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上课教学方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一章,主要介绍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和利用。
本章内容较为丰富,包括极地地区的概况、南极洲和北极洲的自然环境、极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等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增强对极地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这一较为特殊的地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对于环保意识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极地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掌握南极洲和北极洲的基本情况,认识极地资源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极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对环保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难点:极地资源的开采和保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极地地区的情况。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特点和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相关问题,准备小组讨论的主题。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南极洲和北极洲的自然环境,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3)了解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3)运用地图和遥感图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增强学生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关注;(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极地地区的概述(1)极地地区的定义及地理位置;(2)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3)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2. 第二课时: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1)生物资源:鱼类、鲸类、海豹等;(2)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3)其他资源:冰雪资源、旅游资源等。
3. 第三课时: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1)极地生态系统的特点;(2)典型动物:企鹅、北极熊等;(3)生态环境面临的威胁及保护措施。
4. 第四课时: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1)探险和科学研究:历史及现状;(2)极地考察站的建设及作用;(3)极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 第五课时:极地地区的国际合作(1)国际组织:南极条约组织、北极理事会等;(2)国际合作的重要性;(3)我国在极地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相关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实例讲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和价值;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极地地区基本知识的掌握;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及问题解决能力;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研究性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极地地区》专题教材;2. 图片资料:极地地区风光、动物、考察站等图片;3. 视频资料:极地地区的纪录片、科考实况等;4. 网络资源:相关科普文章、新闻报道等。
初中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极地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
2. 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并能够比较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3. 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
3. 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方向判断。
2. 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比较。
教学准备:1. 地图和景观图片。
2. 相关资料和文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
2. 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二、探索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10分钟)1. 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解释南极和北极的位置和特点。
2. 展示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3. 学生练习在地图上指出南极和北极的位置。
三、研究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10分钟)1. 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如极端寒冷的气温、长时间的极昼和极夜等。
2. 展示极地地区的景观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总结出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10分钟)1. 讲解极地地区作为科学考察的重要场所,介绍科学家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工作。
2. 强调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讨论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
3.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极地地区的建议。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顾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对人类的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极地地区。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极地地区的考察活动,如参观极地博物馆或观看极地动物展览。
2. 让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一个极地地区的科研项目,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图片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五节《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五节《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准确指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
2.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如气候、地形、资源等。
3.掌握极地地区独特的生物资源和科考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认识极地地区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兴趣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全球视野。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难点理解极地地区气候寒冷的原因及其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极地地区的风光视频或展示极地动物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极地地区的位置与范围(1)利用地图,详细讲解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包含的主要区域。
(2)强调极地地区在全球的独特地位。
2.自然环境特征(1)气候分析极地寒冷气候的成因、特点以及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
(2)地形介绍极地地区的主要地形地貌。
(3)资源提及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等。
3.独特的生物资源展示极地动物的图片,介绍它们的生存特点和面临的威胁。
4.极地科考(1)讲述极地科考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科考站。
(2)探讨极地科考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三)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四)课堂练习安排一些与极地地区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的紧迫性。
(六)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极地地区保护的短文。
五、教学资源地图、图片、视频、科普资料等。
教学反思:在完成《极地地区》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优点方面,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精彩的视频和生动的图片,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极地地区的浓厚兴趣。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资源分布以及生态环境。
3.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能够在地图上辨别极地地区的方向。
4. 增强学生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 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
4.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方向辨别。
2. 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和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对极地地区的了解和印象。
二、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10分钟)1. 教师在地图上指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解释南极和北极的区别。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在地图上找出极地地区的范围。
三、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10分钟)1. 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图片,如冰川、雪地等。
2. 学生观察图片,总结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10分钟)1. 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如严寒、狂风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了解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
五、介绍极地地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10分钟)1. 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资源分布图,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
2. 学生观察图示,了解极地地区的资源分布。
3. 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如企鹅、北极熊等。
4. 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
六、讲解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0分钟)1. 教师阐述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2. 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如科学考察、旅游管理等。
4. 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七、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十章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和地理条件。
2. 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
3. 理解极地地区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4. 了解极地地区的植被、动物和人类活动。
5.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科书、地图、图片、视频等。
2. 实物展示:植物标本、动物标本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教师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入本节课的话题,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位置和特点。
Step 2 探究教师与学生讨论极地地区的特点和地理条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极地地区的气候如何?地理条件有何特点?2. 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如何形成?与其他地区有什么不同?3. 极地地区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何影响?Step 3 学习教师利用教材或多媒体展示极地地区的植被、动物和人类活动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Step 4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极地地区的动植物进行详细研究。
每个小组需要收集有关该动植物的信息,并进行展示。
Step 5 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极地地区的特点有哪些?2. 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如何形成?3. 极地地区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何影响?4. 极地地区的植被、动物和人类活动情况如何?Step 6 拓展活动教师布置拓展活动,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搜索互联网等途径深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写一篇短文或制作海报。
Step 7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学生练习册中与极地地区相关的题目。
Step 8 辅导与评价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辅导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极地地区》篇1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要求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
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
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科研事业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地球的两极:南极和北极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2.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鱼类、海洋哺乳动物、鸟类等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淡水资源:冰川和冰盖3.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探险和考察活动科学研究:地质、生物、气候等领域资源开发:渔业、矿产、淡水等4. 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我国极地考察的历史和现状我国极地考察的成果和贡献我国极地考察的挑战和展望5. 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国际合作与法律法规:南极条约、北极理事会等我国的极地保护政策与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我国极地考察的历程和成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资源和人类活动;案例分析法:分析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案例;调查访问法: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小组讨论法:探讨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手段:图片:展示极地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地图:展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人类活动;视频:播放极地考察纪录片,了解极地地区的实际情况;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极地地区的最新研究动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课
件www.5yk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材分析
广州市第九十八中学
李福勇一、教材内容说明不规定必学区域,是《地理课程标准》的总原则和突出特点。
但所学的“地区”中有个例外,即规定极地地区为必学内容。
这是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认识地区”的内容标准,本单元需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材结构、教法分析本章内容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
寒冷是由于两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
的。
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成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造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等。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
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引导学生列表对比两极的环境特征及资源状况。
列表如下:南极北极相同点不同点地理位置海陆状况气候状况资源状况代表动物
--第十章
极地地区(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让学生说出两极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能力目标:
学会根据要求对资料进行筛选、归纳、汇总。
2使学生学会判读极地投影图,并能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特征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3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两极自然环境的了解,增强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教学过程:
引入:(略)新课一、读图确定地理位置教师引导:极
地地图比较特殊,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读图。
通过学生的找图、描图(描出北极圈和南极圈)、读图、回答问题等来确定北极和南极的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图的中心点是什么?
2)以北极(或南极)点为中心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是什么线?
3)以北极(或南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圆圈是什么线?读北极图:
)北极地区是指哪个范围?(用红笔描出北极圈)
2)北极点所在的是洋还是陆?什么洋?
3)北冰洋四周有哪几个洲环绕?读南极图:
)南极地区是指哪个范围?(用红笔描出南极圈)
2)南极点所在的是洋还是陆?什么洲?
3)南极洲四周有哪几个洋环绕?
二、冰雪覆盖的地区阅读课文,播放南极影片,让学生从感性方面整体地认识南极洲。
1.
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思考问题:
①南极大陆与其他大陆在景观上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②南极厚厚的冰雪覆盖层能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资源呢?讨论:①如果南极冰川全部融化,世界将会怎样?我们的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
②世界上淡水资源中冰川储存水量最多,而南极约占世界冰川总量的90%和世界淡水总储量的2/3。
我们应如何利用?2、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源读图:“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图”“南极洲年平均降水量图”
气温:各月气温均在-20°以下。
暖季[每年11月——第二年3月]
降水:年降水量大多不足55毫米
风速:最大100米/秒(比12级风大得多)每年8级以上大风日有300多天。
3、酷寒、干燥、烈风(极地冰原气候)提问:南极洲的气候为什么如此寒冷?
[1]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高,地面接受太阳光热少;
[2]南极洲平均海拔较高;
[3]南极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着,冰雪对阳光有强反射。
南极洲的自然环境十分严酷,为什么对人类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呢?
(南极洲自然资源非常丰富)4、南极洲矿产丰富
读图:“南极地区图”找出主要矿产的分布铁矿——印度洋沿岸地区
煤矿——靠近印度洋沿岸[维多利亚大煤田]讲解:
煤本应形成于温带地区,目前却出现在寒冷的南极,说
明南极洲在煤炭形成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
思考:酷寒的气候对南极的动植物会产生哪些影响?5、极地生物地面上植物极少。
动物资源种类少,但数量大。
展示图片:南极海豹、企鹅、鲸、磷虾。
总结:引导学生列表对比两极的环境特征及资源状况,然后归纳出南极的自然环境特征南极北极相同点不同点地理位置海陆状况气候状况资源状况代表动物板书:第十章
极地地区(一)
一地理位置
二特殊的自然环境-------冰雪覆盖的地方
冰雪高原
风库
白色沙漠
矿产丰富
极地生物
课
件www.5y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