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现代物理实验方法的应用-PPT课件
物理教学课件

三、新课改理念下习题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意习题课的目的性 (二)分析问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解题方法要注重灵活多样性 (四)习题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习题分析要注意语言的有趣味性、启发性、灵活性 (六)评价学生要注重激励性与过程性
第四节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根 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在尽可能减少干扰的情况下进 行定性的或定量的观察和研究,以探求物理现象、 物理过程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活动。
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就是要广大物理教师在概 念教学中不仅仅是自己准备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 提出有价值的物理问题;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大胆提出问题。
(三)重视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在概念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是建立概念的一个重要环节,教 师要针对教材中的关键处,疑难点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 自主探索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能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机 会,澄清模糊认识,正确建立概念,理解物理概念。
四、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上好物理复习课,必须坚持一些普遍的准则,应注意以下几 个问题: (一)要有助于获得相对完整的物理知识结构 (二)要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弥补学生所学知识的 某些缺陷 (三)要注重培养综合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中学物理课外实验与小制作
一般说来,课外实验与制作有两种:一种是结合教学内容,要 求学生用一些简单的器材自制教具并独立进行观察和实验;一种是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室外观察和测量。 通常,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实验与小制作时,一定要注意三个方 面的问题: 1. 所选题目的内容要有意义,能激发学生实验或进行制作的兴趣,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进行课外小实验或小制作; 2. 实验方法要求相对简单,取材方便,所需材料应为日常生活中容 易得到的材料; 3. 选题要考虑安全因素,不要涉及一些危险的环节。
第八章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练习及答案

第八章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1.指出下列化合物能量最低的电子跃迁的类型。
答案:⑴. π-π* ⑵.n-σ*⑶.n-π* ⑷. n-σ* ⑸. п-п*2.按紫外吸收波长长短的顺序,排列下列各组化合物。
⑴.⑵.CH3-CH=CH-CH=CH2 CH2=CH-CH=CH2 CH2=CH2(3).CH3I CH3Br CH3Cl⑷.⑸. 反-1,2-二苯乙烯顺-1,2-二苯乙烯答案:⑴以环己酮为基准,添加共轭双键及增加助色基都使UV吸收产生红移。
⑵以乙烯为基准,添加共轭双键及增加助色基都使UV吸收产生红移。
CH3-CH=CH-CH=CH2>CH2=CH-CH=CH2>CH2=CH2⑶杂原子的原子半径增大,化合物的电离能降低,吸收带波长红移。
n ® s*CH3I>CH3Br>CH3Cl⑷以苯环为基准,硝基苯增加p-p共轭,氯苯增加p-p共轭,UV吸收红移。
⑸反式异构体的共轭程度比顺式异构体更大。
反-1,2-二苯乙烯>顺-1,2-二苯乙烯3.指出哪些化合物可在近紫外区产生吸收带.(1) (2)CH3CH2OCH(CH3)2(3) CH3CH2C≡CH(4) (5) CH2=C=O (6).CH2=CH-CH=CH-CH3答案:可在近紫外区产生吸收带的化合物是⑷,⑸,⑹。
4、图8-32和图8-33分别是乙酸乙酯和1-己烯的红外光谱图,试识别各图的主要吸收峰:答案:图8-32己酸乙酯的IR图的主要吸收峰是:①.2870-2960cm-1为-CH3,>CH2的V C-H碳氢键伸缩振动。
②.1730cm-1为V C=O羰基伸缩振动。
③.1380cm-1是-CH3的C-H弯曲振动。
④.1025cm-1,1050CM-1为V C-O-C 伸缩振动。
图8-33,1-己烯的IR图主要吸收峰是①.=C-H伸缩振动。
②.-CH3,>CH2中C-H伸缩振动。
③.伸缩振动,④.C-H不对称弯曲振动。
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

光的衍射原理和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 于测量微小物体的大小。光的衍射原 理和方法在现代物理实验方法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光谱技术与方法、X射 线衍射技术与方法、电子显微技术与 方法都与光的衍射原理与方法相关, 它们已成为现代物理技术与方法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研究微观世界和 宇宙空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在航空技术验机中,人们不得不建造压缩空气作高 速旋转的密封型风洞来作为模型试验的条件,使试验条 件更符合实际自然状态的形式。
替代或类别模型:利用物质材料的相似性或 类比性进行实验模型,它可以用别的物质、 材料或者别的物理过程,来模拟所研究的材 料或物理过程。
例如在模拟静电场的实验中,就是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用超声波代替 地震波,用岩石、塑料、有机玻璃等做成各种模型,来进行地震模拟实 验。
能量转换测量法是指某种形式的物理量,通过能量变换器,变成另一种 形式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1)光电转换:利用光敏元件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进行测量。例如在弱电流放大的实验中 ,把激光(或其他光,如日光、灯光等)照射在硒光电池上直接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在进 行放大。常用的光电元件还有光敏三极管、光电倍增管、光电管等。 (2) 磁电转换:最经典的磁敏元件是霍尔元件、磁记录元件(如读、写磁头、磁带、磁盘┈ )、巨磁阻元件等,利用磁敏元件(或电磁感应组件)将磁学参量转换成电压、电流或电阻的 测量。 (3) 热电转换:利用热敏元件(如半导体热敏元件、热电偶等),将温度的测量转换成电压 或电阻的测量。 (4) 压电转换:利用压敏元件或压敏材料(如压电陶瓷、石英晶体等)的压电效应,将压力 转换成电信号进行测量。反过来,也可以用某一特定频率的电信号去激励压敏材料使之产生共
B、机械放大法
08 w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 应用

吗啡碱结构的测定,从1805年开始研究,直至1952 年才完全阐明,历时147年。
OH O HO
吗啡碱
NCH3
三、电磁波的一般概念
1. 频率与波长 电磁波:速率相同3×1010cm/s 波长与频率的关系为: γ = c /λ 频率(γ ,HZ),波长(λ ,cm) 1 cm=10 mm,1mm=103μm,1μm =103 nm λ=300nm的光,频率?(1HZ=1S-1)
分 物理方法
析
现代物理方法:主要指吸收电磁波谱
一.常见有机波谱
常 见 有 机 波 谱
电磁波谱与有机光谱的对应关系 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性质不同,根据电磁波的波长划分为 几个不同的区域。
电磁波谱
二、有机四大谱及其特点
有机四大谱:紫外吸收光谱(UR)、红外吸收光谱(IR)、 核磁共振谱(NMR)、质谱(MR)
CH 2800-300cm-1
一般的紫外光谱仪:测定近紫外和可见光区域
一、紫外光谱的产生
有机物分子吸收紫外光,核外价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 而产生紫外吸收光谱。 价电子跃迁常伴有分子转动和振动能级的跃迁
二、电子跃迁
价电子有三种类型: σ 电子、 π 电子、n电子(孤对电子)
C=O: n σ
Hπ
σ*
跃迁类型:
π*
σ
σ *,π *
E
n—>σ*跃迁
等杂原子上的n电子,发生n—σ*跃迁需要的能量比σ— >σ* 跃迁小,有的也在远紫外区有吸收。
n—π*跃迁 、
C≡N:等杂原子形成重键,其上的n电子吸收能量发生n— >π*跃迁,其能量较低,发生在近紫外区。
π—>π*跃迁。 C=C,C=O、C=C-C=C、C=C-C=C-C=O等π 电子吸收能
第八章第6讲 实验: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教学课件)——高中物理一轮复习

(2)为减小实验误差,给电源串联一 和内阻,由E=I(RA+r+R),得出IR=E-
个定值电阻,作为等效内阻。
(RA+r)I,故IR-I图线的纵轴截距表示电池
的电动势,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为RA+r。
数据处理的创新
(1)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E=IR+Ir,得R=E·1I -r,可知图线R-1I 的斜率为
第 6 讲 实验: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把握经典实验方案 一、实验目的 1.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2.加深对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方法 1 如图甲,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源电动势 E、 内阻 r,与路端电压 U、电流 I 的关系可以写成 E=U+Ir① 如果能测出 U、I 的两组数据,就可以列出两个关于 E、r 的方程,从中解 出 E 和 r。因此,用电压表、电流表加上一个滑动变阻器 R,就能测定电源 的电动势 E 和内阻 r。
方法 2 ①式可以写成
E=IR+Ir
②
如图乙,测出 I、R 的两组数据,也可以得到关于 E 和 r 的两个
方程,从中解出 E 和 r。这样,用电流表和电阻箱也可以测定电
源的电动势 E 和内阻 r。
方法 3 ①式还可以写成
E=U+URr
③
如图丙,测出 U、R 的两组数据,同样能通过解方程组求出 E
和 r。这样,用电压表和电阻箱也可以测定电源的电动势 E 和
(3)若设电流表的读数为 I,电压表读数为 U,则电路中的总电流为 200I,由闭
合电路的欧姆定律:U=E-200rI,由图像可知 E=a;|k|=200r=c×a-10b-3,
解得 r=5a-c b。
答案:(1)见解析图
(2)A1
R1
R3
有机化学现代物理实验方法的应用

当分子吸收一个具有一定能量的光子时,分子就由较低的能级E1 跃迁到较高的能级E2,被吸收光子的能量必须与分子跃迁前后的能 级差恰好相等,否则不能被吸收,它们是量子化的。
Δ E分子= E2- E1 = E光子 = hν
上述分子中这三种能级,以转动能级差最小(约在0、05-10-4 ev)分子的振动能差约在1-0、05ev之间,分子外层电子跃迁的能 级差约为20-1ev。
⑴转动光谱 在转动光谱中,分子所吸收的光能只引起分子转动能级的变
化,即使分子从较低的转动能级激发到较高的转动能级。 转动光谱是由彼此分开的谱线所组成的。 由于分子转动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很小,所以转动光谱位于电
磁波谱中长波部分,即在远红外线及微波区域内。 根据简单分子的转动光谱可以测定,键长和键角。
⑵振动光谱 在振动光谱中分子所吸收的光能引起振动能级的变化。分子
中振动能级之间能量要比同一振动能级中转动能级之间能量差 大100倍左右。振动能级的变化常常伴随转动能级的变化,所 以,振动光谱是由一些谱带组成的,它们大多在红外区域内, 因此,叫红外光谱。
⑶电子光谱
在电子光谱中分子所吸收的光能使电子激发到较高的电子 能级,使电子能级发生变化所需的能量约为使振动能级发生 变化所需能量的10-100倍。
H3C CH2 CH2+ + H2C CH2 m/e43
R'2C
C
CH2 R
CH R'
OH +
C
H2C
R
H+
H2C
H2C
H2C
H2C
C
CH2 H
807-有机化学

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有机化学》考试大纲第一部分基本要求《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
掌握重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
能正确熟练书写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和反应式。
能够掌握各类异构现象及静态和动态立体化学的基本内容。
掌握典型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官能团的相互转化,熟悉有机化学基本理论。
掌握和正确书写典型有机反应的机理。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并能认识简单的典型图谱;熟悉重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学特征。
对杂环化合物、元素有机化合物、天然产物、高分子化合物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有机化合物的内容做一般了解。
学习有机化学实验中几项重要的基本操作,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
(一)绪论基本要求(基本要求的高低用下列三级词汇区分,从高到低,概念分“理解”、“了解”、“知道”三级;运用方法分“熟练掌握”、“掌握”、“会”三级):1.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定义,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特点;2.了解共价键的键参数:键长、键角、键能和键离解能;3.理解键的极性与极化性,分子的极性;掌握共价键断裂的方式:均裂与异裂;4.逐渐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常见官能团的名称与结构,表示方法:分子式、构造式。
5.了解有机酸碱概念,亲核性试剂,亲电性试剂。
了解现代共价键理论的基础知识。
(二)烷烃1.熟练掌握烷烃的命名,包括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2.理解烷烃的分子结构:碳原子的正四面体概念、SP3杂化轨道、σ-键骨架,乙烷的构象和Newman投影式;3.熟练掌握烷烃的化学性质:卤代反应;理解反应机理在有机反应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掌握自由基链反应机理的特点,4.了解烷烃的化学反应:氧化和燃烧、热裂;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氧化还原的概念;5.认识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反应热、活化能、相对反应活性、过渡态等(三)单烯烃1.掌握烯烃的结构 , 熟悉掌握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 构造异构,顺反异构,系统命名法,Z-E标记法——次序规则;2.了解烯烃的物理性质;3.熟悉掌握烯烃的化学反应:亲电加成反应、自由基加成、过氧化物效应、硼氢化反应、α-H(烯丙氢)的卤代;知道催化加氢、聚合反应。
有机化学习题与解答

⑾正己烷
⑿甲基庚烷
<> ①没有叔氢的:、、
②含一个季碳原子的:、、
③含异丙基的:、、、
④含有叔氢的、、、、、识饒鎂錕缢灩筧嚌俨淒侬减攙。
<>
①
②
③
<>
① 简式:()()
②
③因为所以该烷烃为,含一个支链甲烷的异构体为:
<>①两者相同,从四面体概念出发,只有一种构型,是一种构型两种不同的投影式
②两者相同,均为己烷的锯架式,若把其中一个翻转过来,使可重叠.
<>丙烷分子中键是两个以杂化轨道沿键轴方向接近到最大重叠所形成的δ化学键.
<>凍鈹鋨劳臘锴痫婦胫籴铍賄鹗。
① 为同一构象。
②纽曼投影式分别为: 为不同构象。
<>略
<>十二烷>正庚烷>正己烷>甲基戊烷;因为烷烃的沸点随原子数的增加而升高;同数原子的烷烃随着支链的增加而下降。
<>恥諤銪灭萦欢煬鞏鹜錦聰櫻郐。
() ()
.用轨道杂化理论阐述丙烷分子中和键的形式.
.()把下列三个透视式,写成纽曼投影式,它们是不是不同的构象呢?構氽頑黉碩饨荠龈话骛門戲鷯。
()把下列两个楔形式,写成纽曼投影式,它们是不是同一构象?
.写出戊烷的主要构象式(用纽曼投影式表示)
.试估计下列烷烃按其沸点的高低排列成序(把沸点高的排在前面)
.① ② ③ ④
.① ② ③ ④ 猫虿驢绘燈鮒诛髅貺庑献鵬缩。
第二章烷烃习题
.写出庚烷的同异构体分的构造式,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之:
.用系统命名下列化合物:
() ()()()
.指出习题中符合条件的烷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 机 物 烷 烃 醇 , 醚 1 6 2 n m 1 8 8 n m ( ) 乙 烯 丙 酮 ( ) 2 1 7 n m 2 5 5 n m ( ) 丁 二 烯 ( )苯 2 7 5 n m ( )乙 2 9 2 n m 醛 ( ) 丙 酮( 2 9 5 n m )
n
可以看出,电子跃迁前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值 ΔE越大,跃迁所 需要的能量也越大,吸收光波的波长就越短。
二.电子跃迁的类型
与电子吸收光谱(紫外光谱)有关的电子跃迁,在有机化 合物中有三种类型,即σ电子、π电子和未成键的n电子。
σ* π*
⑤ ⑥
n π
③
④
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②
σ
电子跃迁类型、吸收能量波长范围与有机物关系如下:
跃 迁 类 型 σ n π π σ* σ* ( 孤 立 ) π*
( 共 轭 ) π* * π
吸 收 能 量 的 波 长 范 围 ~ 1 5 0 n m 2 0 0 n m 低 于 2 0 0 n m 低 于 2 0 0 ~ 4 0 0 n m 2 0 0 ~ 4 0 0 n m
§8-2
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UV-Vis)
一、光谱法测定分子结构的原理:
1. 电磁波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每一波长的电磁波都具 有一定的能量,波长愈短、能量愈高。 2 .分子具有不同形式的运动状态。 e.g. 分子的转动 ,价键的振动、原子核的振动、内层电子的跃迁都属于分 子不同形式的运动状态,不同形式的运动状态需要不同的 能量,同种运动状态( e.g. C-H 的拉伸振动)也会因分子 不同而异。 3.分子吸收电磁辐射后就得到了能量,并能引起相应 的运动。物质吸收多少波长的电磁波以及吸收的强度都与 分子的结构密切相关。
近 代 物 理 方 法
紫外光谱(uv) 红外光谱(IR)
核磁共振谱(NMR)
质谱(MS)
§8-1
电磁波的一般概念
一、光的频率与波长
光是电磁波,电磁波包括了一个极广阔的区域。
波长与频率的关系为: υ= c /λ υ=频率,单位:赫(HZ); λ=波长,单位:厘米(cm),表示波长的单位很多。 如:1nm=10-7cm=10-3μm λ=300nm的光,它的频率 (1HZ=1S-1) 频率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用波数,即在1cm长度内 波的数目。如波长为300nm的光的波数为 1/300×107=33333/cm-1。
OH NO 2
270 280
五、 紫外光谱的应用
1.利用紫外光谱法检查化合物的纯度(定性和定量) 紫外光谱灵敏度很高,容易检验出化合物中所含的微量杂质。 例如,检查无醛乙醇中醛的限量,可在270 光度,如无醛存在,则没有吸收。 2. 确定共轭体系是否存在以及共轭体系的长短 3 .确定顺反异构体的构型 反苯二乙烯的吸收波长较顺式的长
1 .烷径(σ→σ*)、醇(σ→σ*,n→σ*)、醚(σ→σ*, n→σ*)在近紫外区不产生吸收。 2.通常将能够发生π→π*或n→π*的基团,含π键的碳碳双键 、碳碳叁键、羰基、硝基等,称为发色基团。 3.当有共轭体系存在时,跃迁所需的能量显着减小,吸收向长波 方向移动(红移)。 4.当共轭体系受到阻碍时,就要减少红移。e.g. 在顺反异构体 中,反式异构体吸收的波长较顺式异构体长。 5. 原子的电负性强,对电子控制牢、激发电子需要的能量大,吸 收光波长短,反之则相反。
两组例子:
化 合 物 乙 烯 1 , 3 丁 二 烯 己 三 烯 辛 四 烯
化 合 物
m λm a x/ n 1 6 2 2 1 7 2 5 8 2 9 6
醇
εm a x 1 5 0 0 0 2 0 9 0 0 3 5 0 0 0 5 2 0 0 0
ε m ax 215 1450 1000
λm ax/ nm 255
2.紫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应用紫外光谱仪,使紫外光依次照射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 分别测得消光系数E或ε。 以摩尔消光系数ε或Iogε为纵坐标。以波长(单位nm)为
横坐标作图得紫外光谱吸收曲线,即紫外光谱图。如下图 :
12
ε 或 Io g ε
8 4 0
200
240
280
320
360
400
λ / nm
四、紫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
第八章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的应用
§8-1
§8-2 §8-3 §8-4
电磁波谱的一般概念
紫外和可见光吸收光谱 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谱
①
化学法测定有 机物结构缺陷 ②
样品用量大
工作繁重
③
④
分析时间长
准确性差
光谱方法的优点
①样品用量少(μg-mg) ②分析时间短 -9 ③精确度高(误差:质谱法10 ,化学法 > 5%)
1 51 = = = 1 0 s υ 7 λ 3 0 0 1 0 c m ×
c
1 0 3 1 0 m / s × c
二、光的能量及分子吸收光谱
1.光的能量
每一种波长的电磁辐射时都伴随着能量。 E=hυ=hc/λ h-普郎克常数(6.626×10-34J.S) 2.光谱法测定分子结构的原理 (1)电磁波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每一波长的电磁波都具有一 定的能量,波长愈短、能量愈高。 (2)分子具有不同形式的运动状态。e.g. 分子的转动,价键 的振动、原子核的振动、内层电子的跃迁都属于分子不同形式的 运动状态,不同形式的运动状态需要不同的能量,同种运动状态 (e.g. C-H的拉伸振动)也会因分子不同而异。分子吸收电磁 辐射后就得到了能量,并能引起相应的运动。 (3)物质吸收多少波长的电磁波以及吸收的强度都与分子的 结构密切相关。
三、朗勃特—比尔定律和紫外光谱图
1.Lambert-Beer定律
I A = E c L = lo g I o
A:吸光度(吸收度);
c: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 L:液层的厚度; E:吸收系数(消光系数)
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量已知,则用摩尔消光系数ε=E×M来 表示吸收强度,上式可写成:
I A = L = lo g εc I o
分子吸收光谱可分为三类:
(1)转动光谱 分子所吸收的光能只能引起分子转动能级的跃迁,转动能级 之间的能量差很小,位于远红外及微波区内,在有机化学中用处 不大。 (2)振动光谱 分子所吸收的光能引起震动能级的跃迁,吸收波长大多位于 2.5-16μm内(中红外区内),因此称为红外光谱。 (3)电子光谱 分子所吸收的光能使电子激发到较高能级(电子能级的跃迁) 吸收波长在100—400nm,为紫外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