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第三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合集下载

义和团运动的起因

义和团运动的起因

义和团运动的起因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爱国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

这场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一、外国侵略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19世纪中叶,中国遭遇了一系列的外国侵略,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

这些战争导致了中国的领土丧失和财政困境。

同时,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这种外国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引起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腐败导致民众不满当时的清朝政府腐败不堪,官员贪污受贿,无视民众的利益,导致百姓生活困苦,社会不稳定。

政府对境外侵略的无力回应以及对官员腐败行为的默许使得民众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积聚。

义和团运动成为了一种反抗不满的表达方式。

三、传统乡村社会的变革与焦虑在清朝末年,中国乡村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农村经济的衰落、土地流失等问题使得农民生活愈发艰难。

同时,乡村地区的机构废土地被西方势力侵占,让大量农民失去了生计。

这种乡村社会的变革和农民的焦虑状态为义和团运动提供了参与者和支持者。

四、大规模灾荒引发民众不满情绪在清朝末年,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灾荒,包括黄河、长江等流域的洪涝灾害等。

庄稼被毁,人们饥寒交迫。

然而,政府并未采取有效的救灾措施,使得民众对政府的失望和愤怒达到了顶点。

义和团运动成为了民众反抗灾荒和政府无能的一种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包括外国侵略与不平等条约签订、政治腐败导致民众不满、传统乡村社会的变革与焦虑,以及大规模灾荒引发的民众不满情绪。

这些原因共同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反抗意识,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义和团运动中,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尊严而奋斗。

义和团运动不仅仅是一场反对外国侵略的运动,更是中国社会各界对不公平和不正义的声音和反抗。

这场运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后来中国革命和民族运动的一个重要先导。

初三历史义和团运动历史影响评述

初三历史义和团运动历史影响评述

初三历史义和团运动历史影响评述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评述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背景、动因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这个时期正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最为严重的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受到了严重的侵害和动摇。

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限制中国的主权,瓜分中国的领土,掠夺中国的资源,导致中国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

二、动因义和团运动的动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对外国势力的恐惧、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农民阶级的不满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最终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首先,中国民众对外国势力的恐惧是义和团运动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行为使得中国人民感到极度的愤慨和不安。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抵抗外国侵略者,才能够保护祖国的安全和尊严。

其次,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也为义和团运动提供了土壤。

随着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传入,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的衰落,提出了一系列振兴中华的方案。

这些方案中,农民阶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他们在外国侵略下生活艰难,对社会不公不满。

他们通过加入义和团运动来抗击外国侵略者。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社会、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

首先,在社会方面,义和团运动动员了大量的农民加入到抵抗外国侵略的行动中。

这种社会动员的力量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同时,义和团运动也揭示了封建统治的腐败和无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冲击。

其次,在政治方面,义和团运动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软弱和无力,促使中国民众对政治体制进行反思,并推动了后来的政治改革运动。

义和团运动迫使清政府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直到辛亥革命才真正结束了封建统治。

最后,在文化方面,义和团运动催生了一批民族英雄,并激发了中国民众的爱国情感。

这种爱国情感在后来的运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力量。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山东,外国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的庇护,其活动远远超出正常宗教活动的范围,他们实际上成为深入中国民间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代表。

教会势力与地方封建势力往往相互勾结,相互包庇,欺压人民,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2)德国占领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3)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实质上是自发的反侵略斗争。

山东反洋教斗争汹涌澎湃,并最终由冠县起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序幕:1898年秋,赵三多领导山东冠县义和拳攻打教堂。

(特点――没统一组织领导。

)3、“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但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能够动员群众,但是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义务团运动的发展:袁世凯镇压义和团(1899年底)——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1900年春)——慈禧太后改行“招抚”政策(企图控制、利用)——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慈禧太后先是“默许”,既而承认义和团,并命载勋和刚毅统率义和团,对外宣战。

这是义和团运动能够发展壮大,达到高峰的客观原因)——义和团进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1900年6月初。

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1、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联军首领:先是英国人西摩尔,后是德国人瓦德西。

目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列强为实现它们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联合发动的一场空前野蛮、残酷的暴行。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廊坊、杨村阻击战;天津保卫战、聂士成阵亡,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侵略军成立联军司令部,实行分区占领。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和亲信大臣逃跑途中,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知识点

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知识点

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知识点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本文将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发展和结果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背景义和团运动的背景是中国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外国侵略的加剧。

19世纪末,清朝政权腐朽,国力衰败,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列强入侵加深了中国人民的屈辱感和愤怒情绪。

这种情况下,以“拳家”为名称的义和团组织开始兴起,秘密发展壮大。

二、发展过程1. 兴起阶段:义和团起初是一个武术组织,旨在抵御外国侵略。

他们信仰“扶清灭洋”,相信只有清朝夺回国家的主权,才能摆脱列强的束缚。

他们追随“袁世凯”的号召,开始借助拳法和超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和国家。

2. 动员阶段:义和团迅速在华北地区发展壮大,并开始对外国人和中国的基督教传教士进行袭击。

他们煽动民众的爱国情绪和仇外情绪,认为外国人是中国社会的败类和危险因素。

他们的行动导致了一系列的暴力事件和屠杀。

3. 政府态度:起初,清政府对义和团持鼓励态度,认为他们可以作为对抗外国势力的一种武装力量。

然而,义和团的活动越来越失控,导致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外交危机。

最终,清政府被迫改变立场,开始对义和团进行镇压。

三、结果与影响1. 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加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中国更加受制于列强的压迫和掠夺。

外国资本进一步渗透中国,经济局势更加恶化。

2. 辛亥革命的影响: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激发了更多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

这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社会基础,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覆灭和中国的民主革命。

3. 对中国社会的警示:义和团运动让人们认识到,单纯的抵抗外国侵略并不足以解决中国遇到的问题。

对科学、教育、军事等方面的弱点进行改革和提升才是中国崛起的关键。

总结起来,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它的发生源于中国社会动荡和外国侵略的加剧,以拳击为特征的义和团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并对外国人和基督教传教士进行袭击。

初三历史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及影响

初三历史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及影响

初三历史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及影响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及影响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群众性反帝反封建斗争。

它在光绪二十二年(1898年)至光绪二十三年(1899年)间爆发并迅速蔓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起因和影响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历史事件。

一、起因义和团运动的起因非常复杂,既有国内的社会矛盾,也有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下面分别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介绍。

国内方面,清朝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严重的经济困境和社会动荡。

社会不公现象普遍存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农民生活困苦。

同时,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也让人民无法接受,官员贪污腐败以及不公正的治理方式让人民怨声载道。

国际方面,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英、法、德、俄等国纷纷入侵中国,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剥夺中国主权,并一而再再而三地侵犯中国的利益。

列强的掠夺行为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愤慨和抵抗意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起来。

起初,义和团是一场涉及到农民、工匠和地方士绅的宗教民间组织。

这个组织凭借其宗教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将对外来侵略的仇恨转化为行动力。

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义和团开始组织起来,并进行武装斗争。

二、影响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既体现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

在政治方面,义和团运动削弱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地位。

在义和团的武装斗争中,清朝政府被迫接受了列强对华条件更加苛刻的北京议定书,进一步削弱了清廷的权威和声望。

这次事件也让列强看到了清朝政府的脆弱,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国的压迫。

在社会方面,义和团运动激起了广大农民起义的热情。

农民们不再安于现状,开始觉醒并投身到反封建的斗争中,进一步加剧了地方政权的动荡和混乱。

在思想方面,义和团运动打破了传统意识的束缚,让中国人民认识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真实面目。

这次运动坚定了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并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2024年历史义和团运动教案

2024年历史义和团运动教案

2024年历史义和团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口号、斗争对象、斗争结果;理解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发展原因的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引言,掌握导致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归纳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原因,并掌握其发展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提高爱国热情,明确中国人民必须把侵略者赶出中国,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着想,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努力进取。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斗争对象、口号。

难点:对义和团运动性质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请学生回答歌名及曲作者。

由此引出乐曲诞生的历史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由此导入本课内容。

讲授新课: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原因:1.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 直接原因:教会欺压,导致民间仇视教会的情绪日益高涨。

经过:山东首先爆发,迅速扩展到直隶一带。

斗争对象由外国教士,发展到围攻在华的传教士及其家眷,提出“拆铁路,拔电杆,掀教士,灭洋人”的口号。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斗争对象:由京津地区向外延伸,波及全国。

斗争对象由教士扩大到洋货;由山东向北京转移过程中发展到围攻使馆。

斗争口号由“反清复明”改为“扶清灭洋”。

实质上这是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所采取的被迫反击。

三、义和团运动失败1. 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根本原因)导致失败。

缺乏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组织松散,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组织领导核心;无法正确对待西方的侵略;对清政府存有幻想;只凭血肉之躯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斗争;无法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文明。

2. 启示:中国人民具有反侵略爱国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必须把侵略者赶出中国;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着想;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努力进取;明确反帝爱国不是无原则的排外主义。

初三历史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及结果

初三历史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及结果

初三历史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及结果1919年至1920年,中国发生了一场规模巨大的社会运动,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和结果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的社会背景。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政府腐败、社会不公、民不聊生等问题愈加严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民众开始感到愤慨和不满,渴望改变现状。

而面对外来的列强入侵和欺凌,人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民族危机。

因此,一些秘密团体和组织应运而生,义和团也是其中之一。

义和团最早起源于山东省,在当地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渐向全国扩散。

义和团的目标是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恢复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自由。

他们宣扬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保国安民”。

作为一个秘密组织,义和团的活动以暴力手段为主,他们的行动范围涉及各个社会阶层和地区。

义和团运动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声势和影响力,充分折射了人们对民族危机和社会问题的强烈不满。

义和团运动的结果是复杂而矛盾的。

一方面,义和团运动给外国列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压力,迫使他们对中国政府进行外交和经济上的妥协。

同时,义和团运动也唤醒了更多的中国人对国家和民族问题的思考,加快了近代化进程的步伐。

这一点从后来的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中可以看出。

另一方面,义和团运动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在运动高潮期间,义和团成员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放火行动,导致了许多外国人和中国基督徒的死亡。

这些暴力行为引发了包括八国联军在内的外国列强的强烈愤怒,最终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许多不良影响。

总的来说,义和团运动的起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和民族危机的累积结果。

义和团运动的结果也是复杂而矛盾的,既有对外国列强施加压力的积极作用,也有屠杀和破坏的严重后果。

对于这场历史事件,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并从中吸取教训,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初三历史义和团运动体现爱国主义

初三历史义和团运动体现爱国主义

初三历史义和团运动体现爱国主义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群众性反帝斗争。

这场运动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的抵抗精神,更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

在初三历史课程学习中,义和团运动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初三历史义和团运动如何体现爱国主义,旨在激发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的热爱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

当时,列强入侵中国并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土地和资源受到严重掠夺。

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被激发起来。

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聚集起来对抗外国侵略势力,保卫家园。

二、义和团运动表达了爱国主义精神1. 捍卫国家尊严义和团运动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

中国人在历史上长期遭受列强侵略和欺凌,在没有权利和地位的情况下生活。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再沉默,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自身的尊严,表达了对国家的深深热爱。

2. 振兴国家经济义和团运动发生在中国晚清时期,当时中国经济衰弱,国家遭受着严重经济掠夺。

义和团运动鼓励人们抵制外国商品,提倡购买中国本土产品,以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这反映了人们对国家繁荣的渴望,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

3. 保护国家领土义和团运动的目标之一是保护国家领土,抵制列强对中国领土的侵占。

人们积极加入义和团组织,自愿为保卫家园而战斗。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对国家领土的忠诚和爱护,体现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三、爱国教育在初三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成就伟业的重要精神动力。

在初三历史学习中,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激发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爱国情怀,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祖国的辉煌历史和伟大成就,激励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教材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在世界各地抢占殖民地,瓜分世界,对中国的侵略也更加猖狂。

在侵略过程中外国传教士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

自40年代美法强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后,各国的传教士纷纷涌入中国。

他们建教堂,网罗教徒,刺探各种情报,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急先锋。

传教士利用特权欺压人民群众。

因此,从6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掀起了反教会的斗争。

斗争此起彼伏成为中国人民反侵略的重要形式。

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北方农村中的民间秘密组织。

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下,义和团迅速发展为波澜壮阔的人民反帝运动,席卷中国北方大地。

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中国人民反教会斗争;义和团的兴起;平原大捷;"扶清灭洋"口号;义和团的发展;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的阴谋;义和团进入京津后的斗争。

2.思想政治教育: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人民反帝爱国运动。

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革命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动力。

3.能力培养:①通过学习课文,启发学生认识中国人民的反教会斗争和义和团运动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②通过分析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也是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

"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义和团的发展,义和团在京津的斗争。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与对话讨论相结合的综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以诗歌引起兴趣,导入新课)"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提问:这两首歌谣讲述了什么历史事件?义和团运动是怎样兴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板书)一、传教士,恶多端,抗教斗争,起风烟(板书)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传教士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他们直接欺压中国人民。

因此反教会斗争成为中国人民早期反侵略的主要斗争形式。

这些外国传教士窜到我国内地、边疆,绘制地图,刺探情报,向本国领事汇报为侵略中国出谋划策。

传教士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先遣队、特务团。

外国传教士还在各地建教堂,网罗当地的地痞恶霸入教,充当爪牙。

仅在山东就有教堂1300多处,遍及全省的72个州县。

外国传教士以不平等条约为护身符,根本不把中国的地方官吏看在眼里,对中国人民更是骄横无忌任意欺压。

教徒依仗外国教会的势力横行霸道、无恶不作。

教会的罪行激起人民强烈的反抗,但腐败的清朝官府却袒护教会镇压人民。

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教会的斗争此伏彼起,不断高涨。

1870年发生的"天津教案"是这一时期人民反教会斗争的典型事件。

(阅读小字部分)天津人民反教会斗争的结局怎样?英法美俄等国联合向清政府抗议,并出动军舰到天津附近示威,叫嚣"十数日内再无切实办法,定将津郡化为焦土。

"逼令清政府屠杀爱国群众。

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压力下屈服了,派员查办。

结果杀害爱国群众16人,赔款50万两白银,还向法国赔礼道歉。

清政府的倒行逆施助长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

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更加仇恨,反教会斗争更加高涨。

随着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指导学生阅读"平原大捷"部分,并思考反教会斗争与义和团运动的联系。

得出继承发展的关系的结论)二、义和团,起山东,平原大捷,朱红灯(板书)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活跃在山东,河南,直隶农村的民间秘密组织。

义和拳设立神坛拳厂,习武练拳。

它的主要成员是贫苦的农民,其中有很多青少年。

他们痛恨帝国主义的侵略,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1897年德国借口两个传教士在山东被杀,出兵强占了胶州湾。

接着德国强修胶济铁路,占田杀人,掠夺矿产,把山东当作它的势力范围。

英国也强租威海卫,划界征税,实行殖民统治。

山东人民饱受帝国主义蹂躏。

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向中国伸出魔爪,强占势力范围。

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局面。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山东人民首先奋起抗争了。

1899年秋,山东平原县义和拳在朱红灯领导下武装起义。

他们冲击教堂,严惩教徒,打败了前来镇压的清军,取得了平原大捷。

这件事成为义和团兴起的标志。

不久义和拳就改名义和团。

义和团的反帝斗争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人们捐粮出钱,年轻人争相加入。

歌谣唱"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在帝国主义变本加厉的侵略威逼下,山东巡抚毓贤也忍无可忍。

对义和团的镇压又遭失败,于是他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转变为安抚。

这样义和团由秘密走向公开,声势不断壮大。

(看插图义和团战士,团旗,武器)在斗争中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

提问:"扶清灭洋"是什么含义?义和团为什么提出这个口号?(引导学生讨论,归纳)①"扶清灭洋"口号的核心是"灭洋"。

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义和团的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灭洋'正是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性质的表现。

②"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没有认清。

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更先进的理论,这正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

三、入直隶,奔津京,发展壮大,势力增(板书)1900年春夏,山东义和团北上进入直隶省。

义和团很快发展壮大,并逐渐向京津地区发展。

不久像燎原烈火燃遍整个直隶。

(看"义和团运动的形势"图)义和团在涞水县高洛村树大旗,设拳厂,捣毁了高洛村的天主教堂,歼灭了前来镇压的清军,声威大振。

这时沿卢保铁路北上的义和团到达了北京近郊的丰台。

沿大运河挺进的另一路义和团到达了天津附近。

面对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清朝统治者内部有两种态度。

一种主张安抚,另一种主张剿灭。

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是什么态度呢?四、慈禧太后,耍花活,利用义和团,抗外国(板书)慈禧太后看到义和团已经形成波澜壮阔的运动,反帝爱国深得民心。

如果硬要剿灭恐怕不但灭不了还可能可引火烧身,危及自己的统治。

这时又风传帝国主义支持被囚禁的光绪皇帝重新掌权,要慈禧让位。

这位阴险的太后怒火中烧,决定利用义和团来抵抗外国侵略者。

这样清政府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停止了对义和团的剿杀。

义和团进入了北京和天津城。

提问:清政府为什么能改变对义和团的态度?(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退居次要的从属的地位。

五、义和团,在北京,反帝爱国,动人心(板书)义和团进入北京后,城内广大手工业者,城市贫民积极加入义和团。

全城设坛一千多个,大街小巷习拳练武,参加者达十万人。

(看插图"北京城内第一个义和团神坛")北京城内贴着义和团的文告"最恨和约,祸国殃民","万众一心,歼灭洋丑。

"进入天津的义和团在首领张德成、曹福田的率领下焚教堂,杀洋人。

义和团打开监狱放出了被关押的老百姓,还砸毁了帝国主义把持的海关道署。

(看插图"义和团开狱放百姓")天津城里神坛林立。

铁匠作坊锻造大刀的丁丁之声日夜不停。

义和团战士在各处路口设立岗哨,盘查行迹可疑的行人。

清朝的官员也要下轿,下马脱帽旁立。

义和团势力达到极盛。

天津城内义和团的文告上写有:"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反帝宗旨明明白白。

义和团控制北京、天津时期中外反动势力威风扫地。

那些平日横行霸道的帝国主义分子灰溜溜地躲进使馆,教堂和租界内不敢猖狂。

(小结)义和团兴起于山东,1900年发展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当时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这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

"扶清灭洋"口号既说明反帝的宗旨,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