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范式的道德性分析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道德经济人”范式构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道德经济人”范式构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道德经济人”范式构建作者:韩昌跃孙良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21期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基于“利己人性”的“自利经济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基于“利己利他双重人性”的“道德经济人”。

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道德经济人”范式,对于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德经济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构建范式每一种经济理论都有它的假设前提。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是“经济人”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特殊形态,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而且是生长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自身的假设前提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范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道德经济人”范式的内涵及特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道德经济人”范式的内涵从主体性角度,利益分为利己和利他。

给主体自身带来某种需要的满足即是利己;给他人(包括集体、社会、自然、人类)带来某种需要的满足即是利他。

因此,从利益角度人性可分为利己人性和利他人性。

利己性是人们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一种行为动机和本能,它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群体发展的前提之一。

利他性是人们为他人和人类群体谋取利益的一种行为动机和本能,它是人类整体得以共同进步的另一个前提。

利己人性与利他人性作为同一个行为主体的两个人性侧面,相辅相成,共处同一个行为主体之中。

也就是说,人具有利己利他双重人性。

人虽然具有利己和利他两方面人性,但利己性和利他性在现实中的行为表现随着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正如一些学者研究后所说:“至于社会上利己和利他哪种行为特征突出或占主导地位,那就取决于社会制度和各种环境。

论“经济人”的道德——兼评目前学术界对“经济人”的研究

论“经济人”的道德——兼评目前学术界对“经济人”的研究

的认识 , 有学者指出 : 其实 , 只要我 们“ 了解 了斯密 生活的那个时代” 以及在“ 斯密 的这两部著作 中体 会他 本 人 的原意 ” , “ 所谓的‘ 斯 密 问题 ’ 也 就并 不 构 成 真正 意义 上 的问 题 ” l 】 。另外 一 些 学 者 则 认 为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3—1 2
者 既是 “ 一致 的 ” , 也是 “自洽 的 ” 。 因为在 斯 密 生 活 的时代 , 道德 哲 学 本 身就 具 有 百科 全 书 的性 质。
《 国富论 》 所 阐述 的 只是 道 德 哲 学 的一 个 分 支 或 其 中的一个 部分 。《 国富论 》 中的 “ 经济人 ” 和《 道德 情 操论 》 中 的“ 道 德人 ” , 是 现 实社 会 中人 的 两种 特 性 或人性 中同时存在的两个方面 J 。正是基于这样
周德 海
( 合 肥行 政 学院 科研 处 , 安徽 巢 湖 2 3 8 0 0 0 )
摘 要: “ 利 己心 ” 或 “自利 性 ” 是“ 经济人” 的唯一基本属 性。笔者认为 , 追求个 人利益 最大化是“ 经济人 ” 个 人 道 德 的表
现 形式, “ 经济 人 ” 在 追 求 个 人 利 益 最 大 化 的过 程 中促 进 社 会 道 德 的 丰 富 和 发 展 。 关键词 : “ 经济人” ; 个 人 道德 ; 社 会 道 德 中图分类号 : B 8 2— 0 5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6 5 1 l ( 2 0 1 3 ) 0 2— 0 0 1 2— 0 5
“ 斯密难题” ) 的《 国富论》 和《 道德情操论》 之间 的 关 系来看 , 亚当 ・ 斯密在写作《 国富论》 的同时 , 对 他 的《 道德情操论》 进 行 过 多次 修 改 。如 果 在 他 的 《 国富论 》 和《 道 德情 操论 》 之 间存 在矛 盾 , 他 的理论 研究 将难 以进 行下 去 。二是 从 由《 国富论 》 和《 道 德 情操 论》 所构 成 的 亚 当 ・ 斯 密 的思 想 体 系 看 , 这 两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内涵及价值分析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内涵及价值分析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内涵及价值分析论文意味着毕业,我们该如何把这个论文写好呢?今天本文库给大家带来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内涵及价值分析,让我们一起来参考一下吧,相信可以给大家的论文增分不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传统计划经济的扬弃。

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构过程中,它所需要注入的伦理道德及其在运行过程中所体现的道德原则与计划经济有着根本不同,要了解市场经济的道德内涵,我们就从对市场经济特征和市场经济道德性层面的分析入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经济资源的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它有如下几方面主要特征:第一,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最基本的主体是企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是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这样的企业既是利益的主体,又是经营和投资的主体。

在市场中,主体必须首先自主学习经营理念,其次自主开拓市场和产品,完善企业制度等等。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市场主体的主体性地位和价值都会日益明显的体现出来。

因此,市场经济并不是简单地一味去强调利己和自利,而是在坚持主体自主性和价值性上,促进市场经济经济发展的方式的改革和完善。

第二,市场关系的平等性。

马克思指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

"在市场经济关系中,参加交换的各经济主体在身份上是平等的,不受任何行政的、财产的、宗法的特权和其他社会特权的强制作用。

根据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要求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交往中,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而这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客观的价值尺度。

正如经济学家张三所说:"平等是社会主义的灵魂,市场经济的宗旨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并行不悖的。

"因此,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坚持交易双方独立和平等,可以使交易双方摆脱对物的绝对依赖。

第三,市场经济运行的契约性。

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市场经济中的一切关系都是契约关系。

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同时又是一种规范的有序性经济。

从道德与经济的关系看新时期道德范式的“五性”构建

从道德与经济的关系看新时期道德范式的“五性”构建


道德 与 经 济 的 辩证 关 系
道德 与经济 的关 系 , 伦理 学要解 决 的 是 首 要 问题 , 直 接 涉 及 到 道 德 的本 源 和 本 质 它 问题 。马 克 思 主 义 以 前 的 伦 理 思 想 家 , 乎 几 都无一 例外地离开社会 的经济关 系和经 济基 础去探讨道德 问题 , 或把道德看做是“ 天赋神 授 ” 神 圣 律 法 , 把 道 德 视 为 人 的 “ 观 意 的 或 主

到底 都 是 当 时 的 社 会 经 济 状 况 的 产 物 0q ”) “ 们 自觉 或 不 自觉 地 , 人 归根 到 底 总 是 从 他 们
阶级 地 位 依 据 的实 际关 系 中— — 从 他 们 进 行 生 产 和 交 换 的 经 济 关 系 中 , 取 自 己 的 道 德 吸 观念 0②同 时 道 德 作 为 一 种 特 殊 的思 想 上 层 ” 建 筑 和 社 会 意 识 形 态 , 必 将 以 其 特 有 的 功 也 能和 方 式 为 其 社 会 经 济 基 础 服 务 , 对 其 社 并 会 经 济 基 础 发 生重 大 的作 用 。道 德 反 作 用 于 社 会 经 济 基 础 时 , 以 实 践 精 神 的 ” 是 ‘ ③方 式
维普资讯
第2 2卷 第 2期
20 0 2年 6月
— — —








V 12 o . 2 NO . 2
JUN . 0 2 20
OF GANNAN MEDI CAL COLLEGE J U RNA L O
从道 德 与经 济 的关 系看新 时期 道德 范式 的“ 性" 建 ’ 五 构
谭 宗梅 , 刘 联

经济学范式

经济学范式

经济学范式
经济学范式是指经济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旨在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其中主流的经济学范式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制度
经济学和泛行为经济学等。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人们是理性而自私的,倾向于在有限的资源下追求最大化的效用,赋予市场在分配资源
和达成社会福利最大化方面的显著作用。

行为经济学则关注人类认知、情感和道德特性的影响,认为人类决策可能偏离合理性和自利性,可
能受情感和所处环境影响,从而对市场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

制度经
济学强调制度和规则对经济活动的约束和影响,认为制度能够对市场
和社会变革发挥关键作用。

泛行为经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经济学
范式,强调多维度的人类行为因素,从社会文化,技术进步,网络等
角度进一步分析行为决策和社会变化。

经济学范式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框架和方法技术,提高
了对社会和经济现象的理解和预测。

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
修正,以更好地指导现实经济和政策制定。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一)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一)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一)本文旨在从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反思中,讨论一下经济学方法和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它们是:关于经济学理论范式及其比较;关于实证分析;关案例研究。

1、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

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

由于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

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

英国学者玛格丽特。

玛斯特曼对库恩的范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

虽然范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范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范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

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

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

库恩的构造范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和“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

对经济人的伦理的思考

对经济人的伦理的思考
社会责任的实践
经济人应积极将社会责任融入到日常经营活动中,如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绿色生产 、关注员工福利等。同时,经济人还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
02
经济行为中的伦理问题
竞争与合作的伦理考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1
02
03
公平竞争
在市场竞争中,经济人应 遵守规则,不进行不公平 或欺诈行为,以维护市场 秩序和公正性。
矫正不公正
当经济行为导致不公正结 果时,经济人应积极采取 措施进行矫正,恢复公正 秩序。
信息不对称与诚信原则
• 信息披露:经济人应充分、准确、及时地披露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保障市场参与者的知情权。 • 诚信经营:经济人在经营活动中应遵守诚信原则,履行承诺,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 • 信任与合作关系:基于诚信原则,经济人之间可建立信任与合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 总结:对于经济人来说,伦理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在经济行为中,经济人应遵循竞争与合作、利益与
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加强对经济人行为的监督和约束
,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推动企业文化中的伦理建设
伦理教育
企业应加强对经济人的伦理教育,通过培训、宣传等多种方式普及 伦理知识,提高经济人的伦理意识。
企业文化
企业应积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倡导诚信、公平、责任等核 心价值观,为经济人树立良好榜样。
严厉打击经济违法行为
政府应加大对经济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欺诈、垄断、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惩。通过严厉打 击经济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保护消费者和相关方的合法权益。
THANKS
感谢观看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的启示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的启示

一、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论亚当·斯密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其在《国富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经济人”假设思想。

所谓的“经济人”,就是在经济活动中出于“利己心”的作用而不断地追求私利的人。

但这种在“利己心”驱动下的“经济人”绝不是完全脱离了道德束缚,唯利是图的人,而是一个在市场“看不见的手”和理性利己的共同作用下的具有公益性的人。

“经济人”谋取私利从而带来社会公利,“经济人”理性的遵从市场道德规范,“经济人”具备自制、正义等美德,在和谐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经济人”实现了利己与利他的完美统一,斯密为我们谱写出了一曲“经济人”与道德统一的完美乐章。

斯密对“经济人”道德性的构建,来自于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论支撑:第一,“经济人”是自利的,并且这种自利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他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会客观地达到利他的目的。

第二,“经济人”是理性的,他的理性能够促使人们互利互惠,从而促进社会各个功能的正常运转。

第三,“经济人”在开放竞争的自由市场中,由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能够确保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统一。

第四,“经济人”不是唯利是图的经济模型,他在内心“公正的旁观者”、理性利己及“看不见的手”的共同作用下具有审慎、正义、自制等各种美德。

那么,斯密“经济人”的“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德”是否一致呢?答案是肯定的,斯密的“经济人”不仅包含着“审慎之德”,同时也具有着“正义之德”、“仁慈之德”、“自制之德”等利他德性。

在《国富论》中,斯密常常站在“公正旁观者”的角度对“经济人”的行为进行道德上的论述,他多次强调了“经济人”德性的作用,指明了审慎这种美德对于商业投资的意义,以及在资本积累中节俭和勤劳的巨大作用,在探讨美国黑人奴隶问题时也论及了仁慈的美德。

此外,斯密在《国富论》中还反复强调了正义的问题,他认为正义不仅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消极美德,还是保护在经济活动中公平竞争的积极美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人范式的道德性分析丁栋虹,成 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摘 要:道德的取向对社会的发展造成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人文的范围。

经济人范式和道德人范式,究竟孰是孰非,哪一种模式能更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发展,从经济人范式的道德性角度进行推导演绎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结论,建立在微观经济利益基础上的乘数效应必将对建立大同的道德社会发挥聚变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人范式;道德人范式;道德性中图分类号:F062.6 G 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61(2008)04-0050-04The M ora listi c Ana lysis of Econo m i c M an ’s Pa ra d i g mD I N G Dong -hong,CHE NG Feng(Manage ment School,Fudan Unive 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 t:Moral orienta tion p lays a very i m portant r 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which has been beyond the cul 2tural sc ope because of its extensive influence .There a r e t wo kinds of paradig m s standing f or different attitude s :one is econom ic man ’s pa r adig m ,which puts high value on hu m anis m ,the other is mor a l paradig m which pays more attenti on t o the cultiva tion of traditi ona l m orality .W hich is the better one in accelerating socia l develop 2m ent mor e efficientlyW ith the a ttitude of pursuing the tr uth,I w ill try to dissect the difference bet ween the m and dis play the final result .The article first ana lyzed the mor a l connotation of ec onom ic m an ’s pa r adig m and de 2duced the morality,then made comparison of the morality bet ween the t wo paradig m s,and finally r eached a conclusi on .Key wor ds:ec onom ic man ’s paradig m;traditi onal m oral paradig m ;mor a lity收稿日期6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B B )作者简介丁栋虹(6),男,安徽安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制度治理、企业家理论、创业管理。

经济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基础,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往往意味着惟利是图、不择手段、道德败坏等不太光彩的行为。

这种传统观念正遭遇到现实的巨大挑战。

放眼市场经济社会,道德观念似乎并没有因为其经济性而泯灭,美国国民在“9.11”事件中所表现出的素质足以让每个世人当作行为的楷模。

①相反,抹杀了个人经济性的所谓道德社会,结果却反而呈现出较大的道德滑坡和伦理沦丧。

如此比较而言,经济人模式社会似乎更是适合道德成长的沃土,是否经济人模式在道德趋向上不求工巧而工巧自在?在本文中,笔者将对经济人范式的道德进行逻辑分析,并结合传统道德教化的模式并行讨论,以期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1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性内涵与运作机理 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阿马蒂亚.森,2003)一书中指出,经济学在历史上是作为伦理学一个分支而发展起来的。

经济学研究不仅只是人们对财富的追求,还包括对更基本的目标的评价和增进。

这一事实对于理解经济人的道德性本质至关紧要。

在简化的社会关系———最简单的商品交换中,经济人的行为表现为以商品为枢纽的买者和卖者的关系,双方在讨价还价中达成最终交易。

第17卷第4期 淮阴工学院学报 Vol .17No .42008年8月 Journa 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Agu .2008:2008-0-24:2007J 008:194-:理性一方在以对方为手段追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必须考虑手段的利他性,否则同样理性的对方将拒绝交易。

利他的手段追求利己的结果,利己而不损他,就体现了道德的原则———“为己利他”,最后形成双赢的结果。

推而广之,当市场经济主体都遵循这一原则引导各自行为的时候,市场经济便显现出秩序性和共赢的结果(丁栋虹, 2003)。

因此,市场经济内在了道德的支持,道德成为经济人范式主导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进而外在表现为行为的道德规范性。

起源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学道德不是以命令和规范的形式表达道德的大功告成,而是用直述的语气表达发展倾向的规律(丁栋虹,2002)。

道德不应该是仁义道德的空泛口号,要求个人“无私奉献”,不“损人利己”,而是强调把道德作为经济规律和推论事实融为良心和常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作为指导生活的现实法则的大道德。

道德作为行为的合理准则,由于个体的无意识的自觉活动的外溢效应,促进了社会的技术进步、创新发明,使社会资源更有效率的配置、国家财富自然积累,社会得到发展。

经济人范式主导下的市场经济运作成动态平衡过程,系统中各个个体各自为营,各自追求最大化利益。

经常产生的问题是,一方面由于相互之间不可避免产生的冲突,另一方面由于行为的外部效应,而导致整个系统的效率降低,妨碍各自最大化利益目标的实现。

于是,具有理性思维的经济人个体审时度势,权衡利弊,转而寻求一种妥协,达成协议,产生类似于合租的行为。

于是政治或是国家,作为经济人降低解决问题的交易费用水平的产物,以代表公众利益的集体委托人的形象,出面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并且对一些微观个体所不能解决、但对整体结果产生负影响的事项进行管理,比如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力量调节由于市场盲目性而引起的市场失灵,政府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公共建设,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对垄断进行控制,等等。

而这种经常性的调节又逐渐地演变为程序化、固定化的法律条文,最终形成一个高度法制的社会。

经济人社会用法制来管理系统,保证了系统内部的整饬有序和更高效率。

各个个体通过遵守法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要求,共同维护着社会系统的有效率运转。

这种个体的自我约束在保障了社会系统的高效运作的同时,也保障了各个体实现各自的最大化利益目标,而这种个人的自律行为也就最终演化成道德规范。

所以经济人社会应该是个严格的法制国家,道德只是法制的副产品,但是这种需求一旦产生,其约束力是强大而有效的,因为只有法制是出于内在的迫切需求而产生的时候,道德才会上升为自觉行动。

纵观整个市场经济社会道德演绎的过程,我们感觉到经济人始终被一个看不见的手牵引着,这个看不见的手是深植于经济人灵魂中的理性和惟利是图,这种力量之强大,影响之持续,虽非出自本意,却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的促进了社会效益。

经济人改善各自境况的持续的经常的努力造就了整个社会系统的秩序和效率;而反过来,在法制构建完善的社会,经济人追逐各自最大利益的行为也无意识地产生有利于整个社会系统的行动。

因此,经济人范式并不仅仅意味着惟利是图,完全否决道德。

相反,经济人范式的社会是内含并实现了道德规范对个体的约束作用的。

2 传统社会排斥经济人范式进行道德治理的实证逻辑 中国的几千年封建社会,一直排斥社会发展中经济人范式的主导,抹杀个人的经济人本性,极度神化皇权至上的观点,推崇的是儒学“仁德”治国,企图以简单的道德标准代替完善的法制来处理复杂系统内繁杂的事务,皇帝凌驾于整个官僚制度之上,成为解决争端是非的最高裁判,即使关于技术问题,也必假手于道德的名义,毫无逻辑、合理可言。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提倡尊儒,却并非单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要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规思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纪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黄仁宇,)。

传统社会排斥经济人范式的所谓道德治理,导致了君臣之间、父子之间、上下级之间,缺乏一第4期 丁栋虹等:经济人范式的道德性分析 511998系列客观地、明确的进行是非判断的善恶标准,只有下级对上级、幼者对长者、卑贱对尊贵的无条件服从,社会的等级培养了特权阶层的优越感。

同时,道德治理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冲突。

东汉张衡作浑天仪、地动仪,能预告地震,他的浑天说,称:天如鸡卵,地如卵黄,日行一度,共3651/4度;又算出圆直径π=3.1622。

但是“及后之著作,多不详典,时人追恨之”(黄仁宇,1998)。

较张衡早50年的王允,著《论衡》,对迷信进行系统批判,《后汉书》评价其著作为“始若诡异,终有实理”,但是他的著作却未抄录一字一句。

这些和董仲舒所著:“十万余言,皆传于后世”有天壤之别(黄仁宇, 1998)。

当西方社会咸与维新,经济、政治生活伴随着三次工业大革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中国的行政效率仍然低下,种种流弊,到二十世纪不止。

而最大的毛病,则是西欧和日本都以商业组织的精神一切按实情主持国政的时候,中国仍然是大而化之地在数目管理上一片混乱。

这从近代历史上的军事竞争上也可窥一斑,中国几千年文明、泱泱帝国,反而不及近几年发迹的小小岛国。

中国有火药、指南针,却只用来指引别人来狠狠地揍自己。

然而一些在仁义道德里浸泡得文绉绉的君子在被现实打得鼻青眼肿时,依然只有痛感对方没有受过系统的道德教育。

同样排斥经济人范式的道德治理恶果同样存在于欧洲的中世纪。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是用宗教,也即遵循上帝的旨意在管理国家,结果也是人性的压抑,个性的扼杀,技术创新夭折在萌芽中,科学被残酷压制,社会蜗行发展。

十八世纪封建桎梏的打破才将个人从厚重的枷锁中慢慢地释放出来。

3 遵循经济人范式道德性的企业治理 经济人范式已经在其几百年发展过程中同样显示了在企业道德治理上的优越性。

在经济人范式主导下,社会越发展,对企业合约个体间相互协作要求也越高。

即使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对立的斗争双方出现的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会以一种调和的折中形式缓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