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解读2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 考点2 解释文言词语(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 考点2 解释文言词语(含答案)

考点二解释文言词语设问形式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或相同)的一项是( )4.与例句中“x”字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题技巧一、基本思路文言词语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中考以考查实词为主,对虚词的考查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几个常见的虚词上面。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主要有“之”“其”“而”“以”“于”“为”“也”“乎”“夫”“焉”“乃”“然”“虽”等,多在多义词的辨析题型中直接考查,或渗透在文言句子翻译中隐性考查。

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考点上。

1.通假字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就是“通用、假借”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异体字——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2.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有一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3.一词多义指的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

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

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常见虚词(部分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一并解释)【之】①助词,的。

文言文趣味阅读2

文言文趣味阅读2

没有活用,其他三项为名词.找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找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A.虎亦随入 B.不意蜿蜒数步 . . C.虎被熏灼 D.仅足容身 . .
属被动句。其他三项为省略句, 答:C.属被动句。其他三项为省略句,A、虎亦 、(樵者 樵者) 随(之)入 B、(樵者)不意蜿蜒数步 D、 小窦) (小窦)仅足容身
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是很 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是很 ), 不工整。当时的人们都讥笑他,他却不以为然。 不工整。当时的人们都讥笑他,他却不以为然。 一次,他忽然得到佳句, 一次,他忽然得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 满纸龙飞凤舞,非常潦草。 书,满纸龙飞凤舞,非常潦草。他当即让侄儿 把诗句抄录下来。 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曲折怪僻的地 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 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张丞相 所写的询问他念什么字。 所写的询问他念什么字。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 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 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 骂侄儿说: 你怎么不早一点儿问我, 骂侄儿说:“你怎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 也忘了写的是什么。 也忘了写的是什么。”
热身
某甲,初从文,三年科举不中;遂习武, 1、某甲,初从文,三年科举不中;遂习武, 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后学医,有所成。 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后学医,有所成。 自撰一良方,服之, 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2、车胤囊荧读书,孙康映雪读书。一日, 车胤囊荧读书,孙康映雪读书。一日, 康往拜胤,不遇,问何往,门者曰: 康往拜胤,不遇,问何往,门者曰:“出外捉 萤火虫去了。 已而胤答拜康,见康闲立庭中, 萤火虫去了。”已而胤答拜康,见康闲立庭中, 何不读书? 康曰: 我看今日这天, 问:“何不读书?”康曰:“我看今日这天, 不像个下雪的。 不像个下雪的。” ——( 浮白主人辑《笑林》 ——(明)浮白主人辑《笑林》

经典文言文学习指要2【邹忌讽齐王纳谏】

经典文言文学习指要2【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

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

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

2023年全国卷2文言文

2023年全国卷2文言文

2023年全国卷2文言文2023年新高考II卷文言文注释详解材料一:凡战(打仗。

【教材链接】《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若(如果)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状语后置句,不可于险阻之间战。

险阻,山川险恶梗塞。

间,中间,指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须要平易(地形平坦)宽广之地(省略句,须要<于>平易宽广之地<战>)。

闻鼓则进,闻金(指锣声)则止,无有不胜(名词活用做动词,获胜,取胜)。

法(兵法)曰:“用众进止(前进和后退)。

”晋太元时(【教材链接】《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秦苻坚进屯(驻扎,驻守。

【教材链接】《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寿阳,列阵淝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于淝水列阵。

列阵,布列阵势。

),与晋将谢玄相拒。

玄使(派)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靠近)水(河流,此指淝水)为阵,是(这)不欲速战。

请君少(稍微,稍稍)却(退),令将士得(能够)周旋(盘旋,运转),仆(谦称,我)与诸君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而观之,不亦乐乎!(不亦……乎:不也……吗)”坚众皆曰:“宜阻淝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宜于淝水阻之),莫令得上。

我众彼寡,势必万全(万无一失)。

”坚曰:“但(只)却军,令得过,而我以(率领)铁骑数十万向(对着,朝着)水,逼而杀之。

”融亦以为(认为)然(正确)。

遂麾(指挥)兵(军队)却,众因乱而不能止。

于是(在这个时候),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率领)精锐八千渡淝水。

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来到阵地)出奇(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奇策),攻人不意(料想),斯(这)亦相变之法(兵法)乎(省略句,省掉了谓语“符合”,斯亦<符合>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用)小术(途径,方法,策略)而胜(战胜)无术,以(凭借,依靠)片善(小善)而胜无善,斯(这)安(怎么)足(足够)以(用来)论(谈论)兵法也?若(像)谢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破苻坚,非(不是)谢玄之善(善于用兵)也,盖(表原因,大概因为)苻坚之不善也。

文言文2(古今异义)

文言文2(古今异义)

2、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 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 了。
①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3、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 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 面的意思了。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 古义:容颜、脸色。 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日的天空。 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 今义:春天和秋天。
4、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 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 较弱。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盟约。 今义: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攻克。 今义:抬起。 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 古义:羞愧、感到耻辱。 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词义弱化 5、词义强化 6、感情色彩变化
1、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 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 了。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 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
二、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 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 思不同的现象。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文言文阅读赏析_2 申胥谏许越成

文言文阅读赏析_2 申胥谏许越成

〖美文赏读〗申胥谏许越成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

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申胥谏曰:“不可许也。

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甲兵之强也。

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

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

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

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

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辞曰:“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乾,足以结信矣。

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

”吴王乃许之,荒成不盟。

〖文章翻译〗吴国国王夫差便告诉各位大夫说:"我还对齐国有大的企图,我就同意越国的求和,你等不要违背我的意愿。

如果越国已经改过,我(对它)还有什么要求呢?如果它不悔改,(等我从齐国)回来,我挥师讨伐它。

"申胥劝道:"不能同意求和啊。

越国不是诚心和吴国和好,也不是害怕我们的军队的强大。

(他们的)大夫文种有勇有谋,(他)将把(我们)吴国在股掌之上玩得团团转,来实现他的愿望。

他本来就知道君王您喜欢逞威斗胜,所以说婉转驯服地言辞,来纵容国王您的心志,使您沉浸在征服中原各国的快乐中,来让你自己伤害自己。

使我们的军队困顿疲惫,民众流离失所,而日益憔悴,然后他们安全地收拾我们的残局。

而越王信用好爱惜民众,四方百姓都归顺他,年年谷物按时节成熟,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在我们还能够(跟他们)打仗的时候,是小蛇的时候不摧毁它,成为大蛇将怎么办?"吴王说:"大夫你干嘛长越国的威风,越国能够足以成为大患吗?如果没有越国,那我春秋演习向谁炫耀我的军队啊?"便同意了越国的求和。

将要盟约时,越王又派诸稽郢砌词说:"要认为盟誓有用吗?上次盟誓时涂在嘴上的血还没干呢,足以保证信用啊。

高二必修4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解读(2)

高二必修4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解读(2)

高二必修4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解读(2)推荐文章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热度:高二语文必修三《巨翅老人》课文解读热度:高二必修四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热度:高中语文读本必修苏教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热度:高中语文粤教必修5《归去来兮辞并序》课文解读热度:(12)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①,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①大夫:官名,分上、中、下三等。

相如奉命使秦,按照当时外交上的通例,当已取得大夫之衔。

)(13)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第12、13段,蔺相如“使不辱于诸侯”,功成加官,秦赵两国的矛盾暂时缓和。

第二部分(第3至第13段),以“和氏璧”为线索,记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故事的经过及其前因后果。

这部分可分三层。

第3至第5段为第一层,通过缪贤的介绍和与赵王的对答,初步显示蔺相如出众的才干。

第6至第11段为第一层,作者叙述了“完璧归赵”故事的经过,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较量,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蔺相如大智大勇的崇高形象。

第12、13段是第三层,“完璧归赵”故事的尾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解读三(14)其后,秦伐赵,拔石城①。

明年②,复攻赵,杀二万人。

(后来,秦军讨伐赵国,攻下石城。

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

①拔石城:时在赵惠文王十八年即前281年。

拔,攻下。

石城,赵国地名,在今河南省林县西南八十五里。

②明年:过了一年,即第二年。

)秦王使使者①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②外渑池③。

(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结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

①使使者:派遣使者。

②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古称西河,在今陕西省渭南地区黄河以西之地。

③渑池:战国时韩邑,后属秦,即今河南渑池县。

文言文2

文言文2

伤仲永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2注释译文编辑词语注释译文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2]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2]注释1伤:哀伤,叹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解读写在前面:对于文言文的阅读首先要在心理上有信心,要有平常心。

千万不能不耐烦,否则不良情绪会影响整个解题,自然也不可能拿高分。

八年级下册的八篇文言文除了《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外,都为写景抒情的文章。

这类文章的解读是有技巧的。

文章情感方面多为以下几种:1寄情山水,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

2.对官场的厌恶,对追求功名的蔑视之情。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脱俗高洁的情操。

4.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对国家政治腐败,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5.对友人的规劝,和互相勉励。

具体的如下:《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

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文中言“不”,其实正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使得文章显得与众不同,读来生动活泼,很好的表达了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境界。

《马说》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送东阳马生序》描写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

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

《小石潭记》《小石潭记》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

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

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醉翁亭记》本文通过对醉翁亭景物与人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闷,这对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无疑在客观上是一种揭露,这些自然都闪烁着思想光芒。

《满井游记》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以及寄情于山川草木的潇洒之情。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寓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抒发了作者厌弃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

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通假字①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zhuàn),意为鸟婉转地叫,此处指蝉鸣声。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通“返”,意为返回。

③有时见日见:通“现”意为显现①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

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②经纶古义:筹划、治理。

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整理过的蚕丝,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③戾古义:至.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④穷:古义:穷尽。

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

⑤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

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⑥窥:古义:看,观察,侦探。

例句:窥谷忘反。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一词多义1.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消失)2上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边)3无直视无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不)4百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5直直视无碍(一直)争高直指(笔直)6负负势竞上(凭借)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7穷蝉则千转不穷(穷尽)穷冬烈风(深)词类活用①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往东西飘逸)②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③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④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⑤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⑥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⑦皆生寒树(“寒”:形容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人感到有寒意)⑧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上的意思)特殊句式省略句⑴“(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⑵“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⑶“(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倒装句⑴后置定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⑵互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偶句(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文中言“不”,其实正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使得文章显得与众不同,读来生动活泼,很好的表达了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境界。

1.古今异义:1.每有会意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2.亲旧知其如此古:旧交,旧友今:过去的,过时的3.好读书,不求甚解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4.造饮辄尽古:到,往今:制造5.或置酒而招之古:有时;有的人今:或者6. 因以为号焉古:以之为,把(它)当作今:认为,作为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8.颇示己志:古:很今:略微2.一词多义:1.以:1、因以为号焉【介词,把、用】2、以此自终【凭借或连词,不翻译】2.之: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2、葛天氏之民欤【助词,的】3.言:1、闲静少言【说,说话】2、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4.如:1、晏如也【......的样子】2、亲旧知其如此【像】5.许: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约数,左右】6.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7.志:1、以乐其志【志趣,志向】2、处处志之【标记】3.重点虚词1 以因以为号焉"用",助词2 因因以为号焉表顺承,"就"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字表判断翻译成是4.词类活用: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为动用法,为……感到快乐.4.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5.特殊句式:1、省略句:好读书,不求甚解。

(省略主语,应为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译文:先生喜欢读书,但不刻意追求字句的解释。

因以为号焉。

(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应为:因以之为号焉)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缺少主语,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译文: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缺少主语: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因以为号。

(省略“之”字,应为“因以(之)为号”。

译文: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2、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是: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文: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3、疑问句:无怀氏之民欤?(一般疑问式)4、判断句式: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也”表判断。

意思是: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5、流传下来的成语: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怎样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既不求名分,又不求利益,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

他不求甚解也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一种反应。

五柳先生总体概括:“不”字为一篇眼目“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淡泊宁静)“不慕荣利”(恬淡自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恬淡自足)“不求甚解”(胸襟开阔,意存高远)“家贫不能常得”(开朗乐观)“不蔽风日”(开朗乐观)“曾不吝情去留”(耿直率真)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自然,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马说》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二、通假字(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通“只”只是(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食”通“饲”,喂(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饲养;喂养。

编辑本段三、古今异义是: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古义:同样。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

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古义:通“饲”喂养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古义:马鞭今义:策划,策略编辑本段四、一词多义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宾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