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研究综述
《2024年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范文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篇一一、引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跨文化、跨语言的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语法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的现状进行全面梳理与述评,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现状(一)语法教学方法研究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方法的研究逐渐增多,各类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其中,以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法、认知法等为主流的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这些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语法教材与教学资源研究语法教材与教学资源是语法教学的重要支撑。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汉语学习者,开发了丰富多样的语法教材与教学资源。
这些教材与资源在内容编排、教学方法、文化融合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语法习得与偏误研究语法习得与偏误研究是探究学习者如何习得汉语语法以及在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的原因、规律及解决方法的研究。
这类研究对于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文化差异、学习策略等因素均会影响语法习得与偏误的产生。
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一)成果1. 丰富了教学方法: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更多选择。
2. 优化了教材资源: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汉语学习者,开发了丰富多样的语法教材与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3. 揭示了习得规律:通过语法习得与偏误研究,揭示了学习者习得汉语语法的规律及偏误产生的原因,为教学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不足1. 研究深度有待提高: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某些方面仍需深入探讨,如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对语法规则深层次的理解等。
近5年国内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述

近5年国内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述引言语法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国内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文旨在总结近5年来国内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的进展,探讨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展望和建议。
1. 国内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背景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高中阶段是英语语法教学的关键时期,它关系到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语法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逐渐增多。
2. 近5年国内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近5年来,国内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2.1 语法教学策略的研究优秀的语法教学策略对于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探索出一些有效的语法教学策略,如游戏化教学、合作学习等。
这些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语法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
2.2 语法教材的开发与改进语法教材作为语法教学的重要工具,对于提高语法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现有的语法教材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他们通过增加实际语言运用的例子、引入跨文化比较等方式,丰富和改进了语法教材的内容,提高了语法教学的效果。
2.3 语法教学评价的研究语法教学评价是对语法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和总结的过程,对于指导教学和改进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手段,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评价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目前的语法教学评价普遍存在着数量化评价的问题,提出了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如个别评价、综合评价等,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国内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的进展与不足近5年来,国内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总结和归纳,我们可以看到国内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从传统的语法讲解型教学转向了更加综合和系统的语法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语法化研究综述

语法化研究综述国内语言学家也对语法化的定义进行了探讨:1.沈家煊给语法化的定义是: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2.刘坚等的定义如下:通常是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
3.马壮寰认为,语法演化是单向的,即从实词向虚词、向语法形式和结构进展,而不是相反。
语法形式的演进是从语法化程度较低的变为程度较高的,从开放类变为封闭类,从具体变为抽象。
4.杨成虎的定义更为简洁,即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的一种现象,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
一般说来,语法化现象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实词虚化、句法化现象、词汇化现象。
实词虚化三种情况中,实词虚化是最基本的、最常见的,因而有被误解为语法化概念本身的倾向。
实词虚化的实质就是某个词新的词类语法功能的获得,或者说从一个语义域的成员化为另一个语义域的成员。
句法化句法化现象即章法成分向句法成分的转变,语用因素规约后向语法因素过渡以及词序在实际使用中被凝固化,从而表达某一具体语法功能等转变过程。
词汇化词汇化现象指的是引起词语表达(lexiclexpression)失去其直接性和透明度,进而演化成不能从字面意思推测出其真正意义的词组。
国内外关于语法化所达成的共识国内外关于语法化,已达成四点共识:一是语法化的主体是句法化(尤其是实词虚化)、形态化;二是语法化大多是有理据的,有动因、有机制,语言的经济性、像似性、明晰性以及说话者的目的、语用推理等,都是影响语法化的重要因素;三是语法化是渐变的过程;四是语法化是单向性为主的(从实到虚,从比较虚到更虚),语法化体现着一个基本的特征,即坚持走由实到虚,而不是相反的进程,这是一个单向性的特征或者说一维性和不可逆性特征。
《2024年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范文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汉语教学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课题。
而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核心内容的语法教学,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的现状,分析其发展脉络,总结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二、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的发展历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早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汉语语法的系统描述和归纳,以语法规则的传授为主。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深入,研究逐渐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语言习得规律、语言交际能力等方面。
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语法规则的梳理与归纳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首先需要对汉语语法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
这包括对词类、句型、语序、虚词等语法要素的研究,以及对其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这些研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法知识资源。
(二)学习者语言习得规律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学习者语言习得规律的研究。
这包括对学习者在习得汉语语法过程中的认知特点、学习策略、心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与教材的研究教学方法与教材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还涉及对教学方法、教材编写、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探讨。
这包括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对新型教学方法的探索以及对教材内容的更新等方面的研究。
四、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一)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的研究,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语法规则的梳理与归纳方面,研究者们总结了大量的语法规则和语言现象,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
在教学方法与教材方面,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思路,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还有许多关于学习者语言习得规律的研究成果,为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年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范文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和教育学界关注的热点领域。
其中,语法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发展趋势,并就当前研究中的不足提出建议,以期为未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提供参考。
二、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现状(一)研究领域与内容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汉语基本语法、句法、语篇等多个方面。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汉语语法特点、教学策略、教材编写等。
其中,汉语基本语法研究主要关注词类、句型、语序等基本语言知识;句法研究则侧重于句子结构、成分关系等;语篇研究则关注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二)研究方法与成果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对比分析、案例分析等。
实证研究主要通过对学习者进行调查,了解其学习需求、学习难点等;对比分析则主要对汉语与其他语言的语法特点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则通过分析实际教学案例,总结教学经验。
在研究成果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发展趋势与问题分析(一)发展趋势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法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未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将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关注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语法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交叉,如与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合作。
(二)问题分析尽管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研究内容过于泛化,缺乏针对性。
很多研究虽然涉及面广,但缺乏对具体问题的深入探讨。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很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材编写滞后,缺乏系统性。
现有教材往往只关注语法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建议与展望针对当前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议。
《2024年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范文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篇一一、引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跨文化、跨语言的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语法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对推动汉语国际传播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旨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进行全面述评,梳理研究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二、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现状(一)研究领域及成果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综合语法、虚词语法、句法结构、语篇语法等多个方面。
研究者们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例如,对汉语基本语法规则的梳理、对语法点的难易程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语法教学方法与策略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在教学方法与策略方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注重实践与应用。
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结构法、功能法、任务型教学法等。
这些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领域。
三、存在问题及挑战(一)语法规则的复杂性汉语语法规则繁复,且与英语等其他语言存在较大差异。
这给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带来了较大难度。
如何在教学中简明扼要地介绍汉语语法规则,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面临的挑战之一。
(二)文化差异的干扰文化差异对学习者掌握汉语语法具有重要影响。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学习者在理解和运用汉语语法时可能产生误解和偏差。
如何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干扰问题,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发展趋势与展望(一)深化研究领域未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将进一步深化研究领域,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汉语语法分析、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等。
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汉语语法的特点和规律,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策略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将更加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与策略。
近十几年语法化研究综述

近十几年语法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十几年国内语法化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关注了语法化的含义问题、语法化“单向性”特征的相关争议问题,认为语法化的研究应以语言事实为基础,结合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兼顾过程和结果。
关键词:语法化单向性孙朝奋先生于1994撰写《〈虚化论〉评介》讨论了词汇的演变过程[1]。
同年,沈家煊先生引进了“语法化”这一理论。
此后,国内便火热地展开了对语法化的研究。
本文主要关注学界对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内容,并述评其单向性问题。
一、语法化的定义“语法化”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提出,指的是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语言现象。
早在元代,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指出了“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的语法化现象。
近些年,国内学界开始进行广泛研究语法化现象,但观点各异。
很多学者把认为汉语的语法化就是“实词虚化”。
例如,沈家煊(1994)认为“语法化”一般是指一种语言中,实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的、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的过程或现象[2]。
刘坚等(1995)认为语法化是某个实词在历时演变过程中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变成了虚词,在语句中只有某种语法意义[3]。
刘坚等强调语法化的结果,沈家煊先生兼顾语法化的历时过程,因此后者的观点更具有动态性,更符合语言的发展态势。
只有实词才能发生语法化吗?只有“由实变虚”的过程才是语法化过程吗?储泽祥(2002)指出,实词与虚词只是语法功能不同,而不是实词无语法功能,虚词有语法功能,语法化是个历时形成过程,汉语语法化的研究不必也不能只局限于实词虚化的研究[4]。
他的这一解释解决了学界的一些疑问,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刘绍忠等(2004)认为广义的语法化侧重研究语法形式和结构的产生机制、使用规则及其对语言发展的影响等;狭义的语法化是指用该框架解释具体的语言现象或某一动态过程等[5]。
广义的是把语法化当作一种研究方式,狭义的就是指语法化现象。
笔者认为这样来界定语法化的概念,考虑到了现代汉语复杂的语言现象,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语法化”研究综观

“语法化”研究综观语法化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语言中形式和结构在语境中逐渐固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并影响着语言的各种层面。
本文将回顾语法化研究的历史,分析语法化的概念、特点、作用,介绍语法化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并对语法化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
一、语法化研究的历史回顾语法化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自Humboldt和Jakobson 等学者首次提出“语法化”这个概念以来,语法化研究已经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
在过去的百年中,语法化研究从早期的语用学和语义学角度,逐渐拓展到认知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等多个领域。
研究方法也从单一的静态描写向动态的、历时的方向转变。
二、语法化的理论分析1、语法化的概念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形式和结构在语境中逐渐固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使得语言的形式和结构逐渐变得更为稳定和一致。
2、语法化的特点语法化的特点包括抽象性、稳定性和系统性。
抽象性指的是语法化的过程不依赖于具体的语境,而是基于语言的整体语境进行归纳和总结。
稳定性指的是语法化的形式和结构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具有一定的传承性。
系统性指的是语法化的过程并非孤立的,而是与语言的其它层面相互、相互影响。
3、语法化的作用语法化在语言的发展和演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语法化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高效和明确,减少了歧义和模糊性。
其次,语法化使得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更加规范化,有助于语言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语法化还使得语言更加适应不同的交际环境,提高了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三、语法化实证研究及应用1、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语法化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通过研究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从而更有效地教授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此外,通过对母语者和非母语者语法使用的研究,可以为二语习得提供重要的参考。
2、翻译中的应用翻译中的语法化研究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1期Vol.34N o.1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4年1月20日
Jan.202013
32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1.016
语法化是语言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关心的问题,目前语法化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近年因为受到功能语言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的密切关注,又成为这两个学派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语法化研究受到关注反映在很多方面,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讨论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和学术会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专门针对语法化研究而召开的“汉语语法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
实词虚化是语法化研究的内容之一。
中国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实词虚化现象,元代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已经指出:“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
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之后又出现了一批研究虚词的优秀著作,如元末卢以纬的《助语辞》、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和袁仁林的《虚字说》等。
但是我国传统的“实词虚化”并不能囊括现在的语法化研究的所有内容。
语法化研究中有很多热点问题,下面就对这些热点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对语法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一、“语法化”的术语内涵虽然语法化是研究热点,但不同的学者基于各自的学术背景和学术兴趣,对什么是语法化这一问题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
正是因为这样,语法化的定义有数十种之多。
下面是国内外几种经典的定义。
Ho pper 和T raug ott :语法化是指处在某些特定情境中的词汇项或结构形式获得语法功能的过程,或是指语法单位的语法功能增强拓展的过程。
Christian Lehman :从历时角度来看,语法化就是词汇成分发展为语法构形成分的过程,或是语法构形成分功能进一步增强的过程。
沈家煊: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上述各种定义的一个共性是认为词汇单位不具有语法功能,储泽祥在汉语语法化研究基础上敏锐地指出汉语的词既是词汇单位又是语法单位、实词虚词都有语
法功能和词汇意义等特点,并且提出了更加切合汉语特性的语法化定义:语法化是与某个语法范畴或语法意义相联系的、相对稳定的表述形式的历时形成过程。
二、单向性假设在近年语法化研究中影响至为深远的单向性(unidirectio nality )假设最先由G iv ónt 提出,它是语法化理论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假设,是指语法化的演变以“词汇成分﹥语法成分”或“较少语法化﹥较多语法化”
这种特定方向进行。
单向性假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它总是从独立实体向非独立实体演化,可能会成为不可独立运用的附着词缀形式。
②它总是从复杂表达向简单表达方向演化。
③它总是从较为具体的向较为抽象的、概括的方向演化。
但是,单向性发展并不一定是语法化,只有发生
“取消分界”(bo undary loss )和“改变分界”(boundary shift )的单向发展才是语法化,如下面的两句就显示
出指示代词that 虚化为连词的过程伴随着改变分界的发生(沈家煊1994)。
a )I say that :he co mes.b )I say that he comes.三、语法化的原则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很多学者开始致力于探讨语法化的原则。
其中,Ho pper 提出了五条原则:并存原则、畸变原则、择一原则、保持原则以及降类原则。
(一)并存原则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在共时平面上一种形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功能,同一种功能可以
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尽管不同的形式可能来自不同历史层次、具有不同的来源。
(二)畸变原则
语法化可能导致同一个词语产生具有不同语法功能的形式,如拉丁语动词habere 在法语里变为将来语法化研究综述
高彦收
(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海西宁 810000)
摘 要:语法化是当代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笔者对语法化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简要梳理,以期对语法化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语法化;单向性;动因;机制;主观化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4)01-0032-02
收稿日期:2014-01-08
作者简介:高彦收(1981—),男,河南濮阳人,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2012级研究生。
研究
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时后缀-ai,该动词又朝另一方向先变成动词avo ir,最后变为完成态助词ai。
(三)择一原则
在某一时期,一种语言系统可能使用多种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种功能,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形式只能剩下一两种,其他形式则被淘汰。
中古时期完结动词“了、已、讫、毕、竟”都曾进入“V+O+C”格式表示动作完结,到了晚唐五代,“了”在此格式里的出现频率远高于其他动词,从而逐渐取代了具有相同功能的竞争者,形成了“V+O+了”的固定格式,然后又进一步语法化为完成体标记。
(四)保持原则
实词虚化为语法成分之后,多少还保留着原来实词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制约着虚词的具体用法,储泽祥把这一现象称为“语义俯瞰”。
(五)降类原则
如果把名词和动词等看作主要词类,把介词、连词、助词等其他词类看作次要词类,那么语法化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词性的降格,即由主要词类变为次要词类,或由开放词类变为封闭词类。
四、语法化的动因
对于造成语法化的动因,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根据沈家煊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动因。
(一)语用方面
即从语言交流信息所要满足的条件出发去寻找语法化的动因。
例如,语言交流必须同时满足便于表达和便于理解两个条件,因此语篇的组织和交流的意图等语用因素是语法化的重要动因。
(二)认知动因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通过心智活动将感知到的外在现实加以概念化,并将其编码的结果。
语法化也反映这一种情形。
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法化的实质就是人类认知域发生了改变,人们意识到这种改变时,就产生了语法化。
因此,Heine等语言学家从隐喻和转喻等认知角度对语法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语言之间的接触影响
不同语言接触时彼此之间的借用和仿造也会引起语法化的产生。
(四)语言类型对语法化的影响
根据董秀芳的观点,一种语言的结构类型对这种语言的语法化方向有导向作用,如汉语语法化不能形成曲折词缀就与汉语的孤立语特征有关,汉语动词和名词之间无标记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某些模式。
五、主观化与交际主观化
Traug ott首先把主观化纳入语法化的研究范围,而主观化和主观性密切相关。
主观性是指语言表达中包含着说/写者的态度和感情,即话语中包含着说
/写者“自我”的成分。
而语言为表达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进行编码或者语言结构形式经过演变获得表达主观性的功能就是“主观化”。
从主观化的定义可以看出主观化研究的两种研究思路,一种是从认知角度研究共时层面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表达主观性,代表人物是Langacker;另一种是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一个主观性结构或形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代表人物是Traugo tt。
语言不仅能表达主观性,而且能表达交际主观性。
交际主观性指说/写者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读者自身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即关注听/读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但更多的是体现在社会意义上,即关注听/读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交际主观性蕴涵了主观性。
与主观性通过主观化实现相似,交互主观性是通过交互主观化来实现的。
六、余论
学者们很早就开始研究与语法化相关的语言现象,最近几十年来,语法化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和深入,语法化为语言学不同分支学科所关注,认知语言学、类型学、形式语言学、语用学等都把语法化列入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并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果。
在汉语语法化研究的进程中,学者主要是拿西方的语言学理论来审视汉语中的相关现象。
而汉语和其他语言相比,有共性,但也存在差异,因此植根于西方语言的语法化理论并不完全适合汉语的情况。
因此,在从事汉语语法化研究时,要把研究成果放到世界语言学的大背景下进行观照,从而对当前流行的西方语法化理论进行质疑和修正,并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
参考文献
[1]储泽祥.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2,(2):5-13.
[2]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谷峰.西方语法化理论概览(上)[J].南开语言学刊,2008,(1):140-146.
[4]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17-20.
[5]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40-42.
[6]董秀芳.语法化研究:争议与发展并存[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8):90-91.
[7]江轶.国际当代语言类型学发展动态[J].现代外语,2006,(3):302-308.
[8]梅祖麟.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和词尾的来源[J].语文研究,1981,(1):65-67.
[9]杨成虎.语法化理论评述[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10-14.
[10]Hopper,Traugo tt.G rammaticalization[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梁士奇)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