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农地流转前后可持续利用对比评价研究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县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市政办发〔2018〕98号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县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县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市政办发〔2018〕98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新修订的《西安市县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06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西安市区县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市政办发〔2006〕82号)同时废止。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年9月28日西安市县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第一条为深入贯彻《陕西省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陕政办发〔2018〕44号)精神,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落实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及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县级政府对《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行政辖区内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目标任务负总责,各县(区)长为第一责任人。
各开发区耕地保护目标任务由相关县级政府明确,管委会主任与行政区主要负责人负同责。
依据《陕西省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西咸新区在西安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由西安市政府明确,西咸新区管委会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第三条市政府对各县(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考核,由市级国土部门会同市级农业、统计部门按照要求组织开展考核检查。
大西安地区不同产业类型村庄土地利用效益研究

大西安地区不同产业类型村庄土地利用效益研究摘要:以大西安地区城郊地带56个村庄为样本村,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各类村庄土地利用效益,辨识其主要障碍因素。
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效益整体偏低,处于社会引领、经济滞后型发展阶段,不同类型村庄各个效益差异显著,但影响土地利用效益提升的障碍因素呈趋同态势。
关键词:村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障碍因子;大西安地区0 引言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土地利用问题较为突出,表现为土地闲置荒废、土地细碎化、土地利用粗放等,导致土地利用效益低下,阻碍乡村可持续发展及城乡一体化进程[1]。
针对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土地利用效益时空变化、效益测算、障碍因子测度及耦合关系上,但多以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为主,关于乡村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研究较少。
以大西安地区城郊地带56个村庄为样本村,根据村庄主导产业将其划分为传统农业型、工业企业型、特色种植型、商贸服务型和乡村旅游带动型,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和障碍度模型,研究各类村庄土地利用效益及其障碍因子。
1 数据与方法1.1 数据来源以大西安地区城郊地带为研究区,所选样本村为西安市和咸阳市56个村庄。
数据包括项目组于2016年6月-2017年12月的实地调研数据(包括56份行政村问卷和1 680户农户问卷)和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两部分。
1.2 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已有研究,遵循科学性、层次性、系统性和可获取性原则,构建乡村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乡村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指标层性质权重指标含义及赋值经济效益0.432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正0.0257H=-,H表示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P i表示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土地经营多样性指数正0.0698N=-N表示土地经营多样性指数;O j表示第j种作物类型(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类进行计算)的面积比例建设用地比例(%)正0.0274建设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人均农业收入(村内获得)(元/人)正0.0432农业收入(村内获得)/农户家庭总人数人均非农收入(村内获得)(元/人)正0.1056非农收入(村内获得)/农户家庭总人数地均村集体经济收入(元/km2)正0.1604村集体经济收入/土地总面积社会效益人口密度(人/km2)负0.0214村户籍人口/土地总面积0.224人均粮食产量(kg/人)正0.0660村庄年粮食总产量/村户籍人口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正0.0598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村内道路铺装比例(%)正0.0054村内道路铺装面积/村内道路总面积宅基地废弃率(%)负0.0356宅基地废弃面积/宅基地总面积农用地闲置率(%)负0.0357农用地闲置面积/农用地总面积生态效益0.344人均耕地面积(km2/人)正0.0180耕地面积/村户籍人口总数土地未利用率(%)负0.0045未利用地/土地总面积林地占比(%)正0.1083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园地占比(%)正0.0461园地面积/土地总面积水面占比(%)正0.0230水面面积/土地总面积,水面包括水库水面、河流水面和坑塘水面垃圾回收站数量(个)正0.0243实际数量公共厕所数量(个)正0.0239实际数量污水处理方式正0.0954未经任何处理=1,通过村上处理设施=2,接入市政管网=3,1.3 熵权TOPSIS熵权TOPSIS法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通过TOPSIS确定评价对象的排序,核心思想是定义决策问题的最优解和最劣解的距离,并计算各个方案与理想解的相对贴进度,以此进行方案优劣排序[2]。
城市化进程中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从改革 开放后 , 西安 市 的城 市化 得 到 了越来 越 快的发展 。 目前 , 西安 市 正 处 于 向工业 化 后期 成熟 阶段转折 的关键 时期 , 随着 城 市化 进 程 的不 断加 伴 速, 社会需 求也呈现 多样化 , 经济社 会结构 同时加快 转换 , 空 间快速 拓展 , 城市 土地利用 不断变化 。在此 背景下 , 文通过所 掌握大 量 的调查 数据 , 土地利 本 对 用变化进行 了详尽 的分析 , 而 研究 本 区在 城 市化 进
中盆 地 中部偏 南 , 土地 总 面 积为 118 17 000 .5公 顷。
西安市南依秦岭 , 北临渭河 , 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 季风气候区, 地势南高北低 , 且高差悬珠 , 自南向北 依次为低 中高山地 、 山前洪积扇 、 黄土台源和渭河冲 积平原 , 均呈条带状作东西分布。该地区现辖新城 区 、 林 区 、 湖 区、 桥 区、 央 区、 塔 区 、 良 碑 莲 灞 未 雁 阎
收 稿 日期 :07~0 一l 20 9 5 作者简 介: 吴文倩 (93一) 女 , 18 , 陕西西安人 ,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 源学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环境科学。
18 1
维普资讯
吴文倩, 曹明明: 城市化进程中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1 l 期 20 0 8年 1 月
西 安 财 经 学 院 学 报
J u a o Xi nUnvri f i c a dE o  ̄ i or l f ’ n a i s yo F n e e t n a n c n nc x s
区、 临潼区 、 长安 区九个 区 , 田县 、 蓝 周至县 、 户县 、 高
陵县 四个县 , 是陇海兰新地带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 ,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力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145~148Acta Agr i culturae Jiangxi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力分析金娜,薛东前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金娜(),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以西安市近2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
动态模型表明:农用地总体在减少;耕地和草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园地面积增幅较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增加较为显著;未利用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从人文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的增加、GDP 的增长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所导致的郊区化、产业结构演进产生的用地调整是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驱动因素。
关键词:土地利用;驱动因子;动态分析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11)01-0145-04S t udy on Change and Its H um an D r i vi ng F orce of L and U se i n X i an C ityJI N Na ,X UE Dong-qian(College of Touris m and Environ m enta l Sc i ences ,Shaanx iNor m al Uni ve rsity ,X i an 710062,Ch i na)Abstra ct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changeable trend of l and use i n Xi an c it y accordi ng to the data of land use within nearly 25years .Dy na m i c mode l sho wed tha t the agr icultural l and was reduced i n gene ra;l the cultivated land and grassland were decrea si ng year by year ;at t he sa m e ti m e ,garden plot changed l arger ;alo ngw it h the accelera ti on of urban i za ti o n process ,t here was si gnifi cant i ncrease i n m i n i ng land ,resi dent l and and traffi c l and ;unused l and was r i si ng .By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 litative me t ho ds ,this paper ana l yzed the e ffects of hu m an dr i vi ng force on t he change of land use i n Xi an .The results s ho wed t hat the f unda mental dri vi ng force of l and-use change was not t he i ncrease of po pulati on and GDP ,but was t he suburbanizati on caused by t he econo m ic deve l op m ent ,as we ll as t he l and ad j ust ment caused by the evol uti on of i ndustr i a l struct ure .K ey wor ds :Land use ;Change ;H u man dr i vi ng force ;X i an土地利用已经和正在改变地球表面土地覆盖格局的变化,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
西安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研 究 所 用 数 据 来 自于 《 安 市 统 计 年 鉴 》 西
( 0 2 0 9年 ) 《 西 省 统计 年 鉴 》 2 1 2 0 —2 0 、陕 ( 0 0年 ) 、
《 土地 管 理 年 报 》 “ 0 0年 西 安 市 政 府 工 作 报 和 21
告” 。其 中 , 口数 为 市 公 安 局 户籍 年 报 数 , 地 人 土
+8 0 。随着 西 部 大 开 发政 策 的实 行 , 安 地 区 .1 西
1 G P 元) I- D - 7第 一 产 业自 + 第二产 业 ( 亿元)_一 第三 产业 元 ) -. . 亿
3 000 2 500
2 000
鉴l0 0 5
l 00 0
类型划 分及 处 理按 照 国家 土 地 利用 分 类 标 准 , 将
笔 者 以西安 市 为研 究 对 象 , 析 探 讨 其 土 地 分 利 用动 态变 化 、 地利 用 动 态 变化 与 区域 经 济 发 土 展 的约 束机 制 和耦 合 关 系 , 提 高西 安 市 土 地 利 对 用 效益 、 现经 济 平稳 上 升 和 土 地 的可 持 续 利用 实
70 7 Leabharlann 1 0 5 摘 要 : 地 是 最 基 本 的 自然 资 源 , 人 类赖 以 生存 发 展 的 基 本 条 件 。 土 地 利 用 的 动 态 变化 直接 影 响 着 区域 土 是
的 经 济发 展 水 平和 可持 续发 展 能 力 。笔 者 采 用 了 系统 综 合 分 析 法和 回 归分 析 法 对 2 0 —2 0 0 2 0 9年 西 安 市 土地
年 耕 地 面 积 3 2 9 6 8 h , 0 2年 减 少 了 0 8 .9 m。 2 0
流转农地改良性投资时机选择研究

院 有 限公 司助 理 工程 师 ,研 究 方 向 :工程 造价 。
基金项 目:国家软科学研究项 目 “ 基于可持 续利用下的农地流转制度研 究” ,项 目编号 : 2 0 1 2 G X S 4 D 1 1 7 ;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 学研究一般项 目 “ 农村土地承 包经营权流转效率研 究” ,项 目 编号:1 0 Y J C 7 9 0 0 6 8 。
立 即投 资 ( N P V >0) 或 拒 绝 该 项 目 ( N P V <0 )
足可持续 利 用 的 条件 ,就 是在 保 证 经济 稳 定 增 长
的 同时保 持 农 地 生态 环 境 的不 退 化 ,而 这 主 要 取 决 于 流入方 在 流转 期 限 内是 否能 尽快 对农 地 进行 改 良性投 资 。 由于流 人 方对 转 入农 地 的改 良性投 资具有不 可 逆 性 和未 来 回报 的不 确定 性 ,正 确 的 选择投 资时 机 可 以带 来 经济 效 益 ,流转 农 地 的利 用 效率 与 合理 性 对一 个 国家 或 区域 的社 会经 济 可 持续发展 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 目前 ,关 于农 地可 持续利用 和改 良性 投 资 的研 究 ,主要 集 中在 农地 产权 与改 良性 投 资关 系 的研 究 ,农 地 流 转 期 限 的 研究 。本 文从 激励 流 入 方进 行 改 良性 投 资 的 角度 出发 ,以投资时机为研究 点 ,综 合考虑 流转农 地进
2 0 1 3 / 0 4 总第 4 3 2期
文章编号:1 0 0 1 —1 4 8 X ( 2 0 1 3 )0 4 — 0 1 5 8— 0 6
西安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研究内容及计划

西安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研究内容及计划**Analysis and Research Content and Plan for the Changes in Land Use Types in Xi'an**The study on the changes in land use types in Xi'an City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land use patterns over time. The research will focu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various land use categories, including agricultural land, urban and industrial land, green spaces, and water bodies. By analyzing historical data and conducting field surveys, we aim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policy interventions on land use patterns.对西安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分析研究旨在全面理解土地利用模式随时间推移的演变与转型。
研究将重点识别各类土地利用类别,包括农业用地、城市及工业用地、绿地和水体等。
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并进行实地调查,我们旨在评估城市化、人口增长和政策干预对土地利用模式的影响。
**Methodology and Approach**To carry out this study, a mixed-methods approach will be adopte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ll involve the use of spatial data analysis tools to process and interpret satellite imagery and land use maps. Qualitative methods will include interviews with local stakeholders and experts t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rivers of land use change.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采用混合方法。
西安市土地利用规划现状比较分析

市土地利用规划现状比较分析1.引言近年来,土地供需矛盾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形式严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瓶颈。
土地供需矛盾和资源不合理利用的问题已经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
科学合理地预测区域土地利用供需总量,有效解决土地利用冲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节约集约用地,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1]提高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水平,是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时在土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配置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协调发展与强化低于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2]可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保障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条件。
本文以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年的市土地利用现状为例,分析比较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2.研究区概况作为省省会,地跨北纬330°39‘——340°44',东经107°40‘——109°49‘之间,地处关中平原中部。
东北接、,以荆山黄土台源为界;西北与相望,以渭河为界;西连,以太白山和青化黄土台源为界;南邻、,与岭相连。
东近,以溺源山地与零河为界。
作为我国海拔差异最显著的城市之一,其地质构造兼跨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西南端屹立着地势高至海拔3867米的太白山峰,东北端有着低至海拔345米的渭河河床。
市总面积10096.8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规划面积865平方千米。
3.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评价3.1.数据采集数据来源于市统计局官方(/),较为精准可靠。
如表3.1-1是2005、2010和2015年市统计数据。
(部分数据缺省,不能找到完整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农地流转前后可持续利用对比评价研究摘要:将农地划分为流转前的一般农地与流转后的流转农地,并以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灰色关联法对西安市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进行了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比评价。
对比结果表明,西安市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均处于较低可持续利用水平,农地流转有助于提高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但效果不显著。
并据此提出了促进西安市流转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一般农地;流转农地;可持续利用;熵值法;灰色关联法;西安市我国的土地流转日渐增多,流转规模日益扩大,一些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不断涌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是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渐活跃的同时,农地流入方如果在农地经营期间遇到流转期限过短、契约制度不完善、交易费用高、农地投资风险较高等问题时,容易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从而造成农地利用的不可持续性。
因为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一切投入品的承载体,任何对农作物的投入都需要通过土地来转化,土地对投入品的转化不是即时的,往往当期不能全部收回,这部分没有收回的投入转化为土地肥力,可以提高以后若干期的土地生产率从而使土地增值。
土地的这一经济特征导致土地经营者追求在经营期内尽可能多地收回投资并获得盈利,实现效用最大化,使得他们的投资行为更倾向于短期行为[1]。
农地流转中出现的流转后农地不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已引起国内一些学者的关注。
俞海等[2]认为,土地调整导致的地权不稳定容易造成土壤长期肥力的衰退。
谭慧玲[3]认为土地流转的对象和期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流转期限上,短期流转、无偿流转的多,这使得大多数农民缺乏对承包经营的土地进行长期投资的激励,容易出现短期行为,不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郎佩娟[4]也指出,一些土地受让方为了达到短期内实现土地增值的目的,对农用地进行掠夺式经营。
但是,如何评价农地流转后农地资源是否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涉及。
本研究在其他学者有关农地流转、农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5项准则,构建了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以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作为两大决策单元,运用熵值法及灰色关联法进行综合评价,对比分析评价结果,找出差异,为进一步提高流转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 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标准农地流转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及时调整劳力与农地比例,促进农地合理流动,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提高土地经济效率;对保护土地生产力意义重大。
而土地利用的合理状态是在环境和资源代价最小的情况下可以取得经济最大收益的一种利用状态,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5]。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颁布了《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纲要》,确定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5项评价标准,即土地生产性(Productivity)、土地的安全性或稳定性(Security)、水土资源保护性(Protection)、经济可行性(Viability)和社会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6]。
根据这5项标准来评价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是否可持续利用,即通过农地流转是否保持和提高了农地的生产能力,是否降低了农地生产风险水平使产出稳定,是否保护了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是否有经济效益且为社会所接受。
2 一般农地与流转农地可持续利用的对比评价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内不少学者根据上述FAO提出的“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接受性”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选取适宜评价指标构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
谢俊奇[7]在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以该指标体系为基础,并进行修正,建立起包含生产力、基础功能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活力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六个方面的指标体系。
俞文政等[8]根据生态、社会、经济本体层面的统一性和机制层面的错综性,遵从实践性、综合性等原则,从生产性、保护性、稳定性、经济活力、社会可接受性、安全性层面对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进行了评价。
张雷等[9]选取农业土地生产的安全稳定性、农业土地利用的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4个评价因素构建了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应由不同层次构成,即目标层、评价准则层和评价指标层[10]。
本研究参照这些学者构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FAO提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构建了包含生产性准则、稳定性准则、保护性准则、经济可行性准则及社会可接受性准则在内的准则层。
在选取评价指标方面,遵循指标完整性与系统性原则、指标的匹配性原则及指标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兼顾的原则,通过查阅大量书籍及归纳总结上述学者建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调研区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了23个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然后采用德尔菲法,充分征求和提炼了咨询专家的意见,最终确定了16个基于农地流转的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挑选了7名从事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与学者组成了咨询专家组。
向各位专家发放咨询表,各位专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就初步建立的23项指标是否能够评价农地流转前后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以背靠背打分的方式进行打分,并给予相关意见。
回收咨询表并进行整理和统计,结合统计情况及专家意见,对23个指标进行了筛选,确定了16个指标。
最终建立既适用于一般农地也适用于流转农地的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表1),其中既有定量指标也有定性指标。
2.2 评价方法及过程2.2.1 调研情况及数据来源2012年3~5月,由6人组成的课题小组对西安市周边高陵县、户县、三原县、临潼区、长安区、兴平市、蓝田县、杨凌区共8个县(区)的23个镇进行了实地调研。
本次调研根据受访对象不同,将问卷设计为农地流入方问卷和农地流出方问卷两种类型,主要调查农地流转情况,农地利用、投入产出情况。
调研采用入户访谈及田间地头交流的方式。
在正式调研之前对高陵县进行了预调研,在预调研阶段发现区域内农户思想观念较为相似,为了避免区域内农户的相同想法导致调研结果不客观,因此减少了问卷的发放数量,每个村发放问卷10~15份,共计发放问卷833份,其中农地流入方问卷366份,农地流出方问卷467份。
本研究所需数据均来源于流入方问卷,通过对流入方问卷的整理统计,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40份,问卷有效率达92.9%。
在获得的有效问卷中,涉及一般农地利用情况的问卷187份,涉及流转农地利用情况的问卷153份,问卷数量比例为1.22∶1,满足对比评价的要求。
2.2.2 指标权重的确定熵值法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它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熵,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决定指标的权重,相对变化程度大的指标具有较大的权重。
熵值法在评价对象数目较多、指标体系较复杂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在确定权重时能够解决层次法、德尔菲法等主观赋权方法带来的主观性问题,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
因此,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本研究运用熵值法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由于各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均有差异,并且本文建立的指标存在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其中负向指标为X2、X9、X16)。
所以为消除因量纲不同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首先采用下述公式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x′ij=■;x′ij=■ (1)式中,xj为第j项指标值,xmax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xmin为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x′ij为标准化值。
若所用指标p第k层第j个指标的权重为:wkj=■ (5)本研究各指标原始值通过实地调研及表1中各指标的取值依据来获取。
由于评价样本数量较多,评价值难以逐一列出,在此仅列出各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均值。
然后运用公式(1)~(5)计算出各指标权重。
计算结果见表2。
2.2.3 评价模型的建立农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
首先,因为影响农地可持续利用的因素太多而且复杂,在评价时只能选取有限的主要指标来进行分析。
其次,选取的评价指标数据有些是定量的有些是定性的。
因此该系统具有信息不完全或者“灰色”的特征。
鉴于该系统的灰色特征,本研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此系统。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
它是一种相对性的排序分析,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少[11]。
基于灰色关联法,从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五项准则出发对西安市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进行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比评价。
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比较数列(评价对象)和参考数列(评价标准)。
设评价对象为m个,评价指标为n个,本研究中评价对象为西安市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评价指标有16项。
因此,比较数列为:Xi={Xi(k)-k=1,2,…,16} i=1,2参考数列为:X0={X0(k)-k=1,2, (16)本研究中选取各指标样本均值作为比较数列,选取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每个指标各样本中最优值作为参考数列(若某一指标取大值为好,则取该指标在各个方案中的最大值;若取小值为好,则取各个方案中的最小值)。
这样由Xi、X0可构造矩阵Di(k)。
2)由于评价指标之间有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运用公式(1)对矩阵Di(k)进行规范化处理得到新矩阵Ci(k)。
3)计算灰色关联系数:ξi(k)=■ (6)式中,ξi(k)是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第k项指标比较数列Xi与参考数列X0的相对差值,即关联系数。
ρ为分辨系数,ρ∈[0,1],引入它是为了减少极值对计算的影响。
申卯兴等[12]通过论证分辨系数对灰色关联系数的影响,指出当ρ=0.05时,ξi(k)∈[0.047 6,1],这时灰色关联系数的取值区间长度为0.952 4,这样既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也符合统计数据分析领域的0.95原则。
因此,本研究ρ取0.05。
4)计算评价结果。
ri=■wk ξi(k)×100 (7)式中,wk为第k项指标权重;ξi(k)为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第k项指标关联系数;ri为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的总体关联度,也就是农地可持续利用总分值,如果ri越大,则所得总分越高,那么与最优指标的关联度也越高,农地可持续利用的水平也越高。
2.2.4 评价标准的确定根据评价结果,在借鉴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鄢然等[13]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的划分,本研究将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划分为五个等级。
具体见表3。
2.3 评价结果与对比分析通过计算分别得到西安市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总得分及各项准则的得分(表4)。
由表4可知,一般农地总分值为31.18,流转农地总分值为34.24。