部位痛麻或活動受限等。

3.主治概要:主治外感、頭痛、項強、咳痰喘等證。

(1)中府ZhōngFǔ[定位] 在胸外側部,雲門下1寸,平第一肋間隙處,距前正中線6寸(圖12-1)。

[解剖] 當胸大肌、胸小肌處,內側深層為第一肋間內、外肌;上外側有腋動、靜脈,胸肩峰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中間支,胸前神經分支及第一肋間神經外側皮支。

[主治] 咳嗽,氣喘,肺脹滿,胸痛,肩背痛。

[配伍] 配尺澤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內深刺,以免傷及肺臟。

[附注] 肺的募穴,手、足太陰經交會穴。

(2)雲門Yúnmén[定位] 在胸外側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鎖骨下窩凹陷處,距前正中線6寸(圖12-1)。

[解剖] 有胸大肌,皮下有頭靜脈通過,深部有胸肩峰動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的分支臂叢外側束、鎖骨上神經中後支。

[配伍] 雲門、中府、隱白、期門、肺俞、魂門、大陵,主胸中痛。

[主治] 咳嗽,氣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煩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3)天府Tiānfǔ[定位] 在臂內側面,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3寸處(圖12-1)。

[解剖] 肱二頭肌外側溝中;有頭靜脈及肱動、靜脈分支;分佈著臂外側皮神經及肌皮神經。

[主治] 氣喘,鼻衄,癭氣,臂痛。

[配伍] 配曲池治療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4)俠白Xiábái[定位] 在臂內側面,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4寸,或肘橫紋上5寸處(圖12-1)。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讲解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讲解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常用针灸穴位

常用针灸穴位

常用针灸穴位一、手太阴经肺经尺泽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鱼际定位: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咳嗽、发热、咽喉肿痛.操作:直刺0.5~0.8寸列缺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埚斜,齿痛。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二、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埚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热病。

操作:直刺0.5~1寸。

曲池定位: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疠,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擘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操作:直刺1~1.5寸。

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衄、鼻渊、面瘫、三叉神经痛、胆道蛔虫病。

操作:直刺0.1~0.2寸或向鼻孔斜刺0.3~0.5寸。

不宜灸。

三、足阳明胃经天枢定位:脐旁2寸。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症瘕。

操作:直刺1~1.5寸。

备注:(1)大肠的募穴;(2)《千金》孕妇不可灸。

犊鼻定位: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操作:向后内斜刺0.5~1寸。

足三里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操作:直刺1~2寸。

丰隆定位:足三里下5寸,在胫骨前脊外侧三横指处。

主治:咳嗽、痰多、哮喘、胸痛、头痛、眩晕、癫狂、下肢痿痹、呕吐、便秘。

操作:直刺0.5~1寸。

可灸。

四、足太阴脾经三阴交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腧穴的治疗规律按照传统的描述是“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

”“经络所通”是指穴位主治会涉及到所在经脉循行的不同部位,也就是归经作用;“腧穴所在”是指其能治疗穴位所在位置附近的病症,也就是局部作用;“脏腑所属”是指穴位治疗所在经脉对应的脏腑的病症,比如肺经的穴位治疗肺系病症,也就是脏腑作用。

从这几方面入手,再看一个穴位的主治,或许就不是那么纷乱无序了。

腧穴的主治规律基本可以被下面五点涵盖。

这里要注意实践技能考试和笔试的区别:实践考试基本回答出前3项的部分就可以拿到主要分数,而笔试主要考的是第5项的穴位的特异性或特点性作用。

1、本经腧穴均能治疗本经及所属脏腑病症;2、表里经腧穴能治疗互为表里两经病症;3、局部经穴均能主治局部和邻近病痛;4、四肢上的经穴不但能治局部疾患,甚至具有全身性调节作用;5、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还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特异性作用。

附录4:针刺的体位体位是实际动手演示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只是体位的名称头脑里要有个印象,能在需要的时候表达出这种标准的体位名称就好。

1、仰卧位:前身部-头面,颈部,胸腹,四肢2、侧卧位:侧身部-侧头,胁肋,侧腰,臀部,四肢侧面3、俯卧位:后身部-头项,背,腰,臀,下肢背侧4、仰靠坐位:头面,颈,胸,四肢5、侧伏坐位:侧头,面颊,耳,颈侧,上肢6、俯伏坐位:头顶,后头,项,肩,背,上肢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说明:1、穴位名称后面列出了其所属的特定穴,目的一,是帮助理解记忆穴位主治(特定穴在主治上是很有规律的),应对第三站;目的二,特定穴是笔试中必考的内容,随手提前复习不吃亏。

2、本篇末尾,按照穴位在身体的部位进行了二次归纳,这种背诵方法和我们一般的按经脉归属背诵相辅相成。

并且在穴位后面做了精简的部位提示,帮助考生方便直观的背诵大纲要求的十四经脉的穴位,大家复习过一遍之后可以进行尝试。

3、建议复习方式:口中读出声(尽量学着用标准的解剖用语来进行定位),手要同时对着自己的身体做演示,或者想象考试时的现场,做同步的模拟。

这样调动听觉、视觉、触觉、肢体运动、语言、思维同步练习,记忆快,而且记得牢固。

1、手太阴肺经本经主治:肺系疾患,如咳喘、咯血、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取法:手掌向上,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取穴。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定位:在前臂掌面挠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主治: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痔疾。

(附:太渊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等肺系热性病;小儿疳积。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根角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鼻衄、肺系实热证;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本经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发热恶寒等外感;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定位: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附:阳溪穴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症;瘾疹。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本经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证。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等胃肠疾患;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

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急性胃病;膝盖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症;乳痈、乳痛等乳疾。

定位: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等神志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病;虚劳,强壮保健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下肢痿痹,转筋;肩臂痛;脘腹疼痛。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等局部病症。

4、足太阴脾经本经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生殖系统病;失眠、多梦、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腹痛、泄泻等脾胃病;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症。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病症,去湿要穴: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

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5、手少阴心经本经主治:心,胸病;神志病,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与神志病(心痛、心烦、惊悸、怔忡、不寐、健忘、痴呆、癫狂等);高血压;胸胁痛。

6、手太阳小肠经本经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定位: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前尺侧,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痛,腰背痛、手痛。

定位: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7、足太阳膀胱经本经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定位: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外缘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肾虚病证;泌尿生殖系统病;妇科病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腿痛;胃肠病证。

定位: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妇科病;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

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腰背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定位: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便秘,痔疾;小便不利;阴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