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勘察局建国60周年征文:上班的路上
水文系统建国60周年演讲稿

水文系统建国60周年演讲稿60 年,可谓弹指一挥间! 60年的个人经历让我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 60年的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
1978年 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国家经济在三十年间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在这三十年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衣食住行和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哪一样都是翻天覆地。
我比共和国小十岁,生活在计划经济时期凭证供应的年代,那时买布用布票,买粮用粮票。
一年至多能添置上两件新衣服,还是一般的平布。
“过年穿新衣”的期盼同龄人都有过的愿望,如果能平时穿上新衣裳,让邻居羡慕时的那种满足和得意让现在的年轻人不能理解,更不要说现在的小天使们每个至少都有多套样式和质地都很好且四季分明的衣物了。
食品的供应更是难忘,买肉凭票是自然的,但绝对没有挑肥选瘦的份儿,我当时生活在农村,平时吃不上肉食,逢年过节才步行到距村几里路的乡镇去买,一去就是半天,有时还买不到,第二天再去。
六七十年代物资极度匮乏,农村主食红高粱米,玉米面饼子,红薯之类,风调雨的年份每人一年分到 100多斤麦子,枯水年份每年几十斤小麦。
一块豆腐乳,甚至是在玉米面饼子加了点食盐的香油都曾经是分享的零食,而在当时津津有味的吃相一点不逊于现在孩子们吃到最新上市食品时的兴奋程度。
当时农村留传这样言语“装病样,才能喝点挂面汤”。
三十年前,农村的房子很少,都是土坯房,房顶都是麦秸和泥土封住的,外面下雨,屋里也漏水,外面雨停了,屋里还在下雨。
大部分家庭是二代人住在一间房子内,条件差的三代人住在一起。
我是 78年离开了家乡, XX年一次机会我回到老家,看到了家乡的变化,路变成了水泥路,过去的土坯房不见了,一排排砖房整整齐齐,胡同宽了,大街直了,屋里宽敞明亮,彩电、冰箱样样俱全。
现在的生活条件和城里人差不多。
邻居大娘没有儿女现在入了五保户,每月领取养老金,幸福的安度晚年。
供水工人建国60年优秀征文

供水工人建国60年优秀征文第一篇:供水工人建国60年优秀征文水系民情供水工人为什么日夜加班奋战,因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正在开展;供水工人为什么不怕劳累艰难,因为他们把党和政府的嘱托牢记心间。
期盼水龙哗哗水龙哗哗的一天,期盼城乡同源同网同源同网的实现。
多少人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在等待,连那时间也变得格外缓慢格外缓慢。
带着绵绵不尽绵绵不尽的甘甜,带着政府无微不至无微不至的爱怜,流进了千家万户千家万户的心田,无论男女老少个个开颜个个开颜。
我们人民政府啊,心里在想什么?想的是以人为本,想的是科学发展,想的是民生民情,想的是国泰民安!只要这些能够实现哪,就是我们党和政府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党和政府最大的心愿,最大的心愿!第二篇:钻探工人建国60年征文我的生日和国庆节擦了个边我的生日是1958年9月30日中午,农历是八月十八。
听我母亲说,那天她的学校(当时她是教师)都去搞彩排准备第二天的国庆庆祝活动。
当时,母亲也准备去,可能是我在她的肚子呆不住了,就急着闹着出来。
这下可吓坏了我的外婆,她老人家一双小脚(小时候缠过足)行走极不方便地去找接生婆,可根本就找不到人,母亲没有办法只能在床上苦等,待到临近12点钟,接生婆来了,我终于出生了。
就在我只有11个月大的时候,父亲用萝筐挑着我来到了江西赣南,从此在随后的50年里,我都是在赣南长大、工作。
说到生日,在这50年里有两次生日很是难忘。
第一次是1976年的9月,我们参加地质工作后,来到了数千里之外的安徽庐江参加庐枞铁矿大会战。
来到会战区后,队里组织我们学习了一段时间,在9月30日和其他同志一起分到了本队的五分队工作。
那一年那一天正好是我18周岁生日,因是第一次分配工作,印象特别深刻。
随后就在钻探机上当了一名钻探工人。
刚参加工作心情非常激动,人很年轻干活都不觉得累,只要有工作、有义务劳动,都自觉去参加。
第二次是1993年,因国庆节会放两天假,上午大家就打扫除,把办公室清洁了一番,下午再工作两小时就放假,家离得远的也就先回去了。
地质勘察院建国60周年演讲稿:用奉献书写忠诚

地质勘察院建国60周年演讲稿:用奉献书写忠诚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今天我们正在庆祝地质勘察院成立60周年,而这个伟大的契机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作为地质工作者,我们深知勘探、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也深知科技创新对于地质工作的推动作用。
正是因为这份责任与使命,我们才更加深刻认识到,矿产资源是祖国的宝贵财富,地质工作是无比神圣的事业。
我们要深刻认识并牢记这些,保持初心,继续前行。
过往的岁月回首60年前,地质勘察院成立之初,我们面临着极其艰难的挑战。
当时,中国的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的生活状况十分困难,矿产资源的储存与开发也十分落后。
地质工作者们凭借自己的毅力与勇气,承担着探明矿产资源以支持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任务。
在近几十年的努力下,我们已经成功的找到了大量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等宝贵的矿产资源,为国家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我们也深知勘探开发矿产资源存在的环境压力与生态问题等难题。
地球有限,与其不断开采污染,我们更应该保护好现有的资源与环境。
当今,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正在逐渐枯竭,不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应用也急需地质工作者们的持续努力与创新。
地质工作者要在自己的特定领域中,回应当今世界气候变化的问题,相信在勘探物质资源方面,地质勘探并不是终点,把物质的勘探与环保做到平衡,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方向。
立足当下作为地质勘察院的一份子,我们深知自己的职责,追求理想与奉献,是地质勘探院存续至今的原因。
而当下的世界变化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我们要把握住机遇,不断拓展新的领域,推动地质工作在新的领域中发扬光大。
建立自己的研发、技术服务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地质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此来提升我们整体的品质与技术水平。
面对未来,希望地质勘察院能够在人才、技术、科研、投入等各个方面取得更为重要的突破,以全面超越之势,开启地质勘探事业的新时代。
我们要全力以赴,让“中国制造”在地质工作领域中变成“中国创造”。
水文局爱岗敬业优秀征文

水文局爱岗敬业优秀征文
在涛涛的江水旁,
在静静的小河边,
可以听到一支动情的旋律,
那是我们的水文恋歌。
每天早晨八点,
我们的水文人踏着矫健的步伐,
走近那一排整齐的红蓝标尺,
凝视的目光透出对水尺的专一,
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
坚贞不移的恋歌永远传承!
每当洪魔肆掠,
我们的水文人怀着必胜的信心,
登上飘摇的测船,
熟练的操作透出对河水的深情,
一个个信号一组组数据,
悦耳动听的恋歌永驻芳华!
每当风狂雨暴,
我们的水文人挺身而出,
奔赴观测现场,
量筒的刻度载着雨水信息,
一串串的编码飞向远方,
暴风骤雨的恋歌永绽激情!
在孤寂的人生,
在澎湃的心灵,
可以听到一支动情的旋律,
那就是水文人一代又一代的恋歌!。
水务局国庆60年短诗征文3首

水务局国庆60年短诗征文3首第一篇:水务局国庆60年短诗征文3首(一)赞裕溪河“两闸”裕溪河上闸两道,宏伟高大雄姿傲。
连江达海显神通,防洪航运立功劳。
(二)舒庐干渠工程伟“舒庐干渠”工程伟,引来百里龙河水。
灌溉农田七十万,润泽庐江山川美。
(三)让农民喝上放心水全国农村饮水源,三分之一不安全。
中央决策惠民生,五年定叫面貌变。
扩延新建形式多,工程规模史无前。
农民喝上放心水,以人为本暖心田。
第二篇:国庆61周年征文选[推荐]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有3个家——地球、国家、家庭。
地球这个家园的存在存在着很多的猜想,她的未来也似乎有着很多的不确定。
国家这个意识形态的家,为我们的小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片土壤上,我们才能建立我们自己的小家。
而每个人的生活却纠缠于自己的小家——家庭,对于两个大家的关注很少很少。
曾经在凤凰卫视上见过一张图片,这张图片在屏幕上定格了一分多钟,让我感受国家的深刻意义。
这张图片是一个六、七岁的小孩,穿着一条短裤、光这膀子、身上挎着一把冲锋枪、目露憎恨的目光,身后硝烟滚滚。
这张图片介绍的是伊拉克这个战乱国家的真实情景。
看着这张图片,再对比眼前窗外的那些六、七岁的小孩,我的心忽然被拉大了!再回首,在封建年代那样的家庭,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组成自己的家庭又是怎样的。
他们素未蒙面,在家长的安排下组成了自己的家庭。
女人的责任就是生儿育女,守着这个小家。
而今女人已经撑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生活也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我们的家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1年,让我们六、七岁的小孩可以在学校里享受他们的童年,让我们生活在今天心系明天、憧憬未来,让我们的女人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地位!这六十年的光阴,我的小家由原来的四合院大宅子,到10平方的小平房,一直到现在100平方的现代都市商品房;这六十年的光阴,我们家族由“东亚病夫”到今天的世界巨人;这六十年的光阴,我们的家由战争的废墟到今天都市的繁华……这是我们的家,黄皮肤、黑眼睛的家!我们的家60年,是不断成长强大的60年,是不断繁荣昌盛的60年,是追求和平稳定的61年!身于小家的每个黄皮肤、黑眼睛的同胞们,放下我们构筑小家的脚步,为我们的家60年,敬礼!第三篇:中秋国庆征文选中秋节快到了,我准备买双皮鞋穿回家过节,好让乡下的父母高兴女儿有出息呢。
水利管理局献礼建国60周年征文;

水利管理局献礼建国60周年征文;转载请注明!)的建设,以此为水源,修建了一个跨越江淮分水岭,沟通淠河、史河和杭埠河,灌溉皖西皖中的千万亩大灌区,从战略构想走向建设实践。
1958年8月19日,**灌区破土动工。
淠、史、杭,这三个字的神奇组合,开始在新中国水利史上熠熠发光。
那是一段如歌如泣的岁月。
翻身解放的江淮儿女,在食不果腹、衣不暖身的艰难条件下,挑着箩筐,扛着铁锹,奔赴治水工地。
当时,平均日上工50万人,最高日上工达到80万人。
大路上车辚辚马萧萧,工地上号声如潮,其气势犹如惊涛拍岸,何等壮怀激烈!没有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熬,没有木料自己捐,自力更生,发明创造,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凿开了横亘的山岭,填筑了高深的峡谷,千万“愚公”14年奋战,搬走了6亿多方的土方,如围成1米见方的长堤,可绕地球10多圈,堪当水利建设史的千古绝唱。
人间天河大诗人李白一句“黄河之水天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写尽了中华母亲河的荡气回肠。
皖西、皖中的乡土诗人对自己的母亲河,亦发出了“空中浪涛响,天际白帆飘”的咏叹。
这是对**工程蓄水于高峡,行走于岗脊的诗意描述。
从水库涌出的激流,奔腾到灌区尾部,垂直落差近100米。
灌区渠道,居高临下,通过6万多座渠系三轮物调节,实现了灌区80%以上农田的自流灌溉。
万里长堤,或逢山开道,两岸壁立如峰,度若关山;或洼地筑堤,犹如地上悬河,可俯瞰乡村炊烟。
凌空飞架的渡槽,若长虹卧波,沟通南北东西;入地联通的倒洪吸,似蛟龙潜渊,成为快速的水下立交。
干旱的江淮分水岭两侧,呈现“岗上种稻,岭上行船”之奇观,恍若水乡江南。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不止其“高”,更有其“远”。
如果把**分干渠以上渠道联结起来,以六安为轴心,可东到上海,北抵京城。
野外地质探矿员建国60周年征文

--令人难忘的岁月告别祖国三年困难时期,迎来了充满勃勃生机走向胜利的曙光。
就在这时,我带着对地球物理探矿工作的神秘感,怀着报效祖国的激情,加入了地质队伍行列,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勘探队员。
心情异常激动和自豪!转眼之间三十四年的地质生涯已经走过,真可谓弹指一挥间。
如今我已年逾花甲,早已退休,悠闲在家安度晚年。
但往事历历在目,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现将本人地质生涯中的主要片断叙述一、二,以再现地质队员当年的岁月,我想这无疑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
一、照相的来了一九六一年秋末冬初,我分配到野外地质队进行劳动锻炼还不到五个月,突然接到分队来函,要我带一个磁法组去配合区测三分队进行区域地质调查。
当时我心里很矛盾:一方面为领导对自己的看重和信任而高兴;另一方面为自己无实际工作经验、缺乏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而担心。
但是作为一个工作未转正的实习生,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和理由,只有以服从分配为天职。
于是我愉快地接受了任务,第二天便和其他三位同志背着铺盖、仪器,踏上了去三分队的征途。
在三分队只待了一天时间,我们就接受了具体的任务,领导还给我们组配了一名地质员。
次日凌晨,我们一行五人便奔赴野外第一线。
由于没有赶上班车,我们硬是靠两条腿步行,足足走了一整天才到达工作地点——象形公社。
第二天便正式开展区调工作,工作范围是永新、安福、莲花三县境内接合部位。
进入此地,确实有走进十万大山的感觉。
在这陌生的山区工作,我们全凭手中的航片和地质罗盘,一天调查路线数万米,经过的山寨、村庄少说也有几十个,吃住都靠当地村民解决。
每当我们工作经过一个村庄时,都有几十人跟着我们,从村头到村尾一直穷跟不舍。
原来他们看到我们手上的测量仪器,看到我们的装“照相的来了,照相的来了……”,束和模样,都误以为我们是照相的,难怪他们都奔走相告地说:还纷纷要求我们给他们拍一张。
每当这时,我们的同志也会随声附和地说:“来吧,来吧,给你们照张相,不收钱的……”二、老房东送来一只鸡六十年代金秋十月的一天,我们电法组结束了当天的野外工作,大家带着各自分管的仪器、电池、导线等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最新 水利局国庆60周年特别征文:洪涛浊浪逞英豪-精品

水利局国庆60周年特别征文:洪涛浊浪逞英豪水利局国庆60周年特别征文:洪涛浊浪逞英豪我在**县水利部门工作二十多年,参加过多次防汛抗洪,经历过惊涛骇浪,其间许多人、许多事让我深深感动着,令我终生难忘。
尤其是石湾站防洪闸门漏水抢险时惊心动魄的一幕,时时刻刻触动我内心的灵魂,回想当时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
那是20xx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了自54年以来的特大洪水,加上连日来的强降水,外河水位迅速上涨,并到达警戒水位。
当时,**县石湾排涝站因电气方面问题,受命停机,并关闭防洪闸门。
就在关闭闸门时,发生闸门严重漏水,并形成倒灌的重大险情。
如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东风湖区近两万亩土地受灾,并将危及石湾村几百户群众的生命安全。
汛情就是军情!险情就是命令!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迅速赶到现场,县水利局的领导和技术骨干也汇集于此。
那是怎样的一个雨天啊!天连着地,地连着天,如注的暴雨,如织的雨丝,浑浊汹涌的淮河水涛涛不绝,一切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根据现场分析,必须派人立即堵住漏水处,险情才能排除。
但洪水湍急,抢堵的危险性大。
闸门口的漩涡越来越大,看着岸上百十户带着期盼目光的群众,现场指挥的领导们眉头紧锁。
情况危急,时间紧迫。
这时,东风湖电力排灌总站年轻的共产党员徐涛挺身而出,主动请战,要求下河去堵防洪闸门!从安全着想,县领导没有立即答应他的请求。
汛情紧急,再耽搁可能发生严重后果。
徐涛毅然再次请战:“我是共产党员,熟悉水性,我来下!”经过短暂的商量,现场指挥的领导们同意了。
县长走过来,深切地握住他的手,那满含期望的眼神,给了他坚定信心。
局长注视着小徐的眼睛嘱咐:“浪大水急,实在堵不住,马上给我上来!”。
徐涛向同志们点了点头,拉了拉同事刚刚系在腰间的又粗又长的绳子,然后猛一转身,一个猛子“噗通”扎进滚滚的洪水中。
岸上几百双眼睛“唰”地一下全射向了闸门口,岸上变得宁静异常,大家的心全部悬在了嗓子眼。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怀抱着上百斤大砂袋的徐涛刚潜入水中,就被卷入一个巨大的漩涡,他使出全身力气挣脱后返回岸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勘察局建国60周年征文:上班的路上导读:本文是关于水文勘察局建国60周年征文:上班的路上,希望能帮助到您!
水文勘察局建国60周年征文:上班的路上
上班的路上,过去是城外的人往城里去,
满脸的兴奋,
骑着自行车,不论严寒酷暑。
城外的人很钦慕,
能到城里上班,真幸福。
现在是城里的人往城外赶,
越来越多的人开着私家车,不怕风吹雨淋,
城里的人很钦慕,
城外的空气真好。
上班的路上,
过去是窄窄的小马路,
很少的交警很少的红绿灯,
两旁是低矮的平房零星的地摊。
骑着“永久”自行车的人把工作、生计都写在脸上
想的是早早地上班报到。
现在是宽敞的大道和两旁的花儿、草儿、树儿,
到处是指挥交通的警察变化多端的红绿灯。
两旁渐渐矗立起高高的写字楼
和霓虹闪烁内容丰富的卖场、酒店、茶吧
路旁的休闲广场上
是耍刀弄棍、打太极、跳健身操晨练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