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写作技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再塑生命的人》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视角,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
【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记叙文,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这样的文章,有了一定学习基础,而且七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许多教过他们的老师,和老师有着深厚的情谊;老师们的教学方式,也各有千秋,学生能够感知出来。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分析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人手法,积累写作技巧。
3、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领会莎莉文老师对学生深沉的爱,懂得珍惜和回报所有人对自己的爱,以及海伦顽强勤奋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深人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十九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美国:马克·吐温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认识,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
在她的生活和生活乐趣中,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需要克服的人们上了永远不能遗忘的一课——我们都希望这部书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让她的精神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
——罗斯福夫人二、作者简介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
一岁半就失聪失明。
后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进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
第10课 再塑生命的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识记作者常识,识记重要词语,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聋盲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独特感悟。
3.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
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4.学会借助旁批理解课文的方法。
1.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知识点01默读疏文脉,分析人物形象。
【即学即练1】(一)、看标题《再塑生命的人》,思考:再塑生命的人”是什么意思?文中究竟是谁再塑了谁的生命?参考示例:“再塑生命的人”指重新给予自己生命、带给自己生命的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恩人。
文中指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二)、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参考示例:本文叙述了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学会认识世间具体事物,懂得“爱’的含义,并感受到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的事,表达了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三)、读写文老师的相关语句,总结莉文老师为“我”做了哪些事?体会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分析莎莉文老师的人物形象。
参考示例:莎莉文老师初次见面就把“我”紧紧抱在怀中;送给“我”布娃娃,教“我”拼写“doll”这个单词;教“我”认识和理解“杯”和“水”的含义;在“我”无法区别“杯子”和“水”的时候,就带“我”到井房散步,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并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使“我”领悟到“水”这个词指的是流过手心的清凉的东西,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和求知欲,让“我”开始学习知识并产生幸福感。
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有耐心、有爱心、循循善诱、关心爱护学生、教育讲究方法、循序渐进、善于抓住教育时机、有智慧的老师。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和心灵成长过程。海伦·凯勒是一位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作家、演说家,她用坚韧的意志再塑了自己的生命。这种坚韧不屈的精神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鼓舞和启示。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海伦·凯勒在安妮·沙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如何从无知到有知,从自卑到自信的转变过程。这个案例展示了坚韧不屈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经典句子,如“坚韧、熏陶、崛起”等。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展现出坚韧不屈的精神。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模拟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克服困难,体验并感悟其精神品质。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教案,选自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课文《再塑生命的人》的阅读与理解,学习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子;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和心灵成长;分析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如何在逆境中塑造自己的生命。教学内容涉及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重点词汇和短语有:“坚韧”、“熏陶”、“崛起”等,以及课文中的经典句子:“她用坚韧的意志,再塑了自己的生命。”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在讲授重点词汇和短语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于这些抽象词汇的掌握不够牢固。今后,我需要在这个环节增加一些实际操作,如让学生运用这些词汇进行造句,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单元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主题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再塑生命的人》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教育对人的成长和生命价值的重塑作用。教师应通过课文讲解、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把握这一主题。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感受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提高对语文美的感知和鉴赏;
2.增强学生的思维素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对作者情感变化的剖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观念,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和包容性;
-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分析海伦·凯勒在遇到安妮·沙利文老师前后的心理变化,理解她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认识到教育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生字词的掌握:重点讲解和练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推拿、救济、慰藉等,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并理解其意义。
-文学手法的学习:分析课文中运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景物描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教育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单元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单元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
1.知识与技能:
10再塑生命的人 写作技巧探究课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教学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作技巧探究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默读文章,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精读课文,借助对比阅读,学习写景的技巧,赏析动词的妙处。
3.通过速读文章,感知人物形象,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整合书目】课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丛书:《年年依旧的菜园》《鱼鳞瓦》《风筝》《童年笨事》《往事依依》【评价任务一及评价量规】评价任务一评价量规设置完成“鲁迅故里”景区相关旅游攻略的任务情境,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圈点勾画并概括主要信息,填入表格内。
符合:能够从文中快速找到并且准确流畅地概括出好玩的地方、快乐的事和有趣的人5处及以上。
基本符合:能够找到并且准确概括出好玩的地方、快乐的事和有趣的人3-4处。
不符合:能够找到并且概括出好玩的地方、快乐的事和有趣的人不足2处。
【教学活动】课文中有趣的故事,就发生在绍兴。
在绍兴的鲁迅故里风景区,我们在文中读到的“百草园”“三味书屋”都是游客到了绍兴必去打卡的景点。
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究竟有什么值得到此一游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旅游攻略图补充完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旅游攻略好玩的地方快乐的事有趣的人预设:好玩的地方快乐的事有趣的人1.百草园的泥墙根一带2.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1.雪地捕鸟2.美女蛇的故事3.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4.在课上偷描小说绣像、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1.长妈妈2.寿镜吾先生【评价任务二及评价量规】设置百草园照片与原文描述差异对比的任务情境,精读写景段落,多角度探究写景的写作技巧,并且在写作实践中加以练习。
符合:能够从5-7个不同角度探究分析写景之妙,并且能在写作练习中灵活运用5种以上写景技巧。
基本符合:能够从3-4个不同角度探究写景之妙,并且能在写作练习中运用3-4种。
不符合:能够从1-2个不同角度看出写景之妙,并且能在写作练习中运用1-2种。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文本解读

《再塑生命的人》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海伦•凯勒于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小城镇——塔斯喀姆比亚。
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
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嘴巴也不能说话。
由于失去听觉,不能矫正发音的错误,她说话也含糊不清。
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静,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学会读书、写字、说话,没有强大的记忆力,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海伦•凯勒没有向命运屈服。
她为了能清楚地发音,用一根小绳系在一个金属棒上,叼在口中,另一端拿在手上,练习手口一心,写一个字,念一声。
为了使写出来的字不至于歪歪扭扭,她还自制了一个木框,装配了一个滑轮练习写字,当然安妮•莎莉文老师也付出了很大的贡献,她让海伦将手放在自己的喉咙上,让海伦感受发声的震动的声音。
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
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小姐。
莎莉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莎莉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让她能与别人沟通,再教导她一些生字的意思,她陆续学懂了鲜花、水、太阳等,并认为爱就是那温暖的阳光。
其后再教导海伦用手指点字以及基本的生活礼仪。
2.主旨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技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3.内容解读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
4.结构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13):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第二部分(14-21):老师让我认识了解多样的大自然。
第三部分(22-39):老师引导我了解爱的含义。
5.写作特色作者用饱蘸感情之笔来写莎莉文老师,写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对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文章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笔记1. 标题解读:标题中的“再塑生命的人”是指谁?答:标题中的“再塑生命的人”指的是安妮·莎莉文老师。
2. 主题思想: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答:本文主要表达了安妮·莎莉文老师对海伦·凯勒的巨大影响,以及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克服了身体上的缺陷,学会了学习、生活和与人交往,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作家和演说家。
3. 人物形象: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师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答:海伦·凯勒是一个聪明好学、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人。
安妮·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有耐心、有爱心、有教育智慧的人。
4. 情节梳理:本文主要讲述了哪些情节?答:本文主要讲述了海伦·凯勒因病失明、失聪,变得暴躁、顽皮、孤僻,但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到来改变了她的命运,让她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逐渐学会学习、生活和与人交往,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作家和演说家。
5. 写作特点: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答:本文的写作特点包括叙述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细致入微、情感真挚。
作者通过对海伦·凯勒的学习经历、性格特点和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形象进行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两个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同时,文章语言流畅、自然,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6. 标题解读:标题中的“再塑生命”是指重新塑造生命,这里的“再”表示第二次的意思。
标题表达了海伦·凯勒的生命被莎莉文老师重新塑造,让她重新获得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7. 主题:这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主要讲述了海伦·凯勒在遭遇生理和心理危机时,遇到了莎莉文老师,从而改变了她的命运。
主题是表现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方法和她的爱心与耐心,以及海伦·凯勒的勤奋和毅力,揭示了人类需要相互关爱、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道理。
8. 人物形象:* 海伦·凯勒:一个身患重病、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但她的心态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勇气。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选自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说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安妮·莎莉文。
”安妮·莎莉文开启了海伦·凯勒的智慧,也陪伴着她走过了生命的大半旅程。
本文讲述的是安妮·莎莉文刚刚走进海伦·凯勒生活时的故事。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原文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那是1887年3月3日,当时我才六岁零九个月。
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那天下午,我默默地站在走廊上。
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
因此,我安静地走到门口,站在台阶上等待着。
下午的阳光穿过阳台的金银花,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
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
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会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
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
我觉得有脚步向我走来,以为是母亲,我立刻伸出双手。
可是,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
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给了我一个洋娃娃。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柏金斯盲人学校的学生赠送的。
衣服是由年老的萝拉亲手缝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课文质朴的语言蕴含了真挚的感情。作 者用质朴而细腻的文字描述了可敬可爱的 启蒙老师——莎莉文,将自己的感情在字 里行间流露出来。
结尾一段更是直抒胸臆,感情热烈奔 放,感人至深。借鉴本文的写法,可使自 己的文章闪耀出真情的光辉。谢谢观赏来自《再塑生命的人》写作技巧
1、中心突出,选材精当,条理清晰。
本文着重叙述了莎莉文老师如何使 “我”由蒙昧走向智慧与光明的故事,反 应了以为老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和高超的 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的 感激与崇敬之情。作者着重取了自己与莎 莉文老师的初识,莎莉文老师教“我”第 一个单词的拼写,莎莉文老师教“我”拼 写“水”字三个事例来表现这一中心。
正是由于作者的精心选材,才让我们 看到一位可敬可爱的老师形象。这些事例 又具有内在联系,从“我”认识具体事物, 到认识大自然,来表现“我”的认识水平 由浅及深,并准确地再现了莎莉文老师对 “我”的帮助渐趋深入。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行文,条理明晰, 层次清楚,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围 绕中心,精当选材,有序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