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创新实用型教案3
《社戏》教案三课时 社戏教案一等奖

社戏教案三课时课程概述本教案是关于社戏的三节课程教学设计。
社戏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和角色,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
本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通过三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社戏技巧和理念,并能够展现出自己的创作和表演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掌握社戏的基本技巧和表演要素•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创作和表演简单的社戏场景教学准备•电子白板和投影仪•社戏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素材•社戏表演的服装和道具•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教学内容和流程第一课时: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社戏起源和发展历史的视频,引起学生对社戏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20分钟):–向学生介绍社戏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社戏的特点和意义。
–给学生展示一些社戏表演的照片和视频,引导他们观察和分析社戏的表演要素和技巧。
3.教学(20分钟):–回顾社戏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讲解社戏的发展历史和地区文化差异。
–介绍社戏的基本技巧,如面部表情、动作和声音的运用。
4.拓展(15分钟):–指导学生阅读社戏的相关文章或故事,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社戏的内涵和意义。
5.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社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第二课时:社戏的表演要素和技巧1.导入(5分钟):–进行前一节课内容的复习,提醒学生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探究(20分钟):–分组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个社戏表演的视频片段,讨论其中表演要素和技巧的运用。
–引导学生思考社戏表演中角色扮演、动作、表情和声音的重要性。
3.教学(20分钟):–介绍社戏表演的准备工作,如服装和道具的选择和设计。
–讲解社戏角色扮演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角色定位和塑造。
4.实践(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剧场排练,每个小组选取一个社戏场景,尽量运用之前学到的技巧和要素。
2023年最新-《社戏》教案(优秀4篇)

《社戏》教案(优秀4篇)《社戏》教案篇一【设计思路】以小说情节,作品中写景的价值和作用,作品反映的主题及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竞赛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
【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知课文情节。
2、珍视少年生活。
教学方法竞赛式教学媒体幻灯教学重难点课文情节的把握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语:当今社会,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主张个性的张扬,主张自我发展,今天,教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平台──竞赛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鹿死谁手,我们在竞赛中见高下。
我们已经按课前自愿组合的团队(每5~8人)分组坐下。
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社戏》。
2、形音义知识必答竞赛:⑴教师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形音义幻灯片。
⑴生齐读并要求识记之。
⑴生默看记课文下注知识,并关书准备竞赛。
⑴教师宣布竞赛规则:每学习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讲台听写三个词语,说出一个指定词语意思。
按正确数量给每组记分。
⑴竞赛开始。
3、基础知识抢答竞赛。
教师宣布规则(抢到机会并回答正确,给相应的组别记分)教师公布下列问题,学生抢答:⑴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节选自他的哪部集子?⑴你还学过他的什么作品?⑴社戏这篇小说围绕“看戏”写了哪些人物?(至少说出5个来)⑴小说所展示的是中国哪个地区的民俗风情?是什么时令?4、小说情节的竞赛:教师宣布竞赛规则(下列8个问题,每组都将分到一个,拿到问题会,各组分别讨论,并将讨论结果由组长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回答,老师将根据回答情况分别给每组记1~3分。
)教师出示幻灯片(8个问题):⑴作者在文章第一段未说:平桥村是他的乐土。
为什么这样说,何以见得?⑴小说中详写了我和一群小伙伴去赵庄看戏的经过,但戏前却遇到了不少的波折,它们是哪三个困难,又是如何一一解决的?⑴看戏的波折解决了,我们月夜出航,途中我的心情怎样?哪些语句折射了我的这种心情?⑴到了赵庄,看到了戏,我认为最好看的是哪一折?而最怕看的又是哪一折?我对看到的戏本身满意吗?看戏困了的时候,有谁为我做了什么?结果怎样?⑴戏还没有演完,我们却相约回家,(月夜归航)时,我的心情怎样?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⑴归航途中,我们做了什么事情?偷了哪些人家的?当时有什么顾虑,又是如何消解的?⑴六一公公发现偷豆一事后,说了并做了些什么?⑴对那夜的看戏生活,现在感觉如何?文章哪个段落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讨论几分钟,开始作答。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案3

社戏教学设计(B)鲁迅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一篇散文。
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
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出示小黑板)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宛转2.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1)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明确:看社戏戏前波折(开端)夏夜行船(发展)船头看戏(发展)月夜归航(高潮、结局)2)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明确: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
结尾写了六~公公送豆。
3)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明确:三个部分。
一、(1一3段);二、(4-30段);三、(3-40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明确:"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以"种田""打鱼"为业,"只有一个杂货店"。
2.这样一个偏僻不打眼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明确:①可以免读一些难懂的书,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
②没有一些礼教的束缚,人人平等。
③还有着众多丰富有趣的活动。
3.这一部分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可否去掉呢?明确:这一部分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好铺垫,如果去掉,后文的情节会显得过于突兀,且显得过于单调。
四、组织学生熟读全文,为下节课的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二、三。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略)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又如何解决的?明确: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又请班上男同学齐读第10自然段,女同学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词语,共体味其运用之妙。
《社戏》教案3

《社戏》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戏》的背景及作者鲁迅;(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重点句子;(3)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2)感受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社戏》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0年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村社戏的故事,通过描绘社戏的热闹场面和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荒谬。
2.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理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3)探讨课文所反映的封建社会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社戏》;(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及重点句子,并进行解释。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2)讲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所反映的封建社会问题。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3. 进行课后拓展,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社戏文化。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对鲁迅先生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的欣赏能力;3. 学生对封建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挑选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2.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对比分析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探讨他们所反映的封建社会问题。
鲁迅《社戏》教案

鲁迅《社戏》教案关于鲁迅《社戏》教案3篇鲁迅《社戏》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简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二、理清课文的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的旅行是到农村去看戏,请翻开书第86页《社戏》。
(大屏幕显示)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亲探省,所以能和农民及孩子亲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关于农村和农民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社戏》就是一篇,这是作者41岁时写的一篇小说。
小说是一种虚构的作品,但它却有生活的真实性,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说有三大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大屏幕显示)三、复述课文概括复述课文,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四、研习课文1.理清课文结构(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小说再现了他什么时候的生活情形?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是“我”――迅哥儿。
小说再现了他少年时候在平桥村的生活情形。
(2)“我”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除此之外,文中还写了什么活动或事情?试据此梳理课文结构。
(大屏幕显示)明确:“我” 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看社戏”。
文章在写“看社戏”之前还写了“我” 在平桥村的生活,之后又写了六一公公送豆。
据此可知课文结构是这样的:看戏前――看社戏――看戏后。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1) 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如何?“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得到优待,免于念书,还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如钓鱼、放牛。
换句话说,在平桥村,“我”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2)“我”能够实现看社戏的愿望,靠的是一群小朋友的帮助,想一想,课文围绕他们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从中表现出他们什么美好的品质?(大屏幕显示)明确:“看社戏”这个中心情节可分为四件小事来理解: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午夜归航。
《社戏》优秀教案(精选10篇)

《社戏》优秀教案《社戏》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戏》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社戏》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
(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 踱duó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凫fú水撮cuō 桕jiù 楫jí 旺相xiàng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初中课文《社戏》教案

初中课文《社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童年时光,谈论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预习提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
a. 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b. 分析人物形象,如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以及“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c. 讲解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怀念。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
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时光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社戏》公开课教案3

《社戏》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戏》的作者背景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2)掌握剧本的基本结构,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戏剧冲突。
(3)提高学生对戏曲艺术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剧本内容。
(2)运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法,体验戏曲表演的魅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戏剧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戏剧、欣赏美、创造美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我国戏曲艺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社戏》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经典戏剧作品,通过描绘农村社戏活动的场景,展现了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生活,批判了旧社会的黑暗势力。
2. 教学重点:分析剧本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戏剧冲突,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戏剧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社戏》的作者背景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基本结构,概括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戏剧冲突。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分析剧本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戏剧作品。
4. 成果展示: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境模拟: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戏曲表演的魅力,感受戏曲艺术的独特韵味。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剧本分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热爱。
四、作业布置:2.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戏曲作品,进行鉴赏分析,简要介绍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戏剧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体验戏曲表演的魅力,感受戏曲艺术的独特韵味。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提高作业难度,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创新实用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惮、踱、怠慢、归省、行辈、撺掇、踊跃、蹿”等词语。
2.揣摩文的景色美,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
3.品读小说的结构美,叙事的情节美和丰富的人情美。
4.学作者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 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鉴赏。
2.揣摩、品味本文的叙事、写景、写人的特色,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眷念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热情、无私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1.妙点揣摩,品读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
2.品读小说的结构美,叙事的情节美和丰富的人情美。
●教学难点结尾一句的含义理解。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文景物描写生动逼真,心理描写细腻有情趣,是篇美文。
因此,要指导学生美文美读。
2.点拨与探究结合法。
指导学生跳读、揣摩品析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作品的四美及主题思想。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以长文短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课型、流程:讲读课。
激情朗读,导入情境;理读线索,把握结构美;跳读美句,揣摩图画美;品读曲折,把握情节美;体验细节,揣摩人情美;积累训练,能力迁移。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激情朗读,导入情境;理读线索,把握结构美;跳读美句,揣摩图画美;第二课时,品读曲折,把握情节美;体验细节,揣摩人情美;第三课时,积累训练,能力迁移。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课堂练习,检查巩固成果多媒体显示:一、知识积累:1、生词注音掌握。
篙(ɡāo)潺(chán)蕴藻(yùn zǎo)惮(dàn)怠(dài)慢踱(duó)归省(xǐng)行辈(hánɡ)凫水(fú)纠葛(gé)棹(zhào)撺掇(cuān duo)踊跃(yǒnɡ)家眷(jiàn)船楫(jí)(2)词语释义掌握。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踊跃:①跳跃。
②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弥散:弥漫消散。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通常写作“缥缈”或“飘渺”。
惮:怕,畏惧。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
我们请客。
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
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
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加粗的四个字依次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zhào zhōnɡzhònɡshìB.zhuōzhònɡzhōnɡshìC.zhào zhónɡzhònɡsìD.zhuōzhònɡzhònɡsì(2)对这段文字的出处、作者及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节选自《故乡》,作者鲁迅,本段主要写故乡的豆好吃,戏好看。
B.节选自《社戏》,作者鲁迅,本段是看戏后的余波,也写了“我”对吃豆、看戏的感受。
C.节选自《故乡》,作者鲁迅,本段主要写故乡是乐园。
D.节选自《故乡》,文中的“我”即作者鲁迅,本段主要写“我”对吃豆、看戏的感受。
(3)“是的。
我们请客。
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的话有四层含义,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是的。
”承认偷豆一事,表现双喜诚实的品质。
B.“我们请客。
”说明偷豆的理由是请客,并非不光彩的事情。
C.“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意思是偷你家的豆是看得起你,说明双喜聪明,很会说话。
D.“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埋怨六一公公说话声音太大,把虾吓跑了。
(4)“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对这句话怎么理解?(5)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应如何理解?(6)下面是关于课文中心意思的三种概括,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通过回忆“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B.课文写的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C.课文写出了一片难得的“乐土”,塑造出一群可爱的孩子形象,寄托着作者那时的理想,以及对新生的希望。
参考答案:1.A2.(1)A(2)B(3)D(4)并不是那夜的豆特别好吃,也不是那夜的戏格外好看,而是通过写豆和戏突出那夜的生活终生难忘,表达对乡村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5)六一公公无心责备双喜等小朋友的偷豆行为,而是为踏坏了庄稼感到可惜。
(6)B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词。
(1)填写动词: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船,在桥石上一(),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有说笑的,有()的……(2)填写关联词: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我们是朋友,()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3)仿照“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一句的形式,写两句话。
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
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仿句:选择了___________,你也就选择了___________。
(5)写出古诗中表现朋友之间深厚友情的句子。
参考答案:(1)点磕架换嚷(2)但却因为然而即使也而(3)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一张永不褪色的老照片(4)略(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问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甲)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乙)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从第①段中找出描写少年们开船的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动词描写了少年们的情态,请找出理解正确的两组()A.技术娴熟、机灵能干B.头次驾船、手足无措C.团结友爱,相互帮助D.显示本领,过于炫耀2.指出下列描写的类型。
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根据课文,在括号甲、乙处填上恰当的动词。
(甲):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5.下面是对原文中几个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依稀:隐隐约约。
B.自失:自己不谨慎,失掉了某种东西。
C.弥散:弥漫消散。
D.蕴藻:水草。
6.第②段加横线句子“淡黑的……跑去了”,以“________”比喻“连山”,以“________”形容“淡黑”,以“________”形容“起伏”,状形绘色,以动写___________,把静态的山作________态的描绘,表现船在飞快地前进。
7.第②③段是从人的感觉和心理活动两方面来描写“迷人的沿河夜景”的。
人的感觉又从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官)三方面来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的例句如:________。
8.第②段中加粗的词“跑”与第①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参考答案:1.拔、点、磕、架AC2.(1)细节(动作)描写3.比喻、拟人4.(甲):夹杂(乙):朦胧5.B6.兽脊铁踊跃静动7.嗅觉视觉听觉我却还以为船慢8.“飞”。
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