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祝福》中的“说说清楚”-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对《祝福》的评价

对《祝福》的评价

对《祝福》的评价哎,你知道鲁迅的祝福不?那可真是一篇让人心里五味杂陈的作品啊。

从人物塑造上来说,祥林嫂这个人物那叫一个鲜活啊。

就像咱身边能看到的可怜人儿似的。

她命运多舛,一直想好好活着,可生活就像专门和她作对一样。

她一次次地遭遇不幸,丈夫死了,孩子也没了,被人嫌弃,被社会抛弃。

她那眼神啊,我都能想象得到,充满了迷茫、无助还有绝望。

感觉她就像一只迷失在黑暗森林里的小鹿,找不到出路。

再说说这故事发生的环境,那就是一个封建礼教吃人的环境。

在那个社会里,有各种莫名其妙的规矩和观念。

像祥林嫂再嫁了,就被人看作是不贞洁的,就低人一等。

这都是啥歪理啊?那些所谓的卫道士们,就像一群古板的老学究,守着那些封建的东西,把人往死里逼。

而且整个鲁镇的氛围也是压抑得很,过年的喜庆和祥林嫂的悲惨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比,就好像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可这地狱还就在天堂旁边,多讽刺啊。

这篇小说的语言呢,鲁迅写得也特别巧妙。

虽然有些话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但是背后的意思可深了。

就像那些人说的话,表面上是在闲聊,实际上句句都像刀子一样扎在祥林嫂的心上。

读祝福的时候,我心里是又气愤又难过。

气愤的是那个社会怎么能这么对待一个可怜的女人,难过的是像祥林嫂这样的人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就没有活路。

这篇小说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的丑恶嘴脸,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这个平等自由的社会,现在咱们可不会因为那些莫名其妙的理由去歧视别人啦。

我觉得祝福不只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种呐喊,鲁迅在通过这篇小说向封建礼教宣战呢。

它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黑暗,也提醒我们要守护好现在的光明。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的《祝福》是一篇充满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的作品。

通过对一对夫妇的生活遭遇和命运的描述,鲁迅揭示了当时社
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们在其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无奈。

读完《祝福》,我深深感受到了作品中所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
无奈和愤懑。

在这个以利益和权力为中心的社会里,普通人往往成
为了牺牲品,他们的命运被操纵和摆布,而他们却无能为力。

作品
中的夫妇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挣扎和煎熬,最终却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同时,作品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无情。

在作品中,人们为了利益和地位可以做出种种不择手段的事情,甚至伤害无辜
的人。

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人们又该如何去选择和应对呢?这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鲁迅的《祝福》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
残酷,以及人们在其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无奈。

作品让我思考了社会
现实和人性的复杂,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思考和期待。

希望我们能
够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鲁迅祝福的句子赏析

鲁迅祝福的句子赏析

鲁迅祝福的句子赏析1. 祝福鲁迅句子赏析参考文献:《祝福》难句解析1、不如走吧,明天进城去。

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时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这是小说中的人物“我”的一段内心独白,“进城吃鱼翅”是“我”为自己逃离鲁镇而制造的一个所谓借口。

这段话充分暴露了“我”这类知识分子世界观的一个侧面:逃避现实,回避斗争的弱点。

“我”虽然很同情祥林嫂,但无能为力,爱莫能助;同时又怕负责任,只好用进城吃鱼翅的办法来逃避现实。

鲁迅《二月小引》中说:“浊浪在拍岸,站在山岗上者和飞沫不相干,弄潮儿则于潮头且不在意,惟有衣履尚整,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有所沾湿,狼狈起来……”《祝福》中的“我”犹如这里所说的后一种人。

这是鲁迅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世界观无情地解剖和批判。

2.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也恐怕这事也一律。

从句子结构上看,这是一句因果复句。

句子的前一部分表明:“我”观察事物是很准确的,对现实是很了解的,“我”的判断往往是正确的,尽管“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然而“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

这就证明:血淋淋的客观现实是不依“我”的善良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所以对现实社会不能存在任何幻想和侥幸心理。

句子的后一部分表明:“我”对祥林嫂的命运非常担心,怕她就要死去,深怀怜悯与同情。

结果怎样呢?祥林嫂“恰如所料的起来”了,“这事也一律”了,就是:祥林嫂果然在有钱人的祝福之中默默地死去了。

全句表明:“我”对祥林嫂寄予无限同情,对富人及当时的黑暗社会极表愤恨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杭州图书馆2. 鲁迅《祝福》中描写祥林嫂的语句及分析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

【最新】祝福 鲁迅简短赏析-精选word文档 (2页)

【最新】祝福 鲁迅简短赏析-精选word文档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祝福鲁迅简短赏析鲁迅祝福【一】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毁灭的悲剧形象。

在探究祥林嫂死亡原因的时候,鲁镇人的冷漠应是重要原因。

在这样的环境里,祥林嫂缺少真正的倾听者、同情者。

在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丈夫和幼子的死对祥林嫂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她才会和老车夫姚纳一样,神经质似的不断向周围的人诉说阿毛的死。

m反观鲁镇人的态度,我们看到同情心的缺失使鲁镇的人一开始就怀着寻找谈资的心态来听阿毛的故事,他们不是要来安慰祥林嫂的,即使一开始他们听了阿毛的故事,会“陪出许多眼泪来”,但他们脸上却分明有着“鄙薄的神气”,然后是“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

很显然,听阿毛的故事,只不过在满足着他们猎奇的心理,是在对别人不幸的咀嚼中获得对自己卑微生活的满足感。

在他们眼里,祥林嫂是个不值得同情的不祥之人,鲁镇的人不会慷慨施舍自己的同情心给这样的人,在礼教和人性面前,鲁镇人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

“存天理,灭人欲”,高高在上的冰冷的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压抑着人本身的同情、怜悯。

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当祥林嫂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之后,她再讲阿毛的故事,就“只值得厌烦和唾弃”。

这是比姚纳得到的更有过之的一种冷漠和麻木,姚纳还能和老马倾诉,而祥林嫂只是“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着‘我真傻’。

”:以祥林嫂的悲惨经历来控诉封建社会里封建制度及封建统治对人性的残害和销毁,写人世间的冷漠和冰冷杀死了一个贫弱的下层劳动人民,以说明封建统治的黑暗和无情。

顺便也有她的反抗和不满。

其实这些东西是有的,但是跟重要的我个人为是对人性的扼杀和毁灭。

是因为很久以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都是人不在场的,更不用说什么人间的真情和觉悟。

人本身是不同与动物的,但人的愚昧和邪念让人几乎成了与动物无疑的生物。

论鲁迅《祝福》的叙事话语

论鲁迅《祝福》的叙事话语

论鲁迅《祝福》的叙事话语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鲁迅先生写过《祝福》、《伤逝》和《彷徨》,三篇都是关于人性与人生的思考,而《祝福》应该算是其中较为短小精悍的一篇。

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篇幅里,作者却通过对两次婚姻中祥林嫂的遭遇和悲惨命运的叙述,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封建礼教制度所带来的人间疾苦,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腐朽和落后。

以下是笔者结合《祝福》中几个细节来阐释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试图解析小说中体现的主要叙事话语。

接着祝福了三四十天,直到大约初冬的一个早晨,我在厨房里听见悲哀的声音,似乎有哭泣的声音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我不禁惊惶起来,便飞跑着去寻。

推开门,只见一个女人躺在地上,头发散乱,脸上手上都是血。

我吃了一惊:怎么了,是她?…哦,原来是她,怪不得那些人打她。

我正待再问,忽然想起她是谁;便忙又退出来,回到厨房,她已经死了。

……一个是想把祥林嫂变成例外;另一个却还抱着旧礼教的大腿不放;而祥林嫂,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女子,就这样像一件玩偶般被蹂躏了半辈子。

她完全可以做到冷漠、麻木,但当面对着生活的残酷,尤其是男权统治者时,她却彻底沉沦了。

由此看来,《祝福》之所以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并且激起我们心灵最深处的共鸣,恰恰是因为它写出了在那个年代农民身上真实存在着的东西。

这篇文章讲述了祥林嫂一生不幸的遭遇。

从第一段中“我”惊慌失措的描写,“我”内心强烈的悲凉感受,让我们隐约地感觉到了灾难即将降临到祥林嫂头上,而祝福是灾难来临前的象征。

紧接着,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过起了守寡式的生活,原本热闹的人群却已不见踪影。

从第五段开始,描写了另一组人物——柳妈的儿媳妇———因为“我”无钱给弟弟办婚事而回娘家,导致柳妈遭到别人的指责而大骂儿媳。

因为柳妈是善良的,所以她的话,“我”是可以理解的。

但柳妈毕竟不是旁观者,她的态度是有偏向的,这种态度无疑是根深蒂固于旧社会之中的。

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旧社会的黑暗。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邪恶的社会,一个恐怖的社会,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到的是一片光明。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黑暗。

小说开篇便营造了一种压抑而沉闷的氛围。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然而,这种新年的气象对于祥林嫂来说,却毫无喜悦可言。

她在这个世界上孤独地挣扎着,承受着无尽的苦难。

祥林嫂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她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然而,命运却对她极其不公。

她先是经历了丈夫的早逝,被迫改嫁,后来第二任丈夫也离世,儿子阿毛又被狼叼走,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她的精神几近崩溃。

但更残酷的是,周围人的冷漠和歧视,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她无处可逃。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命运的悲惨变化。

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此时的祥林嫂虽然遭遇了不幸,但仍有一丝生气。

然而,当她再次回到鲁镇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此时的她已经被生活折磨得不成样子,精神也极度萎靡。

在小说中,祥林嫂不断地向人们讲述着自己的遭遇,“我真傻,真的……”她希望能得到一些同情和安慰,然而得到的却是人们的厌烦和嘲笑。

鲁镇的人们,那些看似正常的普通人,在面对祥林嫂的苦难时,表现出的是冷漠和麻木。

他们把祥林嫂的痛苦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对她进行指责和嘲讽。

这种人性的冷漠,让人感到心寒。

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迫害更是深入骨髓。

她改嫁被认为是不贞不洁,她的遭遇被视为不祥之兆。

在祭祀这样的重要场合,她被剥夺了参与的权利,因为她“不干净”。

这种礼教的束缚,不仅在身体上限制了她,更在精神上摧毁了她。

小说中的“我”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角色。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遭遇表示同情,但却无力改变什么。

鲁迅《祝福》解读

鲁迅《祝福》解读

鲁迅《祝福》解读鲁迅《祝福》解读读鲁迅的小说,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总会纠结着我们的心。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祝福》解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鲁迅《祝福》解读篇1鲁迅在小说中以“为人生、为人性”的主旨,重点是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

并且大多都是愚昧麻木和奴性十足。

他们之中最多的是孩子、女人、老人和青年。

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深刻的人性探究价值。

仁慈、善良和同情是人性最珍贵之处,应让学生从这几处分析小说中除了祥林嫂之外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去找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作者在重笔浓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同时,还作了匠心独运的构思,那就是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在春天。

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养媳。

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

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

再看她第一次丧失,也是在春天。

如果一直做童养媳,生活再苦再累,总有小丈夫长大的一天,丈夫成人后总会给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青春自由的祥林嫂,又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

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

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媳妇兼佣人,那么春天里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

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

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用卖她到贺家坳的钱给小叔子说亲,让另一个"祥林嫂"来到婆家。

其三,再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击。

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

嫁到贺家坳之后,尽管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怜的祥林嫂再次在春天里被抛入不幸的深渊。

《祝福》情节的深刻寓意

《祝福》情节的深刻寓意

《祝福》情节的深刻寓意《祝福》情节的深刻寓意《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旧中国受压迫最深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

在她的身上,最大的悲剧是精神被摧残得已完全麻木,作者在揭示她的这一悲剧性格时,安排了三个不为人们注意而对表现人物有重要意义的情节。

一是她的“反抗”:祥林嫂的丈夫死后,她本来是决心要守寡的,为了躲避婆婆逼她改嫁才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可后来还是被抢走卖到了山里,对婆婆的这一安排她猛烈地反抗,以至于在拜堂时在桌子角上碰破了头,这在当时是“出格”了。

然而,她的反抗更说明了她的愚昧,证明封建意识已深入到了她的内心世界,因为她的所谓反抗绝不是不满这包办婚姻,而是为了恪守“从一而终”、“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道德。

从另一方面讲,封建社会父母对子女有支配权,她的反抗又违背了父母之命的封建道德,所以她无论嫁与不嫁都逃避不了违背封建礼教的罪名,这一情节的安排表现了在旧中国劳动妇女悲剧的必然性。

二是祥林嫂喋喋不休地甚至是一字不改地向人们叙述阿毛被吃的经过,以至于到后来她刚一开口别人便不耐烦地打断她,或干脆躲开她。

这个情节对表现人物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它告诉我们,失去丈夫和儿子的打击使她近于精神失常,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人们的冷漠,缺乏同情心,更重要的是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也认为祥林嫂嫁了两个男人是不干不净的,是有罪的,可见封建意识对人们的毒害是多么的深。

三是祥林嫂在临死前执着地追问:“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灵魂?”这个情节在作品中只有一句问话,似乎可有可无,然而它却揭示了主题的深刻性,即封建社会不仅对劳动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压迫,更重要的是对她们的精神进行摧残。

祥林嫂悲剧的深刻性在于:封建意识已深入到了她的骨髓。

连她自己都认为自己有罪,是个不干不净的人。

她不仅生前受尽了折磨和煎熬,而且还要怀着巨大的恐惧走向死亡。

一般的人认为死了便一了百了,彻底解脱了,而祥林嫂则没有这样的意识,对于她来说,死并不是悲惨命运的结束,而是另一种恐怖的开始,作品正是以这种无比深刻的悲剧力量震撼了读者的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祝福》中的“说说清楚”
《祝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

”在这句话中,动词重叠式“说说”的后面带了结果补语。

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动词重叠是不能与结果补语同现的,因此,有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或者对这句话所包含的语法现象避而不谈,或者只是笼统地说这句话不合语法规范。

那么,这个句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它是不是鲁迅先生杜撰的?
钱乃荣在《现代汉语的反复体》(《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现在吴语中经常使用动词重叠式紧接结果补语的形式。

在文学作品中,除了鲁迅先生的《祝福》外,不少吴语区现当代作家作品中也出现了“动词重叠式+结果补语”的句子,例如:
1、睡觉之前,她去要了一盆热水来,要我也和她一道洗洗干净。

(郁达夫《迷羊·十二》)
2、你瞧他,把左腿放在右腿上,然后又把右腿放到左腿上去,眼睛尽盯住了茶桌的小花瓶,好像要把它认认清楚似的。

(杜衡《重来·六》)
3、“有本事把你自家的老公管管好不就得了!”一位烟纸店老板娘撇着嘴说。

(王晓玉《阿花·二》)根据我们调查,大约从明代晚期起,吴语区就开始有人使用这种语法形式。

例如:
4、我们落得做做熟也好。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40卷)
5、叫他们把手下的额子都招招齐,免得临时忙乱。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6回)
看来,我们似乎可以肯定,从明代晚期一直到现在,吴语区都有人使用“动词重叠式+结果补语”这种语法形式。

邢福义先生在《说“V一V”》(《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说说清楚”之类是由“说一说,说清楚”之类结构凝缩而成的。

对此,我们非常赞成。

虽然简洁,但由于“动词重叠式+结果补语”格式读起来不太上口,故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它的使用基本上仅限于吴语区。

近年来,其使用有扩大趋势,张成功《黑洞》、二月河《乾隆皇帝》、孙春平《古辘吱嘎》等文学作品,《红苹果乐园》《聚宝盆》《铁道游击队》《奔月》《还珠格格》《武当》《成吉思汗》《傻王闯天下》《汉武大帝》《绝对权力》等近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中都有使用的情况。

从语用效果看,“动词重叠式+结果补语”这种语法形式有时起强调作用,如“特地来说说清楚”与“特地来说清楚”相比,前者就有比较明显的强调“说清楚”的倾向。

综上所述,《祝福》中的“说说清楚”虽然不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但这种结构并非鲁迅先生的杜撰,而是来源于生活,是当时吴方言的真实反映,这句话出自愚昧无知的农村妇女
祥林嫂之口,非常符合她的身份。

“说说清楚”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语言营养,使自己笔下人物的语言更近真实、人物形象塑造更具血肉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