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教育史论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史论

古代诗歌史论

古代诗歌史论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传统文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古至今,中国的诗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古代的诗歌的样式、语言及其形成的历史脉络,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古代诗歌的进化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例如《尚书大禹谟》中的“民歌令”,被视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形式。

此后,许多新的诗歌流派出现,例如魏晋文艺花枝招展一般的象征诗,唐代精练跳跃式的五言诗,宋代繁冗敦厚的古体诗,以及宋代发展起来的新体诗等等,都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诗歌的发展史是多样的,它的发展不仅是一种古代文化的艺术演进,也是一种古代文化的思想进化,表达了古代文化艺术和思想的发展变化。

从《尚书大禹谟》中窥见民歌令,到唐宋时期繁花似锦的诗歌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就如同一道璀璨的色彩,将历史的变迁加以表达。

古代的诗歌文化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色,也塑造了一种生活态度。

古代的诗歌,把生活的智慧和情感结合在一起,体现着古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境界,表达了古人对于生活和现实的一种思考和认识,甚至可以说古代的诗歌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虽然古代文化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古人的智慧和深情,仍然在诗歌中得到延续。

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不仅体现在诗歌本身,也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之中。

因此,了解古代中国诗歌史是重视古代文化,认识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增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及尊重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古代的诗歌渊源悠久,诗歌艺术丰富多彩,是一所珍贵的文化瑰宝,是中国文化保存和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古代诗歌,不仅是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从而体会古人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及精神。

古代论诗诗概论

古代论诗诗概论

古代论诗诗概论
古代论诗,简称论诗,是以诗歌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朝代性文艺理
论诸学,是一种研究古代文艺的系统学说,是对古代诗歌的研究、编辑、收集、分类、论述、解释等诸方面的系统性过程和思想实践。

论诗的研究内容包括古代的诗歌的认识理论和文艺技术理论研究,以及诗歌的文艺特质、表现形式、季节特性、分类规则等等。

论诗诸
学在古代有着千百年的发展历史,从秦汉以来,已有许多著名的诸学家、论诗家针对古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韩愈、陆九渊、谢灵运等。

韩愈是古代论诗朝代诸学的开山鼻祖,他是秦汉六朝诗歌研究的
先驱,他部分研究内容如“好古、古本”,就是指古代诗歌的本质、
内涵,探讨当代诗歌的原有风格、情态等性质;“分类”,就是把古
代诗歌归入“山川”、“乐府”、“情怀”等不同的分类;“发愤”,就是激发当代诗歌编写的激情,研究古人的政治思想、文艺幅度的雅
乐等等;“略归”,就是把古代作品进行总体的归纳,让读者在有限
的时间内了解古代诗歌的核心内涵。

后来,陆九渊、谢灵运等人对古代论诗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他
们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诗歌性质进行归类,论述了古代诗歌的分类标
准和创作原则,并从诗歌的特征,如叙事性、描写性、思想性、形式
性等,把古代诗歌与其他文体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古代诗歌创作的新
理念,以及当代得作品应该遵循的新创作外法。

总而言之,古代论诗诸学是以古代诗歌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学科,它包括古代诗歌认识理论和文艺技术理论研究,以及诗歌的特征,文艺,季节特性,分类,表现形式,等等。

古代论诗研究历史悠久,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古代文艺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书目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册),郭兴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参考教材:1、《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2、《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3、《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79年版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5、《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秦汉魏晋南北朝)郭预衡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8一先秦文学参考书目:1、范文澜《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先秦部中华书局1962.2、《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3、《古神话选释》袁珂辑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4、《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巴蜀书社,1993年。

5、《诗集传》朱熹集注中华书局,1958年。

6、《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7、《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8、《诗经的文化阐释》叶舒宪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69、《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9010、《左传译文》沈玉成译中华书局,1982年。

11、《战国策笺注》张清常、王延栋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12、《战国策全译》王延栋、孙淑兰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13、《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4、《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0.12.15、《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60.01.16、《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2001.0817、《庄子集释》郭庆藩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

18、《楚辞集注》,朱熹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9、《楚词通故》姜亮夫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1120、《屈原集校注》(上下)金开诚等中华书局1996.821、《楚辞补注》洪兴祖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

22、《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严可均编,中华书局,1958年。

23、《经学历史》皮锡瑞著中华书局,1959年。

古代诗歌史

古代诗歌史

浅谈诗的立意诗以意为主,这是中华诗词能传承数千年的灵魂所在。

“意”是诗的核心所在。

什么是“意”呢?意就是作者创作的作品所集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后汉书》作者范晔在《狱中与甥侄以自序》中所说:做诗文重在内容,不仅仅在辞藻上下功夫,“常谓情志所托,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

”庄子《天下篇》中说:“诗以道志。

”荀子《儒教篇》中说:“诗言其志也。

”那什么是志呢?历史上的志,指的是思想、志向、抱负等。

随着抒情诗的发展。

《文赋》中提出:“诗缘乎情而绮靡。

”故后来又有:“志即意和情感”之说。

唐人杜牧说:“文以意为主,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清人王夫之也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毛泽东在为《诗刊》题词时,毅然只题了“诗言志”三个大字。

这说明,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当代,诗词创作都离不开言情、言志。

由于志和情都属于人们的精神世界,都是作者心意的表达,故诗作者们写诗填词时,应重在立意。

立意的具有如此高的重要性,那么在给诗立意是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立意要先于动笔写诗。

即写诗先必立意。

“意”是全诗、全词或全文的统帅,对诗起决定支配作用,占主导地位。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每次写作之前,磨墨数升之后,要躺在床上蒙头静思。

无论家人外人,大事小事,他都心无旁顾。

当他掀开被头,也就是打好腹稿、思虑成熟以后,立即一跃而起,挥笔疾书,一口气便将诗文如行云流水般地在纸面上表现出来。

王勃的行为说明,打好腹稿以后就可以动笔做文章了。

其次,立意要高。

写诗的目的是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果就个人怡情养性来说,也是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读者读诗、读文,是希望从中获得教益,得到某种启发和提高。

这种既丰富精神生活,又提高文化素养的事,本身就赋与高雅、圣洁的含义。

不同的诗人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不一样,因此要不同的诗人就同一事件作诗,由于立意的不同,会得到不同类型的诗歌。

诗歌-序言

诗歌-序言

钱先生还对宋代的基本状况作了这样一番提纲挈领的形象评论: 宋朝收拾了残唐五代那种乱糟糟的割据局面,能够维持比较长时 期的统一和稳定,所以元代有汉唐宋为‚后三代‛的说法。不 过,这个‚后三代‛有点象‚金三品‛或者‚诸葛三君‛那样, 是把铜去配比金子和银子,把狗去配比龙和虎。宋的国势远没 有汉唐的强大,我们只要看陆游的一个诗题:《五月十一日夜 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宋太祖知道‚卧榻之 侧,岂容他人鼾睡‛,会把南唐吞并,而也只能在他那张卧榻 上做陆游的这场仲夏梦。到了南宋,那张卧榻更从八尺方床收 缩为行军帆布床。此外,又宽又滥的科举制度开放了做官的门 路,既繁且复的行政机构增添了做官的名额,宋代的官僚阶级 就比汉唐的来得庞大,所谓‚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官五倍 于旧‛;北宋的‚冗官冗费‛已经‚不可纪极‛。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形式比较齐整,言词优美隽永的民歌, 如描写牛郎织女神话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纾。终日不 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至于叙事类的歌谣,如《陌上桑》,开启了后世长篇叙事诗 的四大名作《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琵琶行》和 《长恨歌》的先河。
得敌。 或鼓或罢, 或泣或歌。 (《中孚》六三) 鸣鹤在阴, 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 吾与尔靡之。 (《中孚》九二)
乘马班如, 泣血涟如。 (《屯》上六)
女承筐,无实; 士(圭刂)羊,无血。 (《归妹》上六)
二、诗教与文化设计
《诗经》
诗在周公设礼之初,
已有特别意义。
《周礼》曰:“教六诗, 曰风,曰赋,曰比, 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 律为之音。”
中国,“诗的国度”
启功:“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 宋诗是讲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中国诗歌发展流变史概述

中国诗歌发展流变史概述

中国诗歌发展流变史概述
中国诗歌发展流变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古乐庙歌、风雅之辞、唐宋诗词等。

整个流变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诗歌:古代诗歌主要体现在古韵和音律上,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仪式感。

屈原、陶渊明等人的作品代表了这个时期的诗歌。

2.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以诗词创作为中心,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

杜甫、白居易、李白、苏轼等人的作品影响深远,形成了唐诗和宋词的两大经典。

3.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的诗歌有着明显的变化,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如袁宏道、辛弃疾等人的作品,表现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的关注。

4. 近代诗歌:近代诗歌从庚子、辛亥革命时期开始,反映了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浪潮。

郭沫若、徐志摩、胡适等人的作品体现了对自由民主和人道主义的追求。

5. 当代诗歌: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诗歌进入当代阶段,表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部分诗人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而另一部分诗人则回归传统诗歌形式,注重语言的游戏和图像的构建。

中国诗歌发展流变史表明,中国诗歌在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下
不断变革和发展,吸收了各种文化元素,并不断创新,为中国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

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

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
光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支重要的诗歌流派,自唐代晚期至宋代早期出现并发展。

它的诗歌风格清新明快、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

光宣流派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全盛期和衰落期。

初创期(唐末五代)
光宣流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时期。

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士人文化开始追求清新自然、避世怀古的情感表达。

光宣的创始人光宣即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风清新、意境深远,很好地呼应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心境。

其他一些诗人如杜牧、吕温、张正之等也在这个阶段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

全盛期(宋代初期)
宋代初期,光宣流派达到了全盛期。

当时,文人雅士的文学活动逐渐从政治的苦闷转向对自然、对人性、对艺术的追求。

光宣流派的诗人们在这个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作品在表现上更加注重情感的真实和言语的简练。

代表诗人有陆游、杨万里、晏殊等。

他们的作品以其含蓄而深刻的表达方式,深受时人喜爱。

衰落期(宋代中晚期)
宋代中晚期,光宣流派逐渐开始衰落。

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的价值观逐渐发生变化,他们更加注重功利和政治权力,忽
略了对自然和人性的表达。

同时,其他一些新兴的文学流派如宋祁、辛弃疾代表的豪放派和陆游同时代的南宋细腻派的兴起,也挤占了光宣流派的生存空间。

总的来说,光宣流派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支重要的流派,它在表现情感、对自然的描绘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尽管在发展过程中有过辉煌的时期,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文学思潮的演变,光宣流派在宋代中后期开始走向衰落。

然而,它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古代诗歌史

古代诗歌史

古代诗歌史
先秦诗歌发展:由宗教颂赞祷祝诗(甲骨卜辞的韵文)——政治叙事诗(大雅的大部分,小雅的小部分和《颂》)——言志抒情诗(小雅大部分和国风全部)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借鉴《诗经》的艺术精神和创作手法,吸收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楚辞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

《楚辞》和《诗经》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汉代乐府诗及魏晋南北朝民歌时期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源于民间走向官府,宫廷有专门的官职和从事创作诗歌的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乐符机构,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两汉乐府诗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大唐盛世下的唐诗,诗歌演变中的王朝。

唐诗是中国文化灿烂的明珠,是政治面貌和民情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光有文学艺术的光环,还有很大的考古和研究价值,六种风格(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丰富多彩,传承古代乐符风格,又在基础上发到创新,融入了诗韵,平仄等。

唐诗以初唐四杰为开始,以田园诗人王维、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边塞诗人张九龄、王昌龄为代表,涌现出了无数的田园派诗,边疆军旅、浪漫和现实多派诗人,留下了愦不绝口的唐诗无数,为后世传颂,经久不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教育史作业古代诗歌教育史论姓名:杨悦专业:美术学设计年级: 2009级指导教师:郭树林2011 年 10月 18日古代诗歌教育史论摘要本文是根据诗歌的起源、积累与发展研究古代诗歌教育史的。

文章从诗歌教育的主要特点,古代诗歌教育的基本方法进行论述。

唐代作为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我们在欣赏这些动情优美、意境深远的诗词同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各朝代的艺术教育传承方法,从读诗到作诗是一个综合的教育学习过程,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善是一种自我克服以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意志,而美则是善的本体的自我确证,内外结合的双向教育对道德的培养即能达到道德主体自诚而明。

关键词诗歌《诗经》教育史蒙学教育目录引论···············································································1一、诗歌教育的主要特点·····························································1二、古代诗歌教育的基本方法·························································1(一)讲授解疑···································································1(二)熟读背诵···································································2(三)模仿练习···································································2结语···············································································2参考文献···········································································3致谢···············································································3引论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诗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那么,古代是如何进行诗歌教育的?这种文化艺术的传承是否又给当今的美术教育带来启示?一、诗歌教育的主要特点我国古代诗歌教育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传统。

概括地讲,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将政治教化和道德教化作为诗歌教育的首要目标;《诗经》自成书之后就一直是传统诗歌教育的最主要读本;古代诗歌教育与音乐艺术教育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蒙学阶段非常重视对儿童进行诗歌教育,而且成效显著;古代诗歌教育重视诗歌的诵读和写作训练,将读诗和写诗结合起来进行;蒙学非常重视韵文教育并取得巨大成效,形成了从学习识字到学习作诗的系列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