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教育PK:无论输赢,贵在取长补短

合集下载

中英教育的差异不在纪律与规则上面

中英教育的差异不在纪律与规则上面

中英教育的差异不在纪律与规则上面去年,我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我的女儿在英国的公立学校读了多半年小学。

今天在这里主要作为家长分享一些经历和感受。

首先说的是BBC纪录片里面有非常大的误区,这里面的关注点或者冲突点特别强调纪律和规则,貌似中国的这种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英国公立学校对纪律要求不是那么严,不是要求服从,这是非常大的误区。

中英教育的差异,不是在这个方面。

接下来谈一下中英教育的四点差异,前三点不存在中国好还是英国好的问题,任何一点走到极端就是不好。

第一点,中国的标准化和专业化的小学教育,跟英国个性化的教育的差异。

在中国,大家都有统一教学大纲、教材,同时,小学里面,语文老师只教语文,数学老师只教数学。

但是在英国,首先没有教材,女儿上学第一天就什么都没拿。

他们一个班30个孩子,配有1个班主任、4个助教,主课是英语,像我们的语文。

四门主课由一个班主任承担,其他为辅助班主任。

他们教学分成不同组,每一门课分组不一样。

比如我女儿数学很好,他就分在数学组;英语最差的,可能就分在英语那个组。

在中国更重视标准化,差异化,我们的基础可能打的比较好,我们教数学有十几年数学经验的老师。

英国那边的好处,不是要求所有孩子达到一样的要求,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要有他的特色和特长,可能有不同的方面要补充。

第二点,个体教育和小组学习的差异。

中式教学,老师上面讲,所有学生面对老师,学生之间不允许互动,但是英国是小组教学的方式。

中国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注重自我,或者说中国的孩子不太具备合作精神。

但是英国通过小组学习,培养了孩子合作精神。

一个小组有五六个孩子,老师讲课时,孩子们可以一起讨论,一起研究任务,这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这反映了中国教育以外的理念,很多东西是从管理角度出发,不是人的角度出发。

第三点,对孩子心理的关注。

我举一个小的例子:在中国小学,学校有一个男生喜欢她,因为小孩不知道怎么表达,男生老惹她,她就把人打了,有一点点轻伤,我被叫到学校,老师认为你打孩子是一个问题,但是小男生骚扰女生不是问题。

BBC纪录片迎结局中英教学最终会比出输赢吗?

BBC纪录片迎结局中英教学最终会比出输赢吗?

BBC纪录片迎结局中英教学最终会比出输赢吗?随着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学》第三集在当地时间今晚(北京时间19日凌晨)播出,最具悬念的结果即将公布。

在最后这集里,分别经历了一个月中英教学方法的两组学生将迎接数学、自然科学的考试,来看看哪种教学方法更行之有效。

此前,BBC发言人在给晨报发来的一纸声明里声称“最终结果引人深思”,而英国教育部的学校大臣(school minister)尼克·吉布直言他没看这部片子,因为“娱乐性太强”,不作“研究”之用。

也许,谁赢谁输也不能说明哪种方法更适合谁,它只是注定将引发另一个问题:分数就能衡量一个月的教学吗?【结局】从“妖魔化”冲突到关系温馨BBC拍摄的名为《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式教学》纪录片拍摄5名中国顶尖中学教师赴英教学一个班一个月的全程,在播出后引起轩然大波,国内舆论纷纷“声讨”纪录片作秀和炒作,认为该片夸大中英教学冲突。

对此,该片制作方称全程完全真实。

BBC发言人瑞秋·巴芙向晨报发来的声明称:“拍摄尽可能以不引人注意的方式完成,我们在教室里安装隐蔽式摄像机,拍摄过程一步步按照学校日程表进行,这些都是为了表现出学生们在经历中国式教学时的真实反应。

有些学生很容易就能适应下来,但有些学生会反抗,而最终的(教学和考试)结果引人深思。

”对于该片引发的轩然大波,制作方似乎也有所预见,声明称“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实验项目,不但要考察中英两国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的不同之处,还要考察两国文化上的冲突。

片子表现的内容都是引人思考的话题,在英国国内也引发了教学方法方面的大量争议。

”BBC还回应称第一集主要是将师生间发生的各种问题展现出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会可能给人一种“妖魔化”的错觉,不能仅凭第一集的印象就认为是“妖魔化”中国老师,但只要看完三集,就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在慢慢解决。

比如第一集里出现的学生被“训哭”的引子,在后面都会随着“剧情”的展开而慢慢抚平,而中国老师逐渐掌控课堂、师生关系令人感觉十分温馨。

中英教育制度对比

中英教育制度对比

浅谈中英教育制度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中英两国的文化之间差距的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教育制度的不同。

所谓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

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而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

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

他是一个社会赖以传授知识和文化遗产以及影响个人社会活动和智力增长的正式机构和组织的总格局。

是社会制度中的一种,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家庭制度并存于社会结构之中。

英国是一个有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家。

它的教育体系经过几百年的沿革,相当的完善和复杂,且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

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阶段:义务教育,延续教育和高等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又可分为三个阶段:3岁到5岁的幼儿园教育;5-11岁的小学教育;11岁-16岁的中学教育。

5岁-16岁为法律规定的强制教育阶段。

适龄儿童必须入学,由国家负责必须的学费、书籍和必要的供应。

英国的学生从五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全免费的国家福利,学校甚至还提供免费的午餐,所有的家长必须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读书。

不为考试易教旨——中英教育方式对比实验的启示

不为考试易教旨——中英教育方式对比实验的启示

不为考试易教旨——中英教育方式对比实验的启示作者:向保秀湛卫清来源:《成才》 2015年第9期向保秀湛卫清英国BBC(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英国广播公司)近日播出的纪录片“Our kids tough enough?”(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网上网下风靡一时:在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与BBC启动的研究项目——“The school that tur-ned Chinese”(中国化的英国学校)关于中英教育方式的对比实验中,因为文化和观念的差异,由五位曾经在中国执教的华人教师组成的中式教育团队与英国学生冲突不断,引来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

一、史无前例的比较教育实验古希腊人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刻着这样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哲人也通过多种形式告诉后人:认识人类自身(含教育)比认识外部世界更难。

因此,对教育这样高难度的认识活动更需要分享与交流,才能达到深化认识、共同提高的目的,这也是比较教育产生的动因。

然而,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几百年来,比较教育始终处于单向借鉴的阶段,这次由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与BBC邀请五位华人教师组成的中式教育团队在英格兰南部汉普郡Bohunt中学(英国第一所开设汉语的公立学校,也是英国顶尖级的公立学校)开展的中英教育方式双向对比实验可谓史无前例。

五位英语娴熟的华人教师组成的中式教育团队接管50个英国孩子组成的中式教育班级,从校服到作息时间到座位编排到课堂教学模式,完全中国化,一个月后由第三方机构通过考试检测其效果,与英式教育班进行对比。

此举在比较教育研究史上堪称创举,它开创了比较教育实证研究的先河,因而其意义远超实验研究本身。

能在比较教育史上看到这么原汁原味的对比实验,除了要感谢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与BBC的实验设计,还要感谢这五位华人教师,他们娴熟的英语是这次实验得以展开的关键,值得点赞的还有他们勇于接受挑战和无论在何种教育体制下的敬业精神。

中英教育制度对比及其意义

中英教育制度对比及其意义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中英教育制度对比及其意义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师范)班级序号:3班15号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The Comparison and Implication of Education Systems inChina and UKA Thesis SubmittedIn Partial fulfillment for theRequirements of the Degree ofBACHELOR OF ARTS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May, 2009Abstract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in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being consummated gradually,While The Great Britain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western educator, who owns more advanced education system. Accompanying with the large extent of going abroad, it is necessary to think about the reason why so many Chinese students want to study abroad. So in the article, it is essential to compare the two education system. 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and gives some personal suggestions.The most attractive point in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is that Chinese people emphasize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which makes the students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It is obvious that children in our country learn more in the childhood. But the western students learn slowly.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are the most different point between the education systems. Sometimes, Chinese education limit students sense of innovation.The whole article has four parts: in the first chapter, it is the comparison of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and UK. It contains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and education system in UK. The two have their own merits and defects. In the chapter two, it is the higher education. It is divided into the high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UK, and the third chapter is suggestions about improving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Keywords: Education System; Innovation; Independence; Suggestions摘要中国的教育历史十分悠久,教育体制也逐渐变化完善,而英国作为西方教育的代表,也拥有先进的教育体制,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国外留学,所以,在本文中将两国教育体制进行对比,并对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谈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谈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谈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发布时间:2021-09-24T01:15:49.309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7期作者:刘腊梅孙先洪[导读] 对比是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通过对比可以了解事物两者之间的异同,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手段[1]。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学习语言必然要了解文化本源。

英语教学中,进行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则能使学习者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发挥一定的参照作用,为英语学习和教学奠定基础。

因此本篇文章从五大方面角度来谈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展现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体现在哪里以及在英语教学中对比的意义。

关键词:《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英语教学对比是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通过对比可以了解事物两者之间的异同,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手段[1]。

因此无论在英语学习还是英语教学中,学生或者教师都需要以母语为依托进行自主对比或者引导式对比。

通过对比,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特点和规律都可以被探索。

根据这种规律我们便可有效的更好理解外国文化从而利于掌握文化根基上生长起来的语言文化,更加顺畅的学习英语,进行交际。

这种引导学习者英语学习中要进行母语和外语对比的理念,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也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

一、从跨文化意识的角度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各个国家在世界上也大放异彩,掌握英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

掌握英语的语言系统的输出规则,培养不同语言之间共情的能力,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当文化冲突出现时能迎刃而解。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由于交流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对于话语理解不同,所以这就要求进行文化之间的对比。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前言板块中指出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和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增强国际意识,以及加强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热爱[2]。

中英教育之差异性比较

中英教育之差异性比较

中英教育之差异性⽐较2019-10-232011年11⽉,我们重庆市⼀批⾻⼲校长赴英学习考察,在近⼆⼗天紧张有序的学习考察期间,英国厚重的历史,古⽼⽽⼜现代的⽂化传统,极具欧洲古典风格的建筑,肃穆端庄的教堂,⼀望⽆际的绿地,独具特⾊的⽥园风光,既让我们感到⼼旷神怡也让我们充满遐思,印象深刻。

作为⼀位学校管理者,在整个学习考察期间,我重点关注的是两国基础教育究竟有哪些不同之处。

通过总结反思,现将我感知最深的两国教育不同之处简述如下。

⼀、中英两国的教育思想不同英国的教育旨在帮助学⽣尽量发展个⼈才能,并将这些才能加以培训进⽽贡献社会,其本质是后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种批判多于建设的⽂化潮流,反本质、反基础、反权威是其最基本的共性;建构主义在知识观、真理观与后现代主义息息相关,它反对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真理,也没有客观的知识;知识要么是个体⾃主建构的,要么是群体商谈的结果。

这种教育思想⿎励学⽣不要盲从权威,⽽是要学会独⽴思考和创新以及与⼈合作精神。

我国中⼩学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但是,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思想似乎都在强调“精英教育”和“应试模式”,“⼀考定终⾝”,统⼀选拔⼈才,强调知识的学习掌握和以分数论⾼低,轻视学⽣的个性发展,强调整齐划⼀的管理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

⼆、中英两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样英国的中⼩学课堂⼗分轻松、活跃,⽼师倚着这靠着那,坐在桌⼦或椅⼦上提着问题,学⽣思考或讨论回答问题;学⽣课桌上往往就⼀本书、⼀⽀笔;学⽣⾃由散漫,听课姿势多样,有趴在桌上的,有东倒西歪的,有嘴⾥吃着(或喝着)东西的,有随便进出教室的;课堂上经常讨论问题、交流思想,共同完成相关任务。

中国的中⼩学课堂则⽐较严肃,⽼师往往板着⾯孔,站着、⾛着向学⽣讲解或灌输知识,学⽣⼤多数时间都是规规矩矩坐在那⾥倾听,不乱说乱动被认为是最守纪律的学⽣;课桌上堆满了书和资料(尤以毕业年级为甚);学⽣不能随便说话、离开座位;讨论、交流的时间很少;师⽣、⽣⽣交流互动少,学⽣⼤多⾝体紧张,精神集中;⽼师喜欢讲解⼀般的解题⽅式和标准答案;学⽣往往也满⾜于获得标准答案。

中英中学教育对比研讨

中英中学教育对比研讨

中英中学教育对比研讨在“放”和“干”中学在观察了一些英国的课堂教学之后,我发现,英国的课堂(即使是较好的学校)大多纪律较松弛,教师讲解较少,而逻辑不严密,也不系统。

但是他们能够“放”而不怕。

在我听过的所有课中,几乎所有教师的讲解都只有15分钟左右。

而面对听课者,他们似乎很坦然,一点也不感觉到自己在“偷懒”。

因为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文化就是如此,即使在大学也是这样,绝大多数课程时间,都留给了学生。

同时他们注意“活”。

这里的“活”,倒不一定是我们理解的课堂要多“热闹”,学生举手发言的次数有多么多,互动有多么平凡,而是说他们注重学生自己实在而自然的活动。

另外,英国教师对于学生的“放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且不说课堂上一盘散沙的状况,就只要比较一下中英两国人敲击电脑键盘的方式就能够发现这个点。

在中国,我们能够看到绝绝大多数学生或成人敲击键盘的动作都是“标准”的。

而在英国,我发现很多人的动作不但不“标准”,甚至错的“离谱”。

比如,经常见到一些人在使用电脑时,左右两个食指满键盘跳跃,尤其是看到是一个收银员也是这样时,我忍不住怀疑,是不是英国本身就存有多种不同的“标准”动作。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教育应该放弃培养好习惯的责任。

我仅仅认为,如果我们平时能够给学生更加积极和宽容一点的评价,他们至少能够暂时“忘掉”激烈的中高考,而享受一下学习过程中自然成长的快乐。

英国的中学非常重视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水平和专业技能。

在我参观的几所中学中,每一所学校都设有专门的木工、钳工、电工、管道工等教室,这些教室设施和设备仪器齐全,并且免费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培训材料;每一门专业都配备足量的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与文化课同样的课时;为保证教学的质量,学科组成专门的评委对学生的考试作品实行评价。

因为社会对这些专业工种的需求量大、收入高、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这些课程的一门或几门,并且学得很认真、很投入,作业水平很高,很多学校的图书室、展览室所用的橱柜都是学生的木工和铁工作品,很多学生的家庭都使用着孩子亲手制作的桌子和凳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