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时期的政治生态与皇室赋诗活动
古代文学 两晋文学

潘岳
潘岳(247-300)字安仁。少为奇童,著名美男子。出仕早,升迁慢,后 依附于权臣贾谧,为赵王伦所杀。 人品较劣,“望尘而拜”为文诬陷惠帝太子
潘岳存诗18首,文61篇 《悼亡诗》三首,悼念亡妻杨氏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 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如彼翰林鸟,双 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 庄缶犹可击。(其一)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余,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鶏鸣高 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 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 衣独长想。
《文赋》《豪士赋》
《文赋》对文章构思、文体、作文境界、文病等了很好的论说
太康诗风
晋武帝太康(280-289) 西晋初期宽松的政治氛围,文学盛世,士人德行堕落
惠帝(290-306)贾后专政,贾谧专权,导致“八王之乱” 300年,赵王伦杀贾后,文人多受牵连
太康诗风,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太康诗风特征:辞采华丽,描写繁复,句式骈偶化,诗风繁缛
太康作家群: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二潘(潘岳、 潘尼)一左(左思)二傅(傅玄、傅咸) 张华
支遁《咏怀诗》五首 东晋玄佛交融 ,佛理入诗
存诗14首,赋2篇《三都赋》《白发赋》 历十年作《三都赋》,张华叹为“班、张之流”,“洛阳纸贵”,长篇
(10113字)征实,博物之赋 《咏史》实为咏怀,一诗咏一事:
①先意后史:其一抒写壮志,其二批判门第 ②先史后意:其六咏荆轲 ③史与意暗合:其四咏扬雄,其七咏主父偃等
透过“虎啸龙吟”,看一统江山的晋武帝(一)

透过“虎啸龙吟”,看一统江山的晋武帝(一)政治上的大气磅礴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汉族。
晋朝的开国君主,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
虽为司马昭长子,但晋王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
265年5月,经过个人和皇后以及重臣的一致努力,司马炎被成功封为晋王太子。
同年8月司马昭咽气之后,司马炎继承魏国相、晋王。
不久,在君臣的支持、导演下,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即皇帝位,国号晋。
之后,他大肆分封司马氏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借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致使皇权孤立无援,最终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暗自韬光养晦,厉兵秣马,颁布泰史律令,派羊祜等准备伐吴事宜,280年灭吴,结束了自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面。
但在天下一统之后,他沉迷声色,错选嗣子。
痴呆儿子司马衷上台后,皇权周边为争权夺利,烽烟不断,杀声震天,先是杨骏专权,贾后干政,继而八王之乱,天下大乱。
自290年武帝驾崩至317年愍帝被毒,西晋王朝仅历经四朝27年即寿终正寝。
这既是西晋王朝和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司马家族的悲剧,悲剧的主角和诱因即是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的辉煌:承甘接露,化水成渠。
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司马炎三代专权,武帝一朝称孤;魏帝曹芳、曹奂先后无奈逊位,蜀、吴后主新帝相继败兵俯首。
司马炎在完成了祖父、叔父、生父攫取曹魏江山的渴望和夙求的同时,也完成了一统华夷的千秋伟业。
同一片天地,4位帝王同时向一位皇帝称臣,实属古今罕见。
虽然出身名门之后,司马炎的政治道路并不平坦。
其摄政父亲司马昭更看重司马攸,并将司马攸过继到同样具有虎狼之心和超强智慧的权臣司马师门下。
司马攸人品、才气和口碑都在司马炎之上,父亲司马昭也对他寄以厚望,明确将传位于司马攸,这样给司马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但作为长子,相貌非常的他并没有气馁,也没有急于攻击,而是用自己的言行默默向晋王权利中心及其周边环境施加影响,获取信任和帮助。
为进一步取悦司马昭,司马师的近亲羊琇经常为司马炎出谋划策,讲解时事动向,以备司马昭考问。
晋武帝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晋武帝司马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之一。
他出生于公元276年,是晋朝的开国帝王,继承晋献帝位后,成为晋朝的第一位皇帝,统治了十五年,直到公元290年去世。
晋武帝司马炎是西晋末年群雄纷起、战乱频繁的时候登上了皇位。
他在位期间,积极推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对于晋朝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他的治理下,晋朝得到了一定的稳定,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军事胜利。
首先,在政治上,晋武帝司马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整个朝代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
他提出“以权谋治”之说,意在削弱权贵势力,加强皇家的集权统治。
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例如设立都督府,加强地方行政管理,以保持朝廷的统治力。
此外,他还注重选拔人才,打破了门阀世家的壁垒,推动了官员的选拔制度的改革。
这些政治改革为晋朝的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军事上,晋武帝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大力整顿了军队,并加强了军事力量的建设。
他亲自领导军队出征,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胜利,巩固了晋朝的统治地位。
他在对外征战中,不仅保卫了国土,还成功地将原属魏国的大片土地纳入晋朝的版图。
这些军事成就使晋朝在国际上的声望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晋武帝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
他在位期间,鼓励文化艺术的繁荣,重建了孔子的故里孔林,并且修建了一系列的宫殿、陵墓等重要建筑。
他还任用了许多文化名人和学者,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这使得晋朝在文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尽管晋武帝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他统治的晋朝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挑战。
在他晚年时期,经济发展受到了滞缓,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此外,他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权臣司马氏逐渐掌握了实权。
这使得晋朝逐渐趋于衰落,为五胡乱华局势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晋武帝司马炎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改革,为晋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晋诗歌的感伤情怀与文学转向

2023-11-11•西晋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环境•西晋诗歌的主题与风格•西晋诗歌的感伤情怀•西晋诗歌的文学转向•西晋诗歌的影响与评价目•案例分析:西晋诗歌中的感伤与转向录01西晋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环境魏晋禅代,西晋建立,社会相对稳定,为文学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政治上实行门阀制度,社会阶层固化,士人上升通道受阻。
战乱频繁,民生凋敝,社会风气趋于浮躁。
社会政治背景1文化环境与士人心态23儒家思想式微,文人开始追求个性与自由。
佛教、道教盛行,影响文人世界观和人生观。
士人追求享乐,纵情声色,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
玄学对文学的影响02玄言诗大量出现,以阐述玄理、描绘山水为主要内容。
03玄学也影响了文学的审美倾向,形成了冲淡平和的诗风。
02西晋诗歌的主题与风格离别主题西晋诗歌常常表达离别的感伤与不舍,对友情、亲情和爱情的离别都有涉及。
如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令》中“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表现出对离别的无限感慨。
主题:离别、哀悼与怀古哀悼主题西晋诗歌也常表达对逝去亲朋的哀悼与怀念,如左思《悼离赠妹诗二首》中“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抒发了对妹妹逝去的痛苦与怀念。
怀古主题西晋诗歌还常常怀古伤今,通过对历史兴衰的追忆,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如张协《登北邙山》中“春草生池人去尽,夕阳满地水空流”,通过对古都洛阳的衰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和现实的不满。
风格:清丽、婉约与感伤清丽风格西晋诗歌以清丽为主要特点,诗中常运用自然景物和意象,如山水、花鸟等,表现出一种清新脱俗、优美雅致的风格。
如张载《赠弟愉》中“闲夜命篇书,霜天云月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一种清丽脱俗的意境。
婉约风格西晋诗歌也以婉约著称,诗中常运用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表现出一种柔美、细腻的情感。
如左思《悼离赠妹诗二首》中“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通过对孤灯、明月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婉约细腻的情感。
感伤风格西晋诗歌深受汉魏诗歌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表现出一种悲凉、感伤的情感。
20两晋诗歌

3、太康诗风特点
繁 缛
(1)古诗·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 拟西北有高楼陆机
• • • •
高楼一何峻,迢迢峻而安。绮窗出尘冥,飞陛蹑云端。 佳人抚琴瑟,纤手清且闲。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 玉容谁能顾,倾城在一弹。伫立望日昃,踯躅再三叹。 不怨伫立久,但愿歌者欢。思驾归鸿羽,比翼双飞翰。
(2)左思的文学创作
•①诗歌 •《咏史》诗八首
咏史其二
•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小结
•寒士的不平
咏史其六
•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举震。 •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小结
•对权贵的蔑视
•奋起抗争。
《咏史》诗特点
• “古今绝唱” • 借咏史以咏怀
• 左思风力
②《三都赋》
• “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
须其成,当以覆酒甕耳。”
• 此文可与《两都》,《二京》鼎足
而三。然君文未被世人重视,宜经 高明之士推荐以成其名。
洛阳纸贵
“富贵之家,竞
相传写,洛阳 为之纸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晋书· 左思 传》)
• 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但奠定其文
学地位的,却是其《 》诗八首。
晋朝皇室的生活与娱乐方式

晋朝皇室的生活与娱乐方式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皇室生活和娱乐方式丰富多样,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晋朝皇室的生活细节和他们的娱乐方式,以展示这一时期的独特风貌。
一、皇室的日常生活1. 住宅和生活环境晋朝皇室的住宅被称为宫殿,建筑宏伟壮观。
宫殿内部通常由数十个庭院和大量房间组成,供皇帝、皇后以及其他宫廷成员居住。
宫殿周围的环境布置精美,有华丽的花园、池塘和景观。
2. 饮食文化晋朝皇室饮食注重品质和创意。
他们享受各种珍奇的美食,如鱼翅、燕窝、琼脂等。
在宫廷内,有专门的厨师和烹饪部门负责准备美味佳肴。
3. 服饰和装饰晋朝皇室的服饰和装饰充满了华丽和细节。
皇帝和皇后穿着鲜艳的袍服和龙袍,配以珠宝和贵重饰品。
宫殿内的装饰也非常华丽,以丰富的壁画、雕塑和瓷器等为主。
4. 礼仪规范晋朝皇室非常重视礼仪规范。
在皇帝面前,宫廷成员需要遵守一系列的礼节和规定。
例如,进入皇帝的宫殿需要行特定的礼节,和皇帝交流时需要使用特定的称谓和用语。
二、皇室的娱乐方式1. 音乐和舞蹈晋朝皇室喜欢音乐和舞蹈。
他们经常举办音乐会和舞会,邀请宫廷乐师和舞者表演。
音乐会上常常奏响古琴、筝等乐器,舞蹈表演则多采用轻盈优美的舞姿。
2. 诗歌和书法晋朝皇室对诗歌和书法也有浓厚的兴趣。
皇帝和贵族们常常组织诗歌比赛和文艺交流活动。
他们自己也会写诗作和书法作品,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文化修养。
3. 游戏和体育活动晋朝皇室喜欢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
他们参与射箭、马术和斗兽等活动,以展示自己的体力和技艺。
此外,皇室成员还喜欢各种棋类和博弈游戏,如围棋和骰子等。
4. 赏析艺术作品晋朝皇室对艺术作品的赏析也很感兴趣。
他们收集名家的绘画作品和瓷器,鉴赏古董和珍品。
皇帝和皇后经常在宫廷内举办艺术品展览,供宫廷成员观赏。
总结起来,晋朝皇室的生活与娱乐方式展现了他们的富足与优雅。
他们居住在宏伟壮丽的宫殿中,享受着美食、音乐、舞蹈等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
同时,他们也推崇文化艺术,喜欢写诗、书法和赏析艺术品。
2西晋诗坛

二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 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凛 凛凉风生,始觉夏衾单。岂曰 无重纩,谁与同岁寒。岁寒无 与同,朗月何胧胧。展转盻枕 席,长簟静床空。床空委清尘, 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彷 佛睹尔容。抚衿长叹息,不觉 涕沾胸。沾胸安能已,悲怀从 中起。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 耳。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 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命 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 至于文思的到来的时候,它那通塞 的妙处,来的时候不可遏止,去的 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时候抑制不住。隐藏的时候象是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 光亮熄灭,活动的时候象有声音在 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 倾诉。正当文思敏捷的时候,多 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 么纷乱的头绪,也能理出思路。文 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 思疾风般的从胸中升起,文辞清 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 泉似的从嘴里涌出。它们纷然杂呈, 涸流。览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 应接不暇,任慿用纸笔把它 描述。 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 (作者想象着)文彩的光辉充满了(他 是故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的)眼睛,悦耳的声韵 洋溢在(他的) 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 耳际。等到六情凝滞,神志停留, 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 像一截枯树木然不 动,像干涸的 所由。(灵感) 河床已经断流。把握住精神去探索 文章的奥密,振奋 文章的情思, 再去追求。文章的主旨隐约地萌动, 文思像抽丝一样, 戛戛的往外抽。 这就使得有的精心构思反多失误, 有的随意写作 倒少错谬。虽然文 章由我写作,却不是我的力量所能 强求。所以 常扪心感到惋惜,我 不知道思路通塞的缘由。
晋武帝的文化政策历史编纂与文化保护

晋武帝的文化政策历史编纂与文化保护晋武帝晋愍帝司马邺,公元公元317年-公元323年在位。
晋武帝虽然在位时间较短,但在推行文化政策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努力。
他注重历史编纂和文化保护,为晋朝的文化遗产保留和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历史编纂晋武帝在位期间,十分重视历史编纂工作,通过编修圣籍和撰写正史,为晋朝的历史整理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晋武帝致力于修订和扩充《春秋》。
他派遣王导等学者担任撰修《春秋左氏传》的任务,对《左传》进行解释和补充。
这一举措扩充了《春秋》的内容,并提供了更多关于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其次,晋武帝重视编纂正史。
他继承了晋元帝的旧志,扩充和修订《晋书》。
晋武帝亲自参与编修工作,大力推动了《晋书》的撰写和整理。
这部正史详细记载了晋朝的历史,不仅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人了解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此外,晋武帝还注重整理民间文献。
他组织学者对各地的方志、家谱等史料进行整理,编纂了一批重要的地方志、家谱等著作,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民间资料。
二、文化保护除了历史编纂之外,晋武帝还采取了措施保护晋朝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晋武帝注重文化礼仪。
他鼓励官员学习经史,并倡导崇尚礼仪的风气。
他亲自设立文学院,负责培养和选拔文学人才,提倡文学创作和文化艺术发展。
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规范,规定了官员的礼仪行为,弘扬尊儒重教的风气。
其次,晋武帝注重文化交流。
他鼓励和支持外来文化的传播,推崇并吸收魏晋时期的文化成就。
他邀请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学者到朝廷任职,并鼓励他们发表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些文学家包括陆机、陆云、韦诞等,他们的作品有力地推动了晋朝文学的发展。
此外,晋武帝还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
他下令修缮泰山、恒山等名山古刹,重修古代文物和名胜古迹,使之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维护。
他还设立了国子监,负责教育和培养人才,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晋武帝在历史编纂和文化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晋皇 室成 员大 多短 于文 才 ,“既未 曾作 出任何 理论 性 的 提倡 或 引导 ,亦无 可 能 在 文学 创 作 上率 先 垂 范 ” ,但是 喜好 利用 其尊 位积极 组织 赋诗 活 动 。西 晋皇 室赋 诗 活动 频 繁举 行 ,究 其 原 因 ,除 大量 的文 士聚 拢在各 级 皇室成 员身 边可 为其 提供智 力支 撑外 ,统 治者 的政治 需求 也起 到决定 性作 用 。 同时 ,此类 赋诗 活动多 具有 深刻 的社会 政 治 背 景 ,并 且 随着 当时 政 治 生 态 的变 化 ,其 动 机 或 主题 又 呈 现 出 诸 多差 异 。从史籍记载与现存应制诗两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武帝 、惠帝 、怀帝 、愍怀太子以及成都王司马颖等人 都 曾组织 过赋 诗活 动 。其 中由于武 帝在 位时 间 (265- 290)相 对较 长 且 当时 政权 内部 相对 稳 定 ,这 一 时 期 皇 室赋诗 活动 更 为频繁 ,不 同阶段 、不 同场域 、不 同皇室 成 员均有 赋诗 活动 ,可作 为分 析 当时 政治 生态 与赋 诗活 动关 系 的典 型 。
2018年 第 2期 第 58卷 (总 272期 )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2 2018 Vo1.58
General No.272
晋 武 帝 时期 的政 治 生态 与 皇 室赋 诗 活 动
制诏 御 史 中丞 等 :昔朕 皇祖 宣王 ,圣哲钦 明 ,诞应 期 运 ,熙帝之 载 ,肇启 洪基 。伯 考 景 王 ,履 道 宣 猷,缉熙诸夏。至 于皇考文王 ,浚哲光远 ,允协灵祗 ,应天顺人 ,受兹明命 ,仁 济于宇宙,功格 于天地 。 肆魏 氏弘鉴于古训,仪刑于唐虞 ,畴咨群后 ,爰辑 大命 于朕 身。予一人畏天之命 ,用弗敢违 ,遂登坛 于 南郊 ,受终 于文 祖 ,燔柴 班瑞 ,告 类上 帝 。惟朕 寡德 ,负荷 洪烈 ,允执 其 中,托 于 王公 之 上 ,以君 临 四海 ,惴 惴惟惧 ,罔知 所济 。惟 尔股 肱 爪 牙之 佐 ,文 武不 贰心之 臣,乃祖 乃 父 ,实左右 我 先王 ,以弼 宁 帝室,光隆大业。思与万国,共享休(案 ,误作“体”,据《晋书》改)祚。其大赦天下云云。 上 引诏 书依次表 达 了三层 大 意 :首先 通 过 颂 美 三祖 功 德 而 强 调 晋 室 继 承大 统 系 “应 天顺 人 ”、遵 循 上古之制 ;其次武帝谦称 自己寡德少功 ,虽登皇位但惴惴不安 、没有底气 ;最后希望王公大臣像辅佐先王 那 样 弼宁 皇室 、成就 帝业 。不 难 看 出 ,应 诗与 此诏 在 主题 架 构 上 颇 为相 似 ,只不 过 应 诗 在更 进 一 步 强 调 晋室享祚的合理性的同时 ,自谦的寡德少功变成了颂美 的仁德丰功 ,对待臣下的语气亦由期许变成了训 诫 。个 中缘 由,与受禅三年以来 的政局变化息息相关 。武帝受禅虽有守成之嫌 ,但登基后能够励精 图 治 ,主要 表 现为 存仁 恕之 心 、弘俭 约之 风 、举贤 良方 正 、纳直 言之 士 、勤务农 功 、勉励 学者 、恪守 礼数 、制定 律 令等 。到 了泰始 四年 ,武帝 治世 有 了初 步成 效 ,皇权 得 到 了进 一 步 的巩 固 ,同时 需要 一 个 媒 介对 此 予 以充分 表达 。作 为君 臣宴会 之作 ,站在 皇 家与 尊者 的立 场 ,应诗 顺应 了歌功颂 德 的需求 ,帝 位 得 以牢 固 , 帝 功得 以彰 显 ,帝 威 得 以强化 ,故 能称 美 于时 。 从 当 时 的诗歌评 比环节看 ,此 次 宴会 所赋 之诗 断 然 不 止应 诗一 首 ,惜 今 存 者不 多 而 无 法窥 其 全 貌 。 然根据诗歌 内容可以断定苟勖《从武帝华林园宴诗》亦为 同时之作 ,一则诗中有 “天施地生 ,以应仲春” 两句 ,时间上吻合 ;二则诗中所呈现的内容与应诗有高度相似之处 ,尤其诗 中“其庆惟何?锡以帝祉”两 句是对前面所论述的尊帝位 、授帝德 、显帝功 、扬帝威之赋诗动机的有效印证②。另外 ,王济《从事华林 诗》今存“郁郁华林 ,奕奕疏圃。燕彼群后 ,郁郁有序 ”四句④,亦很有可能为此次宴会所作 。 关于此次华林 园赋诗的评 价 ,梁代萧纲曾云 :“晋集华林 ,同文轨 而高宴 。”④时修亦言 :“到泰始 四 年 ,可以说到了整肃诗赋的时候 ,应贞诗正好顺应了晋武帝的这一要求 ,武帝以此诗为众诗 中之最美者 , 实际上树立 了朝廷、公府等重大场合诗歌的四言形式、颂赞 、训诫基调和典雅风格 。之后西晋的侍宴诗 , 不论是侍愍怀太子 ,还是侍成都王宴诗 ,大致都沿此套 路而下 。”⑨就价值或影响而言,以上评价没有 问 题 ,但是 也 应充 分认 识 到 ,从 根本 上讲 ,武 帝 并 不 是 为 了整 肃 诗 赋 而 举行 这场 赋 诗 活 动 ,“赋 诗 观 志 ”中 包 含着 明显 的政 治 动机 ,尽管 客观 上这 场 活动 确实 起 到 了整 肃 诗赋 的作 用 。简 言之 ,泰 始 四年 武 帝 华林
¥收 稿 日期 :20l7— 09— 10 基 金项 目:中山大 学 2016年 度 重大 项 目培 育和 新 兴 交 叉学 科 资助 计 划 “古代 别 集编 纂 体例 与文 学 观念 研 究” (16wkjc21) 作 者简 介 :来 森 华 ,中 山大 学 中文 系(广 州 510275)。 ① 徐公持 :《魏 晋文学史》,北京 :人 民文 学出版社 ,1999年 ,第 256__257页。 ② 萧统编 ,李善 注:《文选》卷 2O,北京 :中华书局 ,1977年 ,第 286页。 ③ ④ 房玄龄等撰 :《晋书》卷 92,第 8册,北京 :中华 书局 ,1974年 ,第 2370,2406页。
来 森 华
摘 要 :晋武帝时期的皇室赋诗活动与政 治生态关系密 切。一方面受政 治生态影 响 ,赋 诗活动 的动机或 主题侧重点不 同;另一 方面 ,一些赋诗活动所生成 的应制诗对特定 的政治生态有所反映 ,可以补充或完善相关 史事 。这一时期 的赋诗活动 ,实践并 丰富了“诗可 以观”“诗可以群”的文学观念 。需要特别 指明 的是 ,将晋武 帝 于平吴后举行 的宴会赋诗 活动 系于太康二年而非太康元年 ,更加契合 当时的政治生态 。
一 、 武帝初治 与泰始 四年华林 园赋诗
经过 两代 三祖 的不 懈经 营 ,出身于 世家 大族 的 司马 氏集 团到 了 司马 炎 手里 即迅 速地 复 制 了 当初 曹 魏 代汉 的方式 改朝 称帝 ,改元 泰始 。泰 始 四年 (268),晋 武 帝在 华林 园宴 请王 公 大 臣时进 行 了 第 一次 赋 诗活动。《文选》“公谟诗”类选有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一首 ,李善注引《洛阳图经》日:“华林 园,在 城内东北隅 ,魏明帝起名芳林园 ,齐王芳改为华林 。”又引干宝《晋纪》日:“泰始四年二月 ,上幸芳林园 , 与群臣宴 ,赋诗观志。”又引孙盛《晋阳秋》日:“散骑常侍应贞诗最美。” 《晋书 ·文苑列传》亦 云:“帝于 华 林 园宴射 ,贞赋 诗最 美 。”⑧至于 应 贞诗 为何 最 美 ,唐 修 《晋 书 》中的 “史 臣 ”如 是评 价 道 :“至 于 应 贞宴 射 之文 ,极形 言之 美 ,华 林群 藻 罕或畴 之 。” 很显 然 ,他 们认 为应 贞 诗胜 于 形式 。不 可 否认 ,出身 于 文学 世 家 的应贞 在此 诗 中呈现 出 的宏 大结 构 、华丽 辞藻 、典 雅 风格 等 确 实有 可 称 道之 处 ,但 是仅 从 这 一 个方
四言颂体赋成的应贞诗中所言之志 ,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前三章称颂晋室继皇统是天命所归、人心 所向,此属尊帝位;中间三章赞扬武帝具有帝王之相 ,并在即位后树德建功,此属彰帝功;其三 ,赞美文武大 臣之前各司其职 ,又训诫诸位以后不要懈怠 ,此属显帝威。那么,以上之志又何以赢得满座喝彩 、拔得头筹 呢?或许结合武帝 即位诏书就会其意 自明。制于泰始元年(265)十二月 的《即位改元大赦诏》有云 :
36
பைடு நூலகம்
晋武帝 时期的政治生态与皇 室赋诗 活动
面去体认就难免失于偏颇 ,更何况应贞诗作为现场应制之作在形式上也并非没有瑕疵 ,如其诗在结构上 各 章并 不 完 全工整 。笔 者认 为 ,此 诗之所 以能 够夺 魁 ,不 但 “形美 ”,最 主要 的 还是 “志 美 ”,即诗 中所 言 之 “志”高 度契 合 了武帝 欲 观之 志 。“赋诗 观 志 ”源于 春秋 时期 ,是 中 国诗学 的重要 传 统 。在 华林 园集 会 中,当政治领袖并不是同时以文学领袖的身份出现并能够率先垂范进行创作时,所观之志 自然就偏重于 对 赋 诗者政 治 态度 与立 场 的考 察 ,反 言之 ,赋 诗者 所 言之 志亦 是对 尊者 政治 意 图 的领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