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灾害地质学-64082-李杰
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课程教学研究

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课程教学研究作者:张莉丽孔慧敏李静张耀文谷洪彪来源:《大学教育》 2017年第9期[摘要]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在水文地质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通过以防灾科技学院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课程为依托,将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专业实习的内容进行融合,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三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通过实践发现,这样做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主动性,而且对专业领域的实践很有效果,它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让学生在充分学习理论的条件下,更好地应用与实践,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关键词]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教学研究;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09-0051-03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是地下水科学与G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内容是讲述环境及其特征,包括大气环境、声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弃物与环境等,并且对建设项目可能引起的上述环境与地质灾害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价,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学习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与环境和地质灾害有关的概念和法律法规,以及环境和地质灾害评价的方法。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其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奠定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科技成果的不断应用,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越来越广泛,这导致环境和地质问题凸显,并且持续恶化。
【1】这就对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加自己的专业素养,紧跟时代步伐,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然后教给学生解决这种问题的能力。
但是如何使学生有效掌握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这是目前本课程教学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高校责无旁贷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一、专业的设置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招收博士生30人,下设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全球环境变化、自然灾害学,共5个专业。
其中自然地理学专业下设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变,导师有高尚玉、鲁瑞洁、马玉贞、伍永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导师有程宏、严平、张春来、邹学勇。
本专业拟招生5名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下设地表遥感与减灾信息系统,导师有曹鑫、程昌秀、崔喜红、宫阿都、蒋卫国、李京、唐宏、武建军。
本专业拟招生5名自然资源专业下设顾卫的海岸带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何春阳、邬建国、于德永的城市生态与规划;何春阳、邬建国、于德永的景观生态与土地系统设计;张全国的微生物生态学;高琼的生态系统生态学及模型。
本专业拟招生5名全球环境变化专业下设龚道溢、杨静的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科学、物理、数学专业背景的学生优先;周涛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地球系统模拟,导师有丑洁明、董文杰、韦志刚、延晓冬、袁文平。
本专业拟招生5名自然灾害学专业下设自然灾害评价,导师有Carl Christian Jager、胡霞、胡小兵、李宁、刘吉夫、刘连友、刘燕华、史培军、王瑛、徐伟、张朝、张国明;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模型,导师有方伟华、黄崇福、孟耀斌、汪明、杨赛霓、叶谦、叶涛、赵晗萍,培养从事灾害风险识别、风险定量化分析、风险综合评估的科研和行业专业人才。
本专业拟招生10名本院拟招收本科直博生12名左右,硕博连读生5名左右。
由于导师人数多于招生名额,招生将根据初试、复试成绩,由院招生工作委员会决定,择优录取。
二、考试的科目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变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②2049自然地理学③3026环境演变原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②2049自然地理学③3028地貌学或3029土壤学或3031荒漠化防治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②2007遥感学原理③3033地理信息系统海岸带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或1103日语②2049自然地理学或2096土壤学概论③3050生态学概论或3123气象学与气候学城市生态与规划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②201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③3033地理信息系统或3168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与土地系统设计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②201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③3033地理信息系统或3168景观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②2023高等数学与数理统计③3065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及模型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②2023高等数学与数理统计③3065生态学全球气候变化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②2011大气物理学或2049自然地理学③3046气候学概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②2007遥感学原理或2049自然地理学③3046气候学概论或3050生态学概论地球系统模拟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②2011大气物理学或2049自然地理学③3036高等天气学或3046气候学概论或3097大气动力学自然灾害评价①1101英语或1103日语②2049自然地理学③3051气象灾害学或3056灾害学原理或3064自然灾害风险分析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模型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②2013模糊信息优化处理或201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③3056灾害学原理或3064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三、导师介绍高尚玉:理学博士,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鲁瑞洁: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马玉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孢粉学分学会理事。
《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灾害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8163060课程名称:灾害地质学英文名称:Disaster geology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学时:32(理论28+实践4)学分:2开课学期:第七学期选用教材:灾害地质学,杨志双、秦胜伍、李广杰,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主要参考书:灾害地质学,潘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地质灾害勘察指南,刘传正,地质出版社,2000年一、中英文课程简介本课程按内容特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讲授地质灾害的含义、分类、属性与特征、研究方法。
这一部分是本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必须着重掌握的内容。
第二部分着重讲述地震、斜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问题,它的任务是分析各类地质灾害产生的地质条件及其分布规律,探讨各种地质灾害的勘察方法和防治措施。
以便教给学生在今后工作过程中能根据具体地质条件,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对他们进行勘察、评价,并能提出恰当的处理措施。
This course can be divided into 2 parts according to its contents: the first part is focused on the meanings, categories, attributes, features, and research techniques of geologic hazards. This part is fundamental basis for this course that must be learnt. The second part, which aims at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distribution rules andinvestigates the prospecting method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geologic hazards, is focused on problems of earthquake, slope, surface collapse, and ground setting. Through learning of the second part, the students can predict earthquakes, investigate (evaluate) the geologic hazard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protect measures according to specific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future work二、课程目的、性质与任务灾害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方向)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
防灾减灾工程师考试参考书目

防灾减灾工程师考试参考书目一、灾害基础知识1.《自然灾害学导论》- 王振宇2.《防灾减灾学》- 陈国良3.《灾害科学与灾害减灾工程学》- 刘增华二、地质灾害与工程防治1.《地质灾害与环境工程——从地质学到地质灾害与工程应用》- 梁保华、刘余刚2.《工程地质学与工程灾害》- 王坚3.《岩石力学与地质工程学》- 蔡自兴4.《地下工程生态环境与灾害防治》- 李安奎三、水利工程与洪涝灾害管理1.《水利工程概论》- 罗世新2.《洪水预报与防洪减灾》- 肖良模3.《治理工程》- 魏源、徐光植4.《水资源与水环境》- 张建潮四、气象灾害与预警技术1.《气象学导论》- 高学杰2.《气象灾害学》- 高小霞3.《灾害预警与风险管理》- 刘红梅、郭艳平4.《灾害性天气监测与预警技术》- 刘基凤、方敬之五、防灾减灾工程设计与规划1.《防灾工程学》- 王恩袁2.《城市防灾隐患与防治》- 刘启平3.《城市规划学》- 张耀明4.《防灾减灾技术与应用》- 李学义六、应急管理与危机处理1.《应急管理学》- 陈壮儒、此芬2.《危机管理学》- 岳周光、陆琦3.《灾害应急管理与减灾规划与实施》- 杨卫国4.《紧急灾害事件的辅导和心理干预》- 周付飞七、社会响应与灾后重建1.《灾难研究与灾害安全科学》- 周秉毅2.《灾害现场处理与主要灾害救援》- 孟凡坤3.《灾后重建导论》- 孟凡坤4.《灾后重建工程管理》- 王玉刚总结:防灾减灾工程师考试是一项重要的考试,需要广泛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
以上列举的参考书目涵盖了灾害基础知识、地质灾害与工程防治、水利工程与洪涝灾害管理、气象灾害与预警技术、防灾减灾工程设计与规划、应急管理与危机处理以及社会响应与灾后重建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参考书目,可以提高防灾减灾工程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应对各类灾害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秉道教育--2013年中国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保研-考研-考博高端辅导第一品牌2013年中国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学院代码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参考书001 801 地质学综合《普通地质学》(第二版),夏邦栋,地质出版社,1995 《沉积岩石学》(第四版),朱筱敏,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徐开礼、朱志澄主编,地质出版社,1989(2006重印)001 802 石油地质综合《石油地质学》(第四版),柳广弟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油矿地质学》(第四版),吴胜和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沉积岩石学》(第四版),朱筱敏,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徐开礼、朱志澄主编,地质出版社,1989(2006重印)001 803 环境学概论(含环境化学)《环境学导论》(第三版),何强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杨志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环境化学》(第二版),戴树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01 加试环境化学《环境化学》(第二版),戴树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01 加试造岩矿物学《矿物岩石学》,陈世悦,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学院代码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参考书001 加试岩浆岩与变质岩石学《矿物岩石学》,陈世悦,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001 加试古生物学与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杜远生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001 加试油气田勘探《油气田勘探》,庞雄奇,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001 加试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第四版),柳广弟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002 823 油气井工程综合(I) 工程力学:《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单辉祖,谢传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流体力学:《流体力学》,汪志明,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002 824 油气井工程综合(II) 钻井工程:《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陈庭根,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完井工程:《完井工程》,李根生,翟应虎,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9002 825 油气田开发综合(I) 渗流力学:《油气层渗流力学》,张建国,石油大学出版社油藏工程:《油藏工程原理与方法》,第二版,姜汉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002 826 油气田开发综合(II) 油层物理:《油层物理学》,杨胜来等,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采油工程:《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张琪,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学院代码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参考书002 827 船舶与海洋工程综合《海洋石油钻采装备与结构》,石油工业出版社,方华灿著,1990《海洋工程概论》/孙丽萍/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2《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陈庭根,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002 828 力学综合《弹性力学》,(上册)(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流体力学》,汪志明,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渗流力学》,程林松, 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003 830 化工原理《化工原理》(上、下册)(第三版),谭天恩,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石油化学工程原理》(上、下册),李阳初,石化出版社,2008003 834 环境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高廷耀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03 840 工程力学《材料力学》(上、下册),刘鸿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理论力学》(上、下册),哈工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学院代码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参考书004 820 流体力学《流体力学》,汪志明,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004 838 油气储运工程综合(I)《工程流体力学》,杨树人汪志明何光渝崔海清,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热工基础》,张学学李桂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泵与压缩机》,姬忠礼邓志安赵会军,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004 839 油气储运工程综合(II)《工程流体力学》,杨树人汪志明何光渝崔海清,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理论力学》(上册),哈工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材料力学》(上),刘鸿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04 840 工程力学《材料力学》(上、下册),刘鸿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理论力学》(上、下册),哈工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04 844 机械原理《机械原理》(第7版),孙桓,陈作模,葛文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04 847 工程热力学《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沈维道等,高等教育出版社004 848 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张景林,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安全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上篇),沈学院代码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参考书斐敏,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004 849 电工电子学《电工学简明教程》,秦曾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04 加试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第二版),杨筱蘅,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004 加试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第二版),李玉星,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9004 加试油库设计与管理《油库设计与管理》,郭光臣等,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004 加试油气集输与矿场加工《油气集输与矿场加工》(第二版),冯叔初等,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004 加试理论力学《理论力学》(上、下册),哈工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04 加试材料力学《材料力学》(上、下册),刘鸿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04 加试机械原理《机械原理》(第7版),孙桓,陈作模,葛文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04 加试电工电子学《电工学简明教程》,秦曾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学院代码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参考书004 加试工程力学《材料力学》(上、下册),刘鸿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理论力学》(上、下册),哈工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04 加试热力学与传热学《热工基础》,张学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04 加试燃烧与爆炸学《消防燃烧学》,杜文锋主编,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004 加试安全人机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欧阳文昭,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004 加试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与方法》,张来斌等,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8005 842 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模拟、数字)(上、下册),康华光,高教出版社,1999005 850 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勘探原理》(第三版)(前5章),陆基孟,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9《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前7章),牟永光、陈小宏等,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005 851 地球物理测井《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洪有密,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005 853 信号与系统《信号与系统》(上、下册)(第二版),郑君里,学院代码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05 854 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胡寿松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005 855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05 856 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导论》,张海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05 加试测井资料解释《测井数据处理与综合解释》,雍世和、张超谟,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005 加试地震资料解释《地震勘探原理》(第三版)(5-9章),陆基孟,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9005 加试线性代数《工程数学—线性代数》(第五版),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05 加试通信原理《通信原理教程》,樊昌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7005 加试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第三版)(3-10章),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05 加试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网络版),白中英,科学出版社学院代码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参考书005 加试离散数学《离散数学》,屈婉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05 加试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概念》,西尔伯查茨,高教出版社,2007005 加试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第5版)》,谢希仁,电子工业出版社006 860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赵品,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材料科学基础》,刘智恩,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006 861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高分子化学》,潘祖仁,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高分子物理》,何曼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06 862 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上、下册)(第五版),天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物理化学实验》,吴肇亮等,石油大学出版社《基础化学实验》(上、下册),吴肇亮等,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006 863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王积涛等,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上、下册),邢其毅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06 864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第四版),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无机化学》(第三版),天津学院代码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参考书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06 601 高等数学《高等数学》(上、下册,第五版),同济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06 661 数学分析《数学分析》(上、下册,第一版),陈纪修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数学分析》(上、下册,第二版),陈纪修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数学分析习题全解指南》(上、下册),陈纪修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数学分析习题集》,吉米多维奇,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006 662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教程》,曾谨言,科学出版社,2003006 865 高等代数《高等代数》(第三版),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006 866 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学》(一~五册,第二版),张三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006 868 光学《新概念物理教程——光学》,赵凯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06 加试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材料科学基础》,赵品,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006 加试材料的腐蚀与防护《金属腐蚀理论及应用》,魏宝明,化学工业出版学院代码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参考书社,2001006 加试常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丁同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06 加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浙江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06 加试计算方法《计算方法》李信真等编著,西北工业大学大学出版社,2000006 加试固体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第一版),黄昆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06 加试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汪志诚006 加试数学物理方法《数学物理方法》(第四版),梁昆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06 加试最优化方法《最优化方法》(第二版),解可新,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006 加试激光原理《激光原理》,周炳琨,高以智,陈倜嵘,陈家骅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第5版(2007年11月1日) 《激光技术》(第三版),蓝信钜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9 《激光技术物理》,范安辅,学院代码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参考书徐天华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006 加试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模拟、数字)康华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07 870 运筹与统计《运筹学》(第四版) ,张宝生等,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统计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贾俊平等编007 875 管理学原理《管理学》,马义飞,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007 877 财务会计《财务会计》(第五版),戴德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CPA考试指定教材007 878 技术经济学《工业技术经济》(第三版) ,付家骥等,清华大学出版社007 879 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曼昆著(美)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经济学基础》,刘毅军,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微观经济学》,刘毅军,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0 《宏观经济学》,刘毅军,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0年007 671 法学综合《法理学》(第三版),张文显,高等教育出版社,学院代码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参考书2007 《民法学》(第四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07 874 经济法学《市场经济法教程》(第二版),徐英华,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经济法基础理论》(第三版)漆多俊,武汉大学出版社007 加试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微观经济学),曼昆著(美)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部分),刘毅军,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007 加试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宏观经济学),曼昆著(美)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宏观经济学》,刘毅军,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0年007 加试中级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8版)》(第1~22章),(美)范里安著,费方域等译,格致出版社,2011年007 加试金融学《金融学(第二版)》,(美)博迪等著,曹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学院代码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参考书007 加试中级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第六版)》,(美)著,等译,,2009年007 加试公司法《公司法学》,赵旭东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07 加试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吴汉东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007 加试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第2版)》,池仁勇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07 加试会计学《2012年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入学考试会计学考试大纲及考试指南》,全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初级会计学》(第五版),朱小平,徐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财务会计学》(第五版),戴德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管理会计学》(第五版),孙茂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财务管理学》(第五版),荆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007 加试会计综合《财务会计学》(第五版),戴德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管理会计学》(第五版),孙茂竹,中学院代码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参考书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财务管理学》(第五版),荆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审计学》(第七版),秦荣生,卢春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丛书—税法》,徐泓,粟申,山东人民出版社008 680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008 681 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本008 682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08 880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008 881 国际政治与经济《国际政治经济学》,朱文莉,北京大学出版社,最新版本《政治学原理》, 景跃进、张小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08 88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学院代码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参考书理2010版008 加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008 加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简明马克思主义史》,庄福龄,人民出版社,2001008 加试国际关系理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008 加试世界现代史《世界史·现代史编》(上、下卷),吴于廑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本008 加试外国高等教育史《外国高等教育史》,贺国庆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最新版本008 加试教育管理学《新编教育管理学》吴志宏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09 690 语言学和英美文学《语言学教程: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第三版)胡壮麟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英国文学简史》(新增订本),刘炳善,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英国文学选读》(第二版),王守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美国文学简史》(第二版)常耀信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学院代码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参考书年《美国文学选读》(上下册)李宜燮,常耀信,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009 890 综合英语《综合教程》(1-6册) ,主编:何兆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孙致礼,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新编汉英翻译教程》,陈宏微,李亚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冯庆华:《英汉互译实用翻译教程》第三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英译汉教程》,连淑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009 241 阿拉伯语《新编阿拉伯语(第一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009 242 西班牙语《现代西班牙语》第一、二册,董燕生、刘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009 245 俄语《俄语入门》,应云天,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009 245 俄语《大学俄语(东方)》1、2册,丁树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009 246 日语《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中级上)》旧版,人学院代码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参考书民教育出版社009 247 德语《大学德语》(修订版)1、2册,张书良,高教出版社,009 248 法语《新大学法语》(1、2、3册),李志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009 211 翻译硕士英语《综合教程》(1-6册) ,主编:何兆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009 357 英语翻译基础冯庆华:《英汉互译实用翻译教程》第三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009 加试基础笔译冯庆华:《英汉互译实用翻译教程》第三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秉道教育(),保研,考研,考博,专业,专注,权威,全国性著名硕博考试辅导机构,总部设立于北京,致力于提供专业、高通过率的一站式硕博(保研夏令营-考研-考博)考试辅导服务。
828环境学概论参考书目

828环境学概论参考书目
以下是关于环境学概论的参考书目,供您参考:
1. "环境学概论"(第四版) - 作者:林良平。
这本书是环境学概论的经典教材之一,内容包括环境科学基础、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2. "环境学导论"(第三版) - 作者:徐中民、王荣荣。
该书是一本系统介绍环境学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的教材,内
容包括环境学的起源与发展、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环境污染与环
境健康等。
3. "环境科学导论"(第三版) - 作者:陈立奇。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内容
包括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环境问题与可持
续发展等。
4. "环境学导论" - 作者:李仁乾、陈明达。
该书从环境学的基本概念、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适合作为环境学概论的参考书。
5. "环境学:系统与综合" - 作者:吴仁宝、杨杰。
这本书介绍了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重点关注环境问题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内容包括环境学的基本概念、环境问题的评价与管理等。
以上是一些关于环境学概论的参考书目,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您全面了解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环境问题的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保研-考研-考博高端辅导第一品牌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科目名称书名作者出版社
807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第4
版
伍光和等高教出版社
811遥感学原理《遥感应用分析原理
与方法》
赵应时科学出版社
811遥感学原理《遥感与图像解译》
第4版
(美)T .M.Lillesand,彭
望录等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812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导
论》
陈述彭科学出版社
813生态学《普通生态学》孙儒泳高等教育出版社
813生态学《生态学》李博主编,杨持,林鹏副主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815荒漠化防治中国沙漠及其治理吴正科学出版社2009
815荒漠化防治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
治
慈龙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20环境工程综合环境毒理学孟紫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821土木工程综合结构力学:基本教程龙驭球包世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21土木工程综合理论力学林兰华科学出版社2009
822管理工程综合运筹学钱颂迪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48气象学与气候学气象学与气候学(第
二版)
周淑贞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852土壤学《土壤地理学(第三
版)》
李天杰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853灾害学原理灾害学导论马宗晋湖南人民出版社861大气物理大气物理学盛裴轩等北京大学出版社861大气物理高等大气物理学周秀骥气象出版社。
环境地质学第一章

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 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 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 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大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 《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 《水法》 、 《水土保持法》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因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 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 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 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 。
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艺术、
教育、哲学观点和机构等。
自然环境——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需
的自然物质基础,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
因素的总和 。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土壤圈、生物圈
地质环境:通常,我们把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 用最直接、又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这部分岩 石圈称为地质环境。
(二) 人为环境问题
又称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 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 破坏和其他一些不良影响。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1.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因素,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 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的化学组成、物理性状、结构 和功能发生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变化及不良影响,从而导致 环境质量下降或恶化的现象。
二是人为活动改变地质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 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改变了环境或超过了环境 承载能力所带来的问题。
水污染,资源枯竭、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废物处 置不当使地表分布更不均匀,大型水利工程引起的环 境问题,矿产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采过程中引起的环 境地质问题和城市化引起的环境问题等。
环境-自然环境-地质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受高烈度及地震持续时间控制, 此次大地震除烈度高外,因多震源先后发 震持续时间长达2min(有资料认为80sec, 比有历史记载的任何地震持续时间都长), 导致地质灾害极其惨重;
(4)地形效应决定斜坡地震山地灾害发育部 位,调查发现,以斜坡中上部失稳最为普遍,历 史地震研究表明,斜坡上部地震加速度随斜坡高 度的增加而增大;另一方面,已有的数值分析、 模拟分析及水电平洞勘探均揭示在斜坡上述部位 卸荷作用强烈,强卸荷带岩体与弱卸荷带岩体因 卸荷裂缝影响联接力低,在地震惯性力的作用下 容易发生失稳,因此在斜坡中上部坡折部位,单 薄山梁部位及斜坡突出部位,震害最为严重;
③成带成群性明显。 在51个受灾县市中,无论是重灾区,还是一 般灾区,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而是 表现为成带和成群性。 沿深切河谷、大江大河, 地质灾害呈带状分布。 如在岷江沿岸地带,这种 带状特点在卫星遥感图像上表现得十分直观。另 一种现象就是在远离河谷地带的山地区, 地质灾 害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而是表现为成群性。卫 星遥感图像也反映出这样的特点。
地震区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1)按照国家灾后重建规划领导小组 要求,中央政府与四川、甘肃和陕西等省 人民政府密切合作,做好地震区地质灾害 防灾减灾规划; (2)在开展地震区快速应急排查的基 础上,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进一步查 清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以及分布 规律;
(3)迅速恢复健全地震区的地质灾害 群测群防体系,加强对人口聚集区地质灾 害的监测预警工作,与气象部门密切合作, 认真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4)中央和地方政府按照职责分工, 加大对地震区重大地质灾害点的治理,消 除隐患,切实保障地震区人民群众生命财 产安全。
环境与灾害地质学
------------汶川地震灾害分析
班级:64082 姓名:李杰 指导老师:陈丽霞
题纲:
背景介绍 灾害测与防治
灾情概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灾害 损失世所罕见。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 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 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 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667 个乡(镇)。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 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 里,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 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 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蒙受重大损 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 多元。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 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图4
各坡向上地表破坏分布情况
龙门山为北东-南西走向,位于青藏高原东缘 与四川盆地的结合带,龙门山中部的映秀-北川断 裂是此次地震的主断裂,震中处在汶川县境内, 地震波主要沿着中央断裂带向北东向传播,由解 译结果可见地表破坏主要分布在中央断裂带以西 的川西高原一侧。而在该区域东、东南、南坡均 为迎着地震波传播的方向,北、西北、西均为背 着地震波传播的方向,可见,汶川地震所引起的 地表破坏主要发生在迎着地震波传播的方向上, 而背向地震波的坡向上发生的地表破坏相对较少。
(5)坡面倾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相同 时,震害加重,在青川县调查中这种现象 具有普遍性;
(6)斜坡岩体结构,当岸坡结构以上硬 下软的层状斜坡时,地震地质灾害易于发 生,青川县马公乡、石坝乡、红光乡滑坡 群正是这一条件下发生的。
地形条件对地震引发地质次生灾害 的影响
(1)坡度分析 图3可以看出随着坡度的增长由地震引起的地 表破坏率平缓增长,42°坡度可以看做一个拐点, 由此处随着坡度的继续增长,发生地表破坏概率 的提升速度明显提高。而由于大于60°的土地数 量基数较小,所以大于60°坡度上发生地表破坏 的统计中偶然因素较大,对评价结果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但整体上随着坡度的增加,地表破坏率 呈上升趋势。
④地质灾害类型以崩滑为主,崩塌多于滑坡。 这次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崩塌和滑坡为 主,其中崩塌又远多于滑坡。在笔者解译的汶川 县境内,滑坡 164 处,崩塌 1732 处,泥石流 8 处。 崩塌占地灾总数的 91%,而震前这一数据仅 为 5.4%。 在四川省 35个受灾县(市)9 万余平 方千米区域上,崩塌占比更高达 93%。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的特点
①地质灾害发生的范围大。 据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对汶川地震及次 生灾害的调查,有 51 个县(市)受灾,面积达 13 万多平方千米。 这 51 个县市13 万余平方千 米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地质灾害。 这种超 大范围内同一时间发生类型相同的地质灾害,是 其他外力所不能及的。
⑤衍生性(次生性)灾害长期存在。 由地震地质灾害衍生的次生地质灾害将长期存 在又是这次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的一大特点。 由于崩 滑产生的巨量松散岩土体堆积在谷坡山脚,一方面, 这些堆积体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源, 泥 石流灾害在震区将长期存在;另一方面,一些崩滑 体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这些堰塞湖在汛期既威胁 上游村镇安全、又威胁到下游居民安全。即便没有 完全堵塞的河道,也影响汛期行洪,同样对上下游 构成威胁。 再者,强烈的地震使山体结构受到严重 破坏,其稳定性大大降低,易在降雨或是很小的余 震中再次发生崩滑, 造成新的灾害。 同时,崩滑 堆积体本身就是非稳定地质体,也极易再次发生崩 滑。
控制因素分析
(1)山地灾害分布受发震断裂带控制, 山地灾害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呈NE向带状分 布,明显受发震断裂,与其他地震地质灾 害不同是,本次地质灾害在200km长的条 带内强烈发育,具有明显的面源地震诱发 的特点,其灾害密度达到1. 3 ~ 1. 4 个· km-2 ;
(2)后山断裂及山前断裂联动导致断 层带震害加重,沿汶川—茂县断裂及平 武—青川断裂,山地灾害也呈带状分布, 以中小型崩塌、滑坡及潜在不稳定斜坡为 主,灾害密度达0. 5~0. 7个· km-2,在山 前断裂上盘,山地灾害密度大,形成一系 列堰塞湖,如位于绵远河小岗剑电站附近 的滑坡及崩塌群,红白镇滑坡群、青川马 鹿—建峰乡滑坡、崩塌群等;
②地质灾害的密度大。 单位面积内的地质灾害的数量之大也是这次地震 地质灾害的一大特点。 在51 个县 (市)13 万平 方千米区域上, 发现地质灾害12000 多处,密度达 9.2 处/100 km 2。 这一数据远远超出了灾前地质灾 害统计结果。在四川省 35 个受灾县(市)9 万余 平方千米区域上,震后卫星遥感解译发现地质灾害 近 7000 处,其密度达 21 处/100 km 2。达震前这 一数据的 6.6 倍。 在震中区汶川县卫星遥感可解 译区内,共解译出地质灾害近 2000 处,平均70 处 /100 km 2 ,更是高达震前这一数据的 21.8 倍。震 2 中区映秀 24 km 范围内,没有受到地质灾害影响 的面积仅为 20%。遥感图像直观反映的是,崩塌滑 坡上下左右连成一片, 很难分清单体地质灾害的发 育范围。
谢谢!!!
图3
各坡度上的地表破坏率
(2)坡向分析 由地震引起的地表破坏在各个坡向上的数量分 布如图4所示。由图可见地表破坏主要分布在南、 东南和东三个坡向上,其中东坡上地表破坏面积 大约为217.47km2,东南坡地表破坏面积大约 为212.7km2,南坡大约为208. 92km2,分别 占全部地表破坏的19.14%、18.73%、 18.39%。北坡和西北坡向上分布的地表破坏数 量最少,其中西北坡只有64.55km2,而北坡也 只有80.05km2,分别只占全部地表破坏的 5.68%和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